
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
最新章節
- 第36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7)
- 第35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6)
- 第34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5)
- 第33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4)
- 第32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3)
- 第31章 西部區域新型城鎮化發展路徑(2)
第1章 中國城鎮化歷程和趨勢(1)
一、新中國城鎮化概況
新中國城鎮化走過曲折的過程。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五個時期。
1.第一個時期(1949—1957年)
這是國民經濟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新中國成立以后,面臨著國民經濟的嚴重破壞、農業減產、工廠倒閉、交通梗阻、物資奇缺、物價飛漲、失業眾多等嚴峻形勢,加上1949年夏季的特大洪水,更使得國內經濟雪上加霜。1949年同歷史上最高生產水平相比,工業總產值下降了一半,其中重工業下降了70%,輕工業下降30%,農業下降25%……新中國就是在這樣一個爛攤子基礎上開始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經過全國人民的艱苦努力,包括通過沒收官僚資本、控制經濟命脈、穩定市場物價、調整工商業政策、恢復城市經濟等,使國民經濟很快得到了恢復。城市由1949年的136個,發展為1952年的160個;城鎮人口由1949年的5765萬人,占全國人口的10.6%,增加為1952年的7163萬人,城鎮人口增加了24.2%,城鎮化率12.5%。
1953年新中國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開始大規模的工業化建設,核心是建設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這一時期,在經濟上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對各種經濟成分實行統籌安排,包括國營企業要讓出一部分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營企業,同時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改造,把私營工商業引上國家資本主義軌道。這一時期,對城市工作的指導方針也是正確的。1955年6月和12月,國務院分別頒布了《關于市政建制的決定》和《關于城鄉劃分標準的決定》,規范了城鎮的有序發展。
2.第二個時期(1958—1963年)
這是“大躍進”和其后的調整時期。這一時期可分為兩個階段,即1958—1960年為前期階段;1961—1963年為后期階段。其中1958—1960年由于前一時期特別是“一五”時期工作比較順利,產生了驕傲情緒,由于建設社會主義經驗不足,急于過渡,制定了過高的計劃指標和幾個“大辦”的方針,使工業和基本建設急劇膨脹。同時,由于干部中普遍存在的“共產風”、命令風、浮夸風、瞎指揮風和干部“特殊風”,加上連續3年的嚴重自然災害,使農業連續減產,農業總產值1959年比1958年下降13.6%,1960年又比1959年下降12.6%,進而導致1961年工業大幅度減產40%多,國民經濟發展遭到重大挫折。同期,即“從1958年以來的3年間,全國招收職工2500萬人,使城鎮人口從9900萬人增加到1.3億人,3年共增加城鎮人口3220萬人,而糧食1959年以來連續2年大幅度減少”。全國從1958年到1961年新增城市33個,城鎮人口比重由1957年的15.39%猛升為1960年的19.75%,3年中上升了4.3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上升1.45個百分點。每年增加1041萬,其中1959年比1958年增長1650萬人,增長率高達9.53%。這就出現了城鎮人口增長與農業生產和工業生產嚴重不相適應的狀況,“就是工業、交通、文教都辦多了。非農業人口搞多了,農民養不起這么多人”。黨中央、國務院很快就發現了上述問題。1961年開始進入調整時期。從1958年第一次鄭州會議開始的一系列會議上就采取了許多措施糾正上述錯誤,并制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中心的問題就是要堅決縮短工業戰線,延長農業戰線和輕工業戰線,壓縮城市人口下鄉。當時規定3年內減少城鎮人口2000萬以上。設市城市由1961年的208個,減少到1964年的169個,建制鎮由4429個減少到1964年6月的3148個。1961—1963年在全國精減城鎮職工1800萬人,減少城鎮人口2600萬人,城鎮化率由1960年的19.75%下降為1963年的16.84%,平均每年遞減0.97%。這個實例說明城鎮化是有客觀規律的。其首要規律就是農業的發展要保證農民自己以及進入城鎮人口的“吃飯”需要。毛澤東將其概括為“第一是吃飯,第二是市場,第三是建設”。這里的前提仍然是保證農民和進入城鎮人口的其他需要。只有滿足了前兩個條件才能發展其他建設事業,加快城鎮化步伐。
3.第三個時期(1964—1978年)
這期間主要處于“文革”時期。這一時期,周邊國際環境處于比較緊張的狀態。這一時期的一些政策使城市化減緩,甚至處于停滯狀態。全國城鎮人口比重由1963年的16.84%上升為1978年的17.92%,平均每年僅增長0.07%。這個速度是很低的。但是從城鎮人口增長的絕對量來看,仍然是相當大的。由1963年的11646萬人增加到1978年的17245萬人,凈增長了5599萬人,平均每年增長374萬人。中國城鎮化是在總人口高增長條件下推進的,即農村人口自然增長的絕對量大于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的量,從而造成城鎮化速度的緩慢。全國總人口由1963年的69172萬人增長為1978年的96259萬人,凈增長了27087萬人,年均增長1806萬人,為城鎮人口增長的5倍多。而從世界范圍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城市人口的增長均快于總人口的增長。這樣基數即分母大幅度擴張了,所以城鎮化率的增長就顯得很小了。在這一時期,城市只增加了25個。
4.第四個時期(1979—1997年)
這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時期。在這一時期出現了許多有利于城鎮化發展的條件和因素。
(1)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生產有了長足的進步,為城鎮化提供了更充分的前提條件。
(2)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化,對外開放的擴大,城市第二、第三產業迅速發展,為城鎮化提供了更強大的物質基礎。
(3)鄉鎮工業迅速發展。1996年其產值已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2/3,從而為城鎮化發展提供了新的強大動力。
(4)對于城鎮化規律的認識趨向深化,推動了城鎮化政策的調整。這是指由1978年全國第三次城市工作會議制定的“控制大城市規模,多搞小城市”,1986年“七五計劃”規定的“控制大城市的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到1996年《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規定的“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鎮規模適度、布局和結構合理的城鎮體系”。
這些都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全國城市由1979年的193個發展為1997年的668個,增加了475個,建制鎮由1978年的2859個發展為1996年的17998個,城鎮人口由1978年的17245萬人發展為1997年的36989萬人,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17.9%上升為1997年的29.9%,一舉進入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