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長江三角洲城鎮化實踐(1)
- 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
- 新玉言
- 4845字
- 2016-07-11 14:41:57
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世界兩極政治格局的解體和經濟全球化速度的加快,歐美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戰略調整步伐迅速加快,其基礎產業,如重化工、冶金等開始向外大幅度轉移,而此時的長三角要發展外向型經濟,需要有良好的金融服務及航運海事服務;要提升產業機構,需要有更高產業機構的引導;要發展市場經濟并與國際接軌,需要有中央賦予更多的先行先試政策。而這些條件在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下得以滿足,浦東的開發開放在吸引了大量外資并強化了與世界市場聯系的同時,還探索了現代市場經濟所必需的現代金融體系和創新平臺,為國際產業進入長三角奠定了基礎。浦東開發開放所形成的外部效應有利于長三角代表中國和亞洲參與國際分工,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源”之一。
在浦東開發后,我國確定把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建成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國際中心城市都擁有不斷增長的城市人口和日趨復雜的城市功能,這是孤立發展的單體城市所難以承載的。著名的國際中心城市,如紐約、東京、倫敦、巴黎、芝加哥、洛杉磯等,無不依托規模龐大的城市群。在這些城市群中,不僅其核心城市是全球政治、經濟活動的中樞,而且其高度專業化的次級城市甚至中小城市也都是專業性的金融、貿易、工業、交通、科技、文化中心,在城市群內部承擔了重要的專業化中心城市功能,形成特殊的有機聯系。要建設上海國際經濟中心城市,必然要在其周邊加強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使得上海對長三角及長江沿線地區形成正溢出效應,進而帶動長三角的城鎮化進程。
一是上海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正溢出作用。上海通過消除行政區劃從長三角整個經濟區域的角度規劃交通網絡、城市體系、生態環境等基礎設施體系,在建設道路、交通、環境等區域性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以及區域經濟發展整體規劃方面承擔起中心城市的責任。
二是上海作為長江沿線的功能城市的正溢出作用。上海在中國廣大內陸尤其是長江沿岸地帶起到輻射帶動作用,為長江沿岸地帶提供先進的科技,高素質的人才,雄厚的資金,廣闊的市場,便捷的交通,促進長江沿岸地帶的產業升級,優化長江沿岸地帶產業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做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貫徹與落實。
三是上海作為國際性都市的正溢出作用。上海以國際經濟中心、金融、貿易、交通樞紐中心的標準做強自身,真正成為具有強大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認同感的世界級城市,提高城市本身在長三角及全國的能級差,帶動長三角共同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圈,進而輻射長江沿線地區的發展。
一、基本概況
長三角位于北緯30°附近,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而且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是長江和錢塘江在入海處沖積成的三角洲,面積約5萬平方千米。在經濟上指以上海為龍頭的江蘇、浙江經濟帶。這里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經濟總量規模最大、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板塊。
2010年5月24日,國務院已批準實施《長三角地區區域規劃》,規劃給出的戰略定位是:亞太地區重要的國際門戶、全球重要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中心、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這個城市群匯集了產業、金融、貿易、教育、科技、文化等雄厚的實力,對于帶動長江流域經濟的發展,連接國內外市場,吸引海外投資,推動產業與技術轉移,參與國際競爭與區域重組具有重要作用。2009年,長三角的GDP超1萬億美元,占全國GDP的21.4%,成為世界第11大經濟體。
在這片中國最富饒的土地上,充滿活力的大型城市群正在不斷崛起:“超級巨人”上海,年國內生產總值已超10000億元,位列全國第一;“重量級巨人”蘇州、杭州、無錫、寧波、南京,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億—5000億元;“小巨人”紹興、合肥、常州、臺州、嘉興、徐州、溫州,年國內生產總值在2000億元以上。為“長三角”都市圈帶來豐富性和層次感的縣域經濟,極具競爭力。2008年11月揭曉的全國百強縣市競爭力排名中,有七個“長三角”的縣市(區)進入前十位。縣域經濟的崛起,使長三角城市的連片化、都市化成為可能。城市群的崛起不斷吸引世界各地資金的融入,大量外企的存在,使得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國際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整個長三角正在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的產品源源不斷地從這里走向世界,使得這里成為了入世后中國經濟全球化的一個縮影,并形成大融合的態勢,蘇浙滬三地的項目已涉及交通、旅游、會展、人才、科技、信息、商標、信用、質檢、環保等多個領域,并正在由淺入深地探討產業規劃、政策法規、金融服務等高層次的合作聯動。
二、優先發展戰略下的城鎮化發展
法國地理經濟學家戈特曼于20世紀70年代就預見長三角將形成世界第六大都市帶。這一預言已經實現,隨著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及區域分工合作關系的建立,長三角內部16個城市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長三角城市密集區正逐漸真正形成一個以上海為核心的都市帶,其城鎮化發展的道路與區域城市未來關系的重構也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
(一)長三角城鎮化發展評價
1.城鎮化水平高
長三角地區以上海為核心,包括南京、杭州、蘇州、無錫、寧波等80多個市、縣、區,土地面積為10萬平方千米,總人口1.4億(2009年),是我國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2008年數據顯示,長三角平均城鎮化水平已達到61.25%,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長三角地區城鎮化水平較高,大部分城市都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超過70%的有上海、南京和無錫;城鎮化率超過60%的有蘇州、常州、鎮江、杭州和寧波;城鎮化率在50%以上的有嘉興、南通、揚州、湖州、紹興、舟山和臺州;即使泰州的城鎮化率也達到48.6%的水平。總體來看,各市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
表3-1 相關年份長三角地區16個地市城鎮化水平實際值
地區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2003年 2008年
上海 0.755 0.783 0.819 0.843 0.88
南京 0.562 0.592 0.653 0.75 0.786
無錫 0.518 0.587 0.598 0.733 0.75
蘇州 0.43 0.496 0.608 0.666 0.68
常州 0.407 0.507 0.572 0.634 0.65
鎮江 0.419 0.472 0.535 0.581 0.61
杭州 0.48 0.461 0.539 0.592 0.621
寧波 0.353 0.402 0.476 0.54 0.63
嘉興 0.347 0.366 0.373 0.529 0.502
南通 0.314 0.377 0.434 0.451 0.51
揚州 0.326 0.372 0.456 0.559 0.563
湖州 0.293 0.34 0.43 0.48 0.525
紹興 0.253 0.337 0.423 0.478 0.569
舟山 0.19 0.414 0.457 0.497 0.523
臺州 0.055 0.276 0.083 0.416 0.515
泰州 0.078 0.099 0.406 0.472 0.486
2.城鎮化速度較快
城鎮化發展以經濟的強勁發展為基礎,長三角地區在經濟快速增長的背景下,其城鎮化進程遠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以1982年和2000年數據進行比較,全國城鎮化水平從1982年的20.55%到2000年的36.09%,增長了15.54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86%;長三角地區1982年時城鎮化平均水平為25.9%,到2000年時上升到52.6%,增長26.7個百分點,年均增長1.5%,幾乎為全國城市年均增長速度的兩倍。之后2000—2008年仍然保持著較高的增長率,到2008年增長了13.22個百分點,整個地區呈現出城鎮化發展較快的特點。
從長三角內部比較,城鎮化速度呈現出較大的差異,相對落后的地區城鎮化速度較快,經濟程度好的城市速度相對慢一些,這充分說明該地區城鎮化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18年間,臺州和泰州增長速度均超過40%;紹興與舟山的城鎮化率在30%以上;而上海、杭州、南京等原先城鎮化水平較高的城市由于基礎較好、人口總量規模較大,城鎮化增長都低于20個百分點,長三角其余城市的城鎮化率均在20%以上。
3.長三角城鎮空間分布均勻,體系合理
在長三角縣級以上城市中,1000萬以上人口的巨型城市有1個,即上海,它是長三角地區城市體系的核心和經濟文化中心,居于長三角城市體系的第一層次;500萬~1000萬人規模級的城市是南京,僅次于南京的是杭州,盡管杭州人口沒有上500萬,但已比較接近,此外南京和杭州是江浙兩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居于長三角城市體系的第二層次;100萬~500萬人規模級的城市有8個,分別是蘇州、常州、寧波、臺州、無錫、揚州、湖州和鎮江,是長三角地區發展較快且較發達的城市,為第三層次;50萬~100萬人規模級的城市有5個,分別是南通、嘉興、舟山、泰州和紹興,屬于第四層次;其余城鎮屬于長三角的第五層次。
表3-2 長三角城鎮規模分布情況
人口規模/萬人 上海市 江蘇省8市 浙江省7市 總計 備注
>1000 1 0 0 1 第一層次
500~1000 0 1 0 1 第二層次
200~500 0 2 2 4 第三層
100~200 0 3 1 4 第三層
50~100 0 2 3 5第四層次
20~50 1 8 7 16 第五層次
<20 5 24 27 56 第五層次
總計7 40 40 87
整個長三角地區城市規模體系中各級城鎮呈現出明顯的金字塔形的格局。其中上海已成為中國大陸最具優勢的城市和該地區發展的中心;南京和杭州在區域內的次級領袖地位也已經很明顯,同時在全國城市體系中亦占據重要地位;而蘇州、無錫和寧波等城市依托其優越的經濟條件也已經在區域內部發揮了重要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因此,長三角地區城市規模體系在全國范圍內總體上處于較高層次,大城市極具優勢,中小城市發育良好,城市等級結構比較完善,空間布局比較均勻,城市密度較大,整個體系具有較強的發展態勢,具有成為超級城市群落的良好基礎。
(二)城鎮化發展模式
城鎮化傳統的發展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即指中心城市的擴散、擴展,大型建設項目的帶動和引進外資興建開發區等;此外就是自下而上的拉動模式,即指通過民間集資,大量發展鄉鎮企業,在具有區位優勢的地區興建二、三產業及城鎮配套設施,拉動鄉村城鎮化的進程。長三角地區快速城鎮化除了其本身高速發展的經濟外,還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鎮化發展模式。
1.自上而下的政策作用
政府政策對于一個地區的城鎮化進程影響重大。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政策一直都是影響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及城鎮化進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沿海地區這一變量更顯重要。國家通過對長三角地區實行政策傾斜的極化開發戰略,推動了大部分重大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區域投資環境,加快了長三角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例如,2002年7月,上海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鼓勵外國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2003年8月,發布了《(上海市鼓勵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實施細則》,浦東新區也發布了《浦東新區關于(上海市鼓勵外國跨國公司設立地區總部的暫行規定)的實施辦法》。通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行政流程的改革,有效地推動了上海總部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上海及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加速了城鎮化步伐。
2009年長三角GDP達59710.25億元,占全國的21.4%;人均GDP達6800美元,各城市也都超過我國人均GDP的平均水平;2011年,長三角16個城市GDP突破8萬億元,達82023億元,占全國的17.4%。其中江蘇8市GDP總額38767億元,浙江7市GDP總額24061億元,上海GDP總額19196億元。GDP比2010年增長10.5%,高于全國平均增速1.3個百分點,體現出長江三角洲地區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經濟發展的成熟度越加提高。有6個城市于2010年超過5000億元,總量排前五位的城市為:上海16872.42億元、蘇州9168.91億元、杭州5945.82億元、無錫5758億元和寧波5125.82億元;高強度的固定資產投資,一方面促進了長三角地區發達便捷的交通、信息網絡,另一方面也帶動了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