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長江三角洲城鎮化實踐(2)
- 新型城鎮化·模式分析與實踐路徑
- 新玉言
- 4851字
- 2016-07-11 14:41:57
此外,國家對于該地區進行重大項目的投資建設帶動人口和產業的空間集聚,從而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例如,最初的寶山鋼鐵、金山石化、嘉定汽車、張江電子等重大項目的投資,從而形成了鋼鐵城、化工城、汽車城、電子城等新城區,極大地拓寬了上海城區面積,并不斷輻射周邊的地區。2009年,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共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18217.72億元。長三角地區中的江蘇省轄8個城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326.1億元。
2011年,在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的環境下,長三角各市通過轉型升級尋求新的發展動力,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整體呈現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2011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57萬億元,增長18.8%。江蘇8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8524億元,增長22.5%;浙江7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5231億元,增長21.5%;上海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1987億元,增長6.4%。分城市來看,長三角16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居前三位的城市為:上海(31987億元)、蘇州(28213億元)、無錫(14813億元);增速列前三位的城市為:揚州(33.4%)、鎮江(30.1%)、泰州(28.3%)。其中,蘇州增長17.7%,列第15位。
2.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帶動作用
經濟全球化促使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跨國資本在全球尋找資源最優配置的國家或地區,資本的流入和全球產業轉移,使得經濟全球化成為影響中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再加上該區域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環境優勢及區位、人才優勢,使得長三角成為中國吸引外資的重要區域之一。特別是浦東開發后,上海的經濟迅速發展,20世紀90年代已經趕上并超過了深圳,上海的發展帶動滬寧和滬杭線的發展,蘇州、無錫、常州、南京、杭州和寧波等城市在各自的經濟改革中調整了經濟發展的方向,逐漸開始參與國際合作,在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后,擴大了開放的程度。到20世紀末,長三角16個城市的內部經濟改革已經全部完成,吸引外資的數量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為長三角外向型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上海和蘇錫常地區外商投資的方向主要是制造業、國際加工和IT等,特別是制造業,外商對華投資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這里;南京及鎮、揚、泰、通地區,外商投資是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為主;杭州及寧、嘉、湖地區,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服裝及纖維制品和紡織業,同時皮革毛皮及普通極限和化學原料及制品也是外商投資的重點。
此外,為招商引資,許多城市政府還紛紛以老城區為依托,在郊區開辟各種類型的開發區,如上海浦東新區、蘇州新加坡工業園區等,這些開發區成為城市空間擴展的新的生長點。
3.鄉鎮企業的擴張作用
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結合發展是中國富有特色的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道路,鄉鎮企業推動小城鎮建設在長三角地區的表現更為明顯。我國在1991年鄉鎮企業已從農民中吸收了9600多萬剩余勞動力。蘇南地區最早實行鄉鎮企業發展模式,很好地兼顧了政府與企業的“制度偏好”利益,因此,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并為蘇南地區的農村工業化、農村現代化和鄉村城鎮化開辟出一條道路。鄉鎮企業的發展為長三角地區的城市建設提供了保障,同時,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長三角地區鄉鎮企業帶動的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經濟國際化的“新蘇南模式”成為長三角地區城鎮化內源型擴張的動力機制。
4.城市經濟體系發展模式
由于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政府政策的差異,滬、蘇、浙三地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各自也形成具有差異性的發展模式,從而實現優勢上的互補。
上海市采取的是開發開放政策。上海經濟社會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與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為代表的上海開發開放政策帶來的經濟效益有著密切關系。由于制度障礙的消除,上海成為長三角乃至中國資本、技術、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的“輻合流場”。截至2005年6月,有企業在上海投資的國家和地區已達116個,世界500強在上海落戶的有491家。投資性公司115家,外資研發中心140余家,總部企業在上海的投資涵蓋了汽車、通信、鋼鐵、石化和精細化工、家電、電站設備等行業。上海在跨國企業全球戰略中的戰略地位不斷增強,上海的區域輻射效應也不斷得到發揮。此外,上海通過“1+3+9”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吸引了大量國內外企業入駐園區,極大地促進了上海市場化、信息化、產業化和外向型城鎮化的協調聯動發展。并通過加快舊城區改造,130多萬市民大動遷;通過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的大調整,50多萬職工大轉崗,形成由中心城區、新城、中心鎮和一般集鎮構成的城鎮網絡體系和“多心、多層、組團”式的城鎮發展格局,尤其是“一城九鎮”的新城和中心鎮建設正成為上海近期城鎮化發展的戰略重點。“開發+改造”使得上海成為要素流的匯聚地,從而引導企業集聚和產業集聚,形成群落型經濟優勢。要素市場群落和現代產業群落的緊密結合,極大地加速了市場化、產業化、城鎮化和國際化的聯動發展進程,為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動力源。
浙江省采取的是鄉鎮企業和專業化市場結合的塊狀經濟格局。鄉鎮企業和專業市場集群共生是浙江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形成了與市場化和產業化相伴而行的浙江城鎮化特色。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必將形成特色產業集群,于是市場群落與產業群落的并存就構成群落型的特色經濟,從而推進自下而上的農村城鎮化。據統計,1984年浙江小城鎮僅178個,2000年增加到近1000個。之后,浙江省又通過建立一批中小城市,配套提高城市服務功能,完善城鎮網絡體系,強化了都市圈建設,并借助經濟力量和行政力量的合力作用,擴大城市規模,強化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擴散效應。
江蘇省采取的是外向型和內向型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江蘇省主要以發展小城鎮、專業市場化及內外型經濟發展為特征的農村城鎮化起步,依托中心城市,依靠農村內部非農產業的發展和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人口的集聚,形成新的城鎮,實現農村內發型城鎮化。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緊隨浦東開發的步伐,江蘇省及時實施了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特別是在蘇南地區,依托各類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和外資流入,調動地方政府發展經濟和城鎮化的積極性,形成了“外向型城鎮化”的新模式;到了21世紀初,江蘇省又將城鎮化發展戰略從小城鎮建設向大都市圈建設轉型,實現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的戰略構想。
三、浦東開發與長三角城鎮化進程
在長江三角洲城鎮化進程中,國家政策導向是起主導作用的,以上海浦東新區的優先開發為核心,給長三角城鎮化提供了巨大的動力。據此,區域開發中的核心引擎作用在城鎮化過程中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
(一)政策的優先與引導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三角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這樣,浦東開發開放就從上海的地方發展戰略變為國家發展戰略,形成了上海及浦東為龍頭和樞紐,向沿海南北兩翼拓展,向沿江腹地推進,向內陸鐵路沿線和四周沿邊地區擴散的全方位開放新局面。
1996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協調會成立,正式明確了新長三角經濟區的范圍包括上海、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舟山、南京、鎮江、揚州、泰州、常州、無錫、蘇州、南通。2008年9月16日,國務院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長三角地區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在國家戰略層面上將長三角區域范圍界定為蘇浙滬全境內的26市,主要是加進了江蘇北的徐州、淮陰、連云港、宿遷、鹽城和浙西南的金華、溫州、麗水、衢州。由此過程可知,浦東開發進一步密切和強化了上海與長三角城市的經濟社會與文化聯系,使長三角經濟區戰略在一個更高層次上發展。
(二)浦東開發帶來的戰略機遇
浦東的開發開放吸引了大量外資并呈現出現代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創新平臺,形成的外部效應有利于長三角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分工。整體上說,浦東開發開放是一項國家層面的戰略,其吸引的產業具有很高的梯度和很強的輻射力,而浦東產業的輻射首先就是長三角地區。浦東開發開放20多年的實踐證明,浦東已經與周邊地區形成了密切的聯系和深度的分工關系,對傳統企業的轉型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局部來看,隨著浦東開發開放所形成的軟硬環境,也可以作為長三角城鎮化發展的基礎。例如,軟環境中的金融體系、創新體系、現代服務體系、人才機制體系等的建設對長三角具有較強的示范作用;“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思路一直為長三角政府職能轉變所借鑒,對長三角城市群的經濟發展和體制建設有積極作用。深水港、航空港及信息港的硬環境建設,為長三角產業的調整與發展、要素市場的流通創造了很好的條件。
(三)浦東開發在經濟上的梯度效益
浦東開發開放,通過技術、信息、金融、交通、貿易等的政策、利益的吸引,逐漸引導長三角地區經濟關系的改造和重組,發展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區域市場,促進長三角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和城鎮發展的群落化。
1.產業結構優化的梯度作用
作為長江流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穩定第一產業、提升第二產業、促進第三產業),首先受到影響的就是長三角區域的產業結構優化;浦東開發后,上海的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將向長三角勞動資源豐富的地區轉移,部分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工業將逐步向長三角其他農業較好的地區轉移,部分以礦物資源為原料的工業將逐步向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轉移。這就為長三角地區進一步改造和發展機械、輕紡等產業提供了機遇。同時,對促進長三角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金融、貿易、信息等現代第三產業也十分有利。
2.人才、技術的梯度作用
浦東的開發開放,加快了浦東高新技術園的開發和建設,使國內外的高新技術和高技能人才進一步云集浦東,并推動高新技術向長三角和整個長江流域轉移和擴散,帶動這些地區的科技及其產業化的發展,有利于長三角引進先進技術和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產業升級,提高產品檔次和技術層次,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3.參與國際合作的梯度作用
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深入,上海作為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地位的重新確立,將使長三角開放城市的一批經濟技術開發區,通過浦東這個“窗口”同太平洋沿線經濟發達國家連接起來,從而帶動我國經濟更大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循環。
四、上海市推進郊區城鎮化發展
(一)上海郊區城鎮化歷程
上海作為我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全球貿易港口,正向著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目標邁進。上海在建設國際性大都市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郊區城鎮化建設、加快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十五”期間重點實施了“城九鎮”試點工作,采取“五大優先”政策對試點城鎮予以鼓勵和控制。目前,上海郊區城鎮化建設取得了積極的發展成效,城市化水平不斷提升,2008年上海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87.5%,是全國城市化綜合水平最高的城市。
加快郊區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是上海市一直以來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城鄉聯系程度及不同時期的政策也有所差異,總體上看,上海市郊區城鎮化進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9年解放前。上海市是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城市,周圍郊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小農經濟。城鄉關系表現為城市通過市場對農村統治與掠奪,農村經濟衰敗,城市畸形增長。
第二階段:1949年至1978年。其中在1949—1954年,上海的城鄉經濟、社會結構基本處于原有格局狀態,城鄉分離,城鄉聯系仍以市場為主,但在政府保護下工農聯盟進一步加強,城鄉交換中鄉村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1955年起,國家逐步形成了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將全部工業(包括農副產品加工業)安排在城市,否定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在城鄉關系上,通過對農產工業原料和糧食及副食品實行統購和派購政策,對城市工業品進行計劃調撥,人為地阻斷了城鄉聯系,形成了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經濟結構和二元地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