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列傳一(1)
漢
伏生女
按續文獻通考伏生女羲娥傳尚書于晁錯
按濟南府志伏生女鄒平人衛宏古文尚書序云伏
生老不能正言言不可曉也使其女傳言教晁錯齊
人語多與潁川異錯不知凡十二三略以其意屬讀
而已
崔篆母師氏
按續文獻通考崔篆母師氏通九經百家之言王莽
寵以殊禮賜號義成夫人
后漢
曹世叔妻
子婦
丁氏附
按后漢書列女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
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學高才世叔早卒有節行
法度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
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帝數召入宮令皇
后諸貴人師事焉號曰大家每有貢獻異物輒詔大
家作賦頌及鄧太后臨朝與聞政事以出入之勤特
封子成關內侯官至齊相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
同郡馬融伏于閣下從昭受讀后又詔融兄續繼昭
成之永初中太后兄大將軍鄧騭以母憂上書乞身
太后不欲計以問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
躬盛德之美隆唐虞之政辟四門而開四聰采狂夫
之瞽言納芻蕘之謀慮妾昭得以愚朽身當盛明敢
不披露肝膽以效萬一妾聞謙讓之風德莫大焉故
典墳述美神祗降福昔夷齊去國天下服其廉高太
伯違邠孔子稱為三讓所以光昭令德揚名于后者
也論語曰能以禮讓為國于從政乎何有由是言之
推讓之誠其致遠矣今四舅深執忠孝引身自退而
以方陲未靜拒而不許如后有毫毛加于今日誠恐
推讓之名不可再得緣見逮及故敢昧死竭其愚情
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蟲蟻之赤心太后從而許之于
是騭等各還里第焉作女誡七篇有助內訓其辭曰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寵賴母師之典訓
年十有四執箕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載矣戰戰兢
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夙夜劬
心勤不告勞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頑教導無
素恒恐子谷負辱清朝圣恩橫加猥賜金紫實非鄙
人庶幾所望也男能自謀矣吾不復以為憂也但傷
諸女方當適人不漸訓誨不聞婦禮懼失容它門取
恥宗族吾今疾在沈滯性命無常念汝曹如此每用
惆悵間作女誡七章愿諸女各寫一通庶有補益裨
助汝身去矣其勖勉之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臥
之床下弄之瓦磚而齋告焉臥之床下明其卑弱主
下人也弄之瓦磚明其習勞主執勤也齋告先君明
當主繼祭祀也三者蓋女人之常道禮法之典教矣
謙讓恭敬先人后已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
常若畏懼卑弱下人也晚寢早作勿憚夙夜執務私
事不辭劇易所作必成手跡整理是謂執勤也正色
端操以事夫主清靜自守無好戲笑潔齊酒食以供
祖宗是謂繼祭祀也三者茍備而患名稱之不聞黜
辱之在身未之見也三者茍失之何名稱之可聞黜
辱之可遠哉夫婦第二夫婦之道參配陰陽通達神
明信天地之弘義人倫之大節是以禮貴男女之際
詩著關睢之義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賢則無
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夫不御婦則威儀廢缺
婦不事夫則義理隳闕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
君子徒知夫婦之不可不御威儀之不可不整故訓
其男檢以書傳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義禮之不
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數乎
禮八歲始教之書十五而至于學獨不可依此為則
哉敬慎第三陰陽殊性男女異行陽以剛為德陰以
柔為用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故諺云生男如狼
猶恐其尪生女如鼠猶恐其虎然則修身莫若敬避
強莫若順故曰敬順之道婦之大禮也夫敬非它持
久之謂也夫順非它寬裕之謂也持久者知止足也
寬裕者尚恭下也夫婦之好終身不離房室周旋遂
生媟黷媟黷既生語言過矣語言既過縱恣必作縱
恣既作則侮夫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夫事
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爭曲者不能不訟訟
爭既施則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侮
夫不節譴呵從之忿怒不止楚撻從之夫為夫婦者
義以和親恩以好合楚撻既行何義之存譴呵既宣
何恩之有恩義俱廢夫婦離矣婦行第四女有四行
一曰婦德二曰婦言三曰婦容四曰婦功夫云婦德
不必才明絕異也婦言不必辯口利辭也婦容不必
顏色美麗也婦功不必工巧過人也清閑貞靜守節
整齊行已有恥動靜有法是謂婦德擇辭而說不道
惡語時然后言不厭于人是謂婦言盥浣塵穢服飾
鮮潔沐浴以時身不垢辱是謂婦容專心紡績不好
戲笑潔齊酒食以奉賓客是謂婦功此四者女人之
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
有言仁遠乎哉我欲仁仁斯至矣此之謂也專心第
五禮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離也行違神祇天則罰之禮
義有愆夫則薄之故女憲曰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
意一人是謂永訖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
求者亦非謂佞媚茍親也固莫若專心正色禮義居
潔耳無涂聽目無邪視出無冶容入無廢飾無聚會
群輩無看視門戶此則謂專心正色矣若夫動靜輕
脫視聽陜偷入則亂發壞形出則窈窕作態說所不
當道觀所不當視此謂不能專心正色矣曲從第六
夫得意一人是謂永畢失意一人是謂永訖欲人定
志專心之言也舅姑之心豈當可失哉物有以恩自
離者亦有以義自破者也夫雖云愛舅姑云非此所
謂以義自破者也然則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
從矣姑云不爾而是固宜從令姑云爾而非猶宜順
命勿得違戾是非爭分曲直此則所謂曲從矣故女
憲曰婦如影向焉不可賞和叔妹第七婦人之得意
于夫主由舅姑之愛己也舅姑之愛己由叔妹之譽
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譽毀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復
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
親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鮮能無過故顏子貴于能改
仲尼嘉其不貳而況婦人者也雖以賢女之行聰哲
之性其能備乎是故室人和則謗掩外內離則惡揚
此必然之勢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蘭此之謂也夫嫂妹者體敵而尊恩疏而義
親若淑媛謙順之人則能依義以篤好崇恩以結援
使徽美章而瑕過隱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聲譽
曜于邑鄰休光延于父母若夫惷愚之人于嫂則托
名以自高于妹則因寵以驕盈驕盈既施何和之有
恩義既乖何譽之臻是美隱而過宣姑忿而夫慍毀
譽布于中外恥辱集于厥身進增父母之羞退益君
子之累斯乃榮辱之本而顯否之基也可不慎哉然
則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謙順矣謙則德之柄順則
婦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詩云在彼無惡在此無
射其斯之謂也馬融善之令妻女習焉昭女妹曹豐
生亦有才惠為書以難之辭有可觀昭年七十余卒
皇太后素服舉哀使者監護喪事所著賦頌銘誄問
注哀辭書論上疏遺令凡十六篇子婦丁氏為撰集
之又作大家贊焉
徐淑
按西溪叢語秦嘉字士會隴西人也為郡生掾妻徐
淑寢疾還家不獲面別贈詩云人生譬朝露居世多
屯蹇憂艱常早至歡會常苦晚念當奉時役去爾日
遙遠遣車迎子還空往復空返省書情凄愴臨食不
能飯獨坐空房中誰與相勸勉長夜不能眠伏枕獨
展轉憂來如尋環匪席不可卷嘉報以詩云帝靈無
私親為善荷天祿傷我與爾身少小惟煢獨既得結
大義歡樂苦不足念當遠離別思念敘款曲河廣無
舟梁道遠隔丘陸臨路懷惆悵中駕正躑躅浮云起
高山悲風激深谷良馬不回鞍輕車不轉轂針藥可
屢進愁思難為數貞士篤終始恩義不可屬肅肅仆
夫征鏘鏘揚和鈴清晨當引返束帶待雞鳴顧看空
室中髣囗想姿形一別懷萬恨起坐為不寧何用敘
我心遣使致款誠寶釵可耀首明鏡可鑒形芳香去
垢穢素琴有清聲詩人感木瓜乃欲答瑤瓊愧彼持
贈厚慚此往物輕雖知未足報良用敘我情淑又答
詩一首云妾身兮不令嬰疾兮來歸沉滯兮家門歷
時兮不差曠廢兮侍覲情敬兮有違君今兮奉役遠
適兮京師悠悠兮離別無因兮敘懷瞻望兮踴躍佇
立兮徘徊思君兮感結夢想兮容暉君發兮引邁去
我兮日乖恨無兮羽翼高飛兮相追長吟兮永嘆淚
下兮沾衣嘉與妻書曰不能養志當給郡使隨俗順
時黽勉當去知爾所苦尚未有瘳想念悒悒勞心無
已當涉遠路趨走飛塵非志所慕慘慘少樂又計往
還將彌時節念發同怨意猶遲遲欲暫相見有所屬
托今遣車往想必有方淑答書曰知屈珪璋應奉歲
使策名王府觀國之光雖失高素浩然之業亦是仲
尼執鞭之操也自初承問心愿東還迫疾未宜抱嘆
而已日月已盡行有伴列想嚴裝已辦發邁在近誰
謂宋遠企予望之室邇人遐我勞如何深谷逶迤而
君是涉高山巖巖而君是越斯亦難矣長路悠悠而
君是踐冰霜慘烈而君是履身非形影何得動而輒
俱體非比目何得同而不離于是誦萱草之詠以消
兩家之思割今者之恨以待將來之歡君適樂土優
游京邑觀王都之壯麗察天下之珍妙得無目玩意
移往而不能出耶嘉重報妻書曰車還空返甚失所
望兼敘遠別恨恨之情顧尢悵然間得此鏡既明妍
媸及觀文彩世所希有意甚愛之故以相與并寶釵
一雙妙香四種素琴一張常所自彈也明鏡可以鑒
形寶釵可以耀首芳香可以馥身素琴可以娛耳淑
又報書曰鏡有文彩之麗釵有殊麗之觀芳香既珍
素琴益好惠異物于鄙陋割所珍以相賜非豐恩之
厚孰肯若斯覽鏡執釵情想仿囗操琴詠詩思心成
結敕以芳香馥身喻以明鏡鑒形此言過矣未獲我
心也昔詩人有飛蓬之感婕妤有誰榮之嘆素琴之
作當須君歸明鏡之鑒當待君還未奉光儀則寶釵
不列也未侍帷帳則芳香不發也梁鍾嶸詩評曰二
漢為五言不過數家而婦人居二徐淑寶釵之作亞
團扇矣
徐氏
按鳳陽府志徐氏字小季失其名臨淮人著經說六
篇傳老子
董祀妻蔡琰
按后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同郡蔡邕之女也名
琰字文姬博學有才辯又妙于音律適河東衛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