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為琉球國夷人遭風到閩,循例譯訊撫恤,夷伴有被臺灣生番殺害,現飭認真查辦,恭折馳奏,仰祈圣鑒事。竊據署福防同知張夢元詳報,同治十一年正月十七日,準臺灣縣護送琉球國兩起難夷松大著、島袋等五十七名到省,當即安插館驛,妥為撫恤;一面飭傳該國留閩通事謝維垣譯訊。據難民松大著供:伊是頭目官,馬依德是夷官,連同跟丁、舵水,一共四十六人,俱系琉球國八重三島人,坐駕小船一只,裝載方物,往中山府交納;事竣,于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九日由中山開行,是夜陡遇颶風,漂出大洋,折斷船桅,船只任風漂流,十一月十二日漂至臺灣洋面,幸遇船救護,伊等四十四人登岸,原船沖礁擊碎。該處民人將伊等帶回,赴鳳山縣衙門,轉送臺灣縣安頓公所。尚有同伴二人,并蒙鳳山縣續送至臺灣縣衙門,蒙給衣食、錢文。詎跟伴永森宣一名患痘身故,給棺收殮。一面派委員弁,將伊等配船護送來省。又據難夷島袋供:同船上下六十九人,伊是船主,琉球國太平山島人。伊等坐駕小海船一只,裝載方物往中山府交納,事竣,于十月二十九日由該處開行,是夜陡遇颶風,漂出大洋,船只傾覆,淹斃同伴三人。

伊等六十六人,鳧水登山。十一月初七日,誤入牡丹社生番鄉間內。初八日,生番將伊等身上衣物剝去,伊等驚避保力莊地方。生番探知,率眾圍住上下,被殺五十四人,只剩伊等十二人,因躲在土民楊友旺家,始得保全。二十一日,將伊等送到鳳山縣衙門,轉送臺灣安頓,均蒙給有衣食,由臺護送來省,現在館驛等供。由布政使潘霨造冊詳請具奏,聲明牡丹社生番圍殺球夷,應由臺灣文武前往查辦等情前來。

臣等查琉球國世守外藩,甚為恭順。該夷人等在洋遭風,并有同伴被生番殺害多人,情殊可憫,應自安插館驛之日起,每人日給米一升、鹽菜銀六厘,回國之日另給行糧一個月,照例加賞物件,折價給領,于存公銀內動支,一并造冊報銷。該難夷等船只傾覆擊碎無存,俟有琉球便船,即令附搭回國。至牡丹社生番見人嗜殺,殊形化外,現飭臺灣鎮、道、府認真查辦,以儆強暴而示懷柔。除咨部,臣等謹合詞恭折馳奏,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鑒,謹奏。

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枋寮巡檢王懋功、千總郭占鰲稟

敬稟者:本年(同治十三年)二月初七日,有日本國水師官姓水名野遵、并同伙洋人一名,共計二人,帶游歷執照一紙,于是日申刻由旗后口到枋寮。初八、九等日緣風嘰過大,未能起程。初十日,即坐小舟進抵瑯〈王喬〉。據稱欲至柴城一帶地方,查看牡丹社、龜仔角等處山勢形勝,即日旋返旗后,仍回本國等語。卑職會同千總細察其情節,洋人隨帶僅有紙筆等件,莫非欲繪瑯〈王喬〉一帶輿圖而已。

署鳳山縣李煐稟

為稟明事:本年二月十三日,卑職訪聞日本官水野遵并同伙洋人一名,由旗后至枋寮前赴瑯〈王喬〉一帶游歷等情。遵查前奉憲臺通飭:洋人給照游歷,不可輕往番社及內山一帶,致地方官無從保護,照會英領事議覆行知在案。茲該洋人因有游歷執照,輒由水路往內山瑯〈王喬〉一帶,自應照約阻止。卑職聞信,當即飛飭枋寮巡檢會同護洋防番千總照約阻止,一面函請臺灣縣白令面回憲聽在案。茲于二月十九日,據枋寮巡檢王懋功稟稱云云等情。據此,卑職復查該洋人已先于十五日仍由水路回至旗后。

臺灣道批:據稟已悉,仰再隨時查探。以后如有洋人前往瑯〈王喬〉一帶游歷,作何舉動,即行飛稟察奪。

枋寮巡檢王懋功、千總郭占鰲稟

日本國洋人水野遵、同伙洋人樺山資紀,于十七日仍回至枋寮。卑職等當即出為詢其抵〈王喬〉情節。該洋人聲稱:到〈王喬〉時在于柴城社寮地方延擱四天,又至大繡房看龜仔角山勢,往返計程兩天,共計六日;并繪來龜仔角山及沿海地圖一紙。牡丹社,據稱高山遠隔,未能看見,亦無繪圖等語。卑職又看其所繪圖內沿海一帶,似覺詳細;各番社俱未相符。水野遵并帶有合眾國領事李讓禮上年所繪舊圖一紙,沿途查對,因此各海口易于得悉。

十八日,由枋登程仍回旗后。卑職等當時言詰該洋人,據稱抵〈王喬〉查看后,為牡丹社盡屬高山險徑,絕無別項層議囗。惟稱現至旗后,即坐輪船先赴琉球,次回本國。此言未知是否真偽(三月初四日)。

江蘇同知陳福勛赴駐滬日本領事處探聽稟復江南海關道沈秉成

據日本翻譯官神代延長云:二月二十八日,接到長崎電報,派員前往臺灣查問確情。將外務省電信照抄送呈。粘抄外務省來信:我朝擬派員前往臺灣者,系因前年我國人民在臺灣生蠻地界,船只遭風,大受番人殘害,實堪憐憫,是以遣員查問確情,以免將來再遭困苦耳。誠恐詐偽之徒,擅行謠言,故特用電知照(二十八日稟)。

臺灣道稟總督、將軍

敬稟者:本年二月二十六日,據鳳山縣李煐、枋寮巡檢王懋功、枋寮千總郭占鰲等稟報:二月初十日有日本國水師官姓水名野遵、并同伙洋人一名,攜帶游歷執照,乘坐小船,進抵瑯〈王喬〉、柴城一帶,查看牡丹社、龜仔角等處山勢形勝,欲繪輿圖,于十五日回至旗后等情。正在飭查間,于二十九日接署臺灣口稅務司愛格爾來函,以接閱香港新報內有日本國二月十一日,該國兵部奉伊國主諭令,復預備兵船,并調兵一萬五千名,要來臺灣打仗。此信系由電報傳來特為布知等語。職道伏查十年十月間,琉球國夷人遭風漂至臺灣后山,牡丹社生番殺害一案,日本欲為報復,屢有謠傳,未見動靜。此次電報所云,當即指此。惟查上年日本國人利八等四名,在臺南山后遭風,當經救護,送回上海,交其領事官領收,曾據該國寄送禮物酬謝。又上年四月間,琉球人林廷芳等九名,在瑯〈王喬〉遭風,亦經救護送回,均屬毫無異言。茲何以忽有調派兵船來臺之舉?倘仍如上年之謠傳,自可毋庸置議;若覬覦生番地界,欲圖藉端生釁,竟有兵船前來,則亦不可不防。職道管見,牡丹社系屬番界,彼如自往剿辦,在我勢難禁止;然新與換約,有事應彼此相助,若我聽其自往,置之不顧,勝則圖踞番社。特相機設法籌辦,目下剿辦彰化廖匪一案,尚未蕆事,各營弁勇俱隨赴彰化,更未便稍涉張皇,一切惟以鎮定處之。茲因愛稅務司函報前情,用將籌辦情形,轉報憲臺察核。

廈門德記洋行電報

廈門德記洋行行主由電報馳信探查,旋得該國拏莘色記地方二月十九日電報回信云:該國現動兵船五只,兵五千,其帶兵官令即速到臺灣西南邊上岸,以后即行駐屯,大約亦由廈門經過等語(見三月初六日臺灣二口稅務司愛照會)。

日本國中將照會閩浙總督(二月二十七日)

照會內開:臺灣土番之俗,自古嗜殺,行劫海客,災難是樂。邇來我國人民,遭風到彼地,多被慘害。我國委中將深入番地,招彼酋長,百般開導,殛其兇首,薄示懲戒,使無再蹈前轍,以安良民。即率親兵,將由水路直進番地,持備文報明。

又附片內開:琉球島人民六十六名,遭風壞船,漂到臺灣登岸。是處屬牡丹社,竟被番人劫殺五十四名,十二名逃生。又備中州人民利八等四名,漂至臺灣卑南番地,亦被劫掠,僅脫生命。我國政府是以遣使往攻其心,庶使感發天良,知有人道而已。故本中將雖然率兵而往,惟土番一味悍暴,或敢抗拒,未便從而加害,不得已則稍示膺懲之勢耳(見三月二十六日總督札行臺灣道)。

閩浙總督李鶴年奏

為日本國師船,以往年生番戕害琉球難民為辭,擬攻臺灣番境,經臣按照條約,覆令回兵,并飭臺灣鎮、道相機妥商籌辦,恭折密陳,仰祈圣鑒事。竊查本年二月初十日,有日本國水師官水野遵攜帶游歷執照,乘坐小船,查看牡丹社、龜仔角等處山勢形勝,欲繪輿圖。并據臺灣口稅務司愛格爾探聞日本國有預備兵船赴臺攻打等事。經臺灣鎮張其光、臺灣道夏獻綸查明稟報到臣。隨經飭令該鎮、道確探情形,相機妥籌,并咨呈總理衙門知照在案。茲于三月二十三日,準日本陸軍中將西鄉照會,內稱臺灣土番嗜殺行劫,該國遭風人民多被慘害,是以奉命統兵,深入番地,招酋開導,殛兇示懲。又另片稱琉球島遭風人民六十六名,被牡丹社生番劫殺五十四名;備中州遭風人民佐藤利八等四名被番劫掠,幸脫生命。土番幸災肆掠,是以往攻其心,雖云率兵,只備抗抵,不得已而稍示膺懲。務望曉諭臺灣府縣、沿邊口岸各地中外商民,不得毫犯各等情,照會前來。臣查臺灣番社,散處深山,雖未設立郡縣,而推原疆索,實皆臺地幅〈巾員〉。縱該生番穴處猱居,久成荒服,第既為中國撫有之地,即當為圣朝轄管之區。今日本國并未商準總理衙門,輒行調將征兵,將入番境,雖云招酋開導,其心實不可測。伏查日本國和約第一條內稱:倍敦和誼,與天壤無窮,即兩國所屬邦土,亦各以禮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獲永久安全。又第三條內稱:兩國政事禁令,各有異同,其政事應聽已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謀干預。按照和約而論,是生番即迭逞悍暴,該國自應照會中國地方官,實力嚴辦,未便越俎興兵,致違和約。現已由臣遵照條約,援引公法,切實照覆日本國將官,令其即日回兵。一面由臣嚴飭臺灣鎮、道,按約理論,相機設籌,不可自我啟釁,亦不可茍安示弱。除俟續探確情,再行具奏,并將往來照會鈔呈軍機處外,所有日本國師船擬入臺灣番境,經臣按照條約,覆令回兵,并飭臺灣鎮、道妥籌辦理緣由,理合恭折密陳。

摘抄另紙探報

二十七日又到火輪船三只,日兵一千五百名。余人文武官將多員:一名盧高明,一名佐馬太,又一官陸軍省監一人,名橫慮,又有嵩山、高山、山本三名,均是日官,不知何職;均登岸搭白布帳篷屯扎。

臺灣道稟總督、將軍

敬稟者:本月念五日,長勝輪船晉省,已將日本現有兵船始抵瑯〈王喬〉情形稟明憲鑒。二十七日,接晤英國領事官額勒格里及該國兵船官賈美綸,據云伊等于二十四日前赴瑯〈王喬〉查看,見有日本兵船一號在彼停泊,已有人上岸,將船上帶來木房暫搭屯住。曾見日本兵船官查問情形,甚屬含混,該領事亦未便過詰。并見有美國人四名在船,李讓禮尚不在內。聞有后幫。二十五日回輪時,又見有日本兵船兩號駛往瑯〈王喬〉等語。職道當以此次日本兵船來臺剿辦生番,并無奉到明文,亦未另有釁端,實屬違約。向該領事言之,該領事亦以日本此舉為非是。惟據云,傳說日本曾經告知北京大臣,以生番系屬界外,準其前來剿辦。如有其事,何以并無文函知會?自系日本國人遁辭,藉為搪塞。風聞以后尚有兵船數號陸續來臺,未知確否。

管見日本甫經換約,并無釁端,違理妄動,自應咨請總署照會該國公使,按約責問。倘彼知錯,將兵船撤回則已;如再文過飾非,強辭狡飾,則系該國無故背約,并非釁由我開,似應奏明請旨辦理。若該國公使諉為不知,或系該國亂民妄行舉動,我中國地方,豈能容其混行滋擾?應調集各處輪船,將其驅逐。亦復不受驅逐,惟有將其妄動之咎,照知各國,一面動兵剿辦,以存國體而杜異族窺伺也。愚昧之見,未知當否?伏乞憲臺察核轉咨辦理。幸甚!禱甚!

臺灣道札枋寮巡檢王懋功、千總郭占鰲

為札飭事:本年二月十九日據稟報,有日本國洋人水野遵并同伙洋人一名,于二月初十日至瑯〈王喬〉、柴城一帶地方,查看牡丹社、龜仔角等處山勢,欲繪輿圖,旋返旗后等情。據此,究竟該處輿圖曾否繪去?有無與番民來往?合行飭查。札到即便遵照查明具覆,并隨時派人查探。以后如再有洋人前往該處,務即不動聲色,觀其行止,立刻具稟,專人飛赍本司道衙門察奪。

臺灣稅務司愛接廈門稅務司休照會(三月初一日)

照會內開:前者新聞報告白日本國動兵到臺之說,事出傳聞,未知虛實。經本德記洋行行主云云(見前)等語,事屬機密,刻惟德記行主暨領事官與聞。現經敝處亦已由電報馳稟總稅務司,一面照會廈門道,并定本日午再行親赴道署面陳,合并照會,請煩查照等因(見初六日臺灣二口稅務司愛照會)。

廈門稅務司致赫總稅司函

函內稱:初二日,由銅線接得日本信息,知日本已派輪船四只,兵五千名,先往廈門,再赴臺灣。并聞日本與生番早已講和,在臺灣迤西窺定地基,先行占踞。恐用生番,滋擾中國。日本主謀者即美國前領事李讓禮,到過生番地面查辦事件等語(見三月二十八日文將軍札行總署來函。)

英國威使致總理衙門函

徑啟者:前準本國駐扎日本國巴大臣由電線移知:現在日本國有運兵前赴臺灣迤東地方,征伐生番之主等情。因此,本日派委漢文正使梅前赴貴署陳明,并述及此項生番居住之地,是否中國向以為隸入版圖之內;倘或如此,現在東洋興師,曾向中國議商準行與否各等因去后。茲據梅正使旋館回稱:經向貴大臣面為請示,承云:大略臺灣迤東一帶,向以為隸入中國版圖之內,但日本國此次舉動,中國宜如何斟酌之處,尚須與恭親王暨列位大臣商議后始憑答復等語。查巴大臣電線移文到京,已歷三月,適列位大臣未經進署,本大臣至今未克會商,事關緊急,務祈貴大臣迅為賜覆,以便用電線移覆巴大臣,是所切禱(見三月二十六日文將軍照會粘抄)!

總署與梅正使問答節略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6 22:49:00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瑞昌市| 大石桥市| 米易县| 崇信县| 台北市| 平罗县| 雅安市| 嫩江县| 海晏县| 文山县| 西乌珠穆沁旗| 潞西市| 萝北县| 永昌县| 嘉兴市| 长武县| 扬州市| 拉萨市| 安平县| 陕西省| 德庆县| 平山县| 上杭县| 谢通门县| 邯郸县| 武夷山市| 永德县| 安多县| 同仁县| 蓬溪县| 承德县| 德清县| 通化县| 高唐县| 甘谷县| 叙永县| 上犹县| 永胜县| 渝中区| 英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