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郡城工,經夏獻綸、周懋琦督催,業已過半。安平炮臺,先由洋匠踩址繪圖,擬設于三鯤身之地。該處下臨大海,計去安平一千三百九十三丈有奇,去郡城七里有余,為海濱離城最近之所,外可遙擊敵船,內可近衛郡治。臺為方式,其制四面共寬一百八十丈,四角為凸形,中為凹形;凸者列大炮以利遠攻,凹者列洋槍以防近撲。臺頂至地高一丈六尺有奇,厚一丈八尺有奇,外更掘濠一重,濠岸以一丈為率,注水以七尺為常。臺上容一千五百人,周圍配大炮五尊、小炮六尊。除炮兵二百七十二名外,余皆洋槍隊也。臺之下為避炮室,以備換班歇息,后為倉庫,以儲糧米藥鉛。其墻均須極厚,層層必以竹木撐持,敵炮乃不能入。論洋法炮臺,皆壘土為之,而時有旁塌之患,歲修之費頗繁。臺北常震,海雨動輒經旬,土臺尤易傾塌。今擬外圍方磚,內塞以三合土;圍磚則永無旁塌之慮,實土則不至為巨炮所摧。外圍之磚厚須五尺有奇,約估丈數,已在六百萬塊以外,竹木石灰稱之。據洋匠云:諸物齊備,工程以六個月為期。況該處本屬沙洲,取土須十余里以外。臺地向無磚廠,須由泉、廈購運而來。海上風帆靡常,恐非刻期可致。臣等派候補府凌定國于本月十五日興工,先修道架橋,以供輦運,搭寮蓋草以居匠徒。一面購運磚灰木料前來,填地壘土之功,方能舉辦。
中路開山,經黎兆棠召募營勇,業已成軍。惟該處途徑百出,巖壑阻深。水沙連一帶,久為逋逃之藪,非先搜捕積匪,無以撫綏生番。新軍無多,不敷分布,現飭南澳鎮吳光亮率粵勇兩營赴之,已于十四、十五等日由郡至城拔隊北行。
臣霨于八月十六日回郡,以外受嵐瘴,內迫焦勞,復患嘔血,臣葆楨竊為心憂,幸氣體尚壯,漸已平復。浙江候補道劉璈,業于本月十七日抵臺,臣等可以藉資廣益。黎兆棠之奉旨東渡也,稟稱賦質嬴弱,無志出山,茲以疆事方殷,為臣子者何敢自耽安逸?懇倭事定后,仍予回籍,理合聲明。茲謹將近日倭情及淮軍三起到臺,南北開路,郡城炮臺情形,合詞恭折,附輪船到滬,交上海縣由驛六百里馳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遵行。再此折系臣葆楨主稿合并聲明。謹奏。
委員鄭秉機探報
二十六日申刻,到倭人輪船一號,于二十七日卯刻駁起倭兵六百余名,又洋銀一百箱,每箱一千元。載來倭官五名,內安藤一名,聞系由北京轉回本國,由此船來瑯〈王喬〉。
九月二十六日所到倭人輪船一號,于十月初二開往南洋而去,內載病兵一百余名,長夫工役二百余名。又載去銅鐵炮二、三百斤至四、五百斤共五十余尊,又七、八百斤至一千斤銅炮四尊,舊洋槍八十余箱。
又據報:細查瑯〈王喬〉倭營內,現存糧米一萬二、三千包,每包約四十余斤。倭兵實數一千五、六名,長夫工役人等約一千余名。倭營自三月至今,官兵夫役病故者,約共八百余名。
又據楓港報:細查楓港倭營所扎倭兵六百余名,長夫工役二百余名。又莿桐腳所扎輪守倭兵三十余名。
初八酉刻,到倭人輪船一號,惟有倭官帶同從者三十余人登岸,西鄉帶隊于海濱迎接,聞系彼國公使。
初九日辰刻,又到倭人輪船一號,并無載來物件。據倭在外揚言,及水野遵等云,現在北京議和已定,同時自天津開來輪船三號,內一號灣泊安平口,日內亦即來〈王喬〉載運兵糧軍裝回國。
初九日已刻,西鄉中將同所到之倭公使五騎帶兵四十名,往牡丹之石門游覽,下午即回。
初九所到輪船于初十駁起黃牛三十余只,大石板數片,聞系用以刻牌。
初十日,倭營載天炮子、洋槍、大銅炮、小鐵炮、倭兵二百余名,初八日所到之輪船,即于是日開去。
十二日午刻,到輪船一號,酉刻又到輪船二號。聞日內尚有輪船五號來〈王喬〉。
十二日未刻,倭營中將設酒延飲各莊頭人,并分給告白。(文曰:)大日本陸軍中將西鄉從道告于瑯〈王喬〉所在人民:我兵所以來此者,向已布告,我人民皆體認其意,能為我竭心力以幫助我軍。我軍所向,番人懾服。既而清國政府頓生異議,紛紜不決,荏苒度日。今也兩國商議已決,從清國之請,將該地人民歸諸清國。我固知該地人民,視我如親,我實嘉之。自今以降,汝人民等視清國之官吏,猶視我官吏,能奉茲政教,勿敢逾三尺。特此曉諭。明治七年十一月二十日。
又倭國公使大久保已于初十日坐輪船而去。十三日未刻,到倭人輪船一號。是日申刻,開去倭人輪船一號,內載病兵一百余名,又故尸骸二百余具。
欽差大臣沈葆楨等會奏
為倭使遵約撤兵,謹派文武弁兵前往交代,恭折馳陳,仰祈圣鑒事。竊臣于本年九月二十四日,業將淮軍到臺及開路、城工、炮臺各情形奏明在案。十月初九日,承準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函稱,倭事議定三條辦法,已畫押互換,大久保即赴臺灣會同其中將撤兵,所有修道、建房等件交付中國官員收管,當先期委員馳赴倭營驗收,隨即派兵駐守,以便將來籌辦善后事宜各等因。并抄會議憑單一扣、互換條約一扣、給稅務司赫德札一扣寄來。初十日,倭領事福島九成帶同該國通事吳碩等來謁,據稱大久保已往瑯〈王喬〉,特令該領事到郡面陳一切,并開呈事宜五條,大意與總署原約相符,惟中一條稱,該國民人被生番殺害者,已于收埋舊址建立墓碑,以后如有該國民人親友登岸祭掃,請準其拜奠而歸等語。蓋指其初入番社時陣斃者言之也。臣等以撫局已成,允其所請,與約來時須有領事官蓋印執照,祭畢即歸,俾免生事。另由臺灣道具文照覆。該領事感謝而去。臣等即派臺灣府周懋琦帶同委員弁兵,定于本月十三日坐永保輪船前赴瑯〈王喬〉。隨帶照會一道,面給倭將西鄉,令其按照條約交代明白。一面札飭臣霨所部游舉鄭榮安撫軍一營,由赤山拔隊,自陸路會之。周懋琦事竣回郡,即留安撫軍駐守瑯〈王喬〉。
旋據探稱:初八日瑯〈王喬〉到倭船一號,有倭官帶兵役三十余人登岸,蓋即大久保也。初九日,又到倭船一號,亦系空船。倭兵均已收拾行李,用牛車裝載槍炮器具下船。此數日內,倭營死者復二十余人,帶來洋氈又為大風刮去百余件。想該倭將等接到照會,交代一畢,即當撤營登船矣。
淮軍三起,九月十五日即到澎湖,方派長勝、靖海兩船陸續盤運,奈日來風濤暴興,兼旬不息。十月初四日,兵勇始得盡數登岸。至后山番社一帶善后事宜,俟倭兵退后臣等再當悉心通籌,請旨定奪。茲先將臣等承準總署來函,并接見倭將領事,派員前往,按照條約交代,并抄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合詞恭折,由輪船到滬交上海縣付驛由六百里馳奏,伏乞皇上圣鑒,訓示遵行。此折系臣葆楨主稿,合并聲明。謹奏。
謹將倭領事呈請事宜五條,錄呈御覽。
茲因本國征番一事,在北京總理衙門,兩國大臣業經會議妥平,互立辦法可據。我全權大臣飭敝領事就貴道臺面陳一切,轉請沈大臣查辦事宜,開列于左:
從今約五、六日之間,敝國所撥大船,自必齊到瑯〈王喬〉,載兵回國。應請沈大臣或潘大臣如期駕至該地,與我西鄉中將會晤,以便彼此料理交代事宜。貴國所派兵員,現下不過充為交代,彼此照應,猶可不必多員。
從來兩國大臣一切往來公文,彼此繳回注銷,永為罷論。則其沈、潘兩位大臣與西鄉中將曩日所有來往一切公文,亦宜就瑯相會交之便,兩相交換。
我國人民,在生番被殺死者,遺骸現就當時收埋之舊址,更建墓碑表之。將來如有親戚朋友人等航客就近港口之際,若欲藉便登岸掃祭者,務望使其即日登岸拜奠而歸。
所有交代事宜完訖之后,即望貴道立將其由飛札及電信捷報上海道臺處,以便轉申北京總理衙門查照。
本國現在廈門派設領事,將來如在貴道臺所轄之地,倘有交涉敝國事件,務望貴道速即照會敝領事,以便照辦其事。
臺灣府周懋琦開送日營問答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