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五經入門
最新章節
- 第32章 《春秋》:必尊以經而后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讀之(4)
- 第31章 《春秋》:必尊以經而后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讀之(3)
- 第30章 《春秋》:必尊以經而后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讀之(2)
- 第29章 《春秋》:必尊以經而后讀之,須懷以誠敬之心讀之(1)
- 第28章 《周易》: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4)
- 第27章 《周易》: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3)
第1章 前言
歷史是一面明鏡,能讓人于曾經的過往中感知到未來的方向,從而堅定信念、堅定前行的腳步。為此,我們本著最良好的愿望,擷取了歷史長河中最美的幾朵花匯入《四書五經入門》這本書,呈現給讀者。
“四書五經”中的“四書”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這四本儒家經典書籍的合稱,“五經”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和《春秋》這五部儒家經典書籍的合稱。在了解儒家的這些書籍之前,還是有必要對儒家的學說做個初步的介紹。
儒家學說,簡稱儒學,它的核心內容是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創立。孔子在總結、概括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的表現形式是一些道德行為準則。在政治學上,主張仁政、行王道,通過禮來理順君臣、官民和各種社會關系;在倫理學上,以“仁”為核心,強調通過提高自身修養來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在歷史學上,注重編修歷史,并于記敘中體現微言大義;在經濟學上,主張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在教育學上,格外強調道德培養的重要性,并把“仁”作為最高道德準則……儒家學說的創立者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其中的孔子被尊為一代宗師。后來的各代中雖各有發展,但都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為核心。
“四書五經”基本上都是由孔子與他的弟子及傳襲者編纂完成,所體現的都是孔子所尊創的儒家思想。孔子所生活的年代,禮崩樂壞,諸侯紛爭,社會動蕩不安。孔子的心性中,有心懷天下的抱負,而且他在年少時,就對國家治理的各種問題發表見解,進行思考。他也曾希望通過仕途之路來為國效力,但始終于仕途上不得志,只做了些小官。后來,因魯國發生內亂,他不得不逃往齊國。到了47歲時,他退出了官場開始修著《詩經》《尚書》《禮記》《樂》,并率領眾多弟子走遍各國宣揚自己的儒家思想。到了68歲時,他才結束周游列國的行動。所以說,孔子的一生,都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這些經歷,也成就了孔子思想的迸發。由此,我們也就知道了“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事業前行的階梯,“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超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得益于孔子,我們還能領略到純真的生活之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一種心靈之美。“桃枝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何嘗不是一種情感之美!
到了漢代,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家學說被推到了無比尊崇的地位,進而成為歷朝歷代統治天下的思想基礎。它對中國的影響全面而深遠,可以說已成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元代延佑年間(1314-1320),隨著科舉考試的恢復,把出題范圍限制在“四書”之內后,“四書五經”便成為全社會必備的書本。明、清沿襲以“四書”內容限題并推出“八股文”考試制度后,“四書”就由儒學的重要經典,一躍變成了每個讀書人的必讀書,成了全國統一的標準的小學教科書。這些書,也就由官府普及到民間,以它的精神力量,影響和改變著社會。
如今,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回首過去,需要我們回味昔日的精神家園。這也就讓我們有了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而我們的《四書五經入門》也就應時而生。
本書在創作思路上,首先考慮的是讓廣大讀者領略到“四書五經”每篇中的精華。讓讀者首先了解到,“四書五經”中,比方說《尚書》到底是一部什么性質的書,它有哪些內容,它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其次,針對每部書的重要思想、最突出的觀點以及它的社會影響有側重地進行分析講解。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幫助讀者快速了解書本,并對書本的內容產生興趣,從而為今后深入了解、研究書本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還希望,通過本書讓即使對傳統國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找到登堂入室的鑰匙,從而讓更多的人關注和重視傳統國學。
需要指出的是,拋去儒家學說的博大精深不說,單就我們的選取來說,所涉獵的范圍也是相當有限的。我們希望通過本書,如同創造一種捷徑,引領著廣大讀者進入一個更廣闊的空間,去與先哲圣賢對話,去感受國學的魅力,進而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從而在弘揚和傳播傳統國學方面青出于藍而勝于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