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4)
- 四書五經入門
- 季風
- 3498字
- 2016-01-28 15:38:06
這段話的意思是:所以君子治理天下應該以自身的德行為根本,并從老百姓那里得到驗證。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做法而沒有背謬,立于天地之間而沒有悖亂,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質詢于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知道天理;百世以后待到圣人出現也沒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這是知道人意。所以君子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很明顯,當人格塑造到君子階段,對他的要求也就更高了。所作所為要“不謬”“不悖”“無疑”,在圣人面前能做到“不惑”,并且,他的舉止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先導,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語言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準則。當君子能做到這一點時,他離圣人也就不遠了。所以,把追求與完美結合起來,既是一種高規格的要求,也是一種良好的鞭策。長期堅持下去,必能到達天人合一的那一層次。
其三,內在與外在合一。
個人修養方面的“慎獨”“言顧行,行顧言”之類的所要表達的都是要求人做到表里如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揭示了這方面的關系:“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誠實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導。誠實是事物的發端和歸宿,沒有誠實就沒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誠實為貴。不過,誠實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夠了,而是還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與外物的準則,所以任何時候施行都是適宜的。內在的仁和智,之所以能夠形成本身的德行,就是自身與外在的事物相接觸過程中形成的知與行的融通。也就是說,內在的仁和智的形成,是在沒有受到外物干擾或無視外物干擾的情況下,主觀自覺培養的結果。仁和智都從誠實中來,當誠實發展到至誠階段,仁和智也就成為圣人天性中的一部分,這時,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時候。
另外,從儒家一向的政治觀來看,中庸之道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思想,實質上是一種治國理念,并非單純地用來提升個人的素質,而且包含有功利的目的。比方說,《中庸》第十七章寫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這段話的意思是: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應得的財富,必定得到他應得的名聲,必定得到他應得的長壽。所以,上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詩經》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享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給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這當中,地位、財富、名聲、長壽以及福祿,哪一項不是現實的、物質的,又怎能讓人免俗、脫俗呢?這,又同中庸之道要把人培養成圣人的那種至高境界背道而馳,實是一種讓人難解的矛盾。
6.治國之道中包含有“無為而治”的思想嗎?
看到“無為而治”四個字,誰都知道是春秋末期道家的老子提出的。它是一種治國理論,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道德經》第二章中寫道:“是故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圣人治理國家的措施都是順應天道而來;這樣,老百姓也就因遵循天道而合乎天道,對他們也就不需要再去教育了。老子認為,“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這句話的意思是:管理國家者順應天道施政,老百姓必定普遍發自內心地擁護;管理者不去打擾,老百姓自己就能走上正道;管理者不去做些什么,老百姓自己就能創造財富;管理者不去索求什么,老百姓自己就能創造淳樸的風氣。當然,老百姓所能達到的“化”“正”“富”“樸”的前提是,管理者施政必須順應天道。
《中庸》的教育思想就是通過推行并讓人接受中庸之道,把人由常人變為君子,再由君子修身為圣人。到了圣人階段,天道與人道就合而為一。修到圣人后,是不是他們的人生目的就達到了,從此以后就可以遠離紅塵成為仙人,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呢?當然不是。儒家所推崇的圣人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他們運用天道來“平天下”,即治理天下,讓天下太平和合。《中庸》第一章中寫道:“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所賦予人的本質特性叫作本性(天性),遵循著本性來做人和處事叫作道。
而到了圣人階段,圣人的“率性”全都承自天意,順應天意,是“從容中道”——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既然圣人的本性已經與天性相合,由他們來施政,不就是在人間施行天道嗎?天道在人間施行,天地和合,那些體現著人的意志的法規制度也就沒必要了,那些統治者所推行的施政措施也就沒必要了,一切都自然而然地得到治理,這不就是無為而治嗎?
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這句話的意思是:無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舜,在中國古代是被公認的圣人。孔子說他治理天下的措施就是無為而治,那么這無為而治也就是圣人之道。這樣看來,這儒家和道家在政治理想上是一致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儒家的政治理想或最高政治目標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理想呢?這,還是任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去吧。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從這里可以看出儒、道二者的相通之處,也就由此及彼推斷出道家為什么能和儒家并列于統治者的教科書中,而沒有像其他的諸子百家一樣長久地湮沒于歷史的風塵中的原因了。盡管儒家和道家在道德理想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形式和內容上,它們又是截然不同的。
道家的起源很早,可以上溯到上古時期。到了春秋時期,老子將古圣先賢的思想精華進行匯集和總結,形成了無為無不為的道德理論。這標志著道家思想的正式成型。從這以后,這種思想被廣泛尊崇并被用作治國理念。道家以老子、文子、莊子,管子等為主要代表,以“道”為核心,認為天道無為,主張“虛無、自然、無為、守靜、璞樸、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等政治和軍事方面的思想觀念。它的思想形成以總結、發展、著典籍為主要路徑,經歷了極其長時間的廣納眾慧,因而在歷史上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儒家思想來源于堯舜時期的“中道”思想,還有《易經》中的“德義”思想和西周時期的《尚書》《詩經》中的文化思想,并逐漸演變成一門奉孔子為宗師的學說。儒家學說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崇尚等級制度和用“三綱五常”來維護統治,主張“禮、樂、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倫常關系。西漢時期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學說逐漸成為了占統治地位的學說,信奉由孔子創立的維護周禮的主張,并成為歷朝歷代統治者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自漢代以來,儒家學說成為了大多數朝代的主流意識流派、正統的官方思想,對中國的社會、政治產生了深刻的、全方位的影響。
從形式上來看,道家到后來分化為老莊派、黃老派和楊朱派,他們所遵循的是道家的思想而不是人本身。而儒家到后來發展成為以孔子本人的思想為核心,并向下順延發展。從內容上來看,道家所倡導和追求的是順乎自然。“人皆知持物之樂而不知不持物之樂。”而不同于儒家的刻意修養人性,以致讓人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極端觀點。它更在乎的是貼近生活,主要內容包括體道、道法自然、貴時主變、虛無、守一、齊物、柔弱、天道行健、無為、動靜結合和純粹樸素等。從內容上來看,儒家學說所倡導的是教化,“擔天下教化之先聲”,著意點在人本身的修養。儒家全盤接受古代的教化內容,并將它們上升到系統的理論高度,并且將教化普及化。它的內容主要包括仁而有序、互敬互信、微言大義、重義輕義和格物致知。
不過,從內容上來看,儒、道兩家確實存在不少相通之處。以《中庸》為例。《中庸》中說“率性之謂道”,要求人們知道什么是道;而道家要求做到“體道”,要求人們對道有切身的體悟。這可說是兩者在起點上的相通之處。道家倡導“道法自然”,而《中庸》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圣人之道,同樣是“率性”的,也就是完全合乎自然法則的天道。這可說是兩者在追求目標上的相通之處。道家所倡導的“守一”與《中庸》所倡導的“固執”在要求上幾乎相同,都是要求人們不改變心趣和志向的一種做人準則。還有道家的“齊物”“動靜結合”的觀點,與《中庸》中的“致中和”“動中取衡、靜中就重”的觀點有相通之處。其他類似的相通觀點還有很多。由此,或許能夠理解為什么當年“獨尊儒術”后,道家后來仍然能夠浮出水面并長盛不衰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