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3)
- 四書五經入門
- 季風
- 3383字
- 2016-01-28 15:38:06
這段話的意思是:由誠能明白道理,這叫作心性;由明白道理后做到誠,這叫作人為的教育。誠也就會自然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后也就會做到誠。對事物的認知從誠開始。通過教育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然后將誠作為一種為人處事的態度,就能夠進一步明白為人處事的道理,并將誠運用到具體實踐當中。要想將人格塑造到至誠的高度,在具體實踐中,起碼要做到以下幾點:
(1)擇善。
善的本意是完好、圓滿,是人性中較美好的成分。擇善,就是在人生態度和立世標準的取舍過程中,對美好的選擇。所以古人有擇善如流一說。中國古人常把善和德相連,教導世人要積德行善。所以,善,是人性塑造過程中通往美好方向的基礎。誠,屬人性中美好品質的范疇,要做到誠,它的立腳點就應站在美好的一面。所以,擇善,不僅是一個選擇的問題,還是一個方向的問題。把握住了方向,就不會出現南轅北轍的情形,就會在善的基礎上一直向著更美好的一面前行。
(2)固執。
這里的固執,并不是現代人理解的行動上的頑固不知變通的意思,而指的是信念上的堅守不改變的意思。選擇善作為人生的一個處世態度倒不難,難的是長期如一日地堅持下去。現實世界是物質的,存在著許許多多與人的生存息息相關的各種誘惑。這些誘惑總是會與利益牽連在一起。這時,提高生存質量的需求,渴望出人頭地的欲念,還有種種羈絆和幻想,都在拷問著人的心靈,也就很難讓常人做到面對誘惑能堅守信念不動搖。所以,要想品德得以提升,從而向至誠邁進,就必須以善為立腳點,堅守誠的信念不動搖。
(3)博學。
博學,既指才識上的,也指一種求知態度,即廣泛地學習。世界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人的本質也同樣如此。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學無先后之別,學無身份之別,往往取決于一個人的態度。道理明顯的是,一個人如果滿足于現狀,甚至抱殘守缺,那么,他縱有再誠的心,也只能成為階段性人物。至誠階段所要求的是,能“盡物之性”,能“贊天地之化育”,最終能“與天地參”。要達到這些要求,就必須懷著誠心廣泛地學習。
(4)審問。
審問,講求的是效果,而不是形式。對不明白的事物,不是問個大概,而是要問個清楚明白,學會思考,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這既適用于做學問方面,同樣適用于做人方面。世界既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也是紛繁復雜、高深莫測的。人常說,在生活中多問幾個為什么,就會活成個明白人。從求知的角度來看,問,既是獲取知識的手段,也是一種方法。通過審問,才能“盡物之性”,進一步朝著至誠邁進。
(5)明辨。
自然現象也好,社會現象也好,更多時候呈現給人的都是一種表象。只有獨具慧眼的人才能看清實質。明辨,也就是辨偽識真,透過表象看清實質。在社會萬象面前,以誠的心態來辨別是非,這是誠的內在要求。心態端正固然好,但如果取得的效果不能合乎心性達到真的一面,那么,也就不能在還原事實面前做到誠。所以,明辨,既是由誠通向至誠路上對自身的一種要求,又是達到至誠的一種手段。
(6)篤行。
誠只有融入心性,才能達到至誠。這就要求做到,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對人對事都必須一心一意,心無二念,不虛偽。不能把做事情當作臨時的應付,不能把做人當作人前的賣弄,而應是虛心、求真的態度,貫穿其中的就是已化為人生中的一種永恒信念的誠。誠融入心性,篤行就會成為處世態度,進而成為一種美德,而堅持下去,至誠的境界也就達到了。
達到至誠的境界,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中庸》第三十二章寫道:“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這段話的意思是:只有以至誠之心心懷天下,才能成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法則,掌握天地化育萬物的深刻道理。
其意義就在于,至誠能讓人懷有誠摯的仁慈之心,擁有深邃的聰明智慧,具有通達天賦、像蒼天一樣廣闊的美德,成就了圣人的稟賦和氣質,能“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最終能“與天地參”。由這樣的人來“平天下”,這天下就能垂拱而治。這樣的天下,必然是合乎天道和人道的完美天下。
5.為什么說“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對今天的人來說,已經是相當熟悉的了,誰都能就其中的一些內容說出一些見解來。但是,如果將中庸之道的內容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那對一些人來講恐怕就是一件說不清道不明的事了。
從理論上來說,很明顯,中庸之道包括“中庸”和“道”兩個方面。中庸屬思想精髓,道是將這些精髓在日常生活中發揮。將中庸的思想融入人的本性,然后再來做人和處事,這就是中庸之道。
誰都有自己所遵循的做人和處事的準則,這就是道。在儒家看來,蕓蕓眾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員,他們所遵循的道,不過是常人之道。常人之道純屬物質范疇,人們的思想境界始終處在物欲的包裹中,也就禁不起現實中的種種誘惑,從而讓人始終處于利益的紛爭之中。這也就是世間因人禍而起的災難和動亂的根源。怎樣避免這些紛爭呢?當然得靠教育。通過教育讓人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比如說,遵從“五達道”,培養“三達德”,懂得“九經”這種治理天下的主張等。這就是君子之道。
按上面的方式來理解,君子之道,就是品德高尚的人所遵循的做人和處事的準則。它是儒家倫理道德觀當中一種理想的自然人格標準。這種人格呈現出來就是,為人心地善良,訥言敏行,胸懷志向,內心充實,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富貴不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中庸》不滿足于這些,還要將人的思想境界繼續提升,這就是圣人之道。
按《中庸》的解釋,天生誠實,不用勉強自己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擁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這樣的人就是圣人。這種人不但具有常人不具備的崇高的美德,還具有常人不能企及的無所不能的知識,屬于才德全盡之人。所以,有人就將為而不爭,歸結為圣人之道,即圣人的所作所為都是順乎自己的天性而來,不是通過強力來推行或通過競爭來攫取的。圣人的所作所為都是率性地符合上天的原則,非刻意所為,因而圣人所遵循的做人和處事的準則就是天的準則,而他們所行的道,就是天道。
現在再來回顧中庸之道的理論推衍。社會上通行的是常人之道,通過教育,讓人的道德品質得以提升后,就能成為君子,從而讓君子之道得以施行;君子通過持續不斷地加強自身品德的修養,讓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華到最高境界,他們就成為了圣人;圣人所行之道都是循天而來,因而他們所行之道就由人道上升為天道。而到這個階段,天道和人道就合二為一了。由此再回過頭來就可看出,《中庸》所提倡的不斷加強個人修養的主張,它的理論依據是,圣人是可以通過自我修養來塑造成的;有了圣人,天道就可以在人間實施,這時,天道也就成為了人道。既然天道和人道能夠融合,那么,《中庸》中的各種主張也就有了現實意義。反過來,它就能成為修煉人性的指導工具。到這時,就可以說,《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是建立在天道和人道能夠融合——即“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上的。
天人合一實質上是一種哲學思想。它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漢朝董仲舒引申為天人感應之說,程朱理學引申為天理之說。《中庸》說出了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與人性合一,將人性上升為天性中的那種至善、至誠、至仁和至真。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天人合一呢?當然是通過接受教育,持續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由常人上升為君子,再由君子上升為圣人。到了圣人階段,也就實現了天人合一。在這一過程中,天性與人性的合一是人格塑造的最高目標,也是最終目的。要實現這個目標或達到這個目的,起碼還要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理智與情感合一。
中庸之道的本質思想是,倡導個人通過自覺的個人修養來提高道德品質,從而在現實生活中能用一種不偏不倚、執中公允的態度來處理問題。這種態度的實質是一種道德品質的力量。現實生活往往是功利的,在利益糾紛或是非判斷面前,人性中的貪婪總是會遷就個人的情感而置事實于不顧,從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私利的判斷或決定。所以,只有道德修養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會讓理性占據心頭,做出實事求是的判決。反過來就是,只有思想境界上升到中庸階段的人,他才會自覺抑制世俗的纏繞,他的人格才可以繼續塑造到更高境界,直到天人合一。
其二,追求與完美合一。
毫無疑問,圣人階段是人生的完美階段。《中庸》第二十九章寫道:“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