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論語》: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1)
書名: 四書五經入門作者名: 季風本章字數: 4708字更新時間: 2016-01-28 15:38:06
《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重要儒家經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輯而成。全書現存共20篇492章,是我國春秋時期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南宋時,朱熹將它與《孟子》《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書中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既有對社會、人生的描繪,又有對人性與政治、道德、文化方面的真知灼見,對我們今天仍具有很大的指導和啟發意義。
1.《論語》是如何體現孔子的“仁、義、禮、智”思想的?
孔子提出了“仁、義、禮”的道德要素,孟子在此基礎上延伸為“仁、義、禮、智”,到漢代,董仲舒在孟子的基礎上擴充為“仁、義、禮、智、信”,這就是后人所稱的“五常”。下面,僅以《論語》為本,看看其中是如何體現孔子的“仁、義、禮、智”思想的。
(1)仁。
《論語》中,孔子對仁的闡釋多達一百零九處,而體現仁的內涵的集中在《論語·顏淵篇》中。什么是仁?顏淵就問過孔子這個問題。在《論語·顏淵篇》中有這樣的記載:“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段話的意思是: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說:“能夠控制自己的情感,一切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難道還在于別人嗎?”顏淵接著又問:“請問實行仁有哪些條目?”孔子回答說:“不合于禮的不要看,不合于禮的不要聽,不合于禮的不要說,不合于禮的不要做。”怎樣做才是仁呢?仲弓問了這個問題。孔子回答道:“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孔子的意思是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使喚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地對待;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強加于別人;做到在諸侯的朝廷上不招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沒人怨恨自己。而司馬牛也問了這個問題。孔子回答道:“仁者,其言也讱。”孔子的意思是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
現在梳理一下孔子對仁的闡釋就會發現,仁,圍繞著禮轉,還是重在個人修身方面。人面對物質世界,會有許多需求和欲望,要想滿足自己,勢必會引起利益糾紛。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克制自己——從需求角度上看,就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平息紛爭,從而為自己換來好的名聲。這樣做如果不是出自本性的話,還是功利化的一種體現。
在《論語·里仁篇》中有集中體現仁的描述。孔子說:“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的意思是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這里,仁是一種美德。“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其意思是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這里,仁對仁者自身有利。“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其意思是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這里,仁能成為一種敢愛敢恨的心性。“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其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
仁的性質是一種美德,仁者能夠安貧樂道,能敢愛敢恨,能無害于社會。這也就是孔子大加推崇仁的一個原因吧。
(2)義。
《論語》中,孔子并未對義的內涵的性質給出明確的定義。下面結合文中提到的義來看孔子對義的判斷標準和取舍。
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其意思是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這里,孔子把義當作了行為參考標準。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其意思是說,許多人對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求,聽到義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這些都是我所憂慮的事情。這里,孔子表達了對不義的憂慮和不滿,從反面來體現了他重義的思想。在該篇中,孔子又寫道:“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其意思是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這里,孔子繼續表達了對不義的憤慨,體現了他重義輕利的思想。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其意思是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這就是怯懦。這里,孔子從反面把義視作了勇氣。
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里,除了體現了孔子的重義輕利的意思外,還將義與個人的品德掛上了鉤,即利實際上也是一種美德。
不用再多舉例,由上面的羅列就可看出,在孔子的心目中,義既是一種做人準則,又是一種美德。這樣的人,為人處事一身正氣,完全不受利益的誘惑和驅使,而是按照公認的行事法則行事,遇到不平或災難時會及時挺身而出。
(3)禮。
孔子講仁時說:“克己復禮為仁。”那么,禮指的是什么呢?禮,是孔子構建“天下有道”的理想社會的一種調節劑,目的就是希望通過禮的施行,讓整個社會等級分明、和諧有序。由于這種思想受到了統治者的推崇,禮教就大為盛行,可說上升到了國教。在《論語》中,就于多處體現了孔子禮的思想。
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其意思是說,禮,不是靠強迫去推行的,最好的方式是和。禮,不是一種形式,而是一種社會秩序。要想讓這種秩序為社會普遍接受,最好的方式是和。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其意思是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懲,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有羞恥之心,因此就會守規矩。什么樣身份的人就該說什么樣的話,這樣的差異化就是靠禮來體現的。把人分等、差異化就能有針對性地約束個人,從而讓老百姓守規矩,實現順利統治的目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禮是為政治服務的一種工具。在該篇中,還談到了禮與孝的關系。孔子的觀點是,孝就是不違背禮。“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其意思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這是禮秩序中的家庭關系秩序的一種體現。
在君臣關系上,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篇》)這種上下級間的禮,就是君臣相處時的秩序。
在《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其意思是說,君子廣泛地學習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就可以不離經叛道了。這是禮在君子身上所起的作用。
作為一種社會秩序,禮存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所以,孔子所推行的禮,既是一種治國的理念,又是一種治國的手段。
(4)智。
智由知來,具有知的能力,就是智。所以,《論語》中的智,是從知來,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學習方面。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很明顯,知道就是知道,不要不懂裝懂。還有如:“業精于勤荒于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這些都是要求人們養成學習知識、運用知識的習慣。
其二,政治方面。
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孔子寫道:“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其意思是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這里,孔子用的是反意,指出智不應用在滿足個人的私利上。這樣的智,不值得推崇。當然,這是今人的理解。孔子的本意恐怕是在推崇寧武子的這種大智若愚。
其三,為人處事方面。
在《論語·衛靈公篇》中,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其意思是說,可以同他談的話,卻不同他談,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談的話,卻同他談,這就是說錯了話。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說錯話;既要會說話,又不說錯話。這同樣是智。
還有如“知者樂山,仁者樂水”之類審美情趣方面、生活情趣方面和心理活動方面的智。不過,孔子所提的智,并不是從個人學識的范疇,而是歸于是非判斷的理性精神范疇,所要宣揚的都是一種道德修養上的品格。
2.“朝聞道,夕死可矣”體現了孔子怎樣的道德觀?
道德觀指的是對人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存于人的意識中的行為準則和規范的認識與所持的立場,核心是善惡觀。主要內容涉及正義、良心、義務、榮譽、人格、幸福等觀念。孔子生活于社會動蕩的春秋時期,當他看到天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時,就想用道德教育的方法使天下歸于有道,強化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價值體系。他希望通過重建君臣秩序,讓社會從“天下無道”走向“天下有道”。當以他的學說為核心的儒家學說成為天下正統的政治思想時,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的道德標準,也就成為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石,而他本人也就成為了我國傳統道德的奠基人。
孔子所倡導的倫理道德,意在通過規范社會秩序,實現天下大治的目的。他說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論語·里仁篇》。其意思是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這其中,關鍵在一“道”字。這里的“道”指的是天道,也就是圣人之道。孔子的道德觀是建立在政治層面上的,就是希望通過克己復禮,讓統治者具有仁德,從而“內圣外王”,讓天下獲得良性發展。因而,孔子的道德觀是以服務于政治為目的,通過以禮教的手段,從而把人格塑造成符合天下大治這一政治目標的人性認知。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至正。
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意思是說,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帶頭走正路,那么還有誰敢不走正道呢?作為從政者,處處起帶頭表率的作用,即嚴于律己,處處要以身作則。
人都是有各種欲望的。身居高端的當權者實質上就是各種資源的調配者。這些資源,就是平衡天下各種利益關系,讓人心各得其所的物質需要。如果掌握這些資源的調配者把這些資源據為己有或者用作私用,懷有個人目的在里面,那么,他們的私心必會招致不公,從而引起人心的不平。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那么時間延長得越久,對社會的影響就越惡劣,最終有可能導致天下大亂。所以,作為掌權者,一定要身正,從內心中擺正自己的位置,對物欲,首先從道德的高度樹立起牢籠。人格的力量是強大的,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當自己以高尚的人格為天下人所垂范時,這樣的社會必定會充滿正氣,這樣的人也必定會受人欽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推崇的圣人之道,首先是對統治高層的要求。一個社會必須具有正氣,這樣,仁、義、禮、智、信這些行為規范才有立足之地。至正,是對人內心行為規范的最高要求,也是達到圣人這一高度的一個必要條件。圣人之道,首在自身至正。
(2)至仁。
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掉。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是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