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存好心幫助人。人性從物質需求層面上來看,都是自私的,每個人都有利己之心。如何克服“私”字?仁,就是在人的思想中加入的一種特殊材質。這種材質,能把人從常人提升為君子。從社會層面上來看,君子之德,就是仁德。孔子生活的時代,舊的社會秩序已經崩潰,如何重建新的社會秩序,孔子想到了復禮。但是,禮是規范和指導人的行為的,從一定角度來看,是對人性的束縛。如何讓人解除被束縛感而自愿接受禮呢?這首先就從改造人的思想做起。仁,就被提了出來,進而成為了一種道德理念——仁德。最終,也成為了儒家倫理道德的核心價值觀。當仁成為了人們內心中的行為規范,這樣的人也就成為了現實意義上的道德楷模,成為了君子。君子施仁,基本上屬于個人范疇,只有當他把仁推行至天下時,仁才成為了一種政治理念,即仁政。仁政,是孔子的政治主張,也是他道德觀當中所持的對人性塑造達到一定道德高度后的必然結果。
仁者愛人。所以,至仁是孔子所推崇的仁政的政治思想中,首先所要求人的內心道德必須達到的最高度。圣人之道,核心在仁。
(3)至誠。
在《中庸》中,孔子將至誠歸為人性修養中的最高境界,達到這一境界的人,就是圣人。孔子所期望的人們達到的最高道德境界,就是讓所有的美德完全融入個人的心性當中,并且在“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他們所采取的任何行動,包括處世態度和做人主張,全都不是經過權衡后才做出的,而是隨自心性自然而然出來的。
至誠,是孔子道德觀當中既可說是對人性完美的最高追求,也可說是對圣人治國的強烈企盼。圣人之道,精髓在誠。上一章節已對至誠做了描述,此處就不再重復。
(4)至信。
《在論語·為政篇》當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
這段話的意思是: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小車沒有一樣,它靠什么行走呢?
信用,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或人與社會之間不產生懷疑的認知。它是一個社會恢復秩序,走向安定的標志。從小處來說,它是一個人處世的根基。一個人怎樣才能取信于人,關鍵看他說話算不算話。如何相信他人,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孔子有過一段描述:“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這段話的意思是: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里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在這段話當中,孔子對宰予這個人感到失望,因為他說話不算話。這是個人間的信用關系。那么,上升到國家層面,又是怎樣的情形呢?歷史上最著名的事例莫過于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典故了。
周幽王為博美人一笑,竟謊報軍情戲耍諸侯。為此,他為自己的失信付出了極大的代價——身滅國亡。所以,歷史一再告誡當權者,作為國家,要想政權鞏固,就必須取信于民。國家所頒布的政策法規,就必須嚴格照章執行。“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國家的信用,要靠執掌國器的人來維護。這些執掌國器之人,首先自身就是信用的倡導者和帶頭人。言必信,行必果。如何做到這一點,就得靠道德修煉。
“信近于義”。所以,圣人之道,就是首先自身至信,然后以至信行天下。
所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句話,體現了孔子敬德保民,君王必須行圣人之道的道德觀。
3.“君子無所爭”等對人的修養提出了哪些要求?
在《論語·八佾篇》中,孔子說:“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這段話的意思是:君子沒有什么可與別人爭的事情。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射箭比賽了!比賽時,先相互作揖謙讓,然后上場。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來,然后登堂喝酒。這就是君子之爭。
孔子所推崇的就是人格修煉,讓人成為品德高尚的君子。在具體實踐中,君子要做到“不爭”:不爭名利、不爭財色、不爭私欲。同時君子要說有什么可爭的話,就是爭守禮、明禮、行禮和敬禮:上場時作揖謙讓,下場時作揖辭別。就好比足球比賽一樣,上場時握手,下場時再握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要做到這些,孔子針對個人的修養,提出了許多要求,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見利思義。
在《論語·憲問篇》中,孔子直接表達了這種觀點:“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這段話的意思是:見到財利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能獻出生命,長久處于窮困還不忘平日的諾言,這樣也可以成為一位完美的人。世間的紛爭可說都是由利來,見利忘義是一般人的共同心態。但是,作為君子,在這方面不但要潔身自好,不與人爭,還要做到把義字擺中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并且遇到危險需要自身挺身而出時,就勇敢地上前面對,哪怕獻出生命。所以孔子認為,這樣的人,在長久的貧困之境中能夠堅守氣節的話,那他就是完人。
(2)見賢思齊。
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要求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意思是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一樣犯相類似的錯誤。
這實際上是一種崇尚美德的促進。人的學識、美德諸方面原本是參差不齊的。對于一個某處或處處比自己優秀的人,在現實中很有可能緣于他們的優秀而致自己的利益受到損毀,從而讓人性中的一些陰間面冒出來,也就是讓人產生諸如嫉妒、排斥、誹謗甚至是打擊、詆毀人家之類的丑惡念頭。這時,就要從源頭上下功夫,通過“自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讓人從內心深處革除掉那些丑惡念頭。不僅如此,還要產生向人學習的勇氣。一個良性的社會,都是一個學習蔚然成風的社會。尊重賢能,就是尊重知識,歸根結底,還是尊重勞動。
見賢思齊本身,就是一種美德。不僅在古代,在現代、在將來都具有正面的、積極的意義。
(3)好德如好色。
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其意思是說,我沒有見過像好色那樣好德的人。
受生理激素的支配,人的某些心性往往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不請自來。比如說,好色。這種好色,既可理解為對自然界美色的偏愛,也可理解為對人本身的肉欲享受。好色,是人的一種心理特性,最終還應歸于物質范疇。無論何時何地,物質世界都是個有限度的范圍,沒有什么物質能做到讓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得者固然歡心,但失者的傷痛就會成為社會矛盾的爆發點。當無止境的欲求面對有限的物質時,紛爭在所難免。那要如何消除紛爭呢?孔子提出了道德倫理的觀念。通過道德修養,輔之以禮教,讓人修身成為正人君子。“君子無所爭”。面對物質世界,他們能自覺自愿地從心頭熄滅欲求的火花,進而以這種品德垂范社會,讓崇尚道德成為一種社會風氣。
好德如好色,是一種類比,其實質同孔子倡導的把良好的品德塑造成如同人的本性一樣的要求異曲同工。不管其現實操作或行與否,起碼這種認知和動機本身都是良好的。
(4)匹夫不可奪志。
在《論語·子罕篇》中,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其意思是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奪去它的主帥;但是一個男子漢,他的志向是不能強迫改變的。
志向屬精神范疇,而且總是與氣節操守聯系在一起,指的是人決心在某個方面有所作為時而選擇的努力方向。這個詞在現代使用頻率極高,而且無不與“遠大”聯系在一起。問題通常是,選擇志向“遠大”倒是非常容易的,但在通往志向的努力過程中,難的是始終如一地堅持。該怎么堅持呢?孔子在《論語·里仁篇》就舉過一例:“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其意思是說,士有學習和實行圣人之道的志向,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孔子的觀點再明顯不過了。志向和做人是統一的。作為君子,就要守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也就是安貧樂道。如果以物質世界來干擾身心,甚至用物質評判的標準來作為處世標準,這樣的人,就不是一個脫俗之人,其品行也就是世俗化的,距君子的身價相去甚遠。
堅守氣節,不改志向,“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這樣的人,就是合乎孔子道德標準的君子。
(5)以“九思”作為行事準則。
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說:“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其意思是說,君子有九種要思考的事:看的時候,要思考看清與否;聽的時候,要思考是否聽得清楚;自己的臉色,要思考是否溫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謙恭;言談的時候,要思考是否忠誠;辦事要思考是否謹慎嚴肅;遇到疑問,要思考是否應該向別人詢問;憤怒時,要思考是否有后患,獲取財利時,要思考是否合乎義的準則。
在社會生活中,總少不了人與人的相處和交往。針對如何處理人際交往關系,孔子提出了九個注意的方面:視、聽、色、貌、言、事、忿、疑和得。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讓人遠離紛爭,和諧相處。這九個思考方面都屬人際日常交往的正常情況,非常具體,非常貼近生活,也可說與生活息息相關。孔子所要求人們做到的,不是一時的興起而為,而是要當作自己的心性長期一貫地堅持下去。并且,這是他所倡導的禮的固有成分。
在《論語·泰伯篇》中,孔子說:“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這段話的意思是: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
那么,具體該怎么做呢?
在《論語·公冶長篇》中,孔子舉出反面事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其意思是說,花言巧語,裝出好看的臉色,擺出逢迎的姿勢,低三下四地過分恭敬,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在《論語·鄉黨篇》中,孔子于禮節上有多處示范,不妨摘一例:“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出使別的諸侯國,拿著圭,恭敬謹慎,像是舉不起來的樣子。向上舉時好像在作揖,放在下面時好像是給人遞東西。臉色莊重得像戰栗的樣子,步子很小,好像沿著一條直線往前走。在舉行贈送禮物的儀式時,顯得和顏悅色。和國君舉行私下會見的時候,更輕松愉快了。
所以,君子無所爭,在名在利在欲;君子有所爭,在禮。“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人人首先從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禮治天下的目標就能實現。
4.怎樣理解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觀?
“有教無類”出自《論語·衛靈公篇》中,系孔子所說的原話,意思是教育的對象無差別,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應讓一些諸如貧富、貴賤、智愚、善惡等世故的偏見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對象之外。
在孔子以前,“學在官府”,只有貴族子弟才有權接受教育,也只有貴族子弟才有當官的資格。到了孔子的時代,具備了私人辦學的政治環境。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孔子才開始了創辦私學,希望通過興辦教育來實現他的政治思想。在教育對象上,他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而他自己就是這么做的。他的三千弟子分別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而且,他的弟子中有來自貴族階層的,也有很多來自平民家庭的。所以,有教無類,是孔子針對受教育的對象提出來的。從《論語》中來看,它體現了孔子以下的教育觀:
(1)人性相近。
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其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生活中從事的內容和接觸的對象不同才相互間有了差別。這句話包含人性發展中的先天和后天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