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陰陽應象大論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為黃。

【注 黃,中央土色也。】

玉機真臟論

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出黃。

【注 發癉,濕熱發外也。腹中熱,煩心出黃,熱在內也。】

平人氣象論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饑者,胃疸。目黃者,曰黃疸。

【注 此以視疾而知其病也。】

通評虛實論

黃帝曰: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注 黃疸者,濕熱內郁而色病見于外,皆陰陽五行之氣,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靈樞經

經脈篇

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黃疸。

【注 脾家實也。】

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囗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

【注 夫腎主藏精,如主腎所生病,則精液不能上滋,而為囗熱舌干、嗌痛煩心、心痛黃疸諸證,蓋水不上濟則火盛于上矣。】

論疾診尺篇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注 土灌于四臟,身痛,病見于肉也;色黃,病見于皮也;齒垢,黃病見于骨也;爪甲上黃,病見于筋也;黃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亻亦)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濇,病見于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者,上焦虛也。】

金匱要略 【漢 張機】

疸脈證治

疸病篇曰:寸囗脈浮而緩,浮則為風,緩則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

趺陽脈緊而數,數則為熱,熱則消谷,緊則為寒,食即為滿;尺脈浮為傷腎,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

腹如水狀,不治。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

陽明病脈遲者,食難用飽,飽則發煩,頭眩,小便必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夫病酒黃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熱,足下熱,是其證也。

酒黃疸者,或無熱,靖言了了,腹滿欲吐,鼻燥,其脈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熱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

師曰:病黃疸,發熱煩喘,胸滿囗燥者,以病發時,火劫其汗,兩熱所得,然黃家所得,從濕得之。一身盡發熱,面黃肚熱,熱在里,當下之。

脈沉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皆發黃。

腹滿舌痿黃,躁不得睡,屬黃家。

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為難治。

疸而渴者,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發于陰部,其人必嘔;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

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黃家,日晡所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必黑,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礬石散主之。

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黃疸病,茵陳五苓散主之。

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水氣篇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傷寒論 【漢 張機】

黃疸

太陽篇曰: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囗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

陽明篇曰: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鞕者,為陽明病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者,便清谷;熱多者,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難者為危殆。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論證

疸有五種:有黃汗、黃疸、谷疸、酒疸、女勞疸。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蘗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黃疸者,一身面目悉黃如橘,由[由 原作「柚」,據《千金》卷十傷寒發黃改。]暴得熱,以冷水洗之,熱因留胃中,食生黃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畢頭眩,心忪怫郁不安而發黃,由失饑大食,胃氣沖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面發赤斑黃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女勞疸者,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由大勞大熱而交接,竟入水所致。

濕疸之為病,始得之,一身盡疼,發熱,面色黑黃,七八日后壯熱,熱在里,有血,當下去之如豚肝狀。其小腹滿者,急下之。

活人書 【宋 朱肱】

疸病證治

問: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曰:此名中濕也。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流關節,須身體煩痛,其脈沉緩,為中濕,主一身盡痛,發熱身黃,小便自利者,朮附湯。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當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湯、五苓散主之。

病人寒濕在里不散,熱畜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薄,郁蒸不消化,故發黃。然發黃與瘀血,外證及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黃之人,心脾蘊積,發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凡病人身體發熱,頭面汗出,身無汗,劑頸而止,渴飲水漿,小便不利,如此必發黃,茵陳蒿湯加五苓散也。病人服湯。得小便利,如皂莢汁赤,一宿腹減,則黃從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梔子蘗皮湯、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可選而用之。又方,傷寒欲發黃者,急用瓜蒂末,囗含水,(囗畜)一字許入鼻中,出黃水,甚驗。即用茵陳蒿湯調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問:白虎證亦身熱煩渴引飲,小便不利,何以不發黃?答曰:白虎與發黃證相近,遍身汗出,此為熱越,白虎證也。頭面汗出,頸以下都無汗,發黃證也。

又問:太陽病,一身盡痛發熱,身如熏黃者何?曰:此太陽中濕也。仲景云: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

又問:病人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咳嗽者,何也?曰:此少陽中風也,小柴胡湯主之。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論證

食已如饑,胃熱能消谷,陽明脈絡,心火上行,心憎煩,面黃小便赤濇也,茯苓加減湯主之。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食不為肌膚。

按仲景云: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必發黃也。此為怫熱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里,氣甚不能散越于外,則濕熱之氣,郁甚而上行,以致頭面陽極之分,則濕熱蒸為微汗而頸下無汗。然濕熱不能自然宣通,散越于周身,故濕熱郁之極甚,而面目遍身發黃色也。故白虎湯證,遍身自汗者,仲景謂之散越,不發黃也。小便不利者,濕熱發黃之證也。或小便自利、或狂、或大便黑者,瘀血證也。發黃亦有譫妄者,本所不言,以黃證未明,故不須言也。世俗有傳烙黃而或愈者,此強實之人,素本中氣不衰,而及濕熱郁之微者,烙之而誤中,強劫開發,得開,氣血宣通,即作汗而愈。或體質本虛,濕熱結甚,則劫發不開而反致死者,不為少矣。莫若仲景法對證以藥治之,則免致強劫不開,而反誤人生命也。及夫近世妄傳有寒極陰黃而內外極救其陽,為害多矣。設若病微而誤中開發得愈,亦已鮮矣,而傷生者,不可勝言也。大抵凡諸黃者有二:一則濕熱氣郁而黃,萬物皆然。又如麥秀而霒雨,濕熱過極則黃疸者也;及水澇而天氣濕熱,則草木將死而色變黃者也。或病血液衰則虛,燥熱太甚而身面痿黃者,猶亢旱而草木痿黃也。夫病燥熱而黃者,當退熱潤燥而已。此傷寒濕熱極甚而發黃者,開結退熱,雙利大小腑以除水濕,則利和而愈也。

結胸而發黃者,茵陳同陷胸湯各半服下之,或誤服巴豆熱毒丸藥下之,反損陰氣,遂協熱利不止而發黃者,同大承氣各半服下之。亦有協熱利不止,更或結胸而發黃者,用茵陳五分,同陷胸湯三分、大承氣二分以下之。或兩感發黃者,本方加黃連解毒湯一服,急下之。或頭微汗,小便利而微黃者,濕熱微也,宜梔子蘗皮湯。發黃甚者,茵陳合三一承氣湯。

陽明病表熱極甚,煩渴熱郁,留飲不散,以致濕熱相搏,而身體發黃,其候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身體發黃,宜茵陳湯調下五苓散。

寒濕搏而發黃者,色如苔膏也。本傷寒失下,或誤汗之、溫之、灸之、熨之,或服銀粉、巴豆大毒熱藥下之,反以亡液,損其陰氣,邪熱轉甚;或下太早,熱入以成結胸,但發黃者;或失下寒涼調治,或熱極本惡,雖按法治之,而不能退其熱勢之甚者;或下后熱不退,皆能為發黃也。大抵本因熱郁極甚者,留飲不散,濕熱相搏,而以朮附湯主之誤矣。

明理論 【金 成無己】

總論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1-20 13:59:45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思县| 兴化市| 翼城县| 湘西| 北海市| 平南县| 永清县| 仁化县| 塔城市| 峡江县| 岐山县| 房产| 宣城市| 南乐县| 宝应县| 华容县| 碌曲县| 大同县| 昔阳县| 乌兰察布市| 西贡区| 奎屯市| 营山县| 丰宁| 达孜县| 龙陵县| 三穗县| 昭苏县| 临武县| 依兰县| 新乐市| 抚宁县| 马龙县| 昌吉市| 册亨县| 庄浪县| 潮州市| 赤峰市| 贺州市| 南安市| 比如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