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 疸門
  • (清)陳夢雷
  • 4558字
  • 2015-11-20 13:59:45

五疸,及胃中有干屎發黃:煎豬脂取三合,日三服,大便干屎下,乃愈。

黃疸:谷芒為末,酒服。 【《日華》】

又方:薏苡仁搗汁,和酒服效。 【時珍】

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取苜蓿搗服一升,令人吐利,便愈。 【蘇恭】

五種黃病:野蠶豆搗汁服之,以瘥為度。 【藏器,下同】

黃疸病:柞木燒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傷寒發黃,昏悶不省,死在須臾:白烏骨雄雞一只,去毛及腸屎,以刀攔切,鋪心頭上,少頃即活。【《醫鑒》,下同】

酒疸:茵陳蒿一兩,清酒煎服。名酒煮茵陳湯。

針灸

《甲乙經》曰:黃疸,刺脊中。

黃疸善欠,脅下滿欲吐,脾俞主之。

黃疸目黃,勞宮主之。

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黃疸,熱中善渴,太沖主之。

身黃,時有微熱,不嗜食,膝內內踝前痛,少氣,身體重,中封主之。

消渴黃疸,足一寒一熱,舌縱煩滿,然谷主之。

《千金方》曰:章門,主傷飽身黃。

中封、五里,主身黃,時有微熱。

脊中,主黃疸,腹滿,不能食。

脾俞、胃管,主黃疸。

疸病,正面所取諸穴:寅門、上龂里、上腭、俠人中、俠承漿、舌下、唇里、顳颥、巨闕、上脘、陰縫。

寅門穴:從鼻頭直入發際,度取通繩,分為三斷,繩取一分,入發際,當繩頭針,是穴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龂里穴:正當人中及唇。針三锃,治馬黃、黃疸等病。

上腭穴:入囗里邊,在上縫赤白脈是。針三锃,治馬黃、黃疸、四時等病。

舌下穴:俠舌兩邊針,治黃疸等病。

唇里穴:正當承漿里邊,逼齒龂。針三锃,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

顳颥穴:在眉眼尾中間,上下有來去絡脈,是。針灸之,治四時寒暑所苦,疸氣溫病等。

俠人中穴:火針,治馬黃黃疸疫通身并黃,語音已不轉者。

俠承漿穴:去承漿兩邊各一寸。治馬黃、急疫等病。

巨闕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男陰縫穴:拔陰反向上。灸治馬黃、黃疸等病。若女人,玉門是穴。男女針灸無在。

治疸病,覆面所取諸穴:風府、熱府、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腎腧、腳后根。

風府穴:在項后入發際一寸,去上骨一寸。針之,治頭中百病,馬黃、黃疸等病。

熱府穴:在第二節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針灸無在。治馬黃、黃疸等病。

肺腧穴,從大椎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黃疸,通治百毒病。

心腧穴:從肺腧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腧穴:從心腧數第四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腧穴:從肝腧數第二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腎腧穴:從脾腧數第三椎,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腳后跟穴:在白肉后際。針灸隨便。治馬黃、黃疸、寒暑諸毒等病。

治疸病,側面所取諸穴:耳中、頰里、手太陽、臂石子頭、錢孔、太沖。

耳中穴:在耳門孔上橫梁是。針灸之,治馬黃、黃疸、寒暑疫毒等病。

頰里穴:從囗吻邊入,往對頰里,去囗一寸。針,主治馬黃、黃疸、寒暑溫疫等病。頰兩邊同法。

手太陽穴:手小指端。灸隨年壯,治黃疸。

臂石子頭穴:還取病人手,自捉臂,從腕中太淵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際。灸七壯,治馬黃、黃疸等病。

錢孔穴:度乳至臍中,屈肋頭骨是。灸百壯,治黃疸。

太沖穴:針灸隨便,治馬黃、溫疫[溫疫 原作「黃溫疫毒」,據《千金》卷十傷寒發黃改。]等病。

《醫學綱目》曰:黃疸,腕骨三分,灸七壯;中脘,補。

黃疸發虛,傷寒飲食過多,取脘骨一分,涌泉三分,灸百勞、三里、中脘、膏肓。

黃疸久久變為黑疸,身黃額黑,或身面俱黃是也。若身不黃,囗面黑,于章門主之。《針灸經》云:神門亦治疸。

導引

《保生秘要》曰:黃疸,乃濕氣氤氳于內,脈絡膠固不通,致有此病。先捻背數次,復行通關法以導其血脈,通其內外;后用兩手心按兩乳下,揉擦數十遍,其丹田氣海處,至瀝瀝有聲方止。

中濕病,色有黃黑腫,用火燒丹田數圈幾遍,次行通關法,其汗自出而濕自消。

醫案

《儒門事親》曰:蔡寨成家一童子,年十五歲,病疸一年,面黃如金,遍身浮腫乏力,惟食鹽與焦物。戴人以茶調散吐之,涌涎一盂;臨晚又以舟車丸七八十粒,通經散三錢,下四五行。待六七日,又以舟車丸、浚川散下四五行,鹽與焦物見而惡之,面色變紅。后再以茶調散涌之,出痰二升,方能愈矣。

又有一男子作贅,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舉,面黃無力,其婦翁欲棄之,其女子不肯,曰:我已生二子矣,更適他乎?婦翁本農者,招婿意欲作勞,見其病甚,每日辱詬。人教之餌膽礬丸、三棱丸,了不關涉,針灸祈禳,百無一濟。戴人見之,不診而療,使服涌劑,去積痰宿水一斗,又以泄水丸、通經散,下四五十行不止。戴人命以冰水一盂飲之,立止。次服平胃散等,間服檳榔丸,五七日黃退力生。蓋脾疸之證,濕熱與宿谷相搏故也,俗謂之食勞黃。

朱葛周黃劉三家,各有仆病黃疸。戴人曰:仆役之職,飲食寒熱,風暑濕寒,尋常觸冒也,恐難調攝,虛費治功。其二家留仆于戴人所,從其飲餌。其一仆不離主人,執役。三人同服苦參散以涌之,又服三花神佑丸下之,五日之間,果二仆愈而一仆不愈,如其言。

安喜趙君玉為掾省日,病發遍身黃,往問醫者。醫云:君乃陽明證,公等與麻知己皆受訓于張戴人,是商議吃大黃者,難與論病。君玉不悅,自揣無別病,乃取三花神佑丸八十粒,服之不動。乃悟曰:予之濕熱甚矣,此藥尚不動。以舟車丸、浚川散作劑,大下一斗,糞多結者,一夕退黃。君玉由此益信戴人之言。

蔡寨一女病黃,遍身浮腫,面如金色,困乏無力,不思飲餌,惟喜食生物泥煤之屬。先以苦劑蒸餅為丸,涌痰一碗;又舟車丸、通經散下五七行如墨汁;更以導飲丸,磨食散氣,不數日肌肉如初。

《丹溪心法》曰:一婦人四月內產,發黃,四肢倦怠,食少,經事不來,時發熱,脈弦。用白朮一兩,人參、秦艽、丹皮、生地、木通、柴胡、芍藥各半兩,川芎、黃芩、干葛各一錢,甘草三分,十二貼,水煎,食前熱服而愈。

《衛生寶鑒》曰:元顏正卿丙寅二月間,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又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囗生惡味,飲食遲化,時下完谷,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盛。其子以危急,求請治之,具說其事。診其脈浮而緩。《金匱要略》云:寸囗脈浮為風,緩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以行。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宜茯苓梔子茵陳湯主之。

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渴飲涼茶,及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傷,用通圣散兩服。藥后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后,加煩熱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氣湯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柴胡飲子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毒湯、朱砂膏、至寶丹之類。至十七日后,病勢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濇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證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涼藥過度,肝木乘心,反來侮土,先困其母,后薄其子。經云: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時值霖雨,乃寒濕相合,此為陰證發黃明也。予以茵陳附子干姜湯主之。《內經》云:寒淫于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主。半夏、草豆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姜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泄其痞滿,茵陳苦微寒,其氣輕浮,佐以姜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煎服一兩,前證減半,再服悉去。又與理中湯服之,數日氣得平復。或者難曰:發黃皆以為熱,今暑隆盛之時,又以熱藥治之何也?予曰:理所當然,不得不然。成無己云:陰證有二:一者,外傷寒邪,陰經受之,或因食冷物,傷太陰經也。二者,始得陽證,以寒治之,寒涼過度,變陽為陰也。今君祥因時令暑熱,冷物傷脾,過服寒涼,陰氣大勝,陽氣欲絕,又值霖雨寒濕相合,發而為黃也。仲景所謂當于寒濕中求之。李思順云:解之而寒涼過劑,瀉之而逐寇傷君,正以此也。圣賢之制,竟敢越哉!或者曰:潔古之學,有自來矣。

《醫學綱目》曰:一婦人年六十歲,病振寒戰栗,足太陽寒水也;呵欠噴嚏,足少陽膽也;囗中乏津液,足陽明不足也;心中急痛而痞,手少陰受寒,足少陰血滯也;身熱又欲近火,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臍下惡寒,丹田有寒也;渾身黃及睛黃,皆寒濕也。余證驗之,知其為寒。溺黃赤而黑又頻數者,寒濕勝也。病來身重如山,便著床枕者,陰濕盛也。其脈右手關尺命門弦細,按之洪而弦。弦急為寒;加之細者,北方寒水;雜以緩甚者,濕盛出黃色。脈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又按之至骨,舉手來實者,壬癸腎旺也。六脈按之俱空虛者,下焦無陽也。用藥法,先宜以輕劑去其寒濕,兼退其洪大之脈,以理中加茯苓湯投之,水煎熟,以冰冷與之。此熱因寒用,以假寒對足太陽之假熱,以干姜辛熱瀉膀胱之真氣,故曰真對真,假對假。若不愈,當以朮附湯與之。按此證雖小便黃赤,亦作寒治者,蓋以余證及脈別之也。

一人病身體痛,面黃喘滿頭痛,自能飲食,大小便如常。予診之,脈大而虛,鼻塞而煩。予曰:非濕熱宿谷相搏,此乃頭中寒濕,非茵陳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濕家病身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攻鼻故塞,納藥鼻中則愈。仲景無藥方,此方見《外臺》刪繁證云治天行熱病,蓋通貫臟腑寒濕,沉于骨髓之間,或為黃疸,宜瓜蒂散,即此方也。

一舟梢病傷寒發黃鼻酸,通身與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數,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陳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則知病不在臟。今眼睛鼻額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華蓋,肺之經也。若下大黃,則必腹脹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囗畜)之鼻中,黃水盡乃愈。

趙宗顏因下之太過生黃,脈沉細遲無力,海藏次第用藥,至茵陳附子湯,大效。按海藏次第用藥者,謂先投韓氏茵陳茯苓湯,次投茵陳陳皮湯,又次投茵陳附子湯。后趙秀才次第仿此。趙秀才因下之早,黃病,脈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藥至茵陳四逆湯,大效。

一僧傷寒,發汗不徹,有留熱,身面皆黃,多熱,期年不愈。醫作食黃治之,治不對,病不去。問之,食不減。尋與此藥,服五日,病減三分之一;十日,減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陳、梔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錢,末之,每用三錢,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溫服,以和為度。

《醫學正傳》曰:一男年三十余,得谷疸證,求予治,以胃苓湯去桂加茵陳,數十貼黃退。自以為安,不服藥。十數日后,至晚,目盲不見物。予曰:此名雀目。蓋濕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獖豬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來謝。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補脾消痰之劑,必轉蠱脹。伊不信,半月后,腹漸脹,痞滿,復求治。予仍以胃苓湯,倍二朮,加木通、麥門冬,煎湯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薛己醫案》曰:大司徒李蒲汀南吏部少宰,時患黃疸,當用淡滲之劑。公尚無嗣,猶豫不決。余曰:有是病而用是藥。以茵陳五苓散加芩、連、山梔二劑而愈。至辛卯得子,公執余手而笑曰:醫方猶公案也,設君避毀語殘喘,安得享余年而遂付托之望哉?由是禮遇益厚。

應天王治中,遍身發黃,妄言如狂,苦于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為患,用桃仁承氣湯一劑,下瘀血而愈。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川县| 罗平县| 南昌县| 泰顺县| 西宁市| 广安市| 木兰县| 东乡族自治县| 秦安县| 武邑县| 宜黄县| 涡阳县| 三亚市| 错那县| 永平县| 岚皋县| 额敏县| 锦屏县| 平昌县| 惠来县| 邹平县| 彰武县| 博湖县| 平舆县| 鹿泉市| 柞水县| 湖北省| 哈尔滨市| 迁西县| 华容县| 平邑县| 秦安县| 五常市| 石狮市| 马公市| 峡江县| 南投县| 盈江县| 翼城县| 凤凰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