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疸門
  • (清)陳夢雷
  • 4758字
  • 2015-11-20 13:59:45

傷寒發黃,何以明之?經曰:濕熱相交,民當病癉。癉者黃也,單陽而無陰者也。傷寒至于發黃,為疾之甚。濕熱盛者則發黃;內熱已盛,復被火者,亦發黃也。邪風被火熱,兩陽相熏灼,其身必發黃。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是由內有熱而被火致發黃者也。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發黃。是由陽明熱盛致發黃者也。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于寒濕中求之。是由寒濕致發黃者也。濕亦令黃,熱亦令黃,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異,而色澤亦自不同。濕家之黃,身黃如煙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至于熱盛之黃,必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蘗汁,是其正黃色也。由此觀之,濕之與熱,豈不異哉?大抵黃家屬太陰,太陰者脾之經也,脾者土,黃為土色,脾經為濕熱蒸之,則色見于外,必發身黃也。經曰:傷寒脈浮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者是矣。熱雖內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則不能發黃必也。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黃家為熱盛,而治法亦自有殊。傷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少腹滿者,茵陳蒿湯主之,此欲泄滌其熱也。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蘗皮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此欲解散其熱也。此數者,泄滌解散乃為之不同,亦皆析火徹熱之劑也。一或身黃脈沉結,少腹鞕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為蓄血在下焦使之黃也,必須抵當湯下之而愈。黃家既是病之已極,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囗近掌無脈,鼻氣出冷,為不治之疾。又若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是為心絕;環囗黧黑,柔汗發黃,是為脾絕,皆不治之診。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病因

其證為風寒所傷,陽氣下陷入于內,而排寒水上行于經絡之間,本當發汗,因以徹其邪,醫失汗之,故生黃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濕與內熱相合而生黃也。

問:五苓散當服不服,則生何證?答曰:當服不服,則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陽明燥火,聚胃發黃,故有調胃湯證,此太陽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濇,則為發黃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也。

治病必當求責

假令治病無問傷寒蓄血結胸發黃等證,并一切雜證,各當于六經中求責之。如發黃證,或頭痛腰脊強惡寒,即太陽證也;或身熱目疼鼻干不得臥,即有陽明證也。余皆仿此。

兼證用茵陳蒿湯加減例

小便不利,煩躁而渴,加茯苓、豬苓、滑石、當歸、官桂。 【韓氏名茵陳茵苓湯。】

煩躁喘嘔不渴,加陳皮、白朮、半夏、生姜、茯苓。 【韓氏名茵陳陳皮湯。】

四肢遍身冷者,加附子、甘草。 【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肢體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干姜、甘草。 【韓氏名茵陳姜附湯。】

身冷汗不止者,加附子、干姜。 【韓氏名茵陳附子湯。】

前藥服已,脈尚伏,加吳茱萸、附子、干姜、木通、當歸。 【韓氏名茵陳茱萸湯。】

韓氏立名為茵陳茯苓湯、茵陳橘皮湯、小茵陳湯、茵陳四逆湯、茵陳附子湯、茵陳茱萸湯,大抵只是仲景陰證藥內加茵陳也,用者要當識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疸病證治

痘不分其五,同是濕熱,如盦曲相似。輕者小溫中丸,重者大溫中丸。熱多加芩、連。濕多者,茵陳五苓散加食積藥。濕熱因倒胃氣,服下藥,大便下利者,參、芪加山梔、茵陳、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膚并眼如梔子水染。因食積黃者,量其虛實,下其食積;其余但利小便為先。小便利白,其黃則自退矣。

黃疸乃脾胃經有熱所致,當究其所因,分利為先,解毒次之。諸疸囗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證,治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過用涼劑,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久而面黑黃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

黃疸通身面目悉黃,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又宜小柴胡加茵陳、茯苓、枳實,加少(石卜)硝;濟生茵陳湯;《千金方》東引桃根細者,煎,空心服。

谷疸,食已頭眩,心中怫郁不安,饑飽所致,胃氣蒸沖而黃,宜小柴胡加谷芽、枳實、厚樸、山梔、大黃,濟生谷疸丸。

酒疸,身目黃,心中懊憹,足脛滿,尿黃面黃而赤斑,酒過胃熱,醉臥當風,水濕得之,小柴胡加茵陳、豆豉、大黃、黃連、葛粉。脈微數,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白朮散。脈弦濇,三因當歸白朮散,濟生五苓加葛根湯。

女勞疸,因房事后為水濕所搏,故額黑身黃,少腹滿急,小便不利,以大麥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錢煎服。黃汗者,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黃染衣而不渴,濟生方黃芪散、茵陳湯。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黃水,瘥。

發黃脈沉細遲,四肢逆冷,自汗不止,宜茵陳四逆湯。

衛生寶鑒 【元 羅天益】

陽證

身熱不大便發黃者,治用仲景茵陳蒿湯。身熱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發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身熱大小便如常而發黃者,治用仲景梔子蘗皮湯加茵陳。

陰證

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皮膚冷,心下硬,按之痛,身體重,背惡寒,目不欲開,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脈緊細而發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滿,小便濇,關尺脈沉細遲而發黃者,治法先用茵陳茯苓湯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陳四逆湯加當歸、木通。

世醫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論酒疸

五疸之中,惟酒疸變證最多。蓋酒之為物,隨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輒亂者,以醞釀而成。有人熱毒滲入百脈,不止發黃而已,溢于皮膚為黑為腫,流于清氣道中則眼黃鼻齆,種種不同也。

證治要訣 【明 戴思恭】

五疸證治 【附面黃】

黃疸大略有五:黃,脾土色也。脾臟受傷,故病見于外,通身面目悉黃,并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陳,或五苓散、平胃散各半貼,名胃苓散。黃汗,因脾胃有熱,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黃色染衣,只宜前藥。黃疸,因酒食過度,臟腑極熱,復為風濕所搏,結滯不散,濕熱郁蒸,故通身眼目俱黃,或發寒熱,亦宜前藥。酒疸,因飲酒過傷而黃,俗名為酒黃,宜干葛煎湯或梔子仁煎湯調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飲加干葛一錢。

飲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為脾之子,子移病而克于母,故黃。又肺主身之皮膚,肺為酒毒熏蒸故外發于皮而黃。此二說故通,法當合脾肺而治,宜藿枇飲。

谷疸,因傷饑飽,胃氣熏蒸而黃,食即眩運,宜紅丸子。傷脾致疸,已見之前黃疸證下。有暑毒傷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湯調五苓散。

諸失血后,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血去則面見黃色。譬之草木,春夏葉綠,遇秋葉黃,潤與燥之別也。宜養榮湯、枳歸湯、十全大補湯。妨食者,四君子湯加黃芪、扁豆各一錢。或異功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黃者,但黃不及耳目。

病瘧后多黃,蓋瘧謂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見于面,宜理脾為先。異功散加黃芪、扁豆各半錢。諸病后黃者亦宜。

農民黃疸病,因飽作勞,脾氣不舒,宜楊法師勝金丸。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辨諸黃疸

內傷黃疸,因勞役形體,飲食失節,中州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

食勞疳黃,一名黃胖。夫黃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為期。食勞黃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

目黃,經云目黃者曰黃疸,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

黑疸,面龐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黑,多汗惡風者,屬風。

辨色法:色如煙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

續法

傷寒病遇太陽太陰司天,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一則寒水太過,水來犯土;一則土氣不及,水來侵之,多變此疾。一則茵陳茯苓湯加當歸、桂枝,二則茵陳橘皮湯加姜、朮、半夏,三則茵陳附子湯,四則茵陳四逆湯,五則茵陳姜附湯,六則茵陳吳茱萸湯。

傷冷中寒,脈弱氣虛,變為陰黃,仲景理中湯加茵陳服之。往來寒熱,一身盡黃者,小柴胡加梔子湯主之。結胸發黃,太陽附本也,以結胸法治之。痞氣發黃,太陰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醫學入門 【明 李梴】

疸病證治

濕疸,濕即水也,東南窳下,風雨襲虛,山澤蒸氣,人多中濕。濕在經則日晡發熱,鼻塞;在關節則一身盡痛;在臟腑則清濁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濇,腹或脹滿,濕熱搏則遍身黃如熏色,輕者面目微黃而已。誤下則為喘噦,誤汗則發痓而死,惟利小便為佳,五苓散除濕湯主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湯。二便利不發黃者,朮附湯。身痛鼻塞者,黃芪建中湯。中氣堅滿癃閉者,枳朮湯加葶藶。發黃見后。

黃證俱囗渴而頭汗,蓄熱發者則溺濇而大腹膨脹,蓄血發者則溺清而小腹急結。經曰:濕熱相交,民病癉。癉即黃也,單陽而無陰也。傷寒發黃雖不一,皆因內熱而誤用溫藥,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與滲,以致陽明經中血熱而見真色于肌膚,謂之瘀熱發黃。頭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黃而明,茵陳湯、茵陳三物湯、陶氏茵陳湯。

有濕熱郁而發黃者,身痛發熱,色黃而晦,茵陳五苓散。有寒濕發黃者,太陽病寒濕在里,發汗過則寒去而濕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身痛鼻塞者,急用后瓜蒂搐鼻法,內服茵陳五苓散。頭痛甚者,神朮散加茵陳。

有中濕發黃者,一身盡痛,誤汗則眼目俱黃,茵陳五苓散、梔子蘗皮湯、防己黃芪湯。

身體煩疼者,麻黃湯加蒼朮。

有傷風發黃者,易饑、鼻干、腹痛、潮熱、咳嗽,小柴胡加茵陳,如噦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下之。

往來寒熱者,小柴胡加山梔、茵陳。

有內傷中寒發黃者,脾胃素虛,或傷冷物,停滯不散,或嘔逆腹滿,或大便自利,理中湯加茵陳、枳實、青皮。腹脹食不敢飽,欲作谷疸者,五苓散加茵陳。

有陰證發黃者,四肢逆冷,脈沉,或陰盛發躁,四逆湯加茵陳。

有結胸發黃者,心胸滿鞕,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湯加茵陳。

有痞氣發黃者,心下滿鞕,按之不痛,半夏瀉心湯加茵陳,痞結消則黃自愈。

大抵發黃與治濕相似,輕則滲利和解,重則大下水利,黃自退矣。非但寸囗無脈、鼻氣冷為不治,形變煙熏黑色,搖頭直視,環囗黧黑,柔汗發黃,脾臟氣絕也。凡初發黃,先以囗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出黃水,內服茵陳五苓散,或酒蒸黃連丸,外用生姜同茵陳搗爛,遍身擦之。

諸發黃皆小便不利,惟瘀血發黃,小便自利,且瘀血與瘀熱外證,俱頭汗作渴脈浮數,但熱結下焦則熱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結下焦則熱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治詳血門瘀血證中。

治疸,表證,小柴胡湯微汗之;表少里多者,茵陳五苓散滲之;半表里者,梔子蘗皮湯、茵陳三物湯、一清飲子和之;里急者,茵陳湯下之。就中尤以滲利為妙,通用五苓散。濕多倍茵陳,食積加三棱、莪朮、砂仁、神曲,熱加芩、連、草龍膽,小便不利加山梔,胃弱合平胃散去厚樸,加茵陳、黃連、山梔、防己、枳實。

醫宗必讀 【明 李中梓】

發黃

發熱,一身盡痛,面目俱黃,太陽中濕,連翹赤小豆湯。熱不去,瘀血在里而黃,小便微利,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往來寒熱,一身盡,痛發黃,小柴胡加梔子湯。發熱頭汗,渴欲飲水,小便利,大便快,發黃,五苓散加茵陳湯。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瘧,不欲飲,茵陳五苓散。傷冷脈虛,小便如常,變為陰黃,理中加茵陳湯。下之太過,脾虛津竭,飲水自傷,此陰濕變黃,茵陳茯苓湯、茵陳四逆湯。

按黃者,中央戊己之色,故黃疸多屬太陰脾經,脾不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郁而生黃。譬之盦曲相似,以濕物而當暑月,又加覆蓋,濕熱相搏,其黃乃成。然濕與熱又自有別:濕家之黃,色暗不明;熱家之黃,色光而潤。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名陰黃,茵陳姜附湯、理中湯、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蘗汁,此名黃汗,黃芪湯、芪芍桂苦酒湯。挾表者,脈浮,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芪湯。挾里者,腹脹,下之而安,大黃硝石湯。食傷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酒傷有酒疸之名,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若夫御女勞傷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統言疸證清熱導濕為之主方,茯苓滲濕湯。假令病久脾衰胃薄,必以補中參朮健脾湯。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二百八十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盐源县| 公安县| 石河子市| 郸城县| 合水县| 马公市| 宜兰县| 黄骅市| 建昌县| 于都县| 平和县| 镇江市| 新民市| 安陆市| 广德县| 吉安市| 万全县| 锡林郭勒盟| 墨竹工卡县| 定西市| 遵义市| 井冈山市| 罗源县| 萨嘎县| 遂宁市| 平遥县| 宁夏| 雅安市| 盐池县| 新宾| 纳雍县| 崇文区| 沙洋县| 阿瓦提县| 广德县| 石首市| 特克斯县| 武夷山市| 尖扎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