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 疸門
- (清)陳夢雷
- 4707字
- 2015-11-20 13:59:45
韓祗和曰:病人三五日服下藥太過,虛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飲水漿,脾土為陰濕所加,與邪熱相會發黃,此陰黃也,當以溫藥治之。如兩手脈沉細遲,肢體逆冷,皮膚有粟起,或嘔吐舌上有胎,遍身發黃,煩躁欲于泥水中臥,小便赤少,皆陰候也。故陰黃多以熱湯溫之,或湯漬布搭其胸腹,或以湯盛瓢中坐于臍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趙顯宗病傷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藥太過致發黃,其脈沉細遲無力,皮膚涼,發躁欲于泥中臥,喘嘔,小便赤濇,先投茵陳橘皮湯,喘嘔止;次服小茵陳湯半劑,脈微出,不欲于泥中臥;次日又服茵陳附子湯半劑,四肢發熱,小便二三升,當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錄。凡傷寒病黃,每遇太陽或太陰司天歲,若下之太過,往往變成陰黃。蓋辰戌太陽寒水司天,水來犯土,丑未太陰濕土司天,土氣不足,即脾胃虛弱,亦水來侵犯,多變此證也。
傷寒發黃黃疸等證,多由濕熱。如小水不利,或黃或赤,或小腹脹滿不痛,或大便實而渴甚,脈來沉實有力,皆濕熱之證,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湯,分利小便,清血瀉火,則黃自退矣。然黃有陰證,及諸治法,俱詳于前,宜參用之。
石室秘箓 【清 陳士鐸】
黃疸
黃疸之證,一身盡黃,兩目亦黃,卻是死證。倘初起即治之,亦未必即死也。我有奇方,名為消黃去癉湯。茵陳三錢,薏仁、車前子各三兩,茯苓二兩,肉桂三分,水煎服。一連四劑,黃去癉消矣。黃疸雖成于濕熱,畢竟脾虛不能分消水濕,以致郁而成黃。吾用茯苓、薏仁、車前大劑為君,分消水濕,仍是健脾固氣之藥;少用茵陳以解濕熱,用肉桂引入膀胱,盡從小便而出,無事張皇,而暗解其濕熱之橫。此方之淡而妙,簡而神也。四劑之后減半,加白朮一兩,煎湯飲之。再用四劑,則全愈而無后患矣。
黃疸之證,原不宜死。然治之不得法,往往生變為死。蓋黃疸外感之濕易治,內傷之濕難醫。外感單治濕而疸隨愈,內傷單治濕而疸難痊。瀉水則氣愈消,發汗則精愈泄。又何能黃疸之速愈哉?我有方,單治內傷而得黃疸者,名治內消疸湯。白朮、茯苓、薏仁各一兩,茵陳、炒梔子各二錢,陳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朮、茯苓、薏仁之多,使健脾又復利水,助茵陳、梔子以消濕熱,盡從膀胱內消,不必又去退皮膚之濕而皮膚之濕自消。大約此方用之十劑,無不消者,不必十劑之外。服十劑減半,去梔子,再服五劑則全愈,人亦健旺矣。至妙至神之方,有益無損,可為治內傷而感濕者之法。
方
豬膏發煎 【仲景,下同】 治諸黃。
豬膏半斤 亂發如雞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小建中湯 治黃疸,小便自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 芍藥六兩 大棗十二枚 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湯 治黃疸喘滿而穢。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小柴胡湯 治黃疸,諸勞復而嘔者。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越婢加朮湯 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者。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白朮四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抵當湯 治黃疸,屬血證者。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水蛭熬 蝱蟲各三十個,熬去翅足
右四味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可再服。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治黃疸瘀熱在里者。
麻黃去節 連翹根 生姜切,各二兩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甘草炙,一兩 大棗十二枚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
麻黃湯 治陽明中風,黃疸,脈浮無余證者。
麻黃去節,三兩 桂枝去皮,二兩 甘草炙,一兩 杏仁湯泡去皮尖,七十個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
五苓散 治黃疸,小便不利。
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去黑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兩
右搗篩為散拌和,每服抄三錢,白湯調下。去桂名四苓散。
大黃硝石湯 治表和里實疸病。
大黃 黃蘗 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大陷胸湯 治結胸發黃者。
大黃 芒硝各三錢 甘遂末三字匕
右銼如麻豆大,一劑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盞,煮大黃至六分,內硝,煎一二沸,絞汁一字匕半,溫服。未快利再服。惡熱不利者,以意加服。
茵陳蒿湯 【仲景】 治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膈不安,久久發黃,名為谷疸。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大建中湯 治胸中大寒,不能飲食,腹中寒氣上沖,上下疼痛,不可觸近,并陰黃等證。
人參二兩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共滓,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溫服。如一炊頃,可食溫粥覆之。
芪芍桂苦酒湯 治黃汗,汗出沾衣如黃蘗汁。
黃芪五兩 白芍藥 桂枝各三兩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黃芪湯 治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 白芍藥 生姜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黃芪湯 【《濟生方》】 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芪蜜炙 赤芍藥 茵陳各二兩 石膏四兩 麥門冬 淡豆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囗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葉十四片,不用姜。一方無甘草。
茵陳五苓散 治濕疸、小便不利。
茵陳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二服。
加減五苓散 治飲食伏暑郁發為黃疸,囗渴多飲,小便不利。
茵陳 豬苓 白朮 赤茯苓 澤瀉各二錢
水二鍾,煎一鍾,不拘時服。一方有桂心。
谷疸丸 【《濟生》】 治谷疸。
苦參三兩 龍膽草一兩 牛膽一枚,取汁
右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煎湯送下。兼紅丸子服亦可。
茯苓茵陳梔子湯 【《寶鑒》】 治谷疸。
茵陳葉一錢 茯苓五分 梔子仁 蒼朮炒 白朮各三錢 黃芩生六分 黃連 枳殼麩炒 豬苓 澤瀉 陳皮 防己各二分 青皮一分
右作一服,用長流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
陶氏茵陳湯 【《入門》】 治黃疸熱盛,大便不利。
茵陳二錢 大黃 梔子仁 厚樸 枳實 黃芩 甘草各一錢
右銼,作一貼,姜二片,燈心一握,水煎服。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服。
梔子大黃湯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五枚 豆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葛根湯 【《濟生方》】 治酒疸。
葛根二錢 梔子仁 枳實麩炒 豆豉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水一鍾,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藿枇飲戴氏 治酒疸。
蕾香葉 枇杷葉去毛 桑白皮 陳皮 葛根 白茯苓 雞距子各等分
水煎,下酒煮黃連丸。
當歸白朮湯 【《三因方》,下同】 治酒疸。
當歸 黃芩 茵陳 甘草炙,各一錢 茯苓 白朮各二錢 半夏湯泡 杏仁去皮尖麩炒 枳實麩炒 前胡各一錢半
水二鍾,生姜三片,煎至一鍾,食后服。
白朮湯 治酒疸因下后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
白朮 桂心各一錢 枳實麩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鍾,煎至七分,食前服。
硝石散 【仲景】 治黑疸。
硝石 礬石各等分,燒
右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加味四君子湯 治色疸。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藥 黃芪炙 白扁豆炒,各二錢 甘草炙,一錢
水二鍾,生姜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鍾,服無時。
滑石散 治女勞疸。
滑石一兩半 白礬一兩枯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按此即前硝石方,硝與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兩存之。
腎疸湯 【東垣】 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濇。
升麻根半兩 蒼朮一錢 防風根 獨活根 白朮 柴胡根 羌活根 干葛根各半錢 白茯苓 豬苓 澤瀉 甘草根各三錢 人參 神曲各六分 黃蘗二分
分作二貼,水煎,食前稍熱服。
茯苓滲濕湯 【《寶鑒》】 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豬苓 澤瀉 白朮 陳皮 蒼朮米泔浸炒 黃連各五分 山梔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前服。
參朮健脾湯 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 白朮各一錢五分 白茯苓 陳皮 白芍藥煨 當歸酒洗,各一錢 炙甘草七分
水二鍾,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疸,加黃芪、炒白扁豆各一錢。
當歸秦艽散 治五疸,囗淡咽干,倦怠,發熱微寒。
白朮 茯苓 秦艽 當歸 川芎 白芍藥 熟地黃酒蒸 陳皮留白,各一錢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濟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飲子。
麻黃醇酒湯 【仲景】 治黃疸。
麻黃三兩
以好清酒五斤,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春月用水煮。
黃連散 【《寶鑒》,下同】 治黃疸,大小便閉濇壅熱,累效。
黃連 大黃酢炒,各二兩 黃芩 甘草炙,各一兩
右為細末,食后溫水調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蒂散(囗畜)鼻,滴出黃水,卻服此藥。
(囗畜)鼻瓜蒂散 治黃疸,渾身如金色。
瓜蒂二錢 母丁香一錢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右為細末,每服臨臥時先含水一囗,卻于兩鼻孔(囗畜)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黃水,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茵陳附子干姜湯 治寒濕相合,陰證發黃。
茵陳一錢二分 附子炮去皮臍 白茯苓 橘紅各三錢 干姜炮,二錢 草豆蔻煨,一兩 白朮四分 枳實麩炒 半夏制 澤瀉各半錢
右生姜五片,水煎去滓,涼服。
秦艽湯 一名秦艽散。治陰黃不欲聞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兩 旋覆花 赤茯苓 炙甘草銼,各半兩
右(囗父)咀,每服四錢,以牛乳汁一盞,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針砂丸 【《正傳》】 治谷疸酒疸,濕熱發黃等證。
針砂炒紅酢淬,八兩 香附子童便制 蒼朮各四兩 神曲炒 茵陳姜汁炒 麥芽炒,各二兩 芍藥 當歸 生地黃 川芎 青皮各一兩半 三棱 蓬朮并酢煮 陳皮各一兩 梔子炒 姜黃 升麻 干漆炒,各五錢
右為末,酢糊和為丸梧子大。姜湯下六七十丸。
梔子蘗皮湯 治傷寒及濕家發黃。
梔子十五枚 甘草一兩 黃蘗二兩
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大茵陳湯 治黃疸及頭汗出欲發黃。
茵陳蒿半兩 大黃三錢 肥梔子三枚半
水三升三合半,先煮茵陳減一半,內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一宿腹減,黃從小便中出也。
茵陳梔子黃連三物湯 治大便自利而黃。
茵陳蒿三錢 梔子 黃連各二錢
水二盞,煎八分,去滓服。
山茵陳散 治疸證發熱,大小便秘濇。
山茵陳 梔子各二錢 赤茯 枳實各一錢半 葶藶 甘草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姜三片,煎一鍾,食前服。
小溫中丸 【丹溪,下同】 治黃胖,宜草野貧賤人服,蓋其飲食無積,但補陰燥濕而已。
針砂一斤,以酢炒為末,入糯米一斤,炒極黃
右為末,酢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忌囗。輕者服五兩,重者不過七兩愈。
大溫中丸 治黃胖。丹溪晚年定者。
香附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針砂炒紅酢淬三次,各一斤 苦參春夏二兩,秋冬一兩 芍藥 厚樸姜制黑 山楂 蒼朮泔浸,各五兩 白朮 陳皮 茯苓各三兩 青皮六兩 甘草二兩
右為細末,酢糊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氣實者,米飲下五六十丸。面肥白與氣虛羸弱者,白朮湯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膩雞鵝羊鴨生硬并糍粽難化之物。服過七日后,便覺手掌心涼,囗唇內有紅暈起,調理半月愈。
暖中丸 治黃胖,殺肝邪,舒脾氣。虛者不宜用。
香附一斤 甘草二兩 針砂十兩,炒紅酢淬 陳皮 蒼朮 厚樸 三棱 白朮 青皮各五錢
右為末,酢糊丸,空心鹽姜湯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石膏散 【《千金方》】 治女勞疸,身黃額黑,日晡發熱,小腹急,足下熱。
石膏煅 滑石各等分
右為末,每二錢,大麥粥飲調下。
秦艽飲子 【《得效》】 治女勞疸。
秦艽 當歸 芍藥 白朮 桂皮 赤茯苓 陳皮 熟地黃 川芎 小草各一錢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貼,姜五片,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