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右七味(囗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體羸者,加大黃、梔子五六兩,生地黃一升。如黃發(fā)已久,變作桃皮色,心下有堅(jiān),嘔逆不下飲食,小便急,赤色少,四肢逆冷,脈深沉極微細(xì)遲者,不宜服此方,服下必變啘也。宜與大茵陳湯,除大黃與生地黃五兩,服湯盡。消息看脈小浮出形小見(jiàn),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脈浮見(jiàn)者,黃當(dāng)明,不復(fù)作桃皮色,心下自寬也。

黃疸湯 治發(fā)黃。

茵陳 黃蘗 梔子 大黃各三兩 黃連

右五味(囗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湯,后服后丸。

黃疸丸 治見(jiàn)上。

大黃五兩 茵陳 梔子各三兩 黃芩 黃蘗 黃連各二兩

右六味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白飲服二十丸,令微利。

大黃黃蘗湯 治發(fā)黃腹?jié)M,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里實(shí),當(dāng)下之。

大黃三兩 黃蘗 芒硝各四兩 梔子十五枚

右四味(囗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內(nèi)芒硝,復(fù)煎取一升,先食頓飲之。

茵陳丸 治時(shí)行病急黃,并瘴癘疫氣及痎瘧。

茵陳 梔子 芒硝 杏仁各三兩 巴豆一兩 常山 鱉甲各二兩 豆豉 大黃各五兩

右九味為末,以餳為丸如梧子大。飲服三丸,以吐利為佳,不知加一丸。初覺(jué)體氣有異,急服之,即瘥。神效。

急黃方 治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芒硝一兩 大黃末兩半 生地黃汁八合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為度,不須二服。

風(fēng)疸方 治風(fēng)疸,小便或黃或白,灑灑寒熱,好臥不欲動(dòng)。

三月生艾一束,搗汁,銅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參 大黃 黃連 凝水石研 (艸舌)蔞根 葶藶各六味

右七味,六味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熱加苦參,渴加(艸舌)蔞,小便濇加葶藶,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黃連,大便難加大黃。

梔子枳實(shí)豉大黃湯 又名枳實(shí)大黃湯。治傷寒食少,飲多痰結(jié),發(fā)黃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熱,或干嘔。

枳實(shí)五枚 大黃三兩 豆豉半升 梔子七枚

右四味(囗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熱疼懊憹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飲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縱酒。

凝水石 白石脂 (艸舌)蔞根 桂心各三十銖 菟絲子 知母各十八銖

右六味,治下篩,麥粥飲服五錢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丸 治心下縱橫堅(jiān)而小便赤,是酒疸。

半夏 杏仁各十八銖 蜀椒 當(dāng)歸各十二銖 甘遂六銖 茯苓 茵陳 干姜各一兩 枳實(shí) 白朮熬,各三十銖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為度。《千金翼》加黃連二兩,大黃十八銖,名茵陳丸,治黑疸身體暗黃,小便濇。

半夏湯 治酒癖陰黃,胸心脹滿,骨肉沉重,逆害飲食,乃至小便赤黃,此根本虛勞,風(fēng)冷飲食沖心,由脾胃內(nèi)痰所致。

半夏一升 生姜 黃芩 茵陳 當(dāng)歸 前胡 枳實(shí) 甘草 大戟各二兩 茯苓 白朮各三兩

右十一味(囗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膽丸 治酒疸,身黃曲塵出。

牛膽一枚 芫花一升 蕘花 大黃各半斤 瓜蒂三兩

右五味,四味(囗父)咀,以清酒一斗漬一宿,煮減半,去滓,內(nèi)牛膽,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復(fù)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陳湯 治內(nèi)實(shí)熱盛發(fā)黃,黃如金色,脈浮大滑實(shí)緊數(shù)者。夫發(fā)黃多是酒客勞熱食少,胃中熱,或溫毒內(nèi)熱者,故黃如金色。

茵陳 黃蘗 大黃 白朮各三兩 黃芩 甘草 茯苓 (艸舌)蔞根 前胡 枳實(shí)各二兩 梔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囗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陳丸 治氣淋臚脹腹大,身體面目悉黃,及酒疸短氣不得息。

茵陳 天門冬 梔子各四兩 半夏半升 大黃 桂心各三兩 通草 石膏各二兩

右八味,蒸大黃、通草、天門冬、半夏、梔子,曝令干,合搗篩,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魚。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內(nèi)滑石二兩。不知,加至十丸。

犀角散 【《良方》】  治急黃,心膈煩躁而渴者。

犀角 黃連 升麻 梔子仁各一兩 茵陳

右(囗父)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水二鍾,煎至六分,溫服。

養(yǎng)勞湯 【《綱目》】  治五疸,腳弱心忪,囗淡耳聾,微寒發(fā)熱,氣急,小便白濁,當(dāng)作虛勞治之。

黃芪 當(dāng)歸 桂心 甘草炙 陳皮 白朮 人參各一兩 白芍藥三兩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三錢 遠(yuǎn)志去心,半兩

右每服四錢,姜棗煎,空心服。

谷芽枳實(shí)小柴胡湯 【《良方》,下同】  治谷疸,食已即饑,而頭眩心中怫郁不安,饑飽所致,蒸熏而黃。

谷芽 枳實(shí) 厚樸各一錢 山梔 大黃 柴胡 黃芩各六分 陳皮 半夏 人參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shí)服。

紫金丹 治黃疸久不愈,胃強(qiáng)者。

膽礬 黃蠟各二兩 大棗五十枚

右以砂鍋或銀石器內(nèi),用好酢三碗,先下礬棗,慢火熬,半日取出棗,去皮核,次下蠟,再熬一二時(shí)如膏,入蠟茶二兩,同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酒人下血色黃目黃色有余者,亦效。

小茵陳湯韓氏 治發(fā)黃,脈沉細(xì),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個(gè),炮作八片 炙甘草一兩 茵陳二兩

右,用水二升,煮一升,分作三服。

五福飲 【《景岳全書》,下同】  凡五臟血?dú)馓潛p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黃俱隨宜 白朮炒,一錢五分 當(dāng)歸二三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柴芩煎 治內(nèi)熱兼表邪發(fā)黃。

柴胡二錢 黃芩 梔子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枳殼一錢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溫服。

柴苓湯 治身熱發(fā)黃,煩渴泄瀉。

白朮 茯苓 澤瀉 柴胡 豬苓 黃芩

右,水煎服。

左歸飲 治命門之陰衰陽(yáng)勝黃疸諸證。

熟地二三錢或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肉一二錢,畏酸少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服。

右歸飲 治命門之陽(yáng)衰陰盛黃疸諸證。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錢 山茱萸一錢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錢 制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大分清飲 治濕熱黃疸。

茯苓 澤瀉 木通各二錢 梔子或倍之 豬苓 枳殼 車前子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八分,食遠(yuǎn)溫服。

茵陳飲 治前證。

茵陳 梔子 澤瀉 青皮各三錢 菊花二錢 甘草一錢

用水三四鍾,煎兩鍾,不時(shí)陸續(xù)飲之。

理陰煎 治真陰虛弱黃疸。

熟地三五錢或一二兩 當(dāng)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炙甘草一二錢 干姜炒黃色,一二三錢

或加肉桂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

溫胃飲 治陰疸。

人參一二三錢或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陳皮或不用 炙甘草各一錢 干姜炒焦,一二三錢 當(dāng)歸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yuǎn)溫服。

壽脾煎 一名攝營(yíng)煎。治脾虛陰黃,中氣虧弱等證。

白朮二三錢 當(dāng)歸 山藥各二錢 棗仁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yuǎn)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一二錢 蓮肉炒,二十粒 人參一二錢,急者用一兩

水二鍾,煎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陰黃兼濕。

人參二三錢 白朮黃土炒 白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干姜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古今圖書集成醫(yī)部全錄卷二百八十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州市| 循化| 胶南市| 获嘉县| 梁平县| 合江县| 梓潼县| 方城县| 海阳市| 金平| 通渭县| 武定县| 佛冈县| 开鲁县| 南宁市| 黎城县| 武鸣县| 崇礼县| 白玉县| 怀宁县| 措勤县| 新郑市| 乐东| 通许县| 鄱阳县| 普安县| 保德县| 通山县| 新疆| 阿鲁科尔沁旗| 和田市| 兖州市| 元谋县| 新闻| 桃江县| 股票| 出国| 山东省| 开平市| 颍上县| 虹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