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幸福的意義(1)
- 幸福的方法
- (美)泰勒·本-沙哈爾
- 4189字
- 2015-11-27 17:52:51
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圖和意義,是人類存在的目標和終點。
——亞里士多德
我們都熟悉孩子們那種永無止境的好奇心:為什么會下雨?水是怎么到天上去的?水為什么會變成氣體?為什么云不會掉下來?其實,有沒有得到答案對他們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當他們對身邊的事物產生好奇心時,他們會一直追問下去。得到答案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他們看重的是那句“為什么”。
有一個問題可以讓所有人停止追問“為什么”,這個問題就是:為什么要追求幸福?當被問到我們想要什么時,除了幸福之外,我們可以問出更多的“為什么”。比如,為什么要這么辛苦工作?為什么要贏得世界冠軍?為什么要致富與成名?為什么要買好車、大房子和游艇?
當問題轉為“為什么要追求幸福”時,答案其實是簡單而肯定的。我們追求幸福,因為幸福是生命的一種基本需要。當答案是“因為這樣可以使我幸?!睍r,便沒有任何說法能夠挑戰它的正確性與終極性。幸福在所有目標中是至高無上的,其他所有目標的終點都只是通往幸福的起點。
英國哲學家大衛·休謨曾說過,“人類刻苦勤勉的終點就是獲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藝術創作、科學發明、法律規定,以及社會的變革”。財富、聲望、地位與其他目標都不能和幸福相比,無論是物質上還是名望上的追求,其最終都是追求幸福的手段。
反思:以不停地追問“為什么”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是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么”才能把你引到對幸福的追求上。
對于那些不認為幸福是最終目標的人,我想告訴他們的是,科學研究已經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幸福確實可以幫助人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更大的成功。在一個對“幸福感”研究的綜述中,積極心理學家桑妮婭·呂波密斯基、勞拉·金,以及埃德·迪納提出,“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種層面都非常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狀況”。報告也指出了幸福和成功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成功(無論是工作還是感情方面)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可以帶來更多的成功。
在其他條件一樣時,幸福的人擁有更好的人際關系,在工作上的表現更好,活得也更開心、更長壽。幸福是值得去追求的,無論是作為目標還是達到目標的方法。
幸福是什么
當我們以為孩子對答案已經滿意時,他們總會從問不完的“為什么”轉到問不完的“是什么”和無窮無盡的“怎么樣”。因此,為了避免有類似疑惑我會詳盡解釋“幸福是什么”和“如何才能幸?!边@類問題。
我認為,幸福的定義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真正快樂的人,能夠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點點滴滴。這種解釋絕不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時刻,而是人生的全過程。即使有時經歷痛苦,人在總體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我們可以把這個解釋與“感悟幸福型”相連:快樂代表現在的美好時光,屬于當下的利益;意義則來自于目標,一種未來的利益。
快樂
實際上,情感在我們所有的追求中扮演著一個關鍵的角色,包括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很難想象一個缺乏情感的生命是什么樣子。假設有一個機器人,除了沒有情感之外,和人類一模一樣,想法與行為亦無二致。它可以研究深奧的哲學,也可以推演復雜的邏輯,甚至還懂得建筑工程的知識。
雖然這個機器人精細無比,卻沒有表達能力。最基本的表達同樣需要情感,這恰恰是它所缺乏的。機器人感覺不到食物的美味,也感受不到挨餓的痛苦或是任何飽腹的滿足感。它不會去找吃的,但它的構造卻和人類一樣,所以它很快就會餓死。
現在,讓我們來改編一下機器人的程序,讓它學會吃喝。雖然它現在可以生存了,但仍沒有表達的欲望,聲望、財富和愛情等對它而言仍然毫無意義。
情感引發行動,它賦予我們行為上的動機。我們的語言就是一種證明——情感、行為與動機都密切地關聯在一起。在拉丁文里,movere(motion/動作)代表動,前面加e的話則代表離去。動機(motivation)這個詞來自于目的(motive),它來自于拉丁語的motivum,其意思為動作的理由。情感把我們帶離沒有欲望的世界,給了我們一種動機,促使我們行動。
神經病學家安東尼奧·戴姆西奧所記錄的一個切除腦瘤的病人的情況,提供了一個情緒與動機之間關系的真實案例。手術后,這位名叫埃利奧特的病人的認知能力,即記憶、數學能力、感知力以及語言能力都沒問題。但是在手術中,埃利奧特負責情感思考能力的腦組織受到了損傷,導致術后埃利奧特的情況和之前所說的機器人相似,他有著和其他人一樣的生理機能,認知功能也沒有差異,但其“感受和情感”系統卻受到了損害。
埃利奧特的生活從此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手術前,他是個成功的律師,擁有幸福的婚姻生活;手術后,埃利奧特的“理智”雖然沒有任何變化,但是他的行為卻讓周圍的所有人都無法接受——致使他的妻子離開了他,他也失去了工作,而且很長時間內無法找到新的工作。最讓人震驚的是,他對這一切都表現得無動于衷,包括人際關系和工作。
如果我們喪失情感,并因此失去行為的動機,我們將不再對生活存有任何渴望,也將對自己的行為與想法及其后果漠不關心。這說明,情感是動機的來源,它在我們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是,光有情感是不夠的。如果要幸福,我們就必須體驗積極的情緒或情感,因為快樂是幸福生活的先決條件。正如心理學家納撒尼爾·布蘭登所說,“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在完全沒有快樂且頻繁感受痛苦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幸福可言。
當我提到快樂的時候,我并不是指情緒持續高漲的狀態。我們都會經歷情緒上的起伏,雖然生命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悲傷的情緒,諸如失敗或失去的時候,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并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幸福并不需要一直高漲的情緒,也并不是完全沒有負面情緒。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他會在整體上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比如歡樂和愛,而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鞓肥浅B,而痛苦只是小插曲。要想獲得真正的幸福,就必須明白無論遇到怎樣的悲傷、考驗或是波折,我們都應該為活著本身而感到由衷的快樂并感恩。
反思:想象一下那些帶給你快樂的事情,從小事情開始。
是否情感愉悅的生活就可以讓人滿足?僅僅體驗積極的情緒就是達到幸福的充分條件嗎?那么那些通過毒品獲得快感的人呢?還有那些整天躺在沙灘上曬太陽的人呢?他們真的幸福嗎?答案是否定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幸福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
意義
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在《無政府主義、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State,and Utopia)中描述了一個假想的實驗,幫助我們區分和分辨幸福以及縱欲帶來的快樂。讓我們想象有這樣一部機器,可以讓我們產生“寫作一首偉大的詩篇,實現世界和平或者愛人并被人愛”的感受,或者任何我們期望的快感。這部機器可以讓我們感受到真實的愛,而且我們完全不會察覺到這是機器的作用。這里要問的是:如果可以的話,我們會不會一生都選擇使用這部機器?另外一種問法是:如果一輩子都使用這部機器,我們會不會擁有真正的幸福?
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選擇機器。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所關心的并不只是我們內在的感受。很少有人認為只有自己的感受才重要,除了想體驗快樂外,人們還希望周圍環境與自己的感受是一致的,所以幸福絕不僅僅是愉悅的情緒體驗。
不管是通過機器還是通過毒品來逃避情感,都是生活在謊言中。在機器提供的締造世界和平的虛假成就感與簡簡單單但卻能真實地幫助他人這兩者中,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后者。就好像有一個內在的機制告訴我們:幸福不只是快感,我們更需要這種愉悅感的來源是有意義的。我們要證實自己的行為確實能夠改變世界,而不只是主觀感受而已。
就情感上來說,人類和動物并無太大區別,像黑猩猩這種智商比較高的動物,它們的情感與人類其實是很接近的。如果沒有情感的話(對動物來說可能用“感覺”一詞更合適),我們將喪失所有的動力,生命將無法維持下去。在沒有情感或感覺的情況下,我們就會像機器人一樣麻木。
我們在情緒的感知能力方面與動物類似,但又有本質的不同。比如人類可以反思情感產生的原因,這是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巨大差異。我們有能力反思我們的感覺、想法以及行為,我們也有能力清楚地感知我們的意識和經歷。
人類和動物的另一區別是,人類是有靈性的。在《牛津英語大詞典》里,靈性被稱為“真切地感受到事情的意義”。動物無法過有靈性的生活,其行為的意義只限于追求滿足感和逃避痛苦。
當想到有意義的生活時,我們經常談到目標,卻忽略了目標感其實比設定目標更重要。當然,有目標或者實現目標并不能保證我們必然感受到生存的意義。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那些讓我們從內心感到有意義的目標。
我們可以設置不同的目標,比如取得好成績、買大房子,但當這一切實現后,我們仍然可能感到空虛。要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目標必須是自發的,它是為了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設定的。當我們有這種目標感時,那種感覺就像是聽到了“真我的呼喚”,它也被稱為使命感。就像蕭伯納所說,“這才是生命的喜悅,那種為了源自真我的目標而奮斗的感覺”。
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事情里找到意義?!罢嫖业暮魡尽彪S時都有可能出現,創業、做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制作家具。重要的是,我們選擇目標時必須確保它符合我們自身的價值觀以及愛好,而不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期望。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于正確動機的人,絕對比一個心不在焉之人的人生要高尚和有意義得多。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
記得有一次我問一個朋友,他內心的呼喚是什么。他說,在他的生命詞典里并沒有什么使命或者更高的目標,“我不是理想主義者,我只相信現實”。
現實主義又可被稱為實用主義,這種類型的人被認為是腳踏實地的人。理想主義者則常常被認為是夢想家,他們把目光放在遠處的地平線,來思考自己的使命和生命的目的。
比較這兩種類型時,如果我們認為理想主義者不切實際或是脫軌時,那么我們已經產生了一種錯誤的分裂感。其實,理想主義的實質根本就是現實主義,因為理想主義的想法完全符合人性的自然。人們對意義的追求是絕對的。如果沒有更高的目的、使命感或理想,我們就無法發揮全部的潛能去追求幸福。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只心動而不行動(兩者都重要)。事實上,多數的現實主義者,特別是那些“忙碌奔波型”的人,都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事實:理想主義者本身就是現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