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解讀人生的四種漢堡模型(1)
- 幸福的方法
- (美)泰勒·本-沙哈爾
- 3829字
- 2015-11-27 17:52:51
自然界給了每一個人幸福的機會,人們都知道,卻不知如何得到它。
——克勞狄
年度最重要的壁球賽就要臨近了。我每天的訓練已經極度艱苦,同時還要嚴格控制飲食。盡管我的飲食習慣已經相當健康,這是我訓練規則的一部分,但我偶爾也會放縱自己“奢侈”地吃一點垃圾食品。
然而,在開賽前四個星期,我只吃最瘦的魚肉和雞肉、全麥的主食,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我告訴自己,為了好好犒勞一下自己的忍耐力,等比賽一結束,我一定要好好大吃兩天垃圾食品。
比賽一結束,我就直奔最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了四個漢堡。離開柜臺時,我深深地體會到巴甫洛夫的實驗犬聽到鈴聲時的感受。我坐下來,迫不及待地撕開第一個漢堡的紙包,就在將漢堡放在嘴邊的一剎那,我突然停住了。
整整一個月來,我是多么期盼這一刻的到來。然而當漢堡就在我面前時,我居然不想吃了。我努力思考這是為什么,就在那時,我的腦海里形成了所謂的“幸福模型”,我更愿稱它為“漢堡模型”。
我認識到,在上個月,健康飲食不但使我身體健康而且體能充沛。我相信我會很享受這四個漢堡的美味,但吃過之后我可能會后悔并影響健康。
看著眼前那四個漢堡,我思考了四種漢堡模型——每種漢堡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正好代表了四種不同的人生態度和行為模式。
四種漢堡模型,四種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是我最先拿起來的漢堡,它雖然口味誘人,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享受現在的快樂,卻為未來埋下了痛苦。
為及時享樂而出賣未來的幸福人生,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享樂主義型”。“享樂主義型”的格言就是“及時行樂,逃避痛苦”,他們注重的是眼前的快樂,卻忽視了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任何負面后果。
第二種漢堡雖然口味很差,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食用這類漢堡可以確保日后的健康,但卻讓食用者吃得很痛苦。這類人與“享樂主義型”相反,他們只追求未來的快樂,承受著現在的痛苦。
我稱這類人為“忙碌奔波型”。這種人認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未來的目標,痛苦的過程是獲得未來幸福的必由之路。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好吃也不健康,如果吃了它,不但現在無法享受美味,日后還會影響健康。與此類似,有一種人對生命已經喪失了希望和欲望,他們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對未來也沒有任何期望。我稱其為“虛無主義型”。
上述三種類型并不是我們全部的選擇。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與第一種一樣好吃,并且與第二種一樣健康呢?會不會有一種能平衡當下及未來益處的漢堡呢?
第四種漢堡就是“感悟幸福型”漢堡。生活幸福的人,不但能夠享受當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過目前的行為,他們也可以擁有更加滿意的未來。
我介紹的這些不同類型的漢堡,只是理論上的分類,并不代表任何具體的人。其實,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每種類型的一些特點。為了能更清晰具體地解釋每一種類型,我給大家講一個有點像寓言的故事,不過我所強調的只是主人公所代表的類型而不是他本身。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蒂姆,一起來看看他不同的人生階段。
反思:回顧你過去和現在的生活,你經常處于哪一個或者哪兩個象限呢?
忙碌奔波型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從來不為未來擔憂,他每天的生活都充滿著驚奇與興奮。不過,從六歲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一生就開始了。
他的父母和老師經常提醒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后才能有個好未來。然而,沒有人告訴他學校也是個可以獲得快樂的地方,或者說,學習本身就應該是一件開心的事情。
由于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中有錯字,蒂姆極其焦慮并且背負著很大的壓力。他每天盼望的只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因為只有那時他才不需要為功課和分數而煩惱。
蒂姆逐漸開始接受大人的價值觀——成績就是成功的唯一標準。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他還是努力學習。當他成績優秀時,父母和老師都會夸獎他,被灌輸了同樣觀念的同學們也非常羨慕他。升入高中后,蒂姆對成功的公式更加深信不疑:犧牲現在的快樂,才能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雖然他對學業和校園活動并無好感,但他還是全力以赴,榮耀的光環推動著他。當壓力大到無法忍受時,他會安慰自己說:“考上大學后,一切都會變好的。”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地落淚了,他感到喜悅和釋然。那一刻,他鄭重地告訴自己,終于可以享受幸福了。
然而,好景不長。沒過幾天,熟悉的焦慮又卷土重來。他擔心不能在與同學的競爭中取勝。周圍的同學都是最優秀的學生,如果無法擊敗他們,將來如何找到理想的工作呢?
他繼續忙碌奔波著。四年大學期間,他努力地為未來打造了一份漂亮的簡歷:他成立了一個新的學生社團,在另一個社團中擔任主席,做志愿者幫助無家可歸的人,參加各種運動項目……他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而這完全不是出于興趣,僅是為了讓自己有一張光鮮的成績單而已。
當然,蒂姆或多或少也有些開心的時候,特別是在完成了一些艱難的任務之后。但這些快樂完全來自于如釋重負的感覺,它們并不持久,焦慮很快又會如影隨形般降臨。
在大四那年的春天,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他再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終于可以開始享受生活了。但他很快發現,這份每周需要工作80小時的高薪工作讓他倍感壓力。他說服自己,小小的犧牲沒關系,只有努力地工作,職位才會更穩固,才會更快地晉升。像讀大學時一樣,他偶爾也會開心一下,因為加薪、獎金或升職等原因,但這些滿足感同樣很快便消退了。
在多年的超負荷、超時長的努力工作之后,公司邀請他成為合伙人。他依稀記得當初曾認為如果有一天可以成為合伙人的話,一定會非常幸福。但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時,他并沒有感到絲毫的快樂。
蒂姆在大學里是一個優秀的學生,現在是一家知名公司的合伙人,和家人住在一棟豪宅里,開著跑車,銀行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但是他并沒有感受到絲毫幸福。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蒂姆被身邊所有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們把他視為偶像,教育小孩時也會以蒂姆為榜樣。但是,蒂姆為可能和他擁有一樣命運的孩子們感到悲哀,可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更好的選擇?他甚至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難道告訴他們,在學校不用努力,不用上好大學,不需要找好的工作?到底是不是想要成功就必須忍受痛苦呢?
雖然蒂姆是一個不快樂的忙碌奔波者,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那就是還有很多每星期工作80小時的人,他們對工作抱有極大的熱情,并且完全自覺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從來沒有誰規定,成功一定要以犧牲快樂為代價。有很多人為了學業、工作每天努力奮斗,他們也過得十分開心。“忙碌奔波型”和這些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不懂得去享受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還堅守著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一旦目標實現,就會開心快樂。”
為何有這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造就了這種信念:如果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我們獎勵;如果工作表現好,就會得到獎金。我們習慣了去關注更遠大的目標,卻不在意當下的感受,最后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我們從不會因為享受過程而得到獎勵,我們認為能否達到目標才是衡量一切的標準。社會只褒獎成功的人,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只看結果,而無視過程。
一旦達到目標之后,我們經常會把放松的心情解釋成幸福,好像工作越艱難,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強。因此,當我們擁有這種錯覺時,就不由自主地對這種生活方式屈服了。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它絕不等同于幸福。
這種幸福可被稱為“幸福的假象”,它們來自于壓力和焦慮的消除,無法長久維持,因為它本身就是與負面情緒共生的。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后,他會為頭不痛了而高興。然而,由于這種喜悅來自于痛苦的前因,當痛楚消散,我們很快就會把健康當成一種理所當然的事,病愈的喜悅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即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后的放松和解脫即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反思:回想一下,你是否在某一段時期,曾經忙碌奔波地生活。如果有,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給自己一些建議。
享樂主義型
“享樂主義型”的人總是在尋找快樂并且逃避痛苦。他們只是盲目地滿足欲望,卻從不認真地考慮后果。他們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地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欲望。眼前的事只要能讓自己開心,就值得去做,等找到下一個更刺激的樂子再說。他們在愛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但新鮮勁兒一過,他們就開始物色下一段感情。由于享樂主義者只看重眼前,短暫的快樂有時會讓他們失去理智。如果吸毒能帶來快感,他就會去吸毒;如果工作辛苦,他就會逃避。
享樂主義者根本的錯誤在于將努力與痛苦、快感與幸福等同化。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冷血的歹徒被警察打死后,天使出現了,對他說可以答應他任何要求。一開始歹徒對自己可以進入天堂感到難以置信,隨后他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并開始貪婪地要求——大筆的金錢、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償,他感覺好極了。
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悅越來越少,這種不勞而獲的生活讓他感到無聊。于是,他向天使請求做一些有挑戰性的工作,但天使回答道:“這里什么都有,就是沒有事情可做。”
在沒有任何挑戰的情況下,他越來越不開心。終于,他向天使提出了離開天堂的請求。他說就算是去地獄,他也要離開。忽然之間,天使變成了魔鬼的樣子,魔鬼笑著對他說道:“你早就在地獄了。”
這就是享樂主義者誤認為天堂的地獄:沒有目的和挑戰,生活變得毫無意義。如果我們只想著享樂,總是逃避挑戰和問題,那和一般動物有什么不同呢?但每個人心中多少都會有一些“享樂主義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圖享樂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義,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園早日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