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幸福才是人生的終極財富(1)
- 幸福的方法
- (美)泰勒·本-沙哈爾
- 2869字
- 2015-11-27 17:52:51
將要直面的,與已成過往的,較之深埋于我們內心的,皆為微末。
——愛默生
瑪瓦·柯林斯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師。我們知道,芝加哥市中心曾是毒品和犯罪的溫床,由于這種惡劣的社會環境,許多教師擔心這里的兒童無法逃離世代以來的貧困與絕望。
1975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區里創建了城西預備學校,她的學生大部分來自同一社區,他們都是由于品行惡劣或是成績不良而被學校開除的學生。所以,柯林斯辦這個學校的目的是為幫助他們重新回到正常學校而作準備。城西預備學校,其實是這些孩子流浪街頭前的最后希望。
之后,這些曾被認為無法教育的學生已經開始閱讀莎士比亞、愛默生和歐里庇得斯的作品。那些被看成是無藥可救的孩子們后來幾乎都考上了大學??铝炙沟膶W生們證實了她的信念——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潛力,他們能夠樹立自信心,并設想和實現自己充滿希望的未來。
瑪瓦·柯林斯成立學校時沒有什么資金,開始時還用她自己的家作為教室。在后來的20年里,她因經濟拮據而數次面臨學校倒閉的危機。而今,美國有很多州都相繼創建了瑪瓦·柯林斯學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也都蜂擁前往芝加哥學習她的教育方式。
柯林斯的經歷告訴我們,幸福感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標。柯林斯說,她本來在“一家資產數十億、人人都可能獲得巨額財富的集團”工作,她不止一次地問自己,是什么使自己想成為一名老師。當她與學生蒂法尼互動時,她找到了答案:
蒂法尼是一個有自閉癥、不愛說話的孩子,一個被專家們認為無法被愛、被教育的孩子。然而,突然有一天,我長久以來的耐心、禱告、關愛和決心有了回報。蒂法尼對我說的第一句話是:“我愛你,歐林斯(Ollins)太太?!彼┝宋业男帐螩ollins里的那個C字,但我當時唯一的感受是:光是那雙小眼睛里的淚水就足以使我成為世上最富有的人?,F在,蒂法尼開始學習數字、單詞,也開始與人交談。最重要的是,她眼神里喜悅的神采,仿佛在說“我也是很特別的,我也可以學習”,這對我來說比什么都有價值。
對于另一個在城西學校改變命運的孩子,柯林斯寫道:“看著他眼里那種可以在未來照亮世界的光芒,我忽然感覺,那些為了資金問題而失眠的日子全都是值得的?!?
瑪瓦·柯林斯本可以過很風光的日子,大可不必擔心學校經費乃至倒閉這種問題。20世紀80年代,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邀請她出任教育部部長,面對如此高的榮耀和聲望,她拒絕了,因為她相信,只有課堂才是她真正能創造出奇跡的地方。
柯林斯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富有的女人”,她認為教學帶給她的快樂是“任何錢財所買不到的”。對她而言,人生終極的財富是幸福,而不是錢財或聲望。
反思:對你而言,什么比財富更重要?
一切都為了幸福
當我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我們的標準是金錢。我們用金錢去估計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在這一過程中,所有不能轉換成金錢的部分都被認為與公司的價值無關。當我們衡量商業成就時,金錢就是終極財富。
人和事業一樣,也有利潤和虧損。但不同的是,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既不是金錢,也不是名譽、聲望或權力。衡量人生成就的標準應該是幸福。
金錢和聲望在幸福面前并沒有固定的價值,但為什么它們的魔力如此之大呢?這是因為有些人認為它們可以帶來幸福。金錢和聲望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如果無法帶來任何幸福,沒有人會去追求它們。好比在商業中,資產只有在換算成錢時才有價值。同樣,聲望和金錢都只是實現幸福的手段。
對某些人來說,把幸福作為終極財富和衡量標準,似乎有點戲劇性。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在100萬美元和與好友交談之間你會選擇哪個?我們應該選擇可以讓自己更幸福的那個。如果與友人的談話給你帶來的快樂和意義超過了那100萬美元,那我們就應該選擇后者,因為以幸福作為衡量標準的話,后者更有價值。
將談話與金錢的價值進行比較,可能有點像把蘋果和橘子作比較。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把它們和幸福這一最終標準進行比較,決定哪一個會讓我們更幸福,由此在這些似乎不相關的選擇中做出判斷。
當然,在100萬美元和交談之間選擇確實不是簡單的事。在上面的選擇中,如果只是因為我更享受與朋友談話的感覺,所以金錢不算什么,這個理由并不充分。一大筆錢可以給你帶來安全感,很有可能幫助你免除未來的煩惱。有了這些錢,你也會有更多的自由和機會從事你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但是在仔細考慮后,如果與朋友談話確實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快樂和意義的話,那它的價值就可能超過了那100萬美元。正如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說,“有意義的事即使價值再小,也比無意義的事有價值”。
想象一下以下的情節:一個金星人走進一家地球人的商店,要買一件1000美元的物品。她給老板兩個選擇,收1000美元或是一張金星幣,而這張金星幣相當于地球上的100萬美元。老板想,我永遠也不會去金星,所以這張金星幣在地球上也沒有任何價值。這時,除非老板考慮其紀念收藏價值,否則他一定會選1000美元。
同樣,100萬美元只有在終極財富的衡量標準里,才能達到其真正價值。在商業中,我們用資產的現金價值來衡量公司;對個人而言,幸福感應該是我們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標準,因為它是所有目標中的最終目標。
金錢與幸福
金錢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魚翅和別墅),只是實現幸福這個目標的一種手段。有趣的是,我們經常搞不清楚目標和手段的區別,而往往以犧牲幸福(目標)來換取金錢(手段)。
當社會上普遍認為財富的積累才是人生目標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犯這類錯誤。并不是說賺錢或存錢是錯誤的,物質上的富有可以幫助個人甚至社會得到更多的幸福。金錢上的保障,可以讓我們向不喜歡的工作說“不”,或是不為賬單而煩惱。同時,賺錢的欲望也可以成為積極的挑戰,甚至給我們以啟發。但是,金錢本身并沒有價值,只是因為它可以帶來一些快樂的體驗,物質本身并不能給生命帶來意義或是精神上的財富。
研究顯示,財富與幸福之間的關系不同于我們通常的認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作的幸福調查中,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David Myers)發現,幸福與財富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唯一的例外是在一些極為貧困的地區,這些地區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得不到滿足。此外,還有報告指出,在過去的50年里,許多國家的人都越來越富有,但幸福指數不僅沒有提升,反而下降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幾年也將注意力轉到了有關幸福的研究上。在他的研究中,卡尼曼幾乎沒有找到幸福和財富之間的必然聯系。
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高收入等于快樂,但事實上這個說法是極為虛幻的。高收入的人對生活會比較滿足,但不會因此而比其他人更幸福,他們甚至更容易緊張,也不太會享受生活。收入對于生活的影響是短暫的。我們認為,人們之所以會過度地宣揚收入就是幸福的標準,是因為他們只是用傳統的視角衡量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罷了。
令人驚訝的是,許多人在富有之后居然比在努力致富的過程中還要沮喪?!懊β当疾ㄐ汀钡娜苏J為,他們的行為可以為將來帶來好處,這樣想可以減少他們的負面情緒,然而一旦達到目標,發現所得到的依然無法使自己快樂時,他們就無法自拔了。這時,他們會灰心、絕望,因為沒有目標他們就失去了對幸福的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