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自序

在叢林與大街上追求平等

美國第一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不是大家熟悉的福克納或海明威,而是辛克萊·劉易斯(Sinclair Lewis)。劉易斯在1930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那年他才四十五歲。今天,幾乎沒有什么人知道劉易斯的名字了,更少人閱讀劉易斯的書,尤其是在美國以外的地區,劉易斯是個徹底被遺忘、被忽略的作家。

事實上,就連劉易斯在世時,他的作品都很少有美國以外的讀者。一般解釋是,他之所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基于兩個理由。第一,因為他的小說如此美國。在那個美國快速強大興起的時代,諾貝爾獎評委認定應該選出一位“美國代表作家”來反映這樣的世界潮流。就像1968年,諾貝爾獎決定頒獎給日本作家,評委會選了當時看來“最日本”的川端康成;1930年,他們選上了“最美國”的劉易斯。

第二個理由,因為劉易斯的名字里有“辛克萊”。那個年代,另有一位“辛克萊”在美國擁有更強大的影響力,是美國人心中的頭號小說家,那個人是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辛克萊比劉易斯更美國,但他的文學成就顯然沒能達到諾貝爾獎的高度,于是獎就給了另一位辛克萊,辛克萊·劉易斯。

這第二個理由——本來要給厄普頓·辛克萊,后來給了辛克萊·劉易斯——現在聽起來像是個不怎么好笑的笑話,但在1930年,美國人可沒把它當笑話。就連兩位當事人的辛克萊,都認真看待這項牽連。

厄普頓·辛克萊比辛克萊·劉易斯早七年出生。辛克萊·劉易斯在耶魯大學念書時,曾經休學一年,到一個叫Helicon Home Colony 的地方打工居住。這個Helicon Home Colony 就是由厄普頓·辛克萊創立的,提供給厭倦于一般日子的作家、藝術家、老師及其他專業人士,可以到這里來過一種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生活。

厄普頓·辛克萊創立Helicon Home Colony 的資金與想法,來自他1906年出版的小說《叢林》(The Jungle )。《叢林》寫的不是大自然環境,而是都市里的“肉林”,以一家屠宰場為其情節背景,詳實且煽情地揭露了屠宰場里可怕的工作環境,工人如何受到無情的壓榨對待,肉品如何草率、骯臟地處理。

《叢林》出版后,立刻就成了大暢銷書。這本小說的頭號讀者,是當時的美國總統老羅斯福。老羅斯福親自替這本書寫了三頁的書評,并且特別邀請厄普頓·辛克萊到白宮做客。在書評中,老羅斯福以沉痛的心情回憶自己曾經在“美西戰爭”中親眼目睹好不容易躲過戰場炮火傷害的戰友,卻在吃下后方送來的肉品之后中毒而死,多么冤枉,又多么可恨!

《叢林》出版一個月后,美國肉品市場明顯萎縮。再過一個月,美國國會通過了《純凈食品與藥物法案》,大幅提高了聯邦政府對于食品與藥物的檢驗權力,也是今天“聯邦食品藥物管制局”(FDA)的最初法源。很多人都同意:除了《黑奴吁天錄》(Uncle Tom’s Cabin )之外,沒有其他小說曾經創造過高于《叢林》的社會沖擊與效果。

厄普頓·辛克萊不只是個小說家,或者說,他從來就不是為了寫小說而寫小說的作家,他是個社會主義者,是個社會改革行動者,因而他就用《叢林》熱銷帶來的豐厚版稅,成立了一個社會主義實驗基地,在那里,辛克萊·劉易斯得到了成長中關鍵的知識和意識啟蒙。

美西戰爭爆發那年,辛克萊·劉易斯十三歲。他偷偷離家去到征兵站,志愿要到戰場上當個小鼓手。當然,征兵站的人要他別胡思亂想,乖乖回家好好上學。

辛克萊·劉易斯和父親的關系很緊張,母親又在他六歲時就去世了,雖然他和后母的關系還算不錯,卻無助于緩解他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痛苦。

他不擅長運動,長得又怪。高瘦、四肢像是勉強嫁接在身體上,而且滿臉都是青春痘。這樣的人,很難在男生中受歡迎,更不可能得到小女生的青睞。他成績很好,又能寫漂亮的英文,高中念的是西部的貴族名校歐柏林預科(Oberlin Academy),大學念的是東部貴族名校耶魯大學,但學校愈貴族,他愈是感到格格不入。

的確,他是從接觸、閱讀另一個辛克萊的著作,尤其是住進了另一個辛克萊創建的實驗社群中,才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不再寫青春時的浪漫詩篇,也不寫明顯為了暢銷換錢的類型小說,轉而嘗試社會小說。

1920年,劉易斯出版了小說《大街》(Main Street ),出版前出版社就挺看好這本書的市場潛力,最樂觀預期或許可以賣到兩萬五千本。沒想到,半年時間內,就賣到了十八萬本。五年間,《大街》的銷量甚至沖上了兩百萬本。這是美國出版界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數字。

《大街》寫的是美國中西部的故事。一個都會區長大的女孩,嫁到了小鎮上,被小鎮的丑陋與落后嚇到了。從原先的厭惡想逃走,女孩轉變為想要積極改變小鎮的態度。她的努力遭遇了強大的阻力,一度決定遠走華盛頓,但最終她還是勇氣十足、充滿決心地回到小鎮,繼續她未完成的改革使命。

這就是讓劉易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主要著作,一個極為純粹的美國故事,背景設在最能夠代表美國的小鎮。《大街》其實不是“大”街,而是美國每一個小鎮都一定會有的一條主要街名。我們幾乎找不到一個沒有“Main Street”的美國小鎮,“Main Street”就代表了美國小鎮。

將近一百年后,“大街”回到了美國人的新聞標題與社會意識中。一時風起云涌的“占領華爾街”運動,提出的重要口號就是“Main Street vs.Wall Street”,“大街”對抗“華爾街”。

“華爾街”屬于少數金融業,其精神是投機的、貪得無厭的、金錢至上的,那么“大街”就象征了所有和華爾街相反的價值。如果一定要選單一的“大街”的主軸的話,那我們可以從眾多“Main Street vs.Wall Street”的討論中,清楚地找出來,那就是“平等”。

“大街”代表小鎮,而小鎮的核心精神是“平等”,換句話說,在這些運動者的眼中,美國的基本價值,他們持來反對華爾街的,畢竟還是“平等”。

即使建立了一套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金融體系,即使往往被視為全世界最資本主義也最商業化的社會,美國從來沒有真正放棄過“平等”的價值觀念。那是源自美國建國之初的歷史實驗,然后根植在美國法律與美國政治體制中。美國社會容許很多明顯不平等的現象,卻反對將不平等視為理所當然,更強烈反對毀棄平等的基本信念價值。

一百年前,兩個辛克萊撼動美國社會的小說,《叢林》和《大街》,宣揚的都是不平等帶來的黑暗情景。一百年后,援引“大街”來對抗華爾街,本質上仍是以平等來反對不平等。

平等如此根深蒂固。換句話說,一百多年的歷史變化,證明了托克維爾當年的準確洞見——美國人創立了一個人類前所未見的平等社會,這是“美國的民主”最主要的效果,是“美國的民主”最寶貴的實驗,更是“美國的民主”在普遍人類文明進步上最大的成就與貢獻。

這本書的內容,源自2009年在誠品講堂解讀現代經典的課堂。2013年,我另外在誠品講堂解讀了幾本和現代民主及公民意識形成直接相關的現代經典,包括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美國憲法》、穆勒的《論自由》、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以及羅爾斯的《正義論》。承蒙老友黃秀如的好意,讓我對這七本書的解讀得以組成“公民系列”完整呈現,借此序文,特別申謝。

當然,更要感謝所有愿意耗費時間與腦力,關懷、思考什么是民主,什么是公民、如何建構公民社會并維系基本公民價值的讀者。

上架時間:2015-09-09 15:26:19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什县| 成武县| 浏阳市| 平谷区| 墨玉县| 济宁市| 黄龙县| 叙永县| 武山县| 南阳市| 九龙县| 丹江口市| 吉安市| 庆阳市| 东台市| 大竹县| 和硕县| 威宁| 宁乡县| 溆浦县| 五家渠市| 平度市| 额济纳旗| 广州市| 醴陵市| 晋州市| 贵港市| 象山县| 资兴市| 肥城市| 子长县| 澄城县| 遵化市| 牟定县| 桓台县| 广东省| 大埔区| 商都县| 韶关市| 黄大仙区|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