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146評論第1章 譯本前言(1)
這本書原名《群體心理學》(Psychologie des foules ),英文版改作《大眾心理研究》(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并加了一個主書名(The Crowd ),中文版大多將其譯為《烏合之眾》。這個書名非常吸引眼球,而且恰到好處地反映了該書的主題和作者的情緒。
和往往宏篇大論的學術著作相比,《烏合之眾》只能算是一本小書,但這本小書卻是社會心理學研究領域的奠基作品之一,影響極大。弗洛伊德、托克維爾、泰納、勒南等都受其啟發,對它評價甚高;不少政治家,如羅斯福、丘吉爾、戴高樂,都對作者崇拜有加,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在這本書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營養。這本書至今已譯成20多種語言,發行量就難以統計了。2010年,法國《世界報》與弗拉馬里翁出版社聯合推出了“改變世界的20本書”,其中就有《烏合之眾》。在該叢書的總序中,主編馬蒂厄·科雅夏指出:“居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對群體心理學,對理解群體這一神秘現象有著很大的貢獻。勒龐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這個驚人的、不可思議的人物懂得如何表現同代人的憂慮與不安,以及他們面對某些現代現象而產生的困惑,這是社會心理學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出色的歷史文獻?!?
居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 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社會學家、群體心理學創始人,有“群體社會的馬基雅維里”之稱。他出生于法國的諾讓勒羅特魯,中學畢業后到巴黎學醫,1866年獲醫學博士學位后游歷北非、亞洲和歐洲許多國家,寫了一些游記和幾本有關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著作。他當過醫生,并在萬國博覽會組委會工作過。1879年,他進入了巴黎的人類學研究中心,次年憑一篇研究大腦容量與理智關系的論文獲得了戈達爾獎。1884年,他開始研究社會心理學,強調民族特點與種族的優越性,后來,他具有革命性和顛覆性的觀點引起了研究中心的不滿,他憤而辭職,成了獨立的研究者,從此被排擠出官方的學術圈,但這種業余性質的研究練就了他的綜合技能,讓他在人類學、自然科學和社會心理學三個領域都有建樹。1894年的他回應達爾文的《天演論》,發表了《民族演化的心理規律》,獲得了成功。不過,給他贏得巨大名聲、奠定他學術地位的還是次年出版的一本小書,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本《烏合之眾》。
在勒龐之前,學者們往往都把目光對準英雄和領袖,很少有人把群體作為一個心理實體來研究。但19世紀中后期歐洲各國的社會政治運動讓勒龐敏銳地感覺到,隨著舊的宗教、政治和社會信仰遭到破壞,現代科技發明和工業進步創造了新的思想條件,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它很快就會與別的力量聯合起來,發展壯大,取代舊有的王權,進入政治生活。這就是群體的力量。
面對這股似乎將勢不可當的新生力量,作為一個保守人士,勒龐的心中不乏恐懼、抵觸和悲哀,認為這是西方文明衰落的標志;但作為一個學者,他又本能地意識到,研究群體的心理迫不容緩,意義重大,因為懂得群體心理學,“就像擁有一道強光,照亮了許多歷史現象與經濟現象。沒有它,那些現象就很難看清”。要統治社會,首先必須征服群體,而要影響他們,就必須對他們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和把握。他認為以前對群體的研究非常不足,而且方法和角度都不對,所以研究完種族心理之后,勒龐立即著手研究群體心理。
勒龐所謂的“群體”,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大眾或群眾,在他看來,許多人偶然集合在一起,比如說市場上買菜的、看熱鬧的、小販和保安,他們哪怕人數再多,也不構成群體。他所說的群體是一個特殊的心理整體,指的是受某一事件、演說、激情、恐懼、愛恨的刺激而聚集在一起,為某個目標或某些精神需求而有所行動的人。他們并不一定要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點,也不一定要人數眾多,有時十來個人就足以構成一個群體。勒龐筆下的群體與弗洛伊德所說的“群氓”(horde)也不完全一樣,“群氓”總是服從同一個領袖,而勒龐所說的群體只在某一時間段內,也是在激情燃燒期間或事件發生的過程中忠于某一領袖。當促使他們聚集成群的刺激物消失時,他們也就不再聽從這個領袖。
群體中的個人具有一人獨處時所沒有的特點,這些特點讓人們一眼就能把他們分辨出來,勒龐把這種區別于他人的東西叫做“群體精神統一律”,也就是群體的精神靈魂。人一加入群體,原先的個性便會消失,他不再獨立思考,而是隨大流,無意識占上風,智力程度減弱,很難做出明智的事情。所以,勒龐說:“只要屬于有組織的群體中的一員,人就在文明的階梯上倒退了好幾步?!苯Y群后,由于人多勢眾,個人會產生一種幻覺,感到自己力大無窮,不可戰勝,好像沒有什么事情是辦不到的;又因法不責眾,知道自己無論做什么壞事都不會遭到懲罰,所以也就不負責任。束縛個人行為的責任感一消失,人便會隨心所欲,肆意妄為。一人獨處時,他可能是個有教養的人;一旦加入群體,他便成了一個野蠻人,兇殘、易怒,充滿暴力。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他們只服從自己所受到的沖動,常常受外來刺激因素和一時的激情影響,情緒變幻無常,思想和愿望都不能持久。而且,在實現愿望的過程中,他們不允許有任何東西擋道,“對于動不動就發怒的群體來說,狂怒才是其正常狀態”。而且,在群體當中,任何情緒和行為都具有感染性,眾人常被同樣的感情所激動和振奮,很容易受別人的意見和主張所左右和影響,這使得群體中的個人都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容易被人誤導。
他們游走于無意識的邊緣,容易受到暗示,就像被人催眠一樣,而暗示會通過傳染迅速進入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做出一人獨處時不會做出的事情來?!安⒉灰欢ㄒ蠹彝瑫r出現在某一地點才會傳染。在某種事件的影響下,傳染是可以遠距離進行的?!边@種事件把所有的人引到同一個方向,賦予他們群體的特征。由于群體不講理性,做事不經過大腦,缺乏判斷力和批評精神,所以顯得極其輕信。對他們來說,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感情和思想的簡單化和夸大化使他們既不懂得懷疑,也不會猶豫,動不動就走極端,極易做出很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