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秘密情報檔案
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真相即傳奇
2010年,美國政府公布的年度國防預算為6810億美元,而秘密情報工作經費在其中所占的比例竟然高達將近10%,為500多億美元。據說該預算公開后,這筆巨資的合法使用者——中央情報局即便不想對公眾詳細說明其工作的必要性和艱巨性,美國的秘密情報工作也無法繼續在白宮深處悄然運行了。這筆對許多國家不啻于天文數字的經費究竟花在什么地方,美國政府在情報方面如此揮霍到底值不值得便成了各界輿論所關心的問題,而對于情報機構運作的疑問也接踵而來。為此,美國從2000年起公布了部分在建國時期和冷戰時期的秘密情報檔案。隨著這些檔案的公開,美國秘密情報工作的神秘面紗由此逐步掀開……
早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有“美國國父”之稱的喬治·華盛頓便開始利用秘密情報偵察或欺騙敵人。為了更好地獲得秘密情報,1790年他更促使國會同意為秘密情報工作撥付4萬美元的經費,以此開始秘密情報組織的歷史,而秘密情報這個概念也從那時起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一部分。從此后,秘密情報組織和美國一起成長壯大,最終演變成這個世界上最具神秘色彩、涉獵范圍最廣的政府官僚機構。之所以人們會產生美國秘密情報工作肇始于1945年的誤解,很大原因在于美國建國前期,其秘密情報活動一直是有針對性的,涉及的領域并不大,國際影響也相對有限。
在喬治·華盛頓時代,秘密情報工作主要是針對美國軍事層面的敵人進行欺騙。直到50年后的19世紀中葉,情報工作才開始呈現“擴張主義”色彩,同時也朝著商業化、民間化方向發展。從此開始,情報人員的工作不再僅僅針對敵對國家,而是為了各種政治、經濟利益而搜集情報。他們不但揭示真相,同時也致力于對美國民眾的欺騙與隱瞞。正是由于他們的大力蠱惑,美國的眾多民眾才開始相信許多被夸大的威脅。其中,不少美國的有識之士對此深惡痛絕,形象地把這些為了各種利益而“妖言惑眾”的情報人員稱為“推銷員式的騙子”。
其實早在1941年,英國海軍情報主管約翰·戈弗雷上將也曾指出:“所有美國情報機構都存有危言聳聽的傾向。”為此,他還舉了一個實證:當時美國國防部受命對德國空軍力量儲備作評估,令這位海軍上將驚訝的是,美國國防部依據秘密情報做出的評估結果竟然比英國“軍情六處”的評估結果足足高出了250%。
就這樣,秘密情報“夸大事實”的傳統一直被延續下來,而根據它所披露出的事實也總是充滿了無限的想象和傳奇性。到“冷戰”時期,秘密情報被“注水”的情況發展到極致,尤其是那些關于“共產主義威脅”的情報,或許是因為其內容和細節太過傳奇,連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的威廉·科爾比都帶著調侃的口吻說,“冷戰時期的秘密情報工作成為了一種帶有諸多新聞媒體特征的現代事業”。
正是基于這個影響,中情局在很多方面有時會過于大言不慚。例如在歐洲“社會主義陣營”轟然倒塌后,中情局立即把這項“業績”記在自己賬本上。科爾比的接班人羅伯特·蓋茨甚至吹噓,幫助美國取得“最偉大的勝利”的就是美國的秘密情報人員。毋庸置疑,在一定程度上“冷戰”的結束的確跟中情局情報人員的有效工作密不可分。但這并不等于它提供的情報都是真實或有必要作參考的;另外,美國政府也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所以在冷戰結束后,曾一度想對中情局進行改革,使其縮小涉足的領域,從而淡化那些離奇的秘密情報給政府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在冷戰中嘗盡甜頭的“推銷員式的騙子”卻并不想就此偃旗息鼓,伴隨著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他們又開始“重操舊業”。一邊用危言聳聽的“威脅論”蠱惑民眾,一邊老練地促使中情局把自己的業務范圍擴展到更多國家的更多領域。但深層原因還是那筆500億美元的情報經費,需要“合情合理”地落進某些人的腰包。
那么“某些人”究竟又是些什么人呢?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大片《007》,現在我們就按照影片的布局幻想這樣一個場景:有一位美麗的姑娘,正漫步在深秋的海德公園,突然,從迷霧中走出一個穿淺灰色風衣的男子,在他的臉上深色大蛤蟆鏡正好遮住那湛藍而憂郁的眼睛,他那匆忙但有序的腳步帶起幾片略殘的枯葉;當你注視他的時候,這男子刻意拉了拉衣領,手腕上的黑皮帶銀殼精工表因此隱約閃現。這時,你可以請他去喝一杯,并像內行一樣抱怨切爾西不該放走穆里尼奧。但此時千萬別激動,因為和千千萬萬皮爾斯·布魯斯南的影迷一樣,這個德意志工業銀行倫敦分理處的柜員只忠實于銀幕上的007而不是現實中的中情局。這個美麗的姑娘當然可以漠視文化差異和這個異國男子結婚,但三個月后離婚時,她會失望地發現,這個家伙不但對家庭毫不負責,甚至對他的國家從來就沒有任何突出貢獻。
這個例子要說明的是,秘密情報人員絕不會以如此“文藝”的形象穿梭或潛伏于世界各地。當然,你也大可不必去懷疑住在隔壁神出鬼沒的××人是中情局駐中國別動隊主任。作為情報人員,最基本的素質不是反常,而是常態。他們往往是低調的,絕對不會時不時地露出鄙夷之色以此強調自己是某某名牌大學出身。他們永遠是傾聽者,也只是偶爾在談話過程中會用你難以察覺的方式來引導你的話題。而一旦察覺到你受過專業的訓練,他們立刻就用優雅的談吐及豐富的談資把自己保護起來。
當然,這樣的人我們都極難遇到。這絕對應該是我們的幸運,否則,你想象不到,一個能從美國國會那些老奸巨猾的政客手里騙出500億美元的騙子會怎樣把玩你的命運。據一份秘密資料顯示,美國的情報特工無一不是憨厚的“美國大男孩”形象。那些臉上帶著“美國式推銷員傻笑”的家伙受到中情局的長期青睞,他們屢屢受到征召。在接受培訓后,他們便出沒于世界各地,執行著各種秘密的使命。
想要印證這個說法其實并不困難,因為事實上大批爬上了中情局高位的人,都具有這樣的特征。如果你觀察歷任中情局局長就會發現,他們身上的“推銷員氣質”真的是驚人的相似。更形象一些說,中情局就是一個把外形質樸的特工人員“推銷”到世界各地,然后用同樣的形象把搞到的秘密情報再推銷到美國國會的專業推銷組織。姑且不說他們的“產品”(情報)是否物有所值,但他們最終都把“客戶”消化掉了,而中情局的金字招牌至今依然閃亮。
由此,我們懷疑目前曝光的所有美國間諜的真實性。自然而然,與這些間諜一起曝光的事件其真實性也一并要受到懷疑。在沒有徹底了解美國秘密情報工作所倚仗的“騙子文化”真諦前,目前我們所談論的真相全部只是猜測而已。所以說“真相即傳奇”,因為最大同時也是真正的謎底從來沒有徹底揭曉過。
二百年了,“騙子文化”衍生出的秘密情報概念乃至中情局這樣一個官僚機構,始終主導著美國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深深影響著世界。那么多公眾熟知的失敗,那么多曝光的丑聞,為什么都對它的繼續發展而且還呈現出不斷壯大的趨勢沒有任何影響?如果這都不能稱作傳奇,請告訴我,什么是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