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開天辟地近代化學的奠基人波義耳(1)

在三百多年化學科學發展的歷史上,波義耳是一位名列榜首的化學家。因為,他第一個用實驗事實科學地闡明了化學元素的本性,從而使化學走向了科學的道路。波義耳是怎樣一個人?他是如何做出這樣重大貢獻的呢?

自幼酷愛科學

如果翻開那些大科學家們的歷史看一看,你一定會發現,他們大都是從小就勤奮學習、酷愛科學的人。英國著名化學家、物理學家波義耳,就是其中的一個。

1627年1月25日,波義耳生于愛爾蘭的利斯奠爾城堡。父親理查德·波義耳,是愛爾蘭首府科克郡的伯爵,是個有名的大富翁,共有14個兒女。羅伯特·波義耳是這14個兒女中最小的一個,但在兒子的行列中他是第7位。別看他在這個貴族家庭中排名位置不佳,可自幼就表現出非凡的記憶力和語言才能,有“神童”之稱。8歲那年,他結束家庭的初級教育去伊頓上學時,就已經能用希臘文和拉丁文講話了。在那所貴族子弟學校里,他是一個出色的學生,對自然科學有著極濃厚的興趣。

他的父親是個對孩子很嚴厲的人,但對小兒子想搞科學的愿望很支持。他常對羅伯特·波義耳說:“你要想成為一個科學家,就必須得努力學習。”為此,他給兒子聘請了優秀的家庭教師。

羅伯特·波義耳在伊頓學習到12歲,以后便由家庭教師陪同,到法國、意大利、瑞士等國游學。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天文學家伽利略的著作、數學家笛卡兒的著作以及大量的化學、醫學、哲學等方面的書籍。在日內瓦,他還受到宗教的感化,但他沒有因此反對科學,卻認為科學能支持“神的啟示”。

1644年,17歲的波義耳回國時,他的父親已在戰爭中死亡,給他留下了一份足夠他維持生活的遺產。父親去世后,在家里支持他搞科學的,就算是他的姐姐雷尼拉夫夫人了。

豪華住宅變成了實驗室在姐姐雷尼拉夫夫人的家里,經常有一些科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在一起聚會,討論學術方面的問題,氣氛十分熱烈。波義耳回到倫敦后,也成了這種聚會的積極參與者。

法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勒內·笛卡兒是雷尼拉夫夫人家里的座上賓。他也常來參加聚會,并且成了年輕的波義耳辯論的對手。笛卡兒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解析幾何學”。在哲學方面,他主張理論至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這種錯誤主張,在當時還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

波義耳不同意這種觀點,他對這位年長且有很高名望的大學者說:“您把理性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是不對的,科學應該是實驗科學,理性應該是來自實驗。”他特別贊同英國哲學家培根的觀點,即“真正的知識,應該建立在實驗研究方法的基礎上”,“一個哲學家,不應該像蜘蛛一樣,把理性花在搞陰謀詭計上;他應該像蜜蜂一樣,搜集事實,靠思維把它們釀成蜜。”波義耳與笛卡兒的學術辯論,一直持續了好幾天。在辯論中,還涉及到關于物質的組成問題。當時流行的有畢達哥拉斯的“四元素說”,即物質都是由火、水、氣和土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還有帕拉塞斯的“三元素說”,即物質是由硫、汞和鹽三種元素所組成。波義耳對這兩種學說,都持懷疑態度。可是,如何解決這樣重大的科學問題呢?他認為:“空談無濟于事,實驗決定一切。”為實驗方便,他要建立自己的實驗室。

波義耳雖出身于貴族家庭,但從不追求豪華享樂的生活,把錢都用在了科學事業上。現在,他要籌建自己的實驗室時,立刻就想到斯泰爾橋這個地方。這里是他繼承的遺產。他決定把豪華的建筑加以改建,變成實驗室,自己的臥室、圖書館也安排在這里。

經過緊張的籌建、施工,實驗室于1645年底便建成并開始使用了。

這個實驗室的設備相當不錯。波義耳還配備了幾位助手和技術人員。在這里,他進行了大量的化學及物理學方面的實驗。他的實驗室還是對外開放的,社會上的化學和物理學愛好者,都可以來這里進行實驗研究。不久,這里便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實驗研究中心。

在化學研究中,波義耳對物質的組成探討最為深入,成果也最為突出。1661年出版的化學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他關于物質組成的成功之作,也是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懷疑派化學家

《懷疑派化學家》這本書,是采用朋友之間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書里的人物共有四位。一位是懷疑派化學家,他代表了波義耳本人的觀點;一位是逍遙派化學家,他代表“四元素說”的觀點;一位是醫藥派化學家,他是“三元素說”的代表;還有一位是中立派化學家,他在爭論中保持中立。有一天,四位朋友在長尼茲的花園中相會,便討論起“元素”問題。

逍遙派化學家的觀點是,宇宙萬物都是由土、水、氣和火四種元素所組成。這四種元素又是由四種物性即冷、熱、干、濕,兩兩結合成的。冷與干結合成土;濕與冷結合成水;熱與濕結合成氣(風);干與熱結合成火。四種元素按不同比例結合,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物質。這樣,只要改變四元素的比例,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黃金。

醫藥派化學家則認為,萬物都是由硫、汞(水銀)、鹽三種元素按不同比例組成的。認為汞是一切金屬的本質,硫是一切可燃物所共有的,硫與汞結合可以得到各種金屬。普通金屬與黃金、白銀的差別,就在于含硫、汞的比例不同和純度不同。如果找到一種“哲人石”,就可以把金屬中的下賤成分除掉,使普通金屬變為金、銀。

這兩派的觀點,雖說法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為煉金術士們提供了“理論”依據。今天聽來這些十分可笑的錯誤觀點,在波義耳時代,卻是極為盛行的。

代表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以大量的實驗事實駁斥了他們的觀點。波義耳舉出了黃金的例子。他說:黃金不怕火燒,經過烈火也未見黃金分解,更沒分解出硫、汞和鹽,也不可能含有土、水、氣和火。但黃金可以跟其他金屬形成合金,也可以用王水溶解,溶解后再經處理,底層就會沉淀出一層金粉,其數量和性質跟原來溶解的黃金一樣。這說明黃金無論經過什么化學反應,黃金的微粒是不變的。他還舉出水銀的實驗、銅的實驗來說明這個觀點。

懷疑派化學家在這里還批駁了“火能使復雜物質分解為元素”的說法。他說:砂子和堿混合熔化,會生成透明的玻璃,但玻璃不會再被火分解成原來的物質或更簡單的物質。在他列舉出許多事實之后,得出的結論是:“化學家從來也沒有證明,化合物能通過化學分析正好分解出三種可以當作元素的特定物質。”他斷言,物質的形成是復雜的,“四元素說”、“三元素說”都是錯誤的,就像一個人只認識三四個密碼,卻要破譯一本用大量密碼寫成的書,這是不可能的。

從大量實驗事實出發,他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說:“我指的元素,應當是不由其他任何物質所構成的原始的、簡單的、純凈的物質”,“是具有確定性質的、實在的、可覺察到的實物,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簡單的實物。”

從現代觀點看,他說的元素就是單質。盡管如此,在當時,波義耳關于元素的論證,有力地批判了煉金術士們陳舊的、唯心的元素觀,使化學研究走向了科學的道路。

繼1661年《懷疑派化學家》這一名著發表之后,第二年,他又發表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義耳定律”。

波義耳定律的發現

波義耳不僅是一位杰出的實驗化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家。在物理學方面,使他最感興趣的,是氣體的研究。

首先,他注意到氣體有彈性,即可被壓縮,液體蒸發時,蒸汽會彌散在整個空間。這使他得出一個合理的推論,那就是氣體是由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微粒組成的。氣體有彈性,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可大可小。

他還用一個抽掉空氣的圓筒,第一次證明一塊鉛和一根羽毛在沒有空氣阻力時會同時著地。

這正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相等,而與物體重量無關。

當他知道葛利克制成了研究氣體的設備空氣抽氣機后,便在助手虎克的協助下,自行設計制成了效率更高的抽氣泵。這種抽氣泵得到的真空,被叫做“波義耳真空”。

利用自制的抽氣泵,波義耳多次做了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有關的實驗。在波義耳之前,意大利的科學家托賽利,于1643年就做過空氣有壓力的實驗,但未能發現氣體體積與壓力之間的定量關系。波義耳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這樣的問題。

他的實驗清楚而有趣地表明: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是成反比的。當壓力增大一倍,體積就減少一半;當壓力減少一半,體積又增大一倍。這是他用多種方法、多次實驗,通過細心測量得出的結論。不論在壓力高于大氣壓,還是壓力低于大氣壓的情況下,都是如此。這就是著名的波義耳定律,它是1662年物理學上的重大發現。1676年,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量關系。所以,這一定律也稱波義耳-馬略特定律。

在波義耳定律發表的第二年,即1663年,世界知名的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波義耳被一致選舉為該會會員。這時的波義耳名聲愈來愈大,到處受到尊敬。不少公司請他任職,甚至還經常應邀入宮。但是,這一切榮耀絲毫也沒有引起波義耳的關注,他所全力關注的還是科學事業。這時正是他創造力的極盛時期,一篇接一篇的科學論著,不斷發表出來。

1664年,他發表了《關于顏色的試驗和思考》;1665年,《酸堿假設的思考》問世;后來,還出版了《礦泉水的自然史簡編》。這些都是波義耳在分析化學方面的重大貢獻。

紫羅蘭變色引發的思考一天,在波義耳的實驗室里,一束深紫色的、非常漂亮的紫羅蘭忽然冒起煙來。走近一看,原來是做實驗用的濃鹽酸濺到花上了。波義耳立即拿起花束,放在水里清洗。結果,魔術般的奇跡發生了!紫羅蘭變成紅色,成了“紅羅蘭”。

這一偶然發現,卻引起了波義耳的認真思考:紫羅蘭若遇到其他的酸溶液,會不會也有這種現象呢?如果不是紫羅蘭而是其他有色植物呢?如果有色植物遇到的不是酸,而是酸的對立物——堿,又會有什么結果呢?

波義耳解決這一連串問題的惟一辦法,就是實驗。于是,他讓助手們離開實驗室,去花園、去田野搜集各種有色植物。當助手們回來的時候,實驗室幾乎變成一座花房。這里不僅有上好的紫羅蘭,還有玫瑰、櫻草、洋紅、石蕊、姜黃、蘇木、五倍子等等。波義耳和他的助手們先把這些有色植物的漿汁浸漬出來,再將浸液分別與酸、堿作用。有的只在酸作用下變色,有的則遇堿才改變顏色。最有趣的是,紫色的石蕊浸液遇酸變紅,遇堿則變藍。這樣一來,不就可以用這些植物浸液來辨認什么是酸,什么是堿了嗎?這些浸液就是酸堿指示劑。為了使用方便,波義耳還想出了用吸收浸液后又烤干的紙,來檢驗酸堿的辦法。至今還在使用的石蕊試紙,就是當年波義耳的發明。

在這項研究中,他還進一步了解到,除酸堿反應外,還有許多化學反應可以生成有顏色的物質。利用這些顏色的變化,就可以檢驗更多的物質。例如,硝酸銀溶液與鹽酸相遇,就會產生白色沉淀(即氯化銀,當時波義耳稱它為“月牙”)。碳酸鉀溶液(植物中的堿)與氯化汞作用,則產生黃色沉淀。銅鹽溶液中加些氨水,藍色就會明顯變深,如果醮點銅鹽在火上燒一燒,火焰就會呈現綠色,等等。

分析化學,就是檢驗分析物質的成分和含量的。波義耳的上述發現,為分析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人們都尊敬地稱他是分析化學的奠基人。

一個科學家,哪怕是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工作上,也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錯誤。波義耳在研究燃燒現象時所提出的“火微粒說”,就是一例。

錯誤的“火微粒說”

波義耳的燃燒實驗,最初是同虎克共同完成的。虎克是波義耳的最得力的助手,也是一位出色的物理學家。年輕時曾在牛津基督教堂當過合唱隊員,后來做科學研究工作,他研究彈性物體發現了著名的“虎克定律”。他自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比牛頓還要早。1666年倫敦大火后,他參加了倫敦的重建工作,擔任測量檢查員,發了大財。他把大量錢財緊鎖在鐵箱里,死后才被人發現。他一生發明了許多科學儀器和設備。波義耳實驗室里那個可以抽真空的空氣泵,就是他協助波義耳設計制造的。利用這個空氣泵,不僅做了大量的氣體壓力的實驗,從而發現了波義耳定律,還做過許多有關燃燒的實驗。

硫黃在空氣中燃燒,會產生藍色火焰。可是,當用空氣泵把玻璃罩內的空氣抽走,硫黃受熱卻只見冒煙不見著火。蠟燭的火焰、氫氣的火焰,離開空氣也會熄滅。這說明,空氣是物質燃燒不可缺少的。

但是,后來波義耳研究火藥燃燒時,卻發現了意外的情況。火藥在真空中放置的紅熱鐵板上,卻能燃燒很久,且不發生爆炸。怎么回事?沒有空氣也能燃燒嗎?是不是制火藥的硝石中混進了空氣呢?于是,他改用在真空中結晶的硝石制成的火藥,得到了同樣的實驗結果。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與硝石混合的物質,在沒有空氣時也能燃燒,是因為硝石受熱時可以得到“與空氣相似的活化氣體”。他這里說的“活化氣體”就是現在說的氧氣。當時,他只是說明了燃燒需要空氣或“與空氣相似的氣體”,但卻沒弄清,空氣或“與空氣相似的氣體”在燃燒時究竟起了什么作用。

正因為如此,他不了解燃燒的本質,才導致他在解釋金屬燃燒后增重這一現象時,提出了一個錯誤的“火微粒說”。

波義耳親自做了錫燃燒的實驗,并通過稱量,確知燃燒后生成的灰渣比原來的錫更重了。他認為,這是“火微粒”通過燒瓶的玻璃,被金屬吸收了。在這里,他錯誤地把火當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有重量的物質。在他的題為《固定火焰并使之可稱的新實驗》論文中,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金屬+火微粒=金屬灰渣

火是發光放熱的一種現象,并非有重量的物質,波義耳產生這種把火看作物質的錯誤原因,就在于他在實驗中只注意到燃燒物金屬的重量變化,卻忽視了在燃燒物周圍的空氣有沒有變化。這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盡管波義耳的科學觀點也有錯誤之處,但從他一生的科學業績來看,仍不失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化學、物理學以及哲學方面,都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正因為這樣,1680年,英國皇家學會推舉他擔任主席。但是,一向不貪求名譽的波義耳,卻謝絕了這個崇高的榮譽。他所希望的是有一個平靜的晚年。

波義耳的晚年

波義耳的晚年似乎比別人來得更早一些,因為他的身體素質一直不好,年輕時就經常搜集藥方給自己配藥。他身上還常常帶著溫度計,隨氣溫的變化,及時更換衣服。他終生未婚,書和實驗室就是他的生活伴侶。53歲的波義耳身體健康已有明顯惡化,難以正常工作了。他不得不離開實驗室,搬到祖傳的莊園去住。

品牌:大呂文化
上架時間:2015-04-20 17:16:11
出版社:延邊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大呂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川县| 翼城县| 讷河市| 拉萨市| 元江| 锦州市| 寿阳县| 浑源县| 齐齐哈尔市| 凤冈县| 从化市| 黄陵县| 西畴县| 乐业县| 治县。| 灵川县| 高邮市| 葫芦岛市| 杨浦区| 屏东县| 桃江县| 辽阳县| 凌云县| 宝清县| 乌兰县| 上饶市| 沧州市| 葫芦岛市| 商南县| 南京市| 中江县| 军事| 沾化县| 涿州市| 忻城县| 景洪市| 凉城县| 衡阳县| 万源市| 灵武市| 洛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