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開天辟地近代化學的奠基人波義耳(8)
- 科學的楷模(科學知識大課堂)
- 李楠 金昌海 崔今淑
- 5383字
- 2015-04-20 10:43:57
貝爾和沃特森不約而同地推開大門,向對方奔去。兩個戰友中途在走廊上相遇,熱淚盈眶,一呼先生,一呼沃特森,互相擁抱起來。歷史記下了這難忘的時刻,正是1875年6月2日日落之時。晚霞滿天,夕照如畫,景色十分壯麗。當時貝爾年方28歲,沃特森20歲。兩個敢作敢為的青年,克服重重困難,終于把電話變成了現實。他們勇于創新的精神,直到現在還為人們所贊揚。
當天夜里,貝爾懷著激動的心情給媽媽寫信說:“今天對我來說是個重大日子。我們的理想終于實現了!我覺得把電線架設到房子里的日子就要來臨,朋友們將不必離開家就可以互相交談啦……”
出色的宣傳家
貝爾趁熱打鐵,對樣機又作了進一步的改良。經過半年的努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供實用的電話機。1876年2月,貝爾的發明申請了專利,編號174465。
青年發明家本以為電話機必為世人爭購使用。但是,他想得過于樂觀,社會習慣勢力對每一項新事物、新發明,開始都是持懷疑態度的,電話機也不例外。事實很快使貝爾明白:發明電話只是成功的一半,而且是一小半。要使電話為社會承認,還需他們作一番艱苦奮斗。
幾個月后,適逢費城舉行美國建國百年紀念博覽會。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貝爾和沃特森專程趕到,在會上表演用導線通話。游客中不論男女老少都很好奇,圍觀的人絡繹不絕,大為稱道。其實,人們為電話機喝彩,不過把它看成新奇的玩具,覺得有趣,誰也沒有把它當做實用之物,在博覽會主持人的眼里,貝爾和沃特森仿佛是兩個雜耍演員。一則因公眾囿于舊習,尚無電話通信的概念;二則也因為他們展示的機子,通話距離只有一箭之遙。對于電話機遠距離通話的可能性,不論發明家如何解釋,人們只是不信。這次博覽會,貝爾的電話機初見世面,卻并未遇到知音。貝爾痛感要推廣電話,不但要提高機器性能,還須進行一場轟轟烈烈的宣傳。他大概是美國第一個認識到科普宣傳重要性的發明家。
兩人回到波士頓,對電話機再加改進,并利用各種場合,宣傳電話機的原理和應用前景。
又是兩年過去了,1878年貝爾在波士頓和紐約間進行了首次長途電話試驗,兩地相距300千米。
試驗高潮,是用電話轉播民歌。按原計劃,貝爾和沃特森處各聘一名歌手,但到那時候,沃特森處的歌手還遲遲未到。貝爾急中生智,在電話里急令沃特森出馬頂替。當時有數百名女學生前來參觀,其中有位金發女孩自告奮勇,幫助青年技師操作電話機。沃特森從來沒有當眾唱過歌,特別是當著一群妙齡少女的面,實在尷尬。小伙子滿面通紅,鼓足勇氣,放聲高歌。電話里頓時傳出對方的歡呼和掌聲。試驗獲得意外的成功。
第二天,波士頓一家報紙用頭條新聞報道了這次試驗,并發表評論道:“這項發明,總有一天可能使長途電信業務完全改觀!”
為了擴大影響,推廣電話,貝爾和沃特森又在美國各大城市東奔西走,巡回表演。他們是發明家,同時也是不屈不撓的科普宣傳家。沒有他們的大力宣傳,電話的普及談何容易!發明創造不為世人所理解而被埋沒的例子,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在貝爾發明電話之前幾年,有一位名叫勤斯的德國學者也曾制成一個類似的裝置,可以傳送樂音,但因宣傳不力,以至一直湮沒無聞。這說明,科普宣傳之功,有時并不亞于發明本身。
貝爾他們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獲得了許多人的贊揚和同情。可是他們所有的活動都是自費搞的,沒有多久,發明家已是千金耗盡,兩袖清風。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貝爾寧愿賣掉發明專利權,也要把電話的普及宣傳堅持下去。他們去和當時一家最大的電報公司接洽,期望獲得支持,然而公司怕冒風險,不愿購買這項專利。這時兩位朋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這時也是貝爾一生中的最低點。
作為發明家,貝爾堅信電話終會普及,他不惜為此獻出畢生精力。沒有經費,實驗不得不中斷,他們就一面募捐,一面講演。這種披荊斬棘的精神,贏得了許多人的尊敬和援助。
其中有一位名叫休巴頓的爵士,由于他的兩個孩子的耳聾癥曾得到貝爾父親醫治,一直感激在心。這時他見貝爾因經濟困難而壯志難酬,很受感動,就解囊相助,捐贈了一筆巨款,作為推廣電話的費用。于是貝爾電話公司終于成立,這時距電話的發明已過了5年。
在電話發明5周年的紀念日里,貝爾和沃特森望著布滿全城的電話線,無限感慨。
貝爾眼里閃著火花,深情地說:“這電話的鳴叫聲真像一支頌歌啊!”
“這頌歌永遠不會停止。”年輕的技師說。
“四輪革命家”亨利·福特
亨利·福特一世晚年時,有一個名叫約翰·達林格的青年與這位老人討論教育問題,他為福特對學校教育的狹隘觀念深感沮喪。“但是,先生,”達林格對福特說,“時代不同了,這是現代……”福特打斷他的話,“年輕人,”他說,“現代是我創造的。”
不了解福特身世業跡的人也許不會相信他所說的話,但聞名全球的美國汽車時代確實開始于底特律,是由一個具有樸素的農民意識的人創始的,他就是亨利·福特。
棄農從工
1863年7月30日的傍晚,在美國密執安州的格林菲爾德的一個小村莊里,隨著一聲嬰兒清脆地啼哭,一個小生命誕生了。父親為他取了個名字叫亨利·福特。
望著長子小亨利結實的小身體,父親喜上眉梢,他覺得夢想建造大農莊的事業后繼有人了。
父親威廉·福特是個愛爾蘭移民,來到美國幾乎身無分文,只隨身帶著一套手工工具。他很快找到了做鐵路枕木的工作,不久便有了一定的積蓄。但是,身上奔涌著愛爾蘭質樸農民血液的威廉,仍舊被密執安州的無垠沃土所深深吸引,他決定把家安在這里。
對于威廉·福特來說,美國給他提供的最偉大的機會就是,一個平民百姓可以購買和擁有土地。僅僅幾年的功夫,他不僅擁有了土地,有了家,而且還有了一個共同實現他夢想的繼承人——亨利·福特。這一切都使他感到萬分地榮幸和驚喜。
當小福特長到7歲時,便開始上學了。課余,父親常常把他帶到田地里去觀看自己干活,為的是培養他對土地和種植作物的興趣。但父親每次暗中觀察小福特的行動都使他非常傷心。
因為小福特很少看地里的秧苗,也不摘地壟旁邊的小野花,而是常常一個人擺弄父親隨手帶來的多余農具,有時翻來倒去竟然一看就是幾小時。如果沒有這些農具,他就跑到地頭的水車邊,觀看“吱吱”作響的水車是怎樣澆地的。
威廉覺得也許小福特太小,對一些東西的愛好僅僅是出于好奇罷了,大了也許就會好了。
當小福特長到十來歲時,父親便開始每天在課余都給他派地里的農活。出于無奈,小福特總是草草地把農活一干完,就一頭鉆進自己的小屋,設計制作自己喜愛的小推車、小吊車等機械小工具,有時連吃飯都得媽媽去喊他。后來他曾設計了一套設備,使他爸爸不用下馬車就能關上庭院的大門。然而,父親對福特的做法不但沒有給予贊揚,反而越來越反感,常常訓斥兒子不知珍惜如今的好運道,放著那么好的田地不種,偏偏搞一些邪門歪道。他常常搖頭嘆息道:“我真不知如今的年輕人是怎么想的。”
對于父親的訓斥,福特總是不予解釋,照樣我行我素。等到福特16歲時,對機械的興趣使他再也不愿像父親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地做農民了。他決定進城去做工人,去擺弄使他忘乎所以的大機器、大機械。
望著亨利·福特堅定的目光,父親原先對長子的夢想徹底破滅了,只好將希望寄托在其他兒子的身上。
就這樣,福特在16歲時,只身前往底特律,進了機械廠,當上了一名學徒工。
不安分的人
1879年,底特律是一個擁有116萬人的城市,是翻砂廠、機器廠和馬車作坊的集中地,是一個正在形成的工業城市,同時也是一座吸引愛好機器的年輕人的城市。小工廠正在興起,心靈手巧的年輕人總能找到一份工作。
亨利·福特在密執安車輛公司找到了一份修理機器的工作,工資是一天11美元,每周工作6天。但是這個工作遠不能發揮他的才能,他很快就離開了。這樣做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有些老工人修不了的機器他能修好,因此遭到忌恨;另一個是,別的工人需要6小時才能干完的活,他花半小時就干完了。
于是,他到詹姆斯·弗勞爾斯兄弟公司去工作了,那是一家以質量優良和品種繁多而享有盛譽的機器廠。他每星期掙25美元,住在一所每周吃住要35美元的房子里,步行上下班,這樣每星期還差1美元的開支,他是富有創業精神的年輕人,開始想辦法彌補這個虧空。
他聽說一家珠寶店剛剛購進了一大批舊鐘,他就提出以每晚50美分的工錢為該店清洗和修理這批鐘。他干得非常好,不久他就開始修表了。店主堅持叫他在后面的屋里干修表的活,因為他怕顧客看見他那么年輕會不放心。這份工作給他每星期的工資增加了2美元,這樣每星期他就有了1美元的節余。
他對表的著迷使他產生了一個自認為是非常好的想法,他想發明一種結構非常簡單、能夠大量生產的表;一條簡單的裝配線每天能生產2000塊,每塊的生產成本只要30美分。他確信自己能設計和生產這種表,惟一的問題是怎樣銷掉一年生產的60萬塊表。這件事他不感興趣,因此放棄了這項計劃。但簡化產品結構,使它能大量生產,這樣一種基本思想則留在了他的心里。
之后,他從弗勞爾斯兄弟公司出來,又進了一家船舶修理制造廠。這家工廠制造新船,修理汽艇、駁船、拖船和渡船。他的工作是修發動機,他感到這個工作很光彩,在那里干了兩年。
1886年,福特23歲,在父親許諾給他40英畝林場的誘惑下,他回到了鄉下。威廉·福特之所以做這樣的許諾,是想把他那不聽話的兒子從城市和他那該死的機器里解救出來;亨利·福特之所以同意回來,是因為他需要過一段平靜的日子,因為他即將與克拉拉·布賴恩特結婚。回鄉下干農活的單調乏味,更堅定了他對機器的熱愛。他仍然一有空閑便敲敲打打,搞發明,讀他能得到的每本技術雜志。
沒幾年工夫,福特便在農村呆不下去了。他要與克拉拉重返底特律。父親仍然為他擔心。“他就是安定不下來,”威廉·福特對朋友說,“我不知道他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亨利·福特最終的目標正在確定下來。他告訴妻子說,他想發明一種不用馬拉的車。但是,首先他需要不少電的知識。于是,他在底特律愛迪生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每月工資45美元。托馬斯·愛迪生是他心目中的一個偉人。福特想,他可以在這里學到更多的關于內燃機電氣系統的知識,這是當時許多年輕的發明家都在擺弄的東西。他在愛迪生公司干得很好,不久,就成了這家公司最熟練的技師,月薪高達100美元。但這還不夠,制造新車還需要支付材料費。因此,晚上他又在底特律青年會給機工培訓班講課。
從他第一次到底特律以后的短短幾年的時間里,這座城市有相當大的發展,人口已超過205萬,鐵路已開始向全國延伸,城市街道已有了路燈;機器比以前更多了。這一切的變化,更激起了福特的創造熱情,因為煤和蒸汽機的時代將在這座城市結束。
福特的汽車1891年,福特把家里的廚房當作實驗室,他把自己做的一臺比較原始的汽油機裝在了廚房的水池上。汽油味和噪音常常使克拉拉頭痛,福特只好又把工作間挪到了附近的一個棚子里,這無疑使克拉拉大大地松了一口氣。
1896年,在他33歲時,他的第一輛汽車終于開上了街。當時已經有了一批汽車,別的發明者也已經達到路面試驗階段。由于它們驚嚇馬匹,產生噪音,遭到很多非難,所以他開車上街需經有關方面特別批準。在第一次駕車前,福特非常激動,以至48小時都沒怎么睡覺。
當他坐在車上,手扶轉舵,準備啟動時,糟糕的事情發生了。在造車時他全神貫注,心無旁鶩,甚至沒有注意到車庫的門太小,車子根本開不出去。他干脆拿斧頭砸掉了一部分磚墻,才把車開了出來。他的朋友詹姆斯·畢曉普在前面騎著一輛自行車招呼行人,為他開路。行駛過程中,有一根彈簧斷了,他很快就修好了。然后,亨利·福特回家睡了幾個鐘頭,又去上班。后來,他為了向父親顯示一下他的發明,將這輛車開到他父親的農莊,但威廉·福特拒絕上車。他說,干嘛為了過那一小會兒癮,拿性命去當兒戲。
亨利·福特把他的第一輛車賣了200美元,緊接著就用這筆錢開始制作第二輛車。在一次會上他見到了愛迪生。愛迪生向年輕的福特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問題。在福特扼要地陳述了他的想法之后,愛迪生對他說:“年輕人,你說到點子上了,你抓對了——一個自帶燃料、自成一體的機器,干下去吧!”這就是他所需要的全部鼓勵,特別是它來自偉大的愛迪生。
福特的第二個車型比第一個重了不少,更像一部汽車,而不大像四輪自行車。他請一位名叫威廉·墨菲的木材商人乘車在城里跑了一圈,爭取他對這個項目投資。“好的,”墨菲安全回家之后說,“我們現在就組建一個公司。”
1899年8月,墨菲邀集一批人成立一個財團,拿出15000美元,支持福特的底特律汽車公司。
從這時起,福特離開了底特律愛迪生公司,把全部時間花在汽車上。他在愛迪生公司的上司亞歷山大·道很賞識他的才能,想勸他改變主意,對他說:“未來屬于電,而不是汽油。”
對于福特來說,任何勸阻都無濟于事,他猶如整裝待發的航船,只能乘風破浪地前進。在底特律汽車制造公司成立不到半年的時間里,他就設計并制造出了一輛新車,但他仍然感到很不滿足。在他看來,這種車還是太貴。福特急于要造一種便宜的車,但他的股東們不積極。
1900年11月,公司瓦解了。
福特一如既往堅定地制造他的基本車型。他認為,要吸引人們對他的注意,超過那幾十家與他競爭的汽車制造商,最好的辦法是參加賽車。1901年,他參加了在格羅斯角舉行的汽車競賽。當天有100多輛車型各異的汽車停在格羅斯角廣場,場景十分壯觀。觀賽的人群擠滿了廣場四周,好不熱鬧。在廣場中間,只見有的車手已自信地坐在車上,手扶操縱器,一副整裝待發的樣子,然而有的車手卻還在不停地修理他們的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