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譯序
《月亮與六便士》取材于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生平,小說以情節入勝,這無疑增加了它的傳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讀者的關注,在文壇轟動一時,人們爭相傳閱。
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原是英國某證券交易所里的一位證券經紀人,事業穩定,家庭美滿,人到中年后突然響應內心深處的呼喚,仿佛“被魔鬼附了體”,不惜舍棄一切到巴黎去追求繪畫的理想。他的行徑沒有人能夠理解。在異國他鄉,他肉體上不僅承受著貧窮和饑餓的煎熬,精神上同樣備受痛苦折磨。經過一番離奇的遭遇后,斯特里克蘭最后選擇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在那里,他終于在適合自己藝術氣質的氛圍中獲得靈感,并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安寧。
他在島上同一個名叫艾塔的土著女子共同生活,并育有兩子。在遠離世俗煙火的日子里,他創作出一幅又一幅震驚后世的杰作。在他染上不治之癥的最后的生命旅程中,他在自己住房的四壁繪制了一幅表現伊甸園的偉大作品。但卻又在與世長辭之前,執意命令艾塔在他死后把這幅巨作付之一炬。
小說從始至終圍繞著斯特里克蘭奇怪的一生這一主題,探究他到底在追求什么。通過對這樣一個癡迷藝術、不懂人情世故的怪才,以及緊緊圍繞在他身邊的施特勒夫、布蘭奇、艾塔、蒂阿瑞、布呂諾船長、庫特拉斯醫生等人物的描寫,逐步將故事展開。斯特里克蘭從最初的令人生厭,到劇終時變得值得同情,這個過程就好似復雜多變的成長過程。通過對這一發展過程的敘述,毛姆深入探討了生活和藝術兩者之間的矛盾和相互作用,探索了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問題。同時這本書也引發了人們對擺脫世俗束縛,尋找心靈家園這一理念的思考。在看似幽默隨意的敘述中實則涌動著一股驚心動魄的力量,就像英國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芙評論的那樣:“讀《月亮與六便士》,就像一頭撞在了高聳的冰山上,令平庸的日常生活徹底解體!”
“月亮”與“六便士”,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物品放在一起呢?最普遍的一種觀點是,六便士是英國價值最低的銀幣,代表著現實與卑微,而月亮則象征了崇高的理想;兩者都是圓形的,都閃閃發光,但本質卻完全不同,或許這正是作者的目的,要以它們比喻理想與現實吧。
就像我們常聽人說“不要天天去想你最想要做的,那不現實,等你有能力了再去做吧。”我們覺得這根本就是不懂我們的理想,于是我們不顧一切去追求理想,我們一路狂奔,披荊斬棘,覺得自己可以打敗一切艱難險阻,到最后卻發現自己頭破血流,衣衫襤褸,而我們卻還在原地踏步。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理想,回首過去,猛然發現自己身后一馬平川,天高地闊,而這廣闊天地里全是自己為了夢想拋棄的六便士。
這個世界,的確有人如斯特里克蘭,眼中只有月亮而不見六便士,也有人因為六便士而疲于奔命,最后在這個沉浮的世界里失去了自我。毛姆在談及此書時曾說:“有些人在年輕的時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從來看不到六便士。現在我們仍然看到天上的月亮,但我們是站在地上仰望月光,而且當我們的愛情不是憧憬和幻想的時候,發現被月光照耀的現實也是美好的,我們談起我們的生活曾有多么的快樂,但在當時卻從來都不覺得快樂。那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新的生活里要懂得,得讓自己快樂。”
我想,這本小說的書名本身就在傳遞這樣一種思想:做一個站在六便士中可以時不時仰望月亮的人,讓自己心中尚存一絲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