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依賴的地理與社會環境》: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依賴的地理環境

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人群,必須依賴自然提供給他們的條件。從地理環境方面來觀察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總體特征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環境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要把握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總體特征及其演變趨勢,不能不首先來觀察它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大環境,包括自然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政治的社會環境。

——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進行文化創造的先決條件。廣義的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又可分為經濟地理環境和社會政治及文化環境)。自然地理環境如地形、地貌、氣候、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其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察覺,當然不排除在某些階段或局部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發生迅速和劇烈改變并給社會發展造成巨大影響;而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經濟、政治、城市、交通等的發展變化速度比自然地理環境要快得多,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也更迅速和直接。當然,這兩個方面的環境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而不能截然分開的。關于人文地理環境中的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結構對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作用,在第二節中討論,第一節主要從狹義的地理環境即自然地理環境角度(也包括人文地理環境中的疆域、政區、民族、人口等因素的演變)來討論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地理背景。

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的意識和思想文化活動的基礎。因此,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和人類的思想意識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決定意義的:首先,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及思想文化的創造提供了物質前提和基礎;其次,它決定著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類)及活動(包括人類的思想意識活動)都不可避免地有一個產生、發展以至消亡的過程;最后,在這個環境中的一切物質和由物質產生的能量都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只能以各種形式相互轉化和傳遞,人類的一切活動都必須順應這一環境的內在規律,在此前提下利用這一環境,根據自己的需要,通過自己的活動來加速、延緩或制止物質的某些轉換和能量的某些傳遞。

但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只起到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而不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利用從來不可能達到極限,今天離極限也還相當遙遠。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利用的方式也各不相同。這就是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會如此豐富多彩、千差萬別,在大致相同的歷史環境中,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人類的活動會出現如此不同的結果的緣由所在。一般來說,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即人類基本上還只能被動地適應現成的環境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幾乎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方式的多樣化,人們開始能動地利用地理環境,這時地理環境對人類具體活動的決定作用就逐漸減弱;生產力越發達,人們對地理環境的利用能力和程度就越大。但這一切都是以地理環境所提供的條件為前提并以不違背它的內在規律為限度的。

一 中國的地形地勢概況

中國處于世界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東臨浩瀚的太平洋。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約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69.27%,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占國土陸地總面積的27.58%,而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區卻占了25.94%,在全球超過8000米的12座山峰中我國就有7座。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習慣上稱“三級階梯”)分布。青藏高原處于第一階梯,被稱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許多山峰超過7000米。青藏高原內部地勢微有差別,靠近青海地區地勢向東南傾斜,是我國主要大江大河的發源地。從青藏高原往東往北,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為第二階梯,這里分布著高原和盆地,其內部地形相當復雜。塔里木盆地、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等都在這一區域。由此再往東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一級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及東南丘陵等。臺灣島上最高的玉山高達3952.433米,島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2座,地勢之高在世界海島中也屬罕見。

作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中國雖然地形地勢復雜,但又不失大陸的整體性特征。首先是有眾多的河流像血脈一樣將大陸廣大地區連接在一起。例如,黃河、長江就貫穿于三大階梯之中,溝通著大陸的東西,而漢水、淮河又把這兩條大河聯系在一起。其次是便利的地理通道。中國雖地形復雜,山嶺眾多,但無論多么險峻的地勢,大自然總留給人以交通的便利。實際上,中國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未發生過人群交流,而這種交流是從遠古時代就開始的。例如,新疆的和田玉曾在江浙地區的考古文化遺址中被發現。而中原各地區之間的交流就更為頻繁了,從中原向西南、東北也都有形成交通的便利條件。這些都促使中國大陸形成內在的整體統一性。沒有交流就沒有文化的發展,交流范圍及交流者之間的差異越大,對文化的發展就越有利。

中國是世界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但有文字記載的(從商朝的甲骨文算起)歷史也不過3600余年,相對于自然環境存在的時間,不過一瞬。但在中國大陸的局部地區,由于自然和人類活動的相互作用,地形、地貌還是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甚至出現了“滄海變桑田”的巨變。這些變化主要發生在第二、第三階梯內,比較明顯的表現有四。首先是湖泊的發育和消失。一些著名的湖泊改變了形狀和面積,或者消失了,而一些新的湖泊產生并繼續演變。其次是水道和水系的變遷。流經東部平原地區的江河下游幾乎都發生過變化,其中黃河和海河水系的變遷尤為劇烈,決溢改道極其頻繁。再次是海陸的變遷。從遼東灣到杭州灣之間的不少沿岸地區都是近兩三千年間才陸續成陸的,但也有一些陸地被大海淹沒。最后是黃土高原的變遷以及西北地區沙漠的變遷。日益嚴重的水土流失使黃土高原上的“塬”不斷縮小,地形破碎,生態條件越來越差。而西北地區沙漠面積擴大,吞沒了一些綠洲甚至城市。當然,由于人類的治理,也有一些沙漠后退并得到重新開發。以上這些地理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包括社會福利思想的發展演變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二 中國的氣候變遷及災荒情況

中國的大部分領土處于北溫帶,屬于溫帶氣候,這正是黑格爾所謂的“歷史的真正的舞臺”[1]。中國氣候主要有三個特點。首先是季風氣候明顯。廣大東部地區都處于季風氣候區內,四季分明,冬夏盛行風向有明顯變化,降雨量也呈明顯的季節性變化。但伴隨這種氣候出現的災害也不少,旱災和洪澇災害以及與之相關的蝗災病蟲害都比較嚴重。其次是大陸性氣候強。主要表現為冬夏兩季平均溫度與同緯度其他國家和地區有較大差異,冬季氣溫低于同緯度地區,夏季氣溫則高于同緯度地區,氣溫年差較大。最后是氣候類型多種多樣。以上這些氣候特點,有史以來并無太大變化。但是受全球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國5000年來的氣候狀況還是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下面我們來考察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溫度和濕潤度的變化。

首先是溫度的變遷。1972年《考古學報》第1期發表了著名學者竺可楨先生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5000年來中國氣候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區變化的幅度不同,而且有過多次反復,但總的趨勢是由暖變冷,其表現是溫暖期一個比一個短,溫暖程度一個比一個低。竺可楨先生還具體將中國5000年的氣候變化分為四個大的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從5000年前到前1100年,也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商朝末年,屬于溫暖期,那時黃河中下游還有野象等亞熱帶動植物。從前1100年到1400年,也就是大約從西周初年到明朝初年,為第二個時期即寒暖交錯期。其中,在西周初年氣候溫暖,之后轉冷,史書有牛馬凍死、江漢結冰的記載;從春秋至西漢,氣候又趨溫暖,文獻記載當時北方一年可收獲兩季,江陵等地有橘樹等亞熱帶植物,而這些植物后來南移了;東漢、三國直到南北朝又轉入寒冷期,曹魏時期淮河曾結冰;從隋唐至北宋,氣候再轉暖,唐玄宗和武宗時,皇宮及南郊都種有柑橘;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該時期氣候的第三次轉冷,而南宋中期至元代,則是該時期氣候的第四度轉暖,從南到北的氣候與今天大致相當。從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個大的氣候時期,即寒冷期。特別是17世紀的氣溫達到最低點,山西的五臺山夏季下雪,運河的結冰期一年達109天之多。第四個大的氣候期從1900年開始,竺可楨稱之為“儀器觀測期”,因為在這以后有了測量溫度及觀測氣象的儀器。由于這一時期氣候的變遷超出了本書范圍,這里就不做介紹了。

其次是由溫度變化帶來的濕潤度的變化。中國處于東亞季風氣候區域內,雨量的變化常趨于極端,非澇即旱,而且在相鄰地區也會有很大的差別,但總體的濕潤狀況還是有變化的,其大勢是隨著氣溫的變冷而逐漸變得干燥。例如,西周以前的溫暖期同時也是一個氣候濕潤期,隨后隨著氣候轉冷也就逐漸變得干燥,這一過程持續了很長時間,到明代開始,由于中國氣候進入寒冷期,旱災便明顯多于水災,其中15世紀前半葉到16世紀前半葉、17世紀及18世紀后半葉到19世紀前半葉是中國旱災持續出現的時期。

以上兩方面氣候的變化所產生的復雜后果,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民族的遷移、人口的變化、文化的傳播,以至社會的治亂和王朝的興衰都起著或大或小的作用。特別是氣候還與災害直接相關。中國是一個災害較多的國家。由地理和氣候造成的災害主要有旱、澇、蝗、風、雹等。大水之后往往伴隨瘟疫,而大旱之后則往往有蝗災,所以災害又與疾病是相互聯系的。鄧云特《中國救荒史》統計,從西漢(前206年)開始到1936年的共2142年時間里,中國有記載的災害總數高達5150次,平均4個月多一點就有一次,而且受災范圍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大。[2]與這樣的趨勢相伴隨的是瘟疫和疾病的流行,也是越來越嚴重。因此,備荒、救災就成為古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大事,也自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的主體內容。

三 中國的疆域、政區和民族、人口演變情況

疆域是指一個國家統治和管轄下的國土。中國的第一個朝代夏朝(前2070至前1600年)的歷史盡管還沒有完全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但可以肯定它已經統治了范圍不小的地區。經過商周二代約13個世紀的發展,到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的疆域北起河套、陰山山脈和遼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東北和廣東大陸,西起隴山、川西高原和云貴高原,東至于海。此后的歷代中原王朝的疆域雖時有盈縮,但基本趨勢是逐漸擴大、逐漸鞏固,不少王朝都擁有過今天中國領土之外的疆域。例如,在漢代,朝鮮半島的東北部曾是它的正式政區,而自西漢中期至唐朝末年的千余年間,今越南北部也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唐朝和元朝的北界都遠達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西界直抵中亞的咸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最終奠定了今天中國疆域的基礎,形成了一個北起薩彥嶺、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巴爾喀什湖、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擁有1000多萬平方千米國土的統一國家。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侵入中國,用武力迫使清朝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中國的大片領土。但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使國土免遭更大損失。今天的中國陸地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次于俄羅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政區是國家為對管轄下的地方進行分級管理而劃分的行政區域,它的出現是以國家的建立為前提的。但并不是說國家建立以后就必須劃分政區,如商朝和西周時期實行分封制,天子和各級諸侯的直接統治區域都有限,當然也就不需要分級管理。到春秋戰國時期,經過不斷的兼并戰爭,剩下的諸侯國范圍越來越大,各諸侯國一般又將被滅國置于國君的直接統治下而不再分封新國。于是,直接向國君負責的行政單位——縣、郡便應運而生。到前221年嬴政滅六國建立秦朝,及以后的兩漢,都實行郡縣制,即由數十至百余個郡管轄數百到一千多個縣或縣級單位。從2世紀末的東漢末年開始,原來只起監察作用的州成為最高一級政區,形成州—郡—縣三級制。但以后特別是到了南北朝后期,州的數量不斷增加,三級制已變得毫無意義。隋朝大業三年(607年)合并、撤銷了一些州縣,再次將州改為郡,重新實行郡、縣兩級制。盡管唐朝將郡稱為州,但基本上都是兩級制。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監察,唐開元年間在全國設置了15個道,以后逐漸形成道—州—縣三級政區制。宋朝廢止了方鎮(道)轄州的制度,但因全國有300多個州級單位(包括府、州、軍、監),朝廷難以直接管轄,就由原來專管督征運送財賦的各路轉運使兼管軍民事務,形成路—州(一些比較重要的州改稱為府)—縣三級制。元朝的中央政府稱中書省,其派出機構——行中書省負責統管地方軍民事務,并成為最高一級的地方行政區劃,省下一般設路(或府)、州(或縣)兩級,有的地方設路、府、州、縣四級。明初廢除行省制,將原來的省改稱布政使,后又將全國劃分為兩京(南、北直隸)和十三布政司,俗稱兩京十三省或十五省。清初設十八省,省下只有州(或直隸州、直錄所)、縣兩級,每省還分若干道作為省的派出機構。辛亥革命前后將州改為縣,并重劃了道區,形成了省、道、縣三級制。國民黨政府廢除了道,企圖實行省、縣兩級制,但到20世紀30年代又在江西首先分區設行政督察專員,不久推廣到全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省級以下設立專區,以后改稱地區,作為省的派出機構。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在中國范圍內居住活動的民族除月氏族的主體在前2世紀遷到中亞以外,其他各民族幾乎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國。除漢族以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族都曾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但無論是漢族還是非漢族建立的政權,都包容其他民族,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的,中國的領土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的。盡管真正的民族平等關系不可能在封建制度和不發達的生產力條件下建立起來,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和民族沖突甚至民族戰爭長期存在,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合作畢竟是主流。特別是在中國面臨帝國主義侵略的緊急關頭,各民族在愛國主義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意識和信念。

人口是構成社會的又一必要條件。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漢書·地理志》記載,公元2年在漢朝設置政區的范圍內有6000萬人口,超過了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的1/3;12世紀初的北宋末年,其境內人口已超過1億人,加上遼、西夏境內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就更多了,而當時世界人口約3.2億人,也占了1/3;1850年,世界人口達到12億,而中國人口則已突破4.3億人,所占比例也沒有降低。在主要依靠人力和簡單工具的條件下,中國無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力,其對于中華文明延續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但中國擁有的龐大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衡的。在公元初年,60%的人口分布在太行山、中條山以東,豫西山地、淮河以北,燕山山脈以南的區域內,而長江以南大多數地區人口稀少。隨著秦漢時期對南方的經營與開發,魏晉南北朝開始的經濟中心的逐漸南移和人口的遷徙,人口的分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將淮河、秦嶺、白龍江作為劃分北、南的界線,北方與南方人口所占的比例從公元初年的7:3演變為10世紀末的4:6,到14世紀前期竟達到2:8,明清以來差距有所縮小,大致穩定在4:6。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形成了東南人口稠密區和西北人口稀疏區,至今仍無明顯的改變。[3]

中國歷史上人口的遷徙也相當頻繁,規模很大。14世紀中葉以前,移民的主流是由北向南,即從黃河流域遷至長江流域及更南地區,其中又以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唐朝安史之亂后及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后的三次人口南遷影響最大,移民數量最多。在明朝初年又有數百萬人口從長江以南遷至江淮之間和淮河流域,從山西遷至華北平原。20世紀前期,由于戰亂,移民的主流是從平原進入山區、從內地遷往邊疆。而隨著沿海城市和工礦城市的興起,又有大量人口從農村遷入城市。此外,北方游牧民族和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并具有相當規模。中國人還不斷移居海外,從15世紀開始就以東南亞為主要移居區。人口的遷徙涉及一系列社會問題,當然也成為中國傳統社會福利思想關注的一個焦點。

注釋

[1]〔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6,第124頁。

[2]參見鄧云特《中國救荒史》,河南大學出版社,2010,第42~43頁。

[3]參見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第20~2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习水县| 余庆县| 宝山区| 澎湖县| 美姑县| 江永县| 阳新县| 海门市| 甘肃省| 正蓝旗| 石楼县| 新沂市| 巴林左旗| 株洲县| 白城市| 天气| 承德县| 格尔木市| 安阳市| 井研县| 延津县| 西乌| 云霄县| 万山特区| 江门市| 墨脱县| 长垣县| 平武县| 珲春市| 巨野县| 马鞍山市| 乐安县| 洛南县| 东海县| 阜宁县| 霍山县| 鸡东县| 苏州市| 安仁县| 钟山县|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