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41章 戈爾巴喬夫外交政策調整下的對德外交政策
- 第40章 《蘇聯在德國統一進程中的外交[1]》:從防御到對抗:蘇聯1945~1985年的對德外交政策
- 第39章 結論
- 第38章 美國在德國統一進程中的外交謀略特點及其戰略收益
- 第37章 美國以多進程相配合促使蘇聯接受兩德按西方方案統一
- 第36章 布什提出重大裁軍建議并提升西德在北約內的地位
第1章 《導言》:關于德國統一的外交博弈[1]
自從歐洲民族國家出現以來,外交作為一種“治國之術”(statecraft)不斷發展,成為處理國家間各種關系的一門行業,一種說服、妥協和使用強制力的藝術。[2]數百年來,運用這種藝術為國家所獲取的利益、機遇和榮耀不勝枚舉,而由于失敗的外交喪失國家利益、發展機遇與民族尊嚴的例子亦俯拾皆是。外交作為一種戰略、一門藝術、一個領域,在經濟全球化和民族國家主權行為政治重心并行的時代,更是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革新。
當代外交早已超出外交部門的專屬權力范疇,擴展到眾多的領域,并呈現多種專業形態,如“能源外交”“石油外交”“環境外交”“發展外交”“疫病防控外交”,等等。[3]世界正在發生快速的變化,許多問題超出了國家行政治理的能力和范疇,國家間的合作與競爭在全面而深入地展開,許多領域里的外交內容首先遵循該領域的規律而發展,迫使國家不能依照傳統的交往方式行使權力,甚至使傳統外交和領域外交的主從關系倒置。但是,在事關國家領土主權的重大外交領域,傳統外交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而領域外交則扮演了積極的輔助作用。
75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世界縱橫捭闔的外交場中,有一脈錯綜復雜但源流清晰的外交活動,活躍在東西方之間,起伏跌宕、蜿蜒不斷,經歷數十年之久,最終于二戰結束45年后,經過一場短兵相接式的外交博弈而見出了分曉。這一脈外交活動牽連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關系,也考驗了戰勝國之間的關系,更見證了東西方分野和兩大陣營的對峙、和解與成敗,甚至滲透經濟、貨幣、政黨和社會的層面,這就是圍繞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展開的外交活動。
我們在這里嘗試討論德國統一外交這一改變了德國、歐洲和東西方邊界的具體的外交案例,不僅是因為它重大到了涉及錯綜復雜的國家領土主權和邊界問題,也不僅因為它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超越傳統外交范疇,即包括高層首腦外交、經濟貨幣外交、媒體意識形態外交、財政援助外交以及政黨社會團體外交等多個領域,更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二戰后“分裂國家統一”的現實案例。我們的聚焦點是起主導作用的傳統外交的政策、策略、方式和工具,但也關注其他領域外交的作用。希望這個案例能夠讓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真實的、多領域的、多形式的外交在解決分裂國家統一難題、改變地緣政治和經濟格局、撬動人類歷史變遷中的重要作用。
注釋
[1]【作者簡介】周弘,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教授,中國歐洲學會會長,“東西德統一的歷史經驗”課題組組長。
[2]〔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徐昕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第565頁;熊煒編著《外交談判》,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第7頁。
[3]關于現代外交性質的變化,參見〔英〕R.P.巴斯頓《現代外交》,趙懷普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第1~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