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圍繞德國統一的歐洲外交場

除了兩大陣營之間的關系以外,位于歐洲中部的德國要實現統一,必然會引起歐洲國家的警覺。以英、法為代表的各種歐洲勢力在德國統一問題上展開了激烈的外交博弈。原則上講,德國的歐洲鄰國們不能否認德國重新統一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但是真正要面對中部歐洲第一大經濟體的重新崛起,面對歐洲大陸多年經營的勢力均衡被打破,德國在歐共體中的盟友們無不感到頭疼、棘手。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受害國和戰勝國,這些國家都有千百條理由來反對德國統一。

對于英國來說,歐洲大陸的均勢是其根本利益和恒久目標,而德國一旦統一就意味著均勢將被打破。英國人反對德國統一的外交努力在整個外交博弈的進程中暴露得淋漓盡致,而撒切爾夫人就如同一位堅持不懈地高調反對德國統一的唐·吉訶德。在撒切爾夫人看來,德國統一只會加強科爾的力量,并滿足密特朗和德洛爾強化歐共體的愿望[1],而她所希望看到的歐洲大陸應該是一種更加松散自由的結構[2]。撒切爾夫人堅稱,整個歐共體都要為西德在德國統一過程中的巨額支出買單,而統一后的德國也將在不久的將來取代如今的法德軸心而成為歐共體的主導力量。[3]為了抵消歐共體內可能出現的破壞傳統均衡的力量,撒切爾夫人不惜將蘇聯帶入歐洲大陸的博弈,并希望以此來分離法德軸心,并引來美國插足。但美、蘇的涉足導致了英國砝碼的降低,英國最后不得不服從美國的戰略布局。撒切爾夫人后來在她的回憶錄中承認,她關于德國統一的政策即推動東德的民主化進程,借以使東德自立并延緩德國統一的目標未能實現。

英國在德國統一的外交中首先需要服從美國的全球戰略布局。例如英國要求升級北約在西歐的短程核武器,但這種武器的使用會給德國帶來可怕的傷亡,于是西德要求與蘇聯談判削減核武器,而蘇聯也充分利用了西歐反對核軍備競賽的民意,在外交上占據了上風。不過,西德和美國協商,搶先提出歐洲常規武裝力量裁軍(CFE)新建議,抓住了主動權。柏林墻倒塌后,撒切爾夫人開始逆流而動,積極開展阻攔德國統一的外交活動。她設計了四強共同管控危機的機制,宣揚東歐和蘇聯民主化的目標高于德國統一,阻止將德國統一問題列入議事日程,還力圖說服美國反對德國統一。撒切爾夫人甚至謀劃與所有不想讓德國統一的國家結成聯盟。1989年11月28日,科爾在未事先通報友黨和盟國的情況下,在國會演說中提出謀求德國統一的《十點綱領》,引起撒切爾夫人的惱怒,她甚至對媒體公開了自己反對德國統一的設想,還為德國統一設立了多個過渡期作為防線。但這些都于事無補,就連英國外交部的職業外交官都反對撒切爾夫人的固執己見,主張與西方盟國協商共同解決德國統一問題。最后東歐局勢開始失控,波羅的海三國要求脫離蘇聯,蘇聯開始瓦解,這使撒切爾夫人把蘇聯納入歐洲未來的設想成為空中樓閣。

法國雖然從原則上并不否定德國統一的合法性[4],但是十分明確地表示“兩個德國比一個德國要好”。密特朗執政時期的法國,正面臨著以社會黨為核心,并一度“左右共治”的復雜局面。雖然任何一屆法國政府都不可能制定不同于戴高樂將軍的對外政策,但是各屆政府都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例如,密特朗將外交部改為對外關系部,以展現他推進多重和多領域外交的宏大視野。在德國統一的問題上,密特朗的最初態度也是明確的,首先是和英國一樣,對于一個強大的德國將重新出現在歐洲的心臟,他感到不安。密特朗認為,德國統一進程必須是“和平、民主和漸進的”。他明確支持東德、波蘭和匈牙利的民主化進程,要求不能動搖戈爾巴喬夫的地位,因為這樣可以平衡崛起的德國,密特朗不允許德國提出邊界變動的要求,而且刻意不將德國統一問題列入歐共體會議日程,而是只提加速歐洲一體化,以便將來可以把德國統一納入歐洲整體框架中。[5]

與撒切爾夫人大張旗鼓的反對不同,密特朗外交采取的是拖延和迂回戰術。他先是堅決支持東德,甚至在柏林墻倒塌之后還帶領龐大的代表團訪問東德,并簽署了涉及經濟、科技、環境、青年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合作協議。后來他又聲稱不反對德國統一,但同意戈爾巴喬夫的看法,認為德國統一應當“慢慢來”[6]。在密特朗看來,科爾不和任何戰勝國打招呼便擅自發表《十點綱領》的做法隱含著使歐洲重回1914年危險之境的可能,即打破均勢,使列強為重新爭奪勢力范圍再度陷入沖突。在密特朗看來,德國統一應當排在歐洲統一之后,應當是“一個由四大國控制的緩慢的過程”[7]。最后,當德國統一勢不可當時,把德國牢牢拴在歐共體內就成為法國政策不可逾越的底線。

與英國相似的是,法國在外交上也主張“均勢”,但是法國和英國的“均勢戰略”從內容、格局到方式都不同。撒切爾夫人關注歐洲大陸上傳統勢力的均勢,認為德國統一將打破已有的均勢,寄希望于中東歐的民主化,特別是希望將蘇聯拉入歐洲大陸的均勢游戲,自己則可躲在英倫半島隔海觀火;法國地處歐洲大陸,其志在聯合德國,形成同時能夠抵御美國和蘇聯的相對獨立的力量。因此,密特朗并不害怕德國統一,但是擔心德國統一會破壞歐洲一體化的秩序,特別是科爾的《十點綱領》只字未提德波邊界,使得波蘭和歐共體的一些成員惴惴不安,這令法國擔憂。密特朗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說,西德馬克就是德國的核武器”[8],必須用共同貨幣來約束德國,同時也可以在世界貨幣體系中建立“第三極”,以“歐洲貨幣”與美元和日元平分秋色。他認為,只有創建歐洲中央銀行,才能抗衡美元,同時能通過集體決策方式限制西德馬克。因此,只要西德在歐元和經貨聯盟的問題上支持法國,德國統一的事情就可以商量。

在德國統一的歐洲外交場中,還有一位重要的角色——這就是歐共體委員會主席德洛爾。德洛爾《關于歐洲共同體經濟與貨幣聯盟》的報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法國的意見。法國把德國對歐共體的承諾作為德國統一的先決條件,而德洛爾則公開支持德國統一并歡迎東德加入歐共體,科爾則以資助歐共體改革項目的方式支持德洛爾的工作。在關于歐洲未來的問題上,主張政治聯盟的西德和堅持經貨聯盟的法國存在矛盾,而德洛爾支持的是德國立場。[9]德洛爾在1990年1月17日闡述了對未來歐洲“聯邦”的設想,既包括經濟與貨幣聯盟,也包含歐共體成員國的政治合作。這一計劃得到了歐洲議會和意大利、愛爾蘭及比利時等國政府的支持,因為它們也希望將德國更加牢固地拴在歐共體,而不是成為歐洲中部一種巨大而不可知的所謂中立力量。從德國的角度看,在歐共體框架下實現統一,可以消除鄰國的疑慮,避免遭到孤立,而且強大的德國工業機器也需要不斷壯大的歐共體提供廣闊的市場。對于法國來說,將一個擁有7500萬人口的強大宿敵放在歐共體的集體決策機制中,無論從安全角度還是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都是最佳選擇。而作為歐共體機制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雅克·德洛爾通過積極的外交斡旋,堅持讓德國首先融入歐共體法律框架的立場,在東西德之間成立經濟貨幣聯盟的同時,力主東西德國共同融入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并促使法德和其他歐共體成員之間達成了共識,有力地推動了歐洲一體化的發展。

除了歐洲經貨聯盟以外,法國的關切還有奧得—尼斯河邊界問題。科爾在《十點綱領》中只字未提邊界問題,引起波蘭和其他歐洲鄰國的擔憂。為了防止成為盟國越頂外交的犧牲品,波蘭開展了活躍的外交,并要求參加關于德國統一問題國際談判的“2+4”機制,法國也召集歐共體成員會議,意圖主導德國統一進程和議題。科爾一方面私下向多方面保證,統一后的德國政府將最終確定德波邊界;另一方面宣布,如果波蘭明確放棄要求賠款并保障在波蘭少數德裔的權利,德國可以承認奧得—尼斯河邊界。對于科爾的表態,美國和英國都及時予以贊賞,就連蘇聯也表示這是“原則性的一步”。在美國的調停下,不僅波蘭沒有成為“2+4”的正式成員,德波邊界問題也淡出了最高層的外交日程,成為外交層面切磋的“次等議題”,最終通過德國與波蘭之間的條約得到解決,沒有成為德國統一的障礙。

注釋

[1]Margaret Thatcher,The Downing Street Year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p.759.

[2]Margaret Thatcher,The Downing Street Year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p.761.

[3]Margaret Thatcher,The Downing Street Years,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pp.813—814.

[4]法國外長迪馬申明:德國人民對統一的愿望從根本上是合法的,但是該問題有其國際維度,也就是說需要通過外交來解決。“Washington Telno 3105 and Paris Telno 1581:The German Question:Public Line”,Sir C.Mallaby(Bonn)to Mr Hurd,No.1171 Telegraphic[WRL 020/4],BONN,30 November 1989,2:45 p.m.,Note 2,in P.Salmon,K.Hamilton and S.Twigge(eds.),Documents on British Policy Overseas,German Unification,New York:Routledge,2009,p.145.

[5]Mary Elise Sarrote,1989-The Struggle to Create Post-cold War Europ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4,p.85.

[6]Jacques Attali,Verbatim III,pp.377—378.

[7]Jacques Attali,Verbatim III,p.358.轉引自Ulrich Pfeil,“La portée du voyage de Fran?ois Mitterrand en RDA”。

[8]〔英〕戴維·馬什:《歐元的故事——一個新全球貨幣的激蕩歲月》,向松祚、宋姍姍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第79頁。

[9]〔英〕戴維·馬什:《歐元的故事——一個新全球貨幣的激蕩歲月》,向松祚、宋姍姍譯,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第1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比如县| 扶风县| 二手房| 北宁市| 榆林市| 泗水县| 革吉县| 滁州市| 扶绥县| 兴和县| 丁青县| 怀远县| 花莲县| 福州市| 大英县| 六安市| 遵化市| 鄂尔多斯市| 垫江县| 咸丰县| 永和县| 石泉县| 桐城市| 会泽县| 青铜峡市| 于都县| 松溪县| 建平县| 象山县| 定襄县| 东阿县| 镇江市| 北票市| 大竹县| 商水县| 临朐县| 永修县| 历史| 那曲县| 南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