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淤霧
我遇見方南的那個夏天,整個人像一塊被雨水泡發的餅干,軟塌塌的,隨時可能碎裂成一灘無用的渣滓。
失眠、焦慮和說不清緣由的低落情緒輪番折磨著我,直到某個凌晨三點,我第一百零一次劃開抖音,無意間闖入那個聲音交友的直播間。
“禮花筒帶走小哥哥,一個禮花筒私聊十分鐘哦~“主播甜膩的聲音讓我皺了皺眉。屏幕上排列著六個頭像,每個下面標注著“連麥中“或“可帶走“。
我機械地點擊每一個,聽著那些或清亮或低沉的男聲說著千篇一律的開場白。
直到聽見他的聲音。
“你好,我是淤霧。“聲音像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帶著一絲砂紙摩擦般的質感,卻意外地令人安心。
我愣住了。評論區里,那個叫淤霧的人突然發了一條消息:“不要選我。“
我的手指比大腦更快地做出了反應。禮花筒的特效在屏幕上炸開時,我甚至沒看清自己花了多少錢。逆反心理像毒蛇一樣咬住了我——你越不讓我選,我偏要選。
私聊窗口彈出時,我盯著那個灰色的頭像看了很久。他的第一條消息是:“為什么選我?“
“因為你不想被選。“我回答。
“你很奇怪。“他回復。
“彼此彼此。“
那個晚上,我們聊了四十七分鐘,遠超禮花筒承諾的十分鐘。結束時,他在對話框里留下了一串數字:“加我微信吧,老師。“
“為什么叫我老師?“
“頭像看起來像。“他的解釋毫無邏輯,但我還是發送了好友申請。
他的微信名叫“南“,朋友圈一片空白。我們的聊天從那天開始,像一條綿延不斷的細線,纏繞著我的整個夏天。
最初只是簡單的問候。
“早,老師。“
“今天下雨了,帶傘。“
“失眠的話,試試熱牛奶。“
他的消息總是簡短卻恰到好處地戳中我的需要。漸漸地,我們開始分享日常——他告訴我他做主播只是為了賺外快,本職是某家科技公司的程序員;我則向他抱怨師范課程的無聊和實習時的糟心事。
第一次語音通話是在認識兩周后的深夜。我又一次失眠,盯著天花板數羊數到第一千只時,手機震動起來。
“接電話。“他的消息跳出來。
我按下接聽鍵,他的聲音通過電波傳來,比直播時更加真實:“閉眼。“
“什么?“
“閉上眼,聽我說。“他的聲音低了下去,“想象你站在一片森林里,腳下是松軟的泥土,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
那晚,我在他的聲音里睡著了,手機貼在耳邊,呼吸逐漸平穩。第二天醒來,發現通話時長顯示六小時四十三分鐘。
從此,每晚連麥入睡成了我們的儀式。他的聲音是我的安眠藥,是我對抗黑夜的武器。有時候我們會聊到天亮,關于童年、夢想、恐懼和那些說不出口的秘密。
他告訴我他害怕密閉空間,因為小時候曾被鎖在儲物柜里;我則向他坦白我對聲音的癡迷,以及那些無法向常人言說的隱秘欲望。
“一種傾向?“他的聲音在聽到我的坦白后沒有一絲波動,反而帶著某種了然,“我了解一些。“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你會覺得...奇怪嗎?“
“不會。“他輕聲笑了,“正相反,我很感興趣。“
那個夜晚,我們的對話滑向了從未探索過的領域。
他的聲音染上危險的溫度,像一杯烈酒,灼燒著我的耳膜。我們誰都沒有明說,但某種默契在無聲中建立起來。
白天,我們是普通朋友;深夜,我們的關系變得模糊而親密。
七月中旬的一個雨夜,我蜷縮在宿舍床上,耳機里傳來他敲擊鍵盤的聲音。
“在忙?“我問。
“嗯,寫代碼。“他的聲音里帶著疲憊,“想聽你的聲音。“
“說什么?“
“隨便,只要是你。“
我的心像被一只無形的手攥緊。我們之間橫亙著太多未說出口的話,像一場無人敢先落子的棋局。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在電話里聽見他的喘息聲,壓抑而克制,像隔著千山萬水觸碰彼此。
“方南...“我叫他的名字,這是某次深夜談話中他告訴我的真名。
“嗯?“他的回應帶著睡意。
“我們這樣...算什么?“
沉默在電波中蔓延。我數著自己的心跳,一下,兩下,三下...
“朋友。“他終于開口,聲音干澀,“不是嗎?“
我閉上眼,喉嚨發緊:“是啊,朋友。“
夏天像一列失控的火車,呼嘯著駛向終點。八月,他開始忙碌起來,消息回復得越來越慢。
有時候一整天只有一句“在忙“,連麥的次數也從每晚變成了偶爾。
我的失眠卷土重來,卻再沒有那個哄我入睡的聲音。
九月初,他告訴我公司接了新項目,可能要忙一陣子。我盯著那條消息看了很久,打了很多字又一一刪除,最后只回了一個“好“。
我的焦慮在沉默中瘋長。每次手機震動,我都希望是他的名字;每次失望,都像一把小刀在心上劃出新的傷口。
我開始反復查看他的直播動態,發現他依然每晚開播,只是不再回復我的消息。
國慶假期前,我給他發了最后一條消息:“如果你厭倦了,可以直接告訴我。“
三天后,他回復:“沒有厭倦,只是真的很忙。“
我看著那條遲來的消息,手指顫抖。十月七日晚,在又一次失眠到凌晨四點后,我拉黑了他的所有聯系方式。動作干凈利落,像外科醫生切除壞死的組織。
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掉問題的根源。我的心理學知識在這種時候總是出奇地好用。
拉黑后的第三天,我鬼使神差地又點進了那個直播間。
他的聲音依然那么熟悉,帶著我記憶中的溫度和質感。評論區有人問:“淤霧最近怎么不接禮花筒了?“
“工作太忙,“他回答,“而且...“
而且什么?我的心懸到嗓子眼。
“沒什么。“他轉移了話題。
那天之后,我養成了一個新的習慣:每晚準時進入直播間,卻從不點進畫面,只是聽著他的聲音在背景中流淌。
我的頭像永遠顯示“離線“,我的ID永遠不會出現在觀眾列表里。
有時候他會說一些只有我能聽懂的話,像是“森林里的雨停了“,或是“老師今天有好好吃飯嗎“。
我不知道他是否在對我說話,也不愿去深想。
十一月的某個寒夜,我蜷縮在被子里,聽著他回答觀眾的問題。
“你有喜歡的人嗎?“有人問。
沉默良久,他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有。“
“為什么不在一起?“
“因為...夏天結束了。“
我的眼淚無聲地滑落。窗外,今年的第一場雪悄然落下,覆蓋了所有關于夏日的記憶。
手機屏幕暗了下去,映出我憔悴的臉。我依然每晚聽著他的聲音入睡,依然在備忘錄里寫永遠不會發送的消息,依然驕傲地不肯承認自己的思念。抑郁像一團淤霧,籠罩著我的每一個清晨與黃昏。
我們都是爛尾的夏天,是腐爛的味道,是未完成的句子和不敢說出口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