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冬進補好,來年生病少
最新章節
- 第14章 對照九種體質,找到最適合你的秋冬進補方(3)
- 第13章 對照九種體質,找到最適合你的秋冬進補方(2)
- 第12章 對照九種體質,找到最適合你的秋冬進補方(1)
- 第11章 冬天吃肉別盲目,搭配好才能進補好(2)
- 第10章 冬天吃肉別盲目,搭配好才能進補好(1)
- 第9章 冬天進補可以不吃肉,吃素也能大補(3)
第1章 秋冬進補,千萬別補錯!(1)
秋冬是一年之中最適合進補的兩個季節,每逢秋冬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進補各種食物或藥物。但是秋冬進補有不少學問,您真的補對了嗎?
為什么要秋冬進補?秋冬進補最“劃算”
民間俗話說:“秋冬一進補,春天能打虎。”秋天和冬天是一年中最適合進補的兩個季節,在秋冬季節進補事半功倍。
人上了年紀后,身體逐漸變差,大多會出現一些“虛”的癥狀。《黃帝內經》說:“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衰老是人體的自然現象。有的人氣虛,會出現頭暈無力、倦怠懶言、胸悶氣短、容易出虛汗、失眠健忘、食欲不振等癥狀;有的人血虛,會出現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四肢麻木、大便干燥等癥狀;更常見的是,很多老年人都有點腎虛。
腎氣虧虛是衰老的主要原因,老年人大多都有腎虛的毛病。俗話說:“人老腰先老。”很多老人彎著腰走路,還經常腰腿疼,這便是腎虛的癥狀。
身體有了虛證,該怎么辦呢?《黃帝內經》說:“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老年人身體虛弱,就應當相應地“補”。所謂“藥補不如食補”。《千金要方》云:“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后乃用藥爾。”意思是如果食物可以治好疾病,就盡量別吃藥。因此,對于那些沒有明顯病癥,虛證也不是很厲害的人,平時多吃一些進補的食物是最好的辦法。
那么,是不是一年四季都適合進補呢?我見過一些熱衷于進補的老年人,不知道從哪里搞來一大堆蛇酒、羊鞭酒這類大補的補藥和藥酒,一年四季,每天都要吃上一點藥,喝上一點酒,持之以恒,覺得這樣就能大補了。這樣的做法對嗎?
進補有一個時機問題。如果真有老年人一年四季都堅持吃相同的補藥,恐怕他會遇到這種情況:在炎熱的盛夏,他吃了補藥后會感到渾身燥熱、口干舌燥、大便干結,甚至還會流鼻血;等到了寒冷的冬季,他又會覺得這些補藥不太管用,吃了以后渾身還是冷冰冰的,身體仍舊虛弱,沒“補”過來。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要知道,人生在天地之間,和自然萬物是融為一體的,用《黃帝內經》的話說:“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養生的秘訣在于,人的生活作息應當順應大自然的變化,而不是忤逆自然,這樣才能得到長久的健康。正如古人說:“人與天調,然后天地之美生。”
大自然一年有四個季節,四個季節溫度不同、氣候不同、萬物的生長規律也不相同。人體的生理變化和這四個季節是相對應的,一年四季中,人的生理狀態、養生規律也都不相同。萬物在四時中的規律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人在一年中的進補和養生,也要符合這個規律。
夏季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正常的人在夏季非但不缺陽氣,反倒容易陽盛,生燥火。如果在夏季喝蛇酒、羊鞭酒這類大補的藥酒,結果肯定是燥熱上火,很容易產生口干舌燥之類的上火癥狀,反倒傷害身體。夏季適合“清補”,吃一些清熱祛火的食物,才對身體好。民間傳統意義上的“大補”“滋補”是不適合春夏兩季的。
秋冬兩季正好相反。秋天一掃盛夏的暑熱,日照時間越來越短,天氣逐漸涼爽。果木各自成熟,花草開始凋零干枯。
這些現象,都表示著大自然的陽氣開始收斂。秋季的特點即為“收斂”,就是所謂“秋收”。
冬天萬物枯萎,動物紛紛躲進洞里避寒,植物要么被埋在地下,要么化作堅硬的種子。如果下了大雪,更是把萬物都埋藏在了積雪之下。這個情景,就好像萬物都躲藏了起來。冬天的特點即為“收藏”,就是所謂“冬藏”。
秋冬二季的特點是“秋收冬藏”,是陽氣逐漸收斂、儲藏的過程。人體的變化也符合“秋收冬藏”的特點。到了秋天,人體的陽氣漸漸收斂;到了冬天,人體的陽氣會收藏起來,休養生息,等到來年開春陽氣生發的時候,再重新綻放生機。
秋冬時節,人體的陽氣像是一個正在孕育能量的種子。秋冬養生,好比細心呵護這個種子。如果能在秋冬季節把身體養好了,把營養補足了,讓陽氣在身體里充分休養,那么來年一整年都會是精精神神的。如果在秋冬季節不重視進補,甚至過度損耗陽氣,就好比莊稼漢沒能保存好種子。種子不好,來年不管怎么呵護,也不可能會有好的收成了。
秋冬進補,不需要天天都補、頓頓都補,進補的次數并沒有嚴格的限制,只要在平時方便的時候,食用一些有進補功效的食材即可。秋冬兩季算下來,只要進補十幾次、二十幾次就可以起到很不錯的進補效果。這幾十次的進補,能換來一整年的身體健康。因此,在各類養生法中,秋冬進補是最經濟、最“劃算”的一種了。
秋天和冬天這兩個季節補好了,就能改變身體虛弱的狀態,讓身體變得強壯。因而民間俗話說:“秋冬一進補,春天能打虎。”利用秋冬時節充分進補,可以讓身體第二年一整年都從中受益。
秋冬進補好了,來年就不容易生病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身體虛弱的人如果能在秋冬時節恰當地進補,來年一整年都會是健健康康的。
有些老年患者和我說:“人老了什么都怕。一年里就怕到了秋天,這秋風一來,身子就開始打哆嗦,門兒也不敢出,窗戶也不敢開了。你瞧這春天多好啊,太陽暖洋洋的,曬在身上多舒服,在外面坐上大半天都不想回家。”
怕冷,是很多老年人共同的特點。之所以會怕冷,是因為人衰老之后,新陳代謝減慢,很容易形成氣血不足的體質。氣血負責給身體各處提供能量,氣血不足,便不能溫養經脈,因此人就會感到寒冷。
但是,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秋冬兩季在身體虛弱的老年人看來非常可怕,但從養生的角度看來,卻是這些老人非常難得的治病時機。
每年到天涼的時候,我總會勸慰那些怕冷的老年人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冬季:“你雖然怕冷,但你身體的虛證其實更怕冷。秋冬是老年人一年中唯一適合治療虛證、滋補強身的時節。”越是身體虛弱的老年人,越應該重視秋冬季節。在其他季節中,老年人的這些虛證反倒不好治療了。
很多滋補的食物和藥物,不適合春夏食用,只適合秋冬進補。如荔枝、桂圓、大棗以及大部分的肉類,都是偏溫熱而不是寒涼的,更適合在秋冬進補。而且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特點,秋冬進補更符合人體在四季中的生理規律。如果在夏季大補溫熱的食物,人反而會由于燥火過剩,而生出種種疾病。在寒冷的冬季進補,不僅不用擔心會生病,還能夠幫助虛弱的身體抵御冬天的寒氣。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句話指的是,對農業生產而言,春季最為重要。但對老年人進補來說,改成“一年之計在于冬”才最為恰當。
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句話就是針對那些身體虛弱的人來講的。試想那些青壯年,他們冬天未必進補;大多數普通人也不過是粗茶淡飯過一冬,可來年仍舊是一副健康的好身體。對于他們來說,秋冬不進補,暫時沒有什么大礙。但對于那些身體本身就虛弱、必須進補的老年人來說,如果在秋冬季節沒能來得及好好進補,那么來年的春天就比較麻煩了。一方面是虛弱的身體沒有得到調養;另一方面,如果選在春夏進補,則會由于春夏陽氣生發而加重內火。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這都是沒有利用好秋冬季節充分進補的結果。
如果身體虛弱的人能在秋冬季節通過進補把虛證調理好,來年就不會面臨兩難的境地了。這便是“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道理。
有各種虛證的老年人,應當好好珍惜秋冬季節,一旦天氣轉涼,就可以開始規劃進補的方案了,趁天寒的時節,多吃一些溫熱的補藥。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秋冬時節進補,錯過了這一年一度的調養機會,到了來年,身體可能會變得更加虛弱了。
秋冬補品不能亂吃,要吃就吃補陰的食物
《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冬并非什么補品都可以吃,要吃就吃補陰的食物。
人們都知道秋冬應該進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秋冬到底應該補些什么。有些老年人平時會儲存一些補品、保健品或藥酒,等到入秋了,就把它們拿出來吃一吃、補一補;等到春天來臨,再把沒吃完的補品都存起來。他們以為這樣做就是正確的進補方法,其實這是不對的。
俗話說:“進補如用兵,亂補會損身。”進補和吃藥一樣,講究方式方法,不能亂補。在進補前,應當先看一看自己準備吃的補品是補陰氣的,還是補陽氣的。不同功效的補品,吃的時候是有所區分的。
陰陽是中醫學最基礎的概念。萬事萬物都有“陰”和“陽”兩面。打個比方,山峰總有向陽的一面,也有背陰的一面,陰陽兩面共同構成了高山,缺一不可。人體也是一樣,人體中同時存在陰陽二氣,二者也缺一不可。《黃帝內經》云: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在陰陽二氣共同的作用下,人體才能保持健康。如果人缺乏陽氣或者缺乏陰氣,都可能引起疾病。
如何分辨自己是缺陽氣還是缺陰氣呢?
有的人很怕冷,還沒到冬天他就穿上了厚衣服,晚上睡覺的時候,他要蓋厚被子,手腳還總是冰冷;夏天天很熱,別人吹電扇、吹空調,他不吹,一吹就頭疼,渾身打哆嗦。這種體質,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有的人很怕熱,冬天也不穿太多的衣服;夏天非常貪涼,喜歡把空調的溫度調得很低,喜歡吃冷食,喜歡洗冷水澡;平時容易口干舌燥、心情煩躁。這種體質,是陰氣不足的表現。
這兩種體質,都是身體中陽氣和陰氣沒有調節好的結果,擁有這類體質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生病。
想要健康、不生病,首先應該把身體中的陽氣和陰氣都調節好。中醫養生的最終目的,就是調和陰陽,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調和陰陽,和季節也有關。大自然和人一樣,也有陰陽二氣。隨著一年時節的變化,大自然的陰陽二氣在不斷地此長彼消:春夏陽氣生發,陰氣收斂;秋冬陽氣收斂,陰氣生發。這是大自然陰陽變化的規律。人體的陰陽二氣,和大自然變化的規律是一樣的。春夏二季,人體內的陽氣也會不斷生長茁壯,陰氣慢慢收斂;到了秋冬二季,則是陰氣生長,陽氣收斂。
《黃帝內經》上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這段話的意思是:四時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的根本。有道之人養生,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大自然的變化,才是養生的根本規律。
如果違背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規律,那么就等于違背了養生的根本,人也就很難保持健康了。
《傷寒論》也說:“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本草綱目》中也講到:“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二氣常存。”其中“二氣”,說的就是陰陽二氣。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如果能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陰陽二氣就可以在人體內和諧長存,人就可以常保健康。
據記載,在蘇北地區曾經有一位很厲害的老中醫,他號稱“夏不診陰虛,冬不療陽虛”。在冬夏兩季,他幾乎要把來看病的患者轟走一半。譬如在冬天,來了一個陽虛的病人,他是不管治的,叫病人等開了春再來。他說,時節不對,治也是浪費錢。這便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極端例子。進補,也應該符合這樣的規律。
秋冬時節,人體內陰氣生長,正是補陰氣的好時節。秋冬進補,重點應當補陰,而不是補陽。如果不分季節,不分陰陽,各種補藥一味地亂吃,進補的效果就會差很多了。
日常飲食中,補陰的食物有哪些呢?
小麥、綠豆、蓮藕、銀耳、番茄、鴨肉、鴨蛋、雞蛋、豬肉、牛奶、羊奶、大豆、芝麻、蘋果、香蕉、甘蔗等,這些都是比較常見的補陰的食物,在秋冬兩季應當多吃。
而小米、桂圓、大棗、核桃、紅糖、蓮子、薏苡仁、韭菜、菠菜、蝦、魚、海參等,這些則是常見的補陽的食物。這些食物在秋冬季節并非不能吃,有些食物因為還有補血、補氣的作用,故更是要多吃。還有不少補陽的食物性溫熱,對于身體虛弱的老年人來說,秋冬季節吃一些,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但總的來說,補陽的食物在秋冬季節的滋補效果要比補陰的食物稍差一些。如果兩種食物的性質差不多,一種能補陰,一種能補陽,那么不妨選擇補陰的食物。
進補食物并非越貴越好,便宜的食物更養人
并非越貴的食物越補。往往最便宜的應季食物,進補效果是最好的。
我記得小時候,家里人生了病,一律去找村里的中醫大夫看。雖然距離縣醫院不遠,但是除非是遇到中醫大夫治不了的病,否則很少有人會去縣醫院看西醫、打點滴。這并非因為農民“封建”“沒文化”,農民的想法很樸實:和縣醫院的西醫相比,赤腳醫生開出來的中醫藥方要便宜得多。
過去,便宜是中醫的一大優勢。當年我的老師看病,常常是幾毛錢一包的草藥,幾分錢一次的針灸,就可以治好一個痛苦的病人。我的老師還經常不給病人開藥,叫病人回去買根蘿卜、抓把米,用簡單的辦法,自己熬制成藥。那個年代行醫不講賺錢,很多病人一分錢不花就把病治好了。
但是今天,中醫比西醫便宜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了。不得不說,社會上出現了一些不良風氣,有的中醫大夫開一次藥就要上百塊錢。病人如果質疑要價,大夫就點點里面的原料:瞧瞧!里面有人參、鹿茸、燕窩,都是好東西,吃去吧!
有些醫生貪錢,但也有些病人只認名貴藥材,不愿意吃便宜藥。醫生開的藥越名貴,他認為越有效。在進補養生的時候,也存在類似的誤區。有的人一說到進補,立刻想到的是人參、鹿茸、冬蟲夏草這些名貴的藥材,要么就想搞點鹿鞭、熊膽、虎骨這些稀罕的東西,配點稀有的藥方。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越是稀有的藥材、藥方,越能大補。
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藥物是不是有療效,要看有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和藥物本身的價格無關。很多常見的疾病,生活中最便宜的食物就能夠治療。那些名貴的藥材,用錯了地方一樣可以殺人。《黃帝內經》云:“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谷物、肉食、蔬果,這些都是最普通的食物,同時也是最好的藥物,而且常常是越便宜的食物,療效就越好。
您去菜市場看一看,那些最多、最便宜的菜,可能就是您所需要的補藥。一方面,菜市場里最多的菜大多是應季的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