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進補之前,先養好脾和胃(2)

另一方面,除了提醒的作用外,“貼秋膘”也有實際的用處。在夏天,人們為了祛暑,會多吃蔬菜瓜果之類的清淡食物。這類食物雖然可以中和暑熱,但如果吃得太多,肉類又吃得太少,就會造成營養上的不均衡。肉食也是日常飲食營養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肉食中含有大量氨基酸等營養成分,這些營養成分是蔬菜瓜果不能代替的。經過一個夏天偏重清淡的飲食后,很多人的身體缺少肉類的營養,那么到了立秋的時候,狠狠地吃一些肉,就能起到補充營養、維持身體平衡的效果。

“貼秋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立秋”這一天是在陽歷8月7日到8月9日之間,這個時候,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沒有真正轉涼,氣溫還沒有到適合進補的階段。即便這個時候開始進補,也不應當進補過猛,而是要循序漸進,適當吃一些比較溫和的補品,慢慢進補。大部分肉類都性質溫熱,如果在暑氣仍未退去的時候就大吃肥肉,容易引發和濕熱有關的疾病,非但不能進補,還可能生病。

“貼秋膘”的另一個問題是,立秋正值夏末,這段時期人的脾胃最容易虛弱,如果在這個時候突然吃肥膩的食物,脾胃難以消化,容易導致腸胃疾病。我見過不少老年人,因為在仍舊暑熱難當的盛夏,堅持要和家人一起吃點肉,結果導致腸胃不消化,引發了腹瀉一類的腸胃疾病。非但沒能“貼秋膘”,反倒讓本就脆弱的脾胃進一步受到傷害。

再者,老年人身體代謝較慢,對肉類的需求要比處于生長期的年輕人少一些。年輕人即便在盛夏,為了營養均衡,也應該多少吃一些肉。老人也需要吃肉,但不必忙著在立秋這一天吃,等天氣轉涼了再開始吃也不遲。況且,偏瘦的體型可以降低患心臟病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只要是處于健康的體重范圍之內,老人家瘦一點比胖一點要更健康,就算夏天變瘦了一些,也沒有必要急著“貼秋膘”。

老年人在初秋時節最好的進補辦法是多食米粥和塊莖食物。一邊調養脾胃,一邊緩緩滋補。吃大肉形式的“貼秋膘”,大可不必。

秋天進補叫“淡補”,口味應該清淡點

秋天適合“淡補”,不要吃油膩、辛辣的食物,應當多吃一些口味清淡的水果和蔬菜。

有一年快到秋天時,有位中年人來到我的門診,要我給他開一些清熱祛火的藥。我看他健健康康的,并沒有上火的跡象,就對他說:“藥能不吃就盡量不吃,你身體這么健康,最好不要吃藥。你要是真怕上火,我教你幾個清熱祛火的食療方,靠飲食來祛火,怎么樣?”

那位中年人對我說:“我怕食療沒有用啊,我雖然現在不上火,可是一到秋天我就上火,特別在吃了幾頓火鍋以后,上火上得特別厲害,嗓子干,大便也干燥。我試過吃黃瓜、苦瓜什么的祛火,可是不管用啊。”

他這個情況該怎么治療呢?要我看,很簡單,秋天少吃兩頓火鍋就可以了。

進入秋天要多吃肉,這是很多人的生活習慣。天氣剛一轉涼,路邊的火鍋店、烤肉店就火爆起來。這符合人類的生物本能,在原始時代,大自然冬天缺少食物,人類必須在秋天多儲存能量才能順利過冬,所以天氣一涼,人便食欲大開。民間習俗在立秋那一天“貼秋膘”,多吃一些肉食,也有類似的意思。

受這些觀點的影響,很多人覺得,進入秋季以后,進補一定要吃油膩肥厚的食物,喜歡吃辣的人還會吃一些辛辣的食物祛除秋天的寒氣。其實,這是對進補的誤解。中醫進補的食材范圍很廣,并不是只有吃油膩肥厚的食物才叫進補。譬如在夏天,因為天氣炎熱,暑氣傷人,應該多吃一些綠豆、青菜以及水果等口味清淡、有祛暑生津功能的食品,這稱為“清補”。

秋天也是一樣,“燥”是秋天最大的特點,油膩、辛辣的食物容易生燥火,因而秋天進補不能吃太過油膩和辛辣的食物,而是應該吃一些清淡的食品,稱為“淡補”。

“淡補”指的是,多吃素的補品,烹飪方法以蒸煮為主,口味以清淡為主。盡量不吃辛辣、油膩的食品。特別是像羊肉、牛肉這類性質溫熱、功效較強的補品,在初秋應該不吃或者少吃。有的人一到秋天就開始頓頓吃麻辣火鍋,大盤羊肉下肚,加上辛辣的調料,有的甚至還會用枸杞子、桂圓、人參做成湯底,這么吃下去不上火才怪呢。

還有的人覺得,吃火鍋上火了,那我再吃一些清熱祛火的食物,或者吃一些祛火的藥物,“抵消”掉火氣,不就可以了嗎?前面講的那位中年人就是打算這么做的,其實是不對的。

“上火”和“祛火”,并非只是在做簡單的加減法。所有的食物在人體中產生作用,都要經歷復雜的生化反應,并不是兩種性質相反的食物一吃,一抵消就完事了。同時吃“上火”和“祛火”的食物,比如同時吃羊肉和西瓜,結果并不是兩者互相抵消,溫涼平衡,而是會發生沖突,傷元氣,還容易引起腸胃不適。需知道,所有的食物都要先經過脾胃的運化才能被人體吸收,各種食物、藥物進入人體后,都會給脾胃帶來一定的負擔。

秋季進補要求清淡還有一個原因。到了夏末的時候,人的脾胃虛弱,油膩、煎炸的食物難以消化,吃多了會加重脾胃的負擔。油膩的食物積聚在胃中,還會加重體內積滯的熱氣,反過來加重身體的熱證和燥證。那位找我要清熱藥物的中年男人,他還年輕,脾胃功能尚佳,秋天多吃一些羊肉還沒有感覺到不舒服。假如是老年人,到了秋天像他這樣吃,很容易感覺到消化不良,脘腹脹滿,甚至出現腹瀉、嘔吐等癥狀。

秋季適合口味清淡的“淡補”,冬季才適合油膩肥厚的“滋補”。從陽歷8月到10月這段時間里,進補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應當多吃蓮藕、山藥、大棗等食品。如民間諺語說:“荷蓮一身寶,秋藕最補人。”藕便是適合秋季淡補的食材,蒸蓮藕更是適合秋季進補的好食品。

蓮藕

性味歸經:味甘,生者性涼,熟者性微溫,歸心、脾、胃經。

進補功效:熟用補益脾胃,滋陰補血。

進補方式:蒸蓮藕,糯米蓮藕。

蒸蓮藕

原料:新鮮蓮藕1節,另備醬油、鹽或白糖、蜂蜜、果醬等調味品。

做法:蓮藕洗凈、削皮、切片,裝入盤中,置于蒸鍋內,蒸到蓮藕熟軟即可,可以依個人口味隨意調味。喜歡吃咸的,可以加入醬油、鹽等調味品;喜歡吃甜的,可以用白糖、蜂蜜、果醬等調味品調味。

在蒸蓮藕的時候,還可以在蓮藕的孔洞中塞滿食材,增加蓮藕的味道和進補功效。如黑米、紅棗、蓮子、肉餡,都可以。以常見的糯米蓮藕為例。

糯米蓮藕

原料:新鮮蓮藕1節,另備糯米、冰糖適量。

做法:蓮藕洗凈、削皮后,只將一頭切掉,把提前淘洗浸泡好的糯米塞到蓮藕的孔洞中,用筷子將糯米壓實;將切下的蓮藕頭蓋回去,用牙簽固定,放入鍋中蒸熟;熟后涼一涼,再切成片;在鍋中放入冰糖,加半碗水,小火將冰糖熬化;將熬制好的糖水澆在蓮藕上,也可以直接澆上現成的糖桂花。甜味的蒸蓮藕,冰鎮后食用味道更佳。可以提前做好放到冰箱里,等到食用時再取出來。

除了蓮藕外,蒸山藥、蒸紅薯、涼拌蔬菜等爽口的菜肴,也適合在秋天食用。等到天氣寒冷,進入冬季以后,再慢慢增加油膩的食物,適當調入辛辣的調料以祛除寒氣。秋季也不是不能吃肉,但要注意用量,一次不要吃太多,盡量選擇蒸煮的烹飪方法。想吃火鍋的話,可以偶爾吃一頓,但要少吃一些肉,多吃一些蔬菜。如果食用后沒有口干舌燥、頭痛、咳嗽、長痤瘡、大便干燥等癥狀,那隔一段時間再吃一頓也無妨。秋季食肉和年齡也有關,年輕人、腸胃好的人可以酌情多吃一些,年老體虛的人盡量不要吃肉,或者把肉蒸煮稀爛后再吃。

烹飪方式用錯了,進補功效減一半

食療進補,不僅要講究食材,還要講究烹飪的方式。適合秋冬飲食的烹飪方式有:蒸、燉、煮和涼拌。

有些退休了的老年患者,遇到門診室沒病人的時候,會留下來聊會兒天,我因此長了不少的知識。這些患者里,什么職業的都有,包括廚師。有一位做了幾十年大師傅的老人,特別愿意和我聊關于烹飪的趣事。跟他聊天,我才知道煎炸食物不能隨便蘸一下面粉,要有“四壓三抖”的工序;才知道鹽有好多種,吃海鮮要配海鹽,吃禽畜要配巖鹽。有一次聊到烹飪方法,他掰著手指頭給我講煎、炒、烹、炸、爆、熘、扒、燴,一邊講一邊問我:“您吃飯最喜歡哪種做法?”

我回答說:“我哪種做法都不喜歡,因為這幾種做法,全都不健康。”中國人最熟悉的煎、炒、烹、炸這幾種烹飪方法,特點都是高溫、高油脂,在烹飪的過程中會使食材流失許多營養,還會產生一些有害物質。我半開玩笑地說,你們大師傅做飯有煎、炒、烹、炸,我們中醫食療用的是什么呢?用的是蒸、煮、燉、拌。這幾種烹飪方法才是食療推薦的。

食療進補,不僅要講究食材,還要講究烹飪的方式。如果烹飪方式不當,一些原本進補的食材可能會失去療效,甚至對人體有害。蒸、煮、燉、拌是在食療中特別推薦的四種烹飪方式。蒸,就是用水的熱氣把食物蒸熟;煮,就是把食物放在開水中煮熟;燉,也是煮的一種;拌,就是將熟食或蔬果切好后,加入調味品涼拌而成。

在四季進補中,這四種烹飪方式都是值得推薦的。不過具體來說,秋冬和春夏季節所適合的烹飪方式還有一些不同。

適合秋冬飲食的烹飪方式,首先是熬粥,其次是煲湯和涼拌,再次是蒸,最后是燉和煮。

先說熬粥。粥的主要食材是各類米,米最養腸胃。秋冬季節進補的食物,多是油膩、辛辣的食品,不容易讓腸胃消化。

米粥可以照顧到腸胃,減少秋冬虛不受補的可能。米粥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和各種各樣的食材搭配食用。后面介紹的很多菜肴和食物,都能夠放入米粥中同煮。米粥相比米、面等主食,每餐攝入的能量更少一些。對于身體過胖的人,最好每天有一頓飯的主食以米粥為主,這樣更有利于限制體重。不過,糖尿病患者要慎食米粥,因為米粥中含有大量溶解的淀粉,可能會引起血糖短時快速升高。

湯品也適合在秋冬食用,同樣具有調理脾胃的功效。湯更適合在夏季用來清補。在湯水中多放蔬菜瓜果,既清熱祛火,又補充水分。但是到了秋冬季節,人體對營養的需求增加,因而營養豐富的米粥就比湯品更勝一籌。不過,在秋冬季節,飲用適量的湯品仍舊是必需的,這是因為秋天天氣干燥,需要多補充水分。多飲用湯品,還能起到開胃助消化、減少正餐食量的作用。俗話說:“吃肉不如喝湯。”很多大補的食療菜品,都是采用湯的形式,如雞湯、魚湯、牛肉湯等,都是常見的補品。中醫的大部分藥材,也都是采用水煎的方式加工。一些難以消化的肉食,做成湯品以后,能變得更容易吸收。如直接食用羊肉可能會不易消化,做成羊肉丸子冬瓜湯后,就容易消化多了。一般在秋冬季節,最好每餐之前都喝一碗湯。不過,有些湯品油脂比較多,尤其是用高湯烹調出來的湯,有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的人不宜多喝。

涼拌菜和湯品的情況類似。涼拌是很健康的一種烹飪方式,但是因為溫度比較低,更適合在秋天而不是冬天食用。冬天天氣寒冷,脾胃容易感受寒邪,如果脾胃本身就不好,再吃了過涼的食物,就可能使脾胃受寒,出現腹痛、大便稀溏等消化系統疾病癥狀。但秋冬季節也可以適當吃一點涼拌菜,特別是涼拌素菜。涼拌素菜是最營養的飲食方式,除了清洗和適當的水燙之外,涼拌素菜不對食物進行任何加工,保持食物最自然的狀態,不會破壞其營養成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吃這種純天然的食品。大部分情況下,這種飲食方式也是最保護脾胃的。冬季吃涼拌菜,應當和熱菜配在一起吃,不宜空腹吃,也可以在吃熱飯熱菜的間隔里吃一些涼拌菜。

再次可以選擇的烹飪方式,是蒸。蒸比燉煮更好的地方在于,蒸——嚴格說是隔水蒸——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營養。燉煮的食物,雖然味道鮮美,但是大量的營養都流失到了湯里。而且燉煮的菜肴,需要加入很多清水,為了調節味道,又要放鹽,這樣就增加了整個菜肴中的鹽分。有的人喜歡喝湯,有的人害怕浪費營養,于是就把燉煮出的湯水全部喝掉,這樣一來,人就吸收了過多的鹽分。低鹽飲食對于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有很大好處,因而燉煮菜不如隔水蒸。如果要做燉煮菜,要注意少放水,少放鹽、生抽、老抽等含鹽的調料。

不過,和口味相比,在有些情況下,燉煮過程中流失的營養可以忽略不計。雖然燉煮會損失一些營養,但畢竟蒸菜的味道過于單調,很多美味的冬季進補飲食,如羊肉湯、燉牛肉,都免不了要采用燉煮的烹飪方式。只要烹飪的時候不放太多鹽,食用時不要把油膩的菜湯全部喝掉,那么,采用燉煮的方式也沒什么不好。

與燉煮相比,烹炒的危害就更大一些了。因為烹炒會添加較多油脂,增加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烹炒的溫度很高,可能會破壞食材中部分營養價值。比烹炒更不利于健康的烹飪方式是煎炸、燒烤和熏制。煎炸會使用大量的油脂,燒烤和熏制則會產生各種有害物質,這些都是營養學家不建議的烹飪方法。

我的建議是,秋冬季節比較寒冷,日常飲食中可以適當選擇烹炒的方式,但要注意少油。而煎炸、燒烤、熏制的食品,最好不要食用。此外,腌制的食品如火腿、臘肉、咸菜、酸菜等,由于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也盡量不要食用。在古代,腌菜是為了應對冬季食物短缺而不得不采取的保鮮手段,很多地區為了長期保存食物,都有在冬季到來之前制作臘肉、咸菜、酸菜的習慣。現在農業發達,冬季也有充足的新鮮食物,這種過時的食物加工方法,應該逐步淘汰。由于口味習慣,可能一時戒除不掉,但應該盡量遵守少吃的原則。

除了要注意烹飪方法外,在烹飪時,還要盡量制作精細。

準備食材的時候,盡量選擇鮮嫩的食材;加工時能切得細一些就切得細一些,如果是剁餡,盡量剁的時間長一些;烹飪時,在不影響口感的情況下,烹飪的時間盡量長一些。比如煮粥,盡量多煮一會兒,米會更爛,粥會更黏稠,也更好吃。燉食物的時候,也多燉一會兒,食材會變得更爛,也更好消化。尤其是肉類,肉類由于含有堅韌的纖維,不容易咀嚼也不容易消化。如果能在加工的時候盡量切細,在烹飪的時候煮得爛一些,那么肉類就容易消化得多了,也就減輕了脾胃的負擔。孔子也認為,肉食應該處理得越精細越好。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膾”是指把肉切成薄片,“膾不厭細”也就是肉食切得越細越好。孔子的飲食主張,是符合中醫養生原則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桐梓县| 墨玉县| 西林县| 盐山县| 辰溪县| 黔西县| 周至县| 武城县| 太湖县| 沙湾县| 金山区| 台湾省| 余江县| 岳普湖县| 遂川县| 小金县| 镇平县| 汉寿县| 隆安县| 舟曲县| 哈密市| 安徽省| 托里县| 梓潼县| 睢宁县| 新蔡县| 客服| 延庆县| 玛纳斯县| 孟津县| 平果县| 永清县| 赫章县| 宿州市| 铁力市| 鄂伦春自治旗| 菏泽市| 西乌珠穆沁旗| 五寨县| 陆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