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導論(2)
- 弗洛伊德文集1:癔癥研究
- (奧)弗洛伊德著 車文博主編
- 5055字
- 2014-12-14 22:31:39
其次,研究弗洛伊德主義有助于人們了解和評論西方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些學派和學說,提高科學哲學的理論水平。
心理現象可以從不同的觀點進行分析。各種觀點在解釋人們行動的原因時都多少會有些不同,并且每種觀點對于我們關于整個人的概念都有所貢獻。希臘字母psi,ψ,有時用作心理學的縮寫。
弗洛伊德主義是西方現代哲學的流派之一。這一學派反對傳統哲學以認知對象(物質、自然)為本體或以認識手段(感覺經驗或概念、觀念)為本體的本體論,主張以人的內心世界深層結構的潛意識的本能、欲望為主體的決定論,并以此來解釋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內在邏輯。他們認為,以性欲為核心的本能沖動是人的一切行為的動力和基礎,科學和藝術創造是對人的本能壓抑而得到升華的產物,社會歷史進步是以壓抑和抵抗人的本能欲望滿足的結果。這是德國唯意志論和法國生命哲學的進一步發展,是西方現代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思潮的一種哲學形態。
法蘭克福學派是當代西方哲學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也是“弗洛伊德—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流派,他們把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均視為“新人道主義”理論,用人本主義的觀點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認為資本主義的矛盾就是人的本質與人的存在之間的矛盾,即“快樂原則”與“現實原則”的沖突,主張通過“心理的革命”(或“本能結構的革命”)以消除對人的本性的壓抑,解放愛欲,實現“心理健全”、“沒有沖突”、“互助互愛”、“共同協作”的“理想的”、“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這種試圖把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的理論,或者說用精神分析學“補充”、“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上是用弗洛伊德主義改造馬克思主義,即把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化。
弗洛伊德主義是當代西方一種主要的社會思潮,并成為西方人文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支柱。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森斯(T. Parsons)和西爾斯(E. B. Shils)曾把弗洛伊德和杜克海姆(E. Durkheim)、韋伯(M. Weber)三個人并稱為“現代社會科學的偉大創立者”。當代哲學家赫伯格(W. Herberg)甚至說:
精神分析學從一開始就大大地影響了社會思潮……我尤其要指出的是,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運動對于社會科學的根本觀點和方法論的影響,已經達到了如此深刻的程度,以致使社會科學本身的發展可劃分為“前弗洛伊德或后弗洛伊德,(Pre—and Post—Freud)兩個時期”。
因此,弗洛伊德主義幾乎成為一種世界觀,早已遠遠超出了精神醫學和心理學的狹小領域,其范圍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神話學、宗教學、政治學、倫理學、教育學、語言學、法學、文學、藝術、哲學等廣泛領域,成為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家一種思考的模式和方法論的基礎。
顯而易見,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我們了解弗洛伊德主義產生的社會、科學背景及其同意志主義與生命主義的內在思想聯系,認清弗洛伊德主義反傳統哲學的非理性主義的人本主義的性質及其社會理論意義,明確弗洛伊德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區別及“弗洛伊德的馬克思主義”的錯誤實質。不難理解,不了解弗洛伊德主義就難以全面理解西方現代哲學由理性主義向非理性主義轉化的重要線索,就難以深入認識反傳統哲學的人本主義的全部內涵及其對西方人文科學的廣泛影響,就難以正確評價弗洛伊德主義的貢獻與局限。
最后,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直接有助于人們提高分析能力、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
一百多年來,人們對弗洛伊德主義一直爭論不休,莫衷一是。傳統心理學家長期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排斥在心理學之外。英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P. B. 梅多沃(Peter Brian Medawar)在抨擊弗洛伊德時說:
精神分析理論是20世紀最驚人的狂妄的智力騙局,也是一種瀕臨滅亡的產物——有點類似思想史上的恐龍和齊柏林式飛艇,結構碩大無比,設計極不合理,毫無發展前途。
至今仍有人把弗洛伊德斥之為“沖進人類文明花園的一頭野豬”。但總的發展趨勢是,對其態度日益客觀,評價也逐漸有所提升。美國著名心理學史家波林在他的巨著《實驗心理學史》1929年版中,根本沒有涉及弗洛伊德的篇章,但在1950年新版中卻在動力心理學一章專門論述了精神分析。他說,弗洛伊德是“最大的創建者,時代精神的代言人,以潛意識歷程的原則完成了心理學的進軍”。他推崇人類心理學上有四個偉人,即達爾文、赫爾姆霍茨、詹姆斯和弗洛伊德,并說“目前達爾文影響最大,50年后弗洛伊德的影響會更大”。目前精神分析學已被公認為世界心理學五大理論模式之一。美國《普通心理學評論》(第6卷第2期)對20世紀100位著名心理學家的評比中,弗洛伊德排名第三。1982年由美國心理學史家評選的公元1600年后世界影響最大的已故1040名心理學家中排名第一。2000年英國BBC把弗洛伊德與阿奎那、笛卡爾、馬克斯韋爾、牛頓、達爾文、康德、馬克思、愛因斯坦選為十大千年偉人。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在《預測與前提》一書中寫道:
弗洛伊德與牛頓、達爾文、馬克思一樣,都有意識和無意識地塑造了我們每一個人的世界觀。
因此,如何評價弗洛伊德主義就有一個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問題,既是堅持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一點論,還是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兩點論的問題。在研究弗洛伊德主義的過程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分析的科學態度,重視在掌握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把弗洛伊德主義的歷史邏輯和思想邏輯有機地統一起來,緊密聯系我國的實際,一分為二地加以評價。無疑,這是一個極好的理論思維的鍛煉,人們的分析能力、鑒別能力、批判能力也必然會得到提升。
四、弗洛伊德學說的主要內容
(一)人格學說
以潛意識為基礎的人格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核心。它涵蓋了弗洛伊德的整個思想內容,反映了弗洛伊德思想的主旨——潛意識和性欲的發展,表現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基點——本能與社會的動態關系。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心理地形學”(psycho—topography),雖主張人的心靈“二部結構”,但實際上卻把它視為由潛意識(深層)、前意識(中層)和意識(表層)等三個層次所構成的。(1)潛意識(unconscious),指人的本能沖動、被壓抑的欲望和本能沖動的替代物(如夢、癔癥),即潛意識的心理本我。他反對把潛意識在邏輯方面解釋為一個正概念的反題,力圖證明潛意識是一個具有自身特征的能夠給予某種定義的正概念的存在。就是說,潛意識是一種處于意識之外的有能量、有強度和有效率的心理系統。他認為,潛意識的主要特征是非理性(原始沖動性)、非語言性、非道德性、反社會性、非邏輯性、非時間性、不可知性。這些為人類社會、倫理道德和宗教法律所不容許的東西,是有強烈心理能量的負荷,總要按照“快樂原則”去尋找出路,追求滿足。潛意識是心理深層的基礎和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甚至個人和整個民族的命運。這是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基石。(2)前意識(preconscious),指潛伏的暫存的并從潛意識中可召回的部分,通常是人們能夠回憶起來的經驗。因前意識比潛意識更接近意識,故它是潛意識和意識之間的中介環節和過渡領域。弗洛伊德認為,從描述意義上說,有兩種潛意識,即潛伏性潛意識和動力性潛意識;從動力意義上說,只有一種潛意識,即被壓抑的動力性潛意識。他把潛伏暫存的而非動力意義上的潛意識稱為前意識。真正嚴格的潛意識很難或根本不能進入意識,前意識則可能進入意識,所以從前意識到意識盡管也有界限,但兩者之間并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前意識處于潛意識和意識之間,擔負著“稽查者”的任務,嚴密防守,把住關口,不準潛意識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識之中。但是,當“稽查者”喪失警惕時,有時被壓抑的本能或欲望也會通過偽裝而迂回地滲入意識。(3)意識(conscious),指心理非本質的外表部分,是同外界接觸直接感知到的一縱即逝的心理現象。弗洛伊德反對把意識和心理等同起來的觀點,認為意識是人的心理活動中比較小而非主要的部分。他把意識比作同“大前房”(潛意識)相毗連的一個小的“接待室”。在他看來,意識服從于現實原則,調節著進入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著心理中那種原始的本能沖動和欲望。如果說被壓抑的心靈是嚴格意義上的潛意識,那么主要實施壓抑的心靈則是意識。但是,意識同外部聯系,與其同機體內部環境的聯系相比,既要受較多條件的限制、又距離比較遠些,所以,不僅潛意識系統,就是意識系統,歸根結底,還是由先天的本能、抑或未發的欲望和沖動所決定的。
晚期,弗洛伊德在《自我與本我》(1923)一書中對此做了修正,提出了“人格三部結構”(tripartite personality structure)說。他認為,人格是由本我(id) 、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所構成。(1)本我(又譯為伊底、原我、它我、私我、潛我、獸我),指最原始的、與生俱來的潛意識的結構部分。潛意識性是本我獨有的主要品質。弗洛伊德說:“本我是遺傳的,是生來就有的,而首要的是,本我是由本能構成的。本能源出于肉體組織,并以我們未知的形式在這里(在本我中)得到了最初的精神表現。它像一口本能和欲望沸騰的大鍋,具有強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它按照快樂原則,急切尋找出路,一味追求滿足。(2)自我,指人格結構中的管理和協調部分,是來自本我經外部世界直接影響而形成的知覺系統。它代表理智與常識,處于本我與超我之間,按照現實原則,充當仲裁者,監督本我,適當滿足。它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對本我的非理性沖動的控制和壓抑上。弗洛伊德打了這樣一個比喻:本我是匹馬,自我是騎手。動力是馬,騎手能給馬指出方向。自我駕馭本我,但馬也許不聽話,這說明本我的潛力是很大的。他有一句名言:“本我過去在哪里,自我即應在哪里!”自我具有防御職能和中介職能。自我常常是“三個暴君”——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的仆人。就是說,自我是外部東西與內部東西之間、本我與超我之間的過濾器。(3)超我,指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超我從自我分化、發展而來,大部分具有前意識的特性,但歸根到底還是潛意識的。超我代表良心、自我理想,來自父母及其代理者傳遞的文化倫理規范,是父母管教和兒童社會化發展的結果。本我是完全非道德的,自我力求是道德的,超我則能成為超道德的。超我處于人格的最高層,按照至善原則,指導自我,限制本我,達到自我典范或理想的自我實現。在弗洛伊德看來,上述三者保持平衡,就會實現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被破壞,就會導致神經癥。
由上述可見,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的基本出發點,就是把人作為自然的人、生物學上的人,作為同社會的根本對立物,夸大了人性與獸性的聯系和潛意識生活的價值,否定了人的社會本質和有意識心理生活的主導意義,所以它是生物學化的、精神決定論的理論。
但也應肯定,弗洛伊德人格學說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其一,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結構不是一個單維的構成物,而是一個多層次、多側面的復雜的組合體。盡管我們不能同意弗洛伊德對潛意識的本質及其作用的解釋,但是人的心理活動畢竟是意識和潛意識的對立統一體。其二,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形成不是一個無沖突的逕直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矛盾斗爭的過程。弗洛伊德把人格視為潛意識與前意識、意識之間,本我與自我、超我之間的對抗與壓抑的過程雖不盡然,但人格的形成總是充滿著各種矛盾斗爭,這也是事實。其三,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不是一個平面的量的累積,而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自我完善的質的變化。雖然我們不能同意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發展視為一個本能的我、現實的我、理想的我的機械發展系列,但個體社會化的自我完善畢竟是人格發展的總趨勢。
(二)本能學說
本能學說是弗洛伊德學說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他的人格理論的動力學基礎。
弗洛伊德發現,人的潛意識心理世界正是各種本能欲望、情緒所構成的非理性王國,歸根結底,它起源于人的先天的本能。他認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沖動和內驅力。
早期,他主張人有兩種本能:一是性本能,即生殖本能;二是自我本能(life instinct),即自衛本能。晚期,他做了修改,提出人具有這樣兩種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即愛和建設性的能量。他認為,真正的生的本能就是性本能,但是,自衛本能也同樣指向于生命的生長和增進,所以他把兩者合并為生的本能。二是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即恨和破壞性的能量。他宣稱:“一切生命的最終目標乃是死亡。”生和死這兩種本能的作用相反,又始終同時并存,似乎就是人的生命活動中一切矛盾斗爭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