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個案訪談實錄
- 附錄C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三)
- 附錄B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二)
- 附錄A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一)
- 參考文獻
- 8.2.5 增加農民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努力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
品牌:西南財大
上架時間:2024-07-10 17:11:23
出版社: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西南財大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個案訪談實錄 更新時間:2024-07-10 17:21:12
- 附錄C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三)
- 附錄B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二)
- 附錄A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一)
- 參考文獻
- 8.2.5 增加農民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努力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
- 8.2.4 充分發揮工會的職能,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收入
- 8.2.3 規范企業行為,改善農民工勞動用工環境
- 8.2.2 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工體面就業提供廣泛的就業服務
- 8.2.1 強化政府職能,改善農民工就業宏觀環境
- 8.2 對策思考
- 8.1.9 構建以勞動合同為依據的企業勞動用工模式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治本之策
- 8.1.8 組建適合農民工加入的工會組織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組織保障
- 8.1.7 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基本保障
- 8.1.6 提高勞動報酬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核心
- 8.1.5 推動地方經濟平衡發展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先決條件
- 8.1.4 消除就業歧視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重心
- 8.1.3 規范勞動關系管理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前提
- 8.1.2 提高農民工勞動技能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基礎
- 8.1.1 多方協同治理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必要條件
- 8.1 研究結論
- 8 研究結論與對策思考
- 7.6 小結
- 7.5 多方合作型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機制新模式的構建
- 7.4 新常態下各影響因素對提高農民工體面就業水平的作用機理
- 7.3.5 困于工會組織組建機制不健全
- 7.3.4 困于農民工自身資本稟賦匱乏
- 7.3.3 困于企業就業用工制度不規范
- 7.3.2 困于政府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 7.3.1 困于制度環境保障無效
- 7.3 農民工陷入體面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 7.2.8 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實現利益訴求
- 7.2.7 生活方式落后,難以融入城市
- 7.2.6 勞動爭議多,難以實現公平就業
- 7.2.5 社會保障難,主體地位缺失
- 7.2.4 契約意識弱,難以實現勞動保護
- 7.2.3 收入水平低,難以平衡人力資本投資
- 7.2.2 就業發展難,難以適應新常態
- 7.2.1 就業穩定性差,難以實現體面就業
- 7.2 經濟新常態下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現實困境
- 7.1.3 經濟增長動力發生轉變,專業技能型農民工緊俏
- 7.1.2 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結構性失業攀升
- 7.1.1 經濟增長速度趨緩,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
- 7.1 經濟新常態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 7 經濟新常態下各影響因素對提高農民工體面就業水平的作用機理及多方合作型模式的構建
- 6.7 小結
- 6.6.3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社會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6.2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組織績效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6.1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工作與生活質量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6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其后效變量的影響分析
- 6.5.5 政府職能與運行效率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邊際效應分析
- 6.5.4 工會會員身份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3 地域經濟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2 組織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1 個體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5 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 6.4.2 農民工體面就業整體水平堪憂
- 6.4.1 農民工體面就業與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 6.4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 6.3.3 農民工體面就業綜合指數水平的計算
- 6.3.2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結構模型的構建
- 6.3.1 評價因素的同度量化處理
- 6.3 農民工體面就業指數測算
- 6.2.2 效度檢驗
- 6.2.1 信度檢驗
- 6.2 調查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 6.1.3 問卷調查的農民工基本信息統計分析
- 6.1.2 樣本容量分析
- 6.1.1 問卷設計
- 6.1 調查問卷與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 6 問卷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
- 5.5 小結
- 5.4 社會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3 組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2 農民工工作與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1.9 根據權重判斷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及前10位排序
- 5.1.8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立
- 5.1.7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實證篩選
- 5.1.6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理論遴選
- 5.1.5 農民工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 5.1.4 國內外學者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綜合述評
- 5.1.3 個體多維度層面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2 宏觀、中觀、微觀多層級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1 國家制度層面的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體系的構建
- 4.4 小結
- 4.3 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理論模型構建
- 4.2.3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社會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影響
- 4.2.2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組織績效提升的影響
- 4.2.1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其工作與生活質量提升的影響
- 4.2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后效變量研究
- 4.1.5 政府職能及運行效率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4 工會會員身份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3 地域經濟因素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2 企業組織因素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1 農民工的個體特征因素對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影響因素及研究假設
- 4 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假設、后效變量研究及理論模型的構建
- 3.4 小結
- 3.3.2 第二階段:2003年至今,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階段及現狀分析
- 3.3.1 第一階段:1978—2002年,初步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階段及現狀分析
- 3.3 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及現狀分析
- 3.2.6 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特征
- 3.2.5 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就業水平增速逐年提高,且就業行業呈現集中趨勢
- 3.2.4 流動性是農民工就業的主要特征,東部地區仍然是其就業的主要流入地
- 3.2.3 現階段農民工總量還呈增加態勢,但增速開始趨緩
- 3.2.2 農民工在較為復雜的勞動力組成結構中的占比較大
- 3.2.1 勞動力各產業間分布不均、農村非農產業滯后
- 3.2 農民工的產生背景及就業特征
- 3.1 就業保障的內涵
- 3 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與現狀研究
- 2.4 小結
- 2.3.3 體面就業的定義、內涵及特征
- 2.3.2 農民工及研究對象
- 2.3.1 新常態
- 2.3 相關概念
- 2.2 理論基礎述評
- 2.1.8 社會資本理論
- 2.1.7 人力資本理論
- 2.1.6 公平正義理論
- 2.1.5 生存經濟理論
- 2.1.4 制度邊緣理論
- 2.1.3 非正式經濟理論
- 2.1.2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 2.1.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
- 2.1 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
- 2 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界定
- 1.5.2 應用創新
- 1.5.1 理論創新
- 1.5 研究的創新之處
- 1.4.3 計量分析法
- 1.4.2 調查研究法
- 1.4.1 文獻分析法
- 1.4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內容
- 1.3 研究的內容與思路
- 1.2.3 研究述評
- 1.2.2 國內研究現狀
- 1.2.1 國外研究現狀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1.2 研究意義
- 1.1.1 研究背景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 1 緒論
- 前言
- “新常態下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體系及實現機制研究”課題組成員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新常態下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體系及實現機制研究”課題組成員
- 前言
- 1 緒論
-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義
-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 1.2.1 國外研究現狀
- 1.2.2 國內研究現狀
- 1.2.3 研究述評
- 1.3 研究的內容與思路
- 1.3.1 研究內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獻分析法
- 1.4.2 調查研究法
- 1.4.3 計量分析法
- 1.5 研究的創新之處
- 1.5.1 理論創新
- 1.5.2 應用創新
- 2 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界定
- 2.1 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
- 2.1.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理論
- 2.1.2 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
- 2.1.3 非正式經濟理論
- 2.1.4 制度邊緣理論
- 2.1.5 生存經濟理論
- 2.1.6 公平正義理論
- 2.1.7 人力資本理論
- 2.1.8 社會資本理論
- 2.2 理論基礎述評
- 2.3 相關概念
- 2.3.1 新常態
- 2.3.2 農民工及研究對象
- 2.3.3 體面就業的定義、內涵及特征
- 2.4 小結
- 3 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與現狀研究
- 3.1 就業保障的內涵
- 3.2 農民工的產生背景及就業特征
- 3.2.1 勞動力各產業間分布不均、農村非農產業滯后
- 3.2.2 農民工在較為復雜的勞動力組成結構中的占比較大
- 3.2.3 現階段農民工總量還呈增加態勢,但增速開始趨緩
- 3.2.4 流動性是農民工就業的主要特征,東部地區仍然是其就業的主要流入地
- 3.2.5 第三產業的農民工就業水平增速逐年提高,且就業行業呈現集中趨勢
- 3.2.6 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特征
- 3.3 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及現狀分析
- 3.3.1 第一階段:1978—2002年,初步構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階段及現狀分析
- 3.3.2 第二階段:2003年至今,農民工就業保障機制不斷完善階段及現狀分析
- 3.4 小結
- 4 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因素、研究假設、后效變量研究及理論模型的構建
- 4.1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影響因素及研究假設
- 4.1.1 農民工的個體特征因素對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2 企業組織因素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3 地域經濟因素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4 工會會員身份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1.5 政府職能及運行效率對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影響
- 4.2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后效變量研究
- 4.2.1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其工作與生活質量提升的影響
- 4.2.2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組織績效提升的影響
- 4.2.3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社會和諧勞動關系構建的影響
- 4.3 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理論模型構建
- 4.4 小結
- 5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體系的構建
- 5.1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1.1 國家制度層面的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2 宏觀、中觀、微觀多層級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3 個體多維度層面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相關文獻綜述
- 5.1.4 國內外學者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綜合述評
- 5.1.5 農民工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 5.1.6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理論遴選
- 5.1.7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實證篩選
- 5.1.8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權重的確立
- 5.1.9 根據權重判斷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及前10位排序
- 5.2 農民工工作與生活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3 組織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4 社會和諧勞動關系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 5.5 小結
- 6 問卷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
- 6.1 調查問卷與樣本基本情況分析
- 6.1.1 問卷設計
- 6.1.2 樣本容量分析
- 6.1.3 問卷調查的農民工基本信息統計分析
- 6.2 調查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檢驗
- 6.2.1 信度檢驗
- 6.2.2 效度檢驗
- 6.3 農民工體面就業指數測算
- 6.3.1 評價因素的同度量化處理
- 6.3.2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結構模型的構建
- 6.3.3 農民工體面就業綜合指數水平的計算
- 6.4 農民工體面就業的描述性統計分析
- 6.4.1 農民工體面就業與各維度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 6.4.2 農民工體面就業整體水平堪憂
- 6.5 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因素實證分析
- 6.5.1 個體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5.2 組織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3 地域經濟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4 工會會員身份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方差分析
- 6.5.5 政府職能與運行效率對農民工體面就業影響的邊際效應分析
- 6.6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其后效變量的影響分析
- 6.6.1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工作與生活質量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6.2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組織績效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6.3 農民工體面就業對社會和諧勞動關系構建影響的相關性分析
- 6.7 小結
- 7 經濟新常態下各影響因素對提高農民工體面就業水平的作用機理及多方合作型模式的構建
- 7.1 經濟新常態對農民工就業的影響
- 7.1.1 經濟增長速度趨緩,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
- 7.1.2 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結構性失業攀升
- 7.1.3 經濟增長動力發生轉變,專業技能型農民工緊俏
- 7.2 經濟新常態下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現實困境
- 7.2.1 就業穩定性差,難以實現體面就業
- 7.2.2 就業發展難,難以適應新常態
- 7.2.3 收入水平低,難以平衡人力資本投資
- 7.2.4 契約意識弱,難以實現勞動保護
- 7.2.5 社會保障難,主體地位缺失
- 7.2.6 勞動爭議多,難以實現公平就業
- 7.2.7 生活方式落后,難以融入城市
- 7.2.8 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實現利益訴求
- 7.3 農民工陷入體面就業困境的原因分析
- 7.3.1 困于制度環境保障無效
- 7.3.2 困于政府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 7.3.3 困于企業就業用工制度不規范
- 7.3.4 困于農民工自身資本稟賦匱乏
- 7.3.5 困于工會組織組建機制不健全
- 7.4 新常態下各影響因素對提高農民工體面就業水平的作用機理
- 7.5 多方合作型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機制新模式的構建
- 7.6 小結
- 8 研究結論與對策思考
- 8.1 研究結論
- 8.1.1 多方協同治理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必要條件
- 8.1.2 提高農民工勞動技能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基礎
- 8.1.3 規范勞動關系管理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前提
- 8.1.4 消除就業歧視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重心
- 8.1.5 推動地方經濟平衡發展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先決條件
- 8.1.6 提高勞動報酬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核心
- 8.1.7 建立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基本保障
- 8.1.8 組建適合農民工加入的工會組織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組織保障
- 8.1.9 構建以勞動合同為依據的企業勞動用工模式是農民工實現體面就業的治本之策
- 8.2 對策思考
- 8.2.1 強化政府職能,改善農民工就業宏觀環境
- 8.2.2 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工體面就業提供廣泛的就業服務
- 8.2.3 規范企業行為,改善農民工勞動用工環境
- 8.2.4 充分發揮工會的職能,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收入
- 8.2.5 增加農民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努力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
- 參考文獻
- 附錄A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一)
- 附錄B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二)
- 附錄C 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調查問卷(三)
- 個案訪談實錄 更新時間:2024-07-10 17: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