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常態下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體系及實現機制研究
- 陳靜
- 873字
- 2024-07-10 17:20:21
1.2.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體面就業指標體系構建。申曉梅和凌玲(2010)、宋國學(2010)、黃維德(2014)、陳靜(2015)等以體面就業四大戰略目標和蘊含的基本理念為衡量維度,結合政府、企業、員工自身在體面勞動實現中的相關責權利規定,構建了一套多層次的體面勞動衡量指標體系;丁越蘭等(2013)把體面就業的四大戰略目標作為結構維度,構建了政府、企業和個人三個層級的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叢勝美和張正河(2016)以糧農為研究對象,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作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一套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包含“生存、勞動條件、社會屬性、被尊重和個人價值”五個維度;卿濤等(2016)以企業一線員工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一套體面勞動感知評價指標體系,主要有三個維度,即飽滿自信、共存包容、尊重認可;徐巖等(2017)以扎根理論為理論基礎,構建了企業一線員工和管理者的體面就業的評價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工資收入體面感、就業保障體面感、工作氛圍體面感、勞動強度體面感、民主參與體面感、職業發展體面感和社會地位體面感七個維度。
第二,從企業以及政府職能等視角來研究和提出實現體面就業的措施。江立華(2002)、艾春岐(2005)、何文舉和殷志云(2007)、李朝陽(2011)、朱國敏(2012)、陳海秋(2009)、張琳和楊毅(2014)、孟浩(2015)、徐璐(2015)、于米(2017)、朱飛等(2018),分別從政府參與和制度視角進行研究并提出了構建一套以稅收政策、社會保障制度、勞動報酬、勞動技能的培訓、資金籌集等為內容的體面就業支持系統,從而保障勞動者的合法勞動權益。
第三,農民工就業質量與體面勞動實現的研究。陳海秋(2009)、韓長賦(2006)、賀天平(2012)、周格(2013)、陳靜(2014)、張琳(2014)、叢勝美(2016)、任曉雅等(2019)認為,要實現農民工的體面就業,就必須要考慮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就業數量。首先,通過以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為優先目標,持續穩定地實施有利于擴大就業的宏觀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其次,加強職業培訓,不斷提高勞動者的就業能力。二是就業質量。要實現農民工的高質量就業,必須從制度安排、勞動權益保障、社區服務管理體系等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