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研究的內容與思路

1.3.1 研究內容

本書研究的總體框架如圖1-1所示。

圖1-1 總體框架

本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八個方面:

(1)引言。本章首先提出本書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義,探析了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了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框架、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介紹了本書的創新之處。

(2)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及相關概念界定。本章主要討論了體面就業的理論基礎,同時通過對相關理論的闡述,構建了體面就業實現的理論路徑;同時,對國內學者關于新常態、農民工和體面就業的研究進行了梳理,根據社會分層理論和社會結構理論對本書的研究對象——生存型農民工進行鎖定。

(3)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與現狀研究。本章主要采用文獻分析法探析我國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進程,采用數據挖掘法搜集到一些具有較高置信度的歷史宏觀經濟數據,以期探究各歷史階段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情況及存在的問題。本章研究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農民工就業保障內涵,第二部分主要論述了農民工產生背景和流動特征,第三部分主要探討了農民工就業保障的歷史演進及現狀分析。

(4)農民工體面就業的研究假設及理論模型構建。本章主要探討了實現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影響因素,如農民工個體因素、地域經濟因素、企業組織因素、工會會員身份和政府職能與運行效能因素。此外,本書還探討了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的后效變量。如果農民工實現了體面就業,將會提高農民工工作生活質量、組織績效和有利于社會和諧勞動關系構建。最后,本書提出了八個相關的理論研究假設,構建了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的理論研究模型。

(5)農民工體面就業的評價體系構建。本章首先梳理了國內外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文獻,并從多層級和多維度做了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的文獻綜述;通過將農民工體面就業內涵所蘊含的基本理論和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耦合作為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理論基礎,結合農民工自身特征和就業特點,從理論視角遴選了5個維度、47個評價因素;采用德爾菲法、隸屬度分析法和相關分析法對理論構建的指標體系進行篩選,最終構建了5個維度、32個評價因素的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對評價因素進行權重賦值,并對排名前10位評價因素進行排序和關系層對應,說明實現農民工體面就業需要政府、企業、工會和農民工自身多方協同努力。

(6)問卷調查與數據統計分析。本章首先闡釋了調查問卷設計情況,統計了回收問卷的基本信息,并對問卷調查進行了信度和效度分析;通過對問卷調查數據的同度量化處理和農民工體面就業評價結構模型構建,計算出各種條件下的農民工體面就業指數;對問卷調查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知,農民工體面就業綜合指數水平堪憂,尤其是在生存就業和安全就業方面存在較大問題;本書采用相關性分析和邊際效用分析方法對前一章提出的八個研究假設進行了驗證支持。

(7)經濟新常態下各影響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水平提高的作用機理及合作型模式構建。本章首先闡釋了經濟新常態對農民工體面就業的影響,探討了新常態下農民工體面就業的現實困境,剖析了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困境存在的原因;隨后分析了影響因素對農民工體面就業的作用機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構建以政府、企業、工會和農民工自身等多方合作的農民工體面就業實現機制新模式。

(8)研究結論與對策思考。本章首先進行了九個方面的研究結論歸納總結;其次提出了強化政府職能與提升運行效率,改善農民工宏觀就業環境;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為農民工體面就業提供廣泛的就業服務;增加農民工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投資,努力提升其就業能力等的對策思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边| 葫芦岛市| 荆门市| 准格尔旗| 建平县| 双峰县| 合作市| 南木林县| 竹山县| 佛坪县| 靖江市| 同江市| 洞口县| 江川县| 阳泉市| 西平县| 瑞安市| 中宁县| 壤塘县| 清徐县| 江华| 民和| 收藏| 潮安县| 清流县| 鲜城| 麻城市| 平湖市| 龙州县| 车致| 准格尔旗| 汝南县| 扎兰屯市| 沂源县| 灵武市| 灵台县| 宜州市| 潼关县| 丰都县| 郑州市| 新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