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前言
人猿相揖別。只幾個石頭磨過,小兒時節。
銅鐵爐中翻火焰,為問何時猜得?不過幾千寒熱。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
流遍了,郊原血。
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五帝三皇神圣事,騙了無涯過客。
有多少風流人物?
盜跖莊蹻流譽后,更陳王奮起揮黃鉞。
歌未竟,東方白。
——毛澤東《賀新郎·讀史》
毛澤東愛讀史,也最懂史,不僅精讀詳批了二十四史,對許多筆記野史也多有留意,甚至在臨去世之前,還要工作人員到北京圖書館找一部大字本的《容齋隨筆》來讀。毛澤東的救國智慧、治國方略,無不可在中國歷史中找到淵源。
然而,讀史要有“智慧”,切不可被漫長的歷史“騙了無涯過客”。人要破除對歷代的帝王之術的神秘感,對其有清醒的認識;要善于運用自己的經驗分析歷代的治亂成敗,并從中總結出相應的規律;還要從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中走出來,在更高的層次上看待政治與道德的關系。而在具體操作上,則要諳熟通權達變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規。能夠做到這些,雖未必能趕上大智大賢,也應算是會“讀史”了。
當然,要真正讀懂歷史,又談何容易。正所謂“一篇讀罷頭飛雪”,沒有宏大的氣魄,沒有滄桑的經歷,沒有豐富的知識,即使對史書倒背如流,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只有將歷史與自己的生命融為一體,方可稱得上懂史。而人一旦到了這個境界,恐怕就可以“創造歷史”了。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血腥的戰亂也許暫時過去了,但人生的“戰爭”卻永遠不會停止。因此,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對于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永遠都不會失去意義。至于意義的大小,就全憑個人的覺悟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