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書生能否成帝王
- 讀史有智慧(全二冊)
- 冷成金
- 7916字
- 2024-03-28 17:28:13
據說,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確實,自屈原以來,詩人、文學家、畫家多出在江南,江南才子是天下聞名的。不僅古代如此,就是在現代,大作家也多出在南方,現代文學史上的魯(魯迅)、郭(郭沫若)、茅(茅盾)、巴(巴金)、老(老舍)、曹(曹禺)六大家及數小家,絕大部分出生在南方。
至于封建皇帝,則更為有趣,似乎全部出在北方。從秦始皇算起,漢高祖劉邦是沛縣豐邑人,今屬江蘇省沛縣;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是南陽蔡陽人,今屬湖北棗陽市,雖地處南北交界之處,在人們的觀念上還應算作北方;宋太祖趙匡胤出生于河南洛陽的一個軍官家庭;成吉思汗及元世祖忽必烈就不必贅述了;明太祖朱元璋是濠州鐘離縣人,今屬安徽省鳳陽縣,也應算作是北方人;至于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個王朝清朝,同元朝一樣,其統治者都是來自遙遠的北方。
上述的皇帝是中國主要朝代的開國皇帝,至于其他戰亂時期產生的走馬燈般的帝王,或是直接出自北方,或是祖上幾代來自北方,總之,絕大多數是北方人,而且其祖居之地還較為集中,大多沿運河兩岸分布。
這真是風水不同、地殊人異嗎?其實,這要看怎么講。如果把風水看成封建迷信的東西,這當然與風水無關;但若從廣義上理解風水,把風水看作一種人文地理方面的東西,甚至有一些地緣政治的色彩,那就與風水有關。在中國古代社會,北方開發較早,文化也較為早熟,社會制度、宗法觀念相對于南方來講較為嚴密、發達和成熟,在大多數時間里,北方不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還是經濟的中心,又兼北方人勇武善戰,因而,改朝換代之舉一般都發生在北方,北方因此而多出皇帝。相反,南方不論是社會統治、宗法統治、思想統治相對北方均較弱,因此,人們的思想觀念就較為解放和活躍,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促生大作品。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方面。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別看只有這八個字,其中包含的深奧道理卻是萬年不易的。從表面上來看,這句話意思是說仁厚的人喜歡崇山峻嶺,智慧的人喜歡河流溪水,實際上卻道出了兩種智慧類型。一種是仁者,一種是智者,仁者的智慧如同崇山峻嶺一樣厚重不移,而智者的智慧卻如河流溪水一般變動不居。由此反推,即可看出,河流湖泊眾多的地方是造就智者的地理環境,而崇山峻嶺及平原草漠眾多的地方是造就仁者的地理環境,即使是現代科學也不否認地理環境對人的性格、智能的影響。仁者多傾向于搞政治,智者多傾向于搞文學藝術。看來,南方出文人,北方出皇帝,不僅有其社會方面的必然性,還有地理方面的必然性。
仁者與智者,只是兩種智慧類型,絕無高下之分;文人與帝王,也是兩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就其作用來講,實際上亦無高下之分,只是人們極易看到帝王身享榮華富貴、手操生殺大權,而看不到學者文人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精神的主宰罷了。不過,必須看到的是,學者書生或是文人雅士是與帝王格格不入的,文人書生絕對做不了開國皇帝,其原因如下:
一、文人書生所學的圣賢之道是為了治國,絕非為了開國,圣賢之道教人修身養性,絕不教人造反;
二、文人書生所代表的道德理想永遠走在社會現實的前面,只能永遠站在現實的前面去召喚、哀憐、慨嘆身后的社會現實,而不會去首倡造反、在白骨堆上建起新的王朝宮殿;
三、文人書生長于書齋,兩耳盡是圣賢的教誨,缺乏社會鍛煉,故缺少開國帝王所必備的野心勃勃、勢利、詭詐、機變、老辣、無賴、無恥、狠毒乃至喪盡天良等性格素質;
四、中國歷來就是一個學者與帝王分離、文人與官吏分離的國度,文人書生別說做了皇帝,就是做了官吏,也往往喪失了獨立的品格,只剩下了官格,以治國治民為代表的理想道德即行告退,為官之道往往壓倒一切;
五、最后的一個補充方面,是古代的文人學者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往往并不低,所以首倡造反的往往不是他們。
所以,中國古代社會就出現了這樣的奇異現象:真正的仁德才智之士,做不了開國皇帝。當開國皇帝的大多屬于這兩種人:一是流氓,一是豪強,蓋因流氓無顧忌,豪強有勢力也。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歷史環境里,卻偏偏出了一個書生皇帝,把書生和皇帝這兩種不同的人格結合在一起,造出一種怪胎來。縱觀這一書生皇帝的成敗過程,我們可以看出許多有意味的東西。
西漢與東漢之間,隔了一個短短的朝代,這就是歷時十八年的王莽新朝。一般的歷史著作不大提這一朝代,認為是西漢和東漢兩個朝代的銜接過渡階段,是漢朝的暫時中斷。其實,它應當算作是一個獨立的朝代,不僅因為王莽正式稱帝建年號,還因為他掌握了實際政權,頒布實行了許多重要的政策法令。新朝的王莽,就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獨一無二的由書生通過外戚的身份與干仕的和平方式而走上帝位的皇帝。
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因為是王太后的侄子,被封為新都侯,當時他三十歲。又過了七八年,王莽看準時機,揭發了廢后許氏伙同王長、王融希圖重為皇后的一系列陰謀,由原大司馬王根推薦,做了大司馬。從此,王莽開始了他沽名釣譽的生涯。
王莽做了大司馬,決心要在名聲上超出他的上輩,于是,就禮賢下士、延攬名士作為幕僚,并做出一副極其清廉高潔的樣子。每當從朝廷上得了賞賜,他都全部分給賓客僚屬,自己分文不取;在生活上,他也格外節儉,穿的是破舊的衣服,吃的是素淡的飯菜,幾乎和一般的百姓沒有什么兩樣。一次,王莽的母親生病,朝廷上的公卿侯爵多派夫人前來探視。這些人都穿著綾羅緞匹,頭上戴著珠寶首飾。王莽的妻子急忙出門迎接,穿的是粗布衣服,衣不拖地,裙子才剛剛蓋過膝蓋。客人們以為她是王家的仆婦,等悄悄問過別人之后,才知道她就是王莽的妻子。王莽家招待客人禮數十分周到,但用以招待的僅是清茶一杯而已。自此以后,王莽開始有了清廉儉約的名聲。
不僅如此,王莽還博得了直臣的美名。一次,太皇太后王氏設宴邀請傅太后、趙太后、丁皇后等人一同聚會,主事官員在座位正中擺下一把椅子,歸太皇太后坐,在旁邊又擺下一把椅子,歸傅太后坐,其余則排列兩邊。這時王莽走進來,大聲喝問:“上面為什么設著兩個座位?”主事官員回答說:“一個是太皇太后的,一個是傅太后的。”王莽說:“傅太后乃是藩妾,怎得與至尊并坐?快撤下來!”傅太后聽說她的座位被撤掉,就沒赴宴。后來,傅太后脅迫哀帝罷免王莽,王莽聽到了消息,馬上自請免職,哀帝也未加挽留。就這樣,王莽又回到了他的新都封地。
不過,這件事雖使他遭到罷官,卻為他贏得了更多的好名聲,大眾都認為王莽有古代賢臣的風范。
西漢末年,社會各方面均已顯得十分腐敗,別的不說,僅漢哀帝寵愛男色一事就足以說明問題。董賢的父親曾任御史,因此董賢得以為太子舍人,當時年紀才十五六歲。后來哀帝偶爾在殿中看到他,還以為他是女扮男裝,一見之下,竟傾心相愛,再加上董賢慣會柔聲下氣、搔首弄姿,更讓哀帝寵愛,以致兩人食同案,寢同床,形影不離。后來連董賢的妹子和妻子也輪流陪哀帝寢居,董賢一家也平步青云,真是獨邀主寵,公侯滿門。哀帝對董賢的寵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一天,哀帝和董賢一起午睡,哀帝先醒,見董賢還在沉睡,就想悄悄起身,沒想到衣袖被董賢壓住。為了不驚醒董賢,哀帝竟把袖子割斷起身。通過這一件事就可知道,在這樣的君主統治下,朝政無法不糜爛,國勢無法不衰弱。王莽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才由官僚一步步地篡取皇位的。
哀帝荒淫過度,于二十六歲亡。董賢雖對哀帝忠心耿耿,怎奈不習事務,無法理喪,太皇太后王氏便命王莽入都幫助董賢治理喪事。這又給了王莽一個撈取政治資本的大好機會。王莽入朝,不問喪事如何辦理,先順應人心,罷黜了董賢,令他自殺而死,并將董賢一家遷徙他地,將其家產估賣充公,然后才料理了哀帝的喪事。
王莽獨掌大權以后,便與太皇太后商議,迎立中山王箕子為嗣。王莽為了討好太皇太后,把平時得罪她的傅、趙等太后、皇后一概貶降,致使許多人自殺。太皇太后倒是滿心歡喜,以為王莽替她出了口惡氣,其實這是王莽在為自己以后進一步奪取政權掃清道路。
劉箕子即位,是為漢平帝。當時平帝只有九歲,一切權力均由王莽把持,就是太皇太后王氏也被王莽哄得團團轉。朝廷中的正直大臣見王莽專權,貶降太后、擅立新君,漸無人臣之禮,陸續辭職引退;在朝的官員多趨炎附勢,尤其是歷任三朝的大司徒孔光,竟去揣摩王莽的心意,一味奉承。不過,王莽也很狡猾,他知道自己多半是靠了太皇太后王氏的信任才得以獨攬大權的,人心其實并未收攏。王莽既不懂征戰,又不懂治國安民、收攏人心的辦法,只有靠弄虛作假或矯情作偽。
王莽想了多日,終于想出一個辦法。他秘密派人前往益州,告訴地方長官,讓他買通塞外蠻夷,假稱越裳氏,獻入白色雉雞。平帝元始元年(1年)正月,塞外果有蠻人入朝,說是由于仰慕漢朝德儀,特來入獻白雉一只。王莽一聽,非常高興,立即稟告了太皇太后,把這只白雉送到宗廟里。虧得王莽讀過書,才想出了這個辦法。原來,周朝成王的時候,越裳氏也曾來中原獻白雉,王莽是想把自己比成輔佐幼主的周公,才買囑塞外蠻夷來漢獻雉。其實群臣皆知是王莽所為,但誰也不愿揭破,反而仰承王莽的意思,說大司馬王莽安定漢朝,當加為安漢公,太皇太后即日下詔。王莽故作姿態,上表一再辭謝,并要求加封迎立平帝有功的孔光等人,自己最后只受爵位,退還了封邑。
王莽還大封劉氏宗室,凡劉氏王侯,只要有后者,一概升爵封賞,致仕的士大夫及其子女,也都給予俸祿,甚至對孤寡老人,也遍濟周恤,使得天下吏民對他無不稱道。后來,王莽又上書太皇太后,說她年事已長,不宜署理小事,凡封爵以下諸事,均交自己處理。太皇太后當然依議,于是,天下就更是只知王莽而不知漢天子了。
王莽還不滿足,又秘密派人買囑獻瑞。第二年,黃支國獻入犀牛,漢廷上下均感驚異,都覺得黃支國遠在海外,從不和漢朝交往,難道又是仰慕安漢公王莽的威儀,前來拜服?隨后,又接到南方某郡的報告,說是江中有黃龍游出。祥瑞頻出,真是稱頌不迭。
但是,這年夏天漢朝的很多地方卻出現了罕見的大蝗災,王莽就是再有本領,也無法把蝗災說成是祥瑞之事。但他另有新招——借滅蝗來提高自己的威望。王莽一面派官吏查勘,準備救濟災荒,一面啟奏太皇太后,宜減衣節食,為萬民做出榜樣。尤其是王莽自己,戒除葷腥,不殺生靈,還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以充作救災費用。朝廷公侯見王莽如此大方,也不好不效法,先后捐款捐物的多達二百多人。過了不久,陰雨連下,蝗災漸退,稼禾復生,大家都說安漢公德感天地,王莽由此又得到了一片贊譽之聲。
平帝十二歲時,王莽建議選立皇后,并采用古禮,選娶十二名后妃。王莽令人選擇世家良女,造冊呈入。主管官員揣摩王莽的用意,多選豪門士族之女,尤其是王氏女子,幾乎占了一半,連王莽的女兒也在內。王莽本想讓自己的女兒獨占后宮,又不便明言,就故意啟奏太皇太后,說是王氏女子應該一并除去。太皇太后正弄不清什么意思,群臣卻議論紛紛,都要求立王莽的女兒為皇后。王莽還要再選十一名湊數,群臣盡皆抗議,說只需王皇后一人即可。太皇太后優柔寡斷,只好聽從了王莽和群臣的建議。王莽又把皇室所賞賜的錢物拿出八九成分賜給其他隨嫁媵女及其家屬,使得別人感恩戴德。
王莽這樣做事,有時太過露骨,連他的兒子王宇也看不慣,王宇怕日后出事,屢次勸諫王莽,王莽概不聽從。王宇無法,便派人在王莽門前灑露血跡,以為王莽迷信,也許會相信那是上天垂誡,多少應加以收斂。沒想到灑血的人竟然被衛兵發現逮捕,連累王宇,王莽竟因為這么一點兒小事就殺死了他的親生兒子及其同黨,并把平帝生母衛氏的家族及支族盡數屠戮,只留下衛后一人。
王莽之女既為皇后,王莽就更加想方設法地討太皇太后的歡心。他認為太皇太后年老體弱,獨居深宮一定十分憋悶,就建議她外出旅游,并借機存問孤寡。太皇太后當然求之不得,立刻答應。王莽還準備了許多錢帛牛酒,沿途賜賞窮困老弱之人,弄得萬民拜呼,好不熱鬧。再加上所到之處都是名勝古跡,老婦人仿佛到了另一個神奇的世界,真是說不盡的歡愉。
王莽之討好太皇太后,真可謂體貼入微。太皇太后的一個弄兒有一次生病,住在宮外,王莽以安漢公的身份,竟親去探望。那個弄兒十分感激,病好入宮之后,在太皇太后面前極言王莽的好處。太皇太后認為王莽實在是孝順極了,別說是侄子,就是親生兒子也遠遠比不上啊!
王莽行事有兩個特點:一是處處遵循古制,一是相信符命靈異。其實,這是王莽籠絡人心的手段,至于他自己是否發自內心,卻十分難說。王莽根據周朝的先例,特別創議,設立明堂靈臺,還建造了近萬間學舍,專門招納儒士名人,設官考校,賢者為師,愚陋者為徒。王莽以為南方北方都來獻瑞,獨有西羌東夷未見入朝,就又買囑有關人等,讓他們密往辦理。不久,東獻方物,西獻小海(即青海)等地。王莽十分高興,立即征發囚犯邊民,前往墾戍。
群臣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向太皇太后王氏奏請說,當初周公輔政七年制度乃定,如今安漢公輔政才四年就大功告成了,應當把安漢公升到宰相的地位上去,列于諸王之上,并應加賜九錫。太皇太后一概應允。這期間,上書請加封安漢公的就有近五十萬人。太皇太后見朝野上下如此恭維王莽,也弄不清真假,只是加緊催辦,行九錫之封典。九錫封典是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級別的封賞儀式,所封之物共有九種:一錫車馬、二錫衣服、三錫樂器、四錫朱戶、五錫納陛、六錫虎賁、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受封之后,其德望權位、儀仗用度,幾與皇帝不相上下。平帝年已十四,智慧漸開,知道王莽挖掘太后墳墓,且殺盡舅族,只剩母親一人,還不許相見,曾十分憤慨地說:“我若長大,一定報了此仇!”王莽的心腹告訴了王莽,王莽怕日后平帝長大參政對自己不利,就送入毒酒,毒死了平帝。
王莽壓制住群臣的意見,主張迎立宣帝的玄孫劉嬰為皇帝。這時,長安挖井得石,上書“安漢公莽為皇帝”等丹紅大字。各地符命,陸續來到長安。王莽讓人告訴太皇太后,這位喜諛庸碌的太皇太后到了此時才算明白,厲聲呵斥說:“這些都是欺人妄語,斷不可施行。”但她已阻止不了王莽,只好下詔,讓王莽當假皇帝。
王莽為假皇帝后不到一月,劉氏宗室就有人起兵討伐王莽,他們聯合農民起義軍,一直攻打到了長安。王莽派兵鎮壓,基本消滅了這次聯合進攻,他的威德似乎又加牢了一層。這時,王莽又得到了一項符示。原來,梓潼人哀章,狡詐靈滑,看準王莽的心思,想趁機弄個官做。于是,他暗制一銅匣,扮作方士模樣,在黃昏時交給了高祖的守廟官。王莽收到后打開一看,其中斷言王莽當做真天子,下列佐命十一人,一是王舜,二是平晏,三是劉歆,四是哀章,五是甄邯,六是王尋,七是王邑,八是甄豐,九是王興,十是孫建,十一是王盛。
王莽當然知道這是假的,但他正好弄假成真,將此作為篡權的依據。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一日,王莽率領群臣朝拜高祖廟,拜受金匱神禪,回來后謁見太皇太后,說秉受天命,自己應當做皇帝,太皇太后正要駁斥,王莽已管不了許多,即跑出內宮,改換天子服飾,走至未央宮,登上龍庭寶座,文武官員也一律拜賀。王莽寫好詔命,正式頒布,定國號為新,改十二月朔日為新始建國元年(8年)正月朔日,服色尚黃,犧牲尚白。
劉嬰只是立為太子,并未做皇帝,所以御璽一直由太皇太后保管。王莽派王舜去索取御璽,太皇太后不能不予,便狠狠地往地下一摔。這塊自秦朝傳下的傳國御璽,從此便缺了一角。
王莽既得漢朝,便須依照符命所示,盡封十一人官職。其余九人倒還好說,只是王興、王盛二人,乃是哀章假造出來,取王莽興盛的吉利之意,哪里去尋找?好在姓王的很多,同名者亦不少,訪得一個城門令史王興,還有一個賣餅的男子王盛,俱拜為將軍。王莽又嫌自己的出身不夠堂皇正大,自稱為黃帝虞舜的后裔,尊黃帝為初祖,虞舜為始祖,凡姚、媯、陳、田、王諸姓,皆為同宗。這樣,王莽既有了淵源,又有了宗族,可謂是天命攸歸的真龍天子了。
王莽建立新朝以后,頒布了許多令人莫名其妙而又啼笑皆非的法規。新始建國二年(10年),王莽根據古書《周禮》《樂語》上的傳聞記載,開賒貸,立五均,平物價,抑兼并,發貨款。并令凡有田不耕者,城郭中宅不種菜植樹者,民浮游無事者,都要交稅。采礦、漁獵、畜牧、蠶桑、紡織、補縫、工匠、醫、巫、卜、祝、方技、商販納其利的十分之一上繳。并多次改鑄貨幣,尤其是改動地名、官名,改來改去,令人記載不清,書寫不明,以至下詔令時需注明原名才能看明白。
當時天下官吏不得俸祿,生活所需均從奸利所出,王莽追查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以來貪污致富的人,沒收其財產的五分之四,并命令下級揭發上級、仆人揭發主人。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沒能制止住貪污,反而使貪污更甚。新朝天鳳六年(19年),王莽又宣布每六年改元一次,自言“當如黃帝升天”,其目的是欺騙百姓,但百姓受欺已久,不再上當。
新朝地皇元年(20年),王莽再次宣布自己是黃帝的后人,造九廟,黃帝廟高十七丈,工費數百萬,造廟士卒奴隸多為遷徙而死。
由于政治極其腐敗,王莽新朝的諸多措施根本不符合實際,所以王莽政權遭到了從官吏豪強到普通百姓的一致反對。從新朝十多年開始,劉氏宗族及各地豪強就不斷起兵反抗,后遇天災,綠林、赤眉兩軍更是聲勢浩大。新莽地皇四年(23年),王莽派王邑、王尋率兵四十二萬,號稱百萬,進攻起義軍。劉秀等人有勇有謀,以數千人在昆陽破敵幾十萬人,使王莽的主力軍從此崩潰,奠定了起義軍勝利的基礎。
就在起義軍進攻長安的危急時刻,王莽仍相信天命。他居然率群臣至長安南郊,號哭祭天,凡哭得哀痛者都授以官職,官吏及平民因哀哭而封官的有數千人之多。地皇四年九月,起義軍攻入長安,王邑等人戰死,王莽率大臣入漸臺,被起義軍圍攻,王莽為商人杜吳所殺。
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書生皇帝就這樣結束了他的一生,死時六十九歲。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經寫了這樣幾句詩: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的確,王莽處心積慮地想篡奪西漢政權,想過過皇帝癮,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他利用太皇太后王氏對他的信任,一步步地攫取權力,樹立威信,利用弄虛作假、矯情作偽的手段收攏人心,這也是事實。但是,作為今人,我們要探索的,不是王莽該不該篡權,漢朝和王莽的新朝究竟誰是正統,也不是去評價王莽的道德品質,因為這些對我們來講并無多大的意義。我們要探索的重點是,王莽是不是一個純粹的騙子、純粹的野心家,他身上是否連一點文人學士的影子都沒有。
公平地講,王莽身上還是有著濃厚的書生的影子的。在托古改制問題上,他一方面確實是在拉攏人心;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認他對古代有深厚的感情和真誠的向往。否則,他明知仿效古制并無多大收攏人心的作用,為什么還要堅持那樣做呢?在相信符命問題上,他確有借此登基做皇帝的目的,但在內心深處,他還是有些相信的。否則,為什么每到緊急關頭,他總是求助于神靈,而沒有奮起抵抗或是另求他法呢?所以,在王莽的身上,既有虛偽、奸詐、殘忍的一面,又有書生善良、真誠、教條、死板的一面,只是作為一個篡位皇帝,他這一面很難被人發現罷了。
在一些政策法令和對待起義軍的態度方面,他更顯出了書生本色。他本以為古禮對百姓會像對他那樣有效,所以仿效周代,企圖建立一個理想的道德社會。但由于他書生氣十足,反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成了桀紂。至于對待農民起義,他就更像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學生了。
中國的書生一向如此,中國的書也一向教人如此。正如開篇所說,書生只能搖旗吶喊,不能親為開國皇帝;只能為完善道德而做潛移默化的工作,不能直接發號施令。這就是書生的品格、書生的本色,一旦沒有了這個本色,丟掉了這一品格,他就不是書生,變成了官僚或是政客。
書生與皇帝本是不合槽的,王莽卻偏要統一起來,結果就出現了這么個怪胎。
對王莽做出評價的大都是讀書人,而那些評價又大多是痛貶乃至痛罵。可是,曾知否,王莽身上就有讀書人的血液,那么,讀書人該怎樣理清這種歷史的糾結呢?
(參見《漢書》《資治通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