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商法研究·第六輯(修訂版)
最新章節
- 第38章 后記
- 第37章 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若干問題[1]
- 第36章 《其他》:破產立法中的若干疑難問題探討[1]
- 第35章 試論用工責任中的追償權
- 第34章 “銀河賓館案”評析[1]
- 第33章 關于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若干問題[1]
第1章 修訂版序言
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表第一篇學術論文至今,我與民法同行已近四十年。21世紀以來,我在法律出版社陸續出版了個人文集一至十卷。此次應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之邀,對原在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個人文集進行了全面修訂,這確實是一件頗為繁復之事。
這套文集收錄了我近四十年來公開發表和未發表的學術論文。今天讀來,一些文章顯得粗糙甚至膚淺,但這些作品反映了我當時對中國民商法現實問題的一些思考,凝聚了我的汗水和心血。這些作品的寫作也是一段冥思苦想、艱苦求索的心路歷程。在那個年代,沒有電腦網絡、圖書資料極度匱乏,從事學術研究是件苦差事。許多早期作品都是在那種艱苦的環境中創作的。雖然這些文章或許不乏幼稚之處,但敝帚自珍,更何況那也是對一段艱難困苦歷程的記載。
古人云:“君子之為學也,將以成身而備天下國家之用也。”我也一直銘記先師佟柔教授“治學報國、奉獻法治”之教誨,以研究中國法治建設中的現實問題為使命,以為中國當代法治建設建言獻策為己任,借此追求法治夢和民法夢。我國《憲法》通過對“依法治國”方略的確認,書寫下我們的法治夢,描繪出中國法治的宏偉藍圖。而新中國幾代民法學人的民法夢就是期待一部中國民法典的面世。就我個人而言,民法夢還有一層含義,就是要構建中國民法學理論體系,這樣一個體系是立足于中國實踐、內生于中國文化傳統、回應中國社會現實需求、展示民族時代風貌的理論體系。在世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這樣一個中國民法學理論體系也應當是一種具有自身特色,受世人廣泛關注、高度評價和普遍尊重的法律文化樣態,其能夠為促進世界民法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貢獻。那么,我們應當構建什么樣的中國民法學理論體系呢?
——它應當以研究中國現實問題為重心。“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相反地,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馬克思語)。民法是社會經濟生活在法律上的反映,更是一國生活方式的總結和體現。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壯舉。這也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其他國家和地區從未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為市場經濟基本法和市民生活“百科全書”的民商法,更應當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現實問題為依歸。這就要求我們將民法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植根于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的實踐,密切關注和聯系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發展的實踐,善于總結立法和司法實踐的經驗,善于歸納和運用市場經濟社會所形成的習慣。德沃金言,“法律是一種不斷完善的實踐”。只有源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的民法學理論,才是真正有生命力、有針對性、有解釋力的理論。
——它應當以解決中國現實問題為依歸。“道無定體,學貴適用。”我們的民法學要成為經世濟民、服務社會的有用之學,就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實踐中所出現的現實問題,既是我國民法學發展過程中的挑戰,也是我國民法學發展的重要契機。我國民法學的發展始終應服務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對社會生活中產生的現實問題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案,以此為民主法治建設作出貢獻。在我看來,解決了市場經濟體制構建中的中國特色民商法重大問題,就是解決了為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就是對世界民商法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也就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還要看到,“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Salus populi suprema lex esto),民之所欲、法之所系。民法本質上是人法,民法學研究始終應當以實現人文關懷、保障人的自由和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進人民的福祉為理念,始終以尊重人、保護人、關愛人為出發點。
——它應當具有對世界優秀民法文化的開放和包容態度。構建以研究我國現實問題為重心的民法學理論體系并不等于對異域法律文化的排斥。相反,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民法學理論體系應當是一個包容世界民法文化精髓的體系,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應對智慧。理論自信不等于盲目自大,學術自信離不開我們對異域法律文化的充分了解,離不開我們對人類社會最新成果和趨勢的準確把握。對人類法律文明的優秀成果,應秉持魯迅所言“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但借鑒不等于照搬,域外的法治經驗只能作為借鑒對象,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外國的制度、理論都只能是我們借鑒的素材,最重要的是要從中國實際出發,絕不能“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理論之履”,絕不能在外國學者設計的理論籠子中跳舞,絕不能單純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要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做世界學術的貢獻者。
——它應當具有自身的邏輯性和科學性。民法學之所以是一門科學,是因為民法學本身具有科學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一方面,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民法學在自身獨特研究對象的基礎上,已經形成了一些具有共識性的概念、規則和制度,形成了富有邏輯的、體系嚴謹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民法學以私法自治等原則為基礎,構建了自身獨特的價值體系,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方法,通過這些方法的運用,對同一問題能夠相互交流,進而達成具有共識性的結論。民法學研究方法也需要不斷創新,在注重解釋方法的同時,也要注重實證研究,高度重視利用我國豐富的案例資源,并充分借鑒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方法,努力反映時代精神、體現時代特征。
近四十年來,我本人的民商法研究經歷基本上遵循了前述思路。回顧自己的學術歷程,從最初在佟柔教授指導下研究民法的調整對象和民法體系、民法與經濟法的關系以及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所有權形態等問題,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赴美學習后回國開始從事民法總則、侵權責任法歸責原則、物權法基本原理等問題研究,再到后來因參與合同法立法而開始全面研究合同法問題,這期間,本人就民法中的諸多重大疑難問題撰寫了不少學術論文。90年代末期我又赴哈佛大學法學院進修,重點研究司法改革等法治熱點難點問題。21世紀以來,隨著民法法典編纂正式啟動,我作為起草人之一參與民法典草案的編纂工作,就物權法、人格權法、侵權責任法和民法典體系等基本理論問題展開了專門研究;后又配合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的起草,就相關領域的重大理論問題展開了認真探討。作為中國民法法典化的見證者和參與者,我在整個研究歷程中都盡最大的努力提供建設性意見和理論支持,我也與其他民法學同人一道大力助推中國民法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和民法學文化的傳播。
彈指一揮間,近四十年過去了。當初荒蕪的法學園地而今已繁花似錦,當初被稱為“幼稚的法學”今天已成為一門顯學,民法學在其中表現得尤為突出。記得在改革開放之后相當長的時間內,社會上一般人都不知民法為何物。一些重要的民法制度和民法術語更為人們所陌生。例如,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我國權威詞典仍然把“隱私”這一概念理解為“陰私”,將其視為一個貶義詞匯。而今天,“隱私”這一術語已廣為人知,保護隱私的觀念也已深入人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進步。不得不承認,這一歷史性演變與進步凝聚了一代又一代民法學人的汗水、心血與期盼。還記得20世紀80年代初我大學畢業時,民法教科書僅寥寥數本,且尚未公開出版,民法論文屈指可數。而今,我國民法學教科書汗牛充棟,民法學論文浩如煙海,民法學研究人才輩出,民法學的未來一片光明。
但我們還應當清醒地意識到,中國的法治建設任重道遠,市場經濟法律制度還處于不斷完善之中,與此直接相關的是民法學理論體系仍處于初創階段。這不僅表現在現有民法理論和相應民法制度還未能有效地回應諸多重大現實問題,而且表現在我國民法學理論的國際影響尚不盡如人意,民法學理論的國際話語權仍然有限。雖然法治夢和民法夢已經筑起,但這些夢想的實現,還有待我們為之做長期不懈的努力。
尼采有句理想主義名言,“不斷重復一個夢幻,就能把它變為現實”。我們已經從迷茫中醒來,選擇市場經濟這一發展道路,法治是中國的唯一選擇,舍此別無他路。在這一過程中,法學工作者肩負著重大職責和光榮使命。基于這樣一種認識,我希望借《民商法研究》文集修訂之機,重復我的中國民法夢想,以助推法治夢的實現。猶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學術繁榮也像水流匯集成川一樣,需要靠每個人不斷的努力和積累。我愿化作滄海一粟,匯入中國民法學文化的江海;我愿作為一粒石子,鋪在法治的康莊大道。
期盼中國民法夢夢想成真,期待中國法治夢早日實現。
2013年2月16日于明德法學樓,2019年9月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