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會員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3版)
最新章節:
文后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是一本出版50年、迄今已更新13版仍長銷不衰的經濟學通識經典。全書共16個章節,著重研究人們的理性選擇及其貨幣和商業結果,闡釋了經濟學規律如何作用于個體選擇和社會積累。它顛覆了傳統經濟學著作名詞解釋式艱深晦澀的講述,以接地氣、充滿邏輯性的方式娓娓道來,幫助普通人建立思維框架,養成邊際選擇思維、沉沒成本歸零、結果優于動機等經濟學的思維習慣。這本書不設公式、函數,卻是凝聚大師級的經濟教育學家多年心血的嚴肅著作;數百個生活化案例,使人切實感受到,經濟學不是殿堂學問,而是柴米油鹽、日常選擇,是讓一生過得從容、富足的人生必修課。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品牌:果麥文化
譯者:魯冬旭
上架時間:2023-06-16 10:51:01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果麥文化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 文后 更新時間:2023-06-16 10:59:53
- 核心詞匯
- 經濟學以外
- 后記:經濟學家知道什么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6.15 外包的爭議:口號與分析
- 16.14 特殊利益集團的力量
- 16.13 民意的力量
- 16.12 全球化及人們對全球化的不滿
- 16.11 對不同國家的GDP進行比較時面臨的困難
- 16.10 亞洲以外
- 16.9 亞洲紀錄
- 16.8 私有產權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力量
- 16.7 經濟自由指數
- 16.6 石油來自我們的頭腦
- 16.5 人力資本
- 16.4 外國投資
- 16.3 經濟增長的來源
- 16.2 歷史數據
- 16.1 哪些國家富裕,哪些國家貧窮
- 學習目標
- 第16章 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增長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5.16 理解近期的經濟情況
- 15.15 究竟由誰說了算
- 15.14 自由裁量與規則
- 15.13 為什么赤字沒有成為各級政府的普遍現象
- 15.12 無限制的赤字
- 15.11 任期和政治
- 15.10 聯邦預算是一種政策工具
- 15.9 掌握時機的必要性
- 15.8 為財政政策辯護
- 15.7 貨幣政策在什么情況下有效
- 15.6 經濟衰退是一種修正過程
- 15.5 信貸與協作失敗:不可持續的經濟繁榮
- 15.4 信貸與協作:自由市場上的儲蓄與投資
- 15.3 一堆錯誤的聚集
- 15.2 經濟衰退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 15.1 大蕭條
- 學習目標
- 第15章 經濟表現和現實世界中的政治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延伸思考:那黃金呢?
- 14.13 究竟誰說了算
- 14.12 貨幣平衡
- 14.11 公開市場操作
- 14.10 貼現率
- 14.9 美聯儲使用的工具
- 14.8 美聯儲的角色是監督者和規則執行者
- 14.7 存款擴張與貨幣創造
- 14.6 受管制的銀行:法定準備金要求
- 14.5 信用和信心
- 14.4 究竟有多少錢在市面上流通
- 14.3 今日貨幣的性質
- 14.2 法定貨幣(Fiat Money)的故事
- 14.1 貨幣的演化
- 學習目標
- 第14章 貨幣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延伸思考:國家收入統計的局限性
- 13.15 哪些因素導致了總體經濟表現的波動
- 13.14 1960年以來的經濟危機與通貨膨脹
- 13.13 通貨膨脹
- 13.12 失業與經濟危機
- 13.11 勞動力市場的決策
- 13.10 就業人口、未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
- 13.9 失業和未就業
- 13.8 總量波動
- 13.7 尚未解答的零散問題:未售出的商品和二手商品
- 13.6 增加價值是否總是正數
- 13.5 GDP是所有增加價值的總和
- 13.4 GDP衡量的不是經濟體中的所有購買支出
- 13.3 GDP是國內經濟創造的總收入
- 13.2 GDP還是GNP
- 13.1 國內生產總值
- 學習目標
- 第13章 衡量經濟系統的總體表現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2.14 改變規則和社會合作
- 12.13 收入的再分配
- 12.12 為什么收入不平等問題在不斷加劇
- 12.11 貧困與收入不平等問題
- 12.10 工會與競爭
- 12.9 誰在與誰競爭
- 12.8 對生產性服務的派生需求
- 12.7 是人還是機器
- 12.6 預期與投資
- 12.5 實際權利、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
- 12.4 產權與收入
- 12.3 人力資本與投資
- 12.2 資本與人力資源
- 12.1 供給方和需求方
- 學習目標
- 第12章 收入分配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1.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 11.20 囚徒困境
- 11.19 人們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 11.18 正的外部效應與政府政策
- 11.17 收益是集中的,成本卻是分散的
- 11.16 民選官員的利益
- 11.15 信息與民主政府
- 11.14 政府與公共利益
- 11.13 對自愿交換進行管制
- 11.12 收入的再分配
- 11.11 公路和學校
- 11.10 國防
- 11.9 法律與秩序
- 11.8 正的外部效應與“搭便車”的人
- 11.7 “搭便車”問題
- 11.6 排除不付錢的人
- 11.5 政府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
- 11.4 強制的權力
- 11.3 經濟理論與政府行為
- 11.2 競爭與個人主義
- 11.1 私有還是公有
- 學習目標
- 第11章 市場與政府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0.15 交通堵塞是一個外部效應問題
- 10.14 權利與污染造成的社會問題
- 10.13 泡泡法
- 10.12 效率與公平
- 10.11 污染許可證?
- 10.10 另一種解決方案:對廢氣排放征稅
- 10.9 成本最小化
- 10.8 通過立法(legislation)減少外部效應
- 10.7 劇烈變化導致的問題
- 10.6 前例的重要性
- 10.5 房主的抱怨
- 10.4 通過裁決(adjudication)降低外部效應
- 10.3 協商
- 10.2 完美的情況不可能達到
- 10.1 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
- 學習目標
- 第10章 外部效應與權利沖突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9.16 政策評估
- 9.15 各方意見
- 9.14 縱向兼并:促進競爭還是抑制競爭
- 9.13 反托拉斯法的解釋和應用
- 9.12 “反托拉斯”政策
- 9.11 價格管控
- 9.10 “掠食者”與競爭
- 9.9 什么是合理成本
- 9.8 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
- 9.7 政府政策的矛盾性
- 9.6 競爭與產權
- 9.5 對關鍵資源的競爭:價值100萬美元的出租車牌照
- 9.4 對競爭的限制
- 9.3 控制競爭
- 9.2 競爭的壓力
- 9.1 競爭是一個過程
- 學習目標
- 第9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8.14 重新考慮“成本加利潤”的定價模型
- 8.13 午餐和晚餐的價格
- 8.12 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和商家對差異化定價策略的合理化解釋
- 8.11 艾德·塞克找到了出路
- 8.10 一些差異化定價策略
- 8.9 大學的尋價問題
- 8.8 差異化定價者面臨的兩難境地
- 8.7 空座位怎么辦
- 8.6 讓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
- 8.5 為什么邊際收入低于價格
- 8.4 邊際收入的概念
- 8.3 最大化凈收入的基本法則
- 8.2 有請艾德·塞克登場
- 8.1 流行的定價理論
- 學習目標
- 第8章 尋價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延伸思考:期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
- 7.12 小心專家
- 7.11 利潤與虧損是協調的信號:貨幣計算扮演的角色
- 7.10 僅靠運氣?
- 7.9 企業經營與市場過程
- 7.8 非營利機構
- 7.7 企業家是獲得余值的人
- 7.6 企業家
- 7.5 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
- 7.4 經濟利潤與財會利潤的比較
- 7.3 利潤的計算:哪些因素應該納入成本
- 7.2 利潤:可正可負的收入
- 7.1 工資、租金和利息:通過合同事先規定的收入
- 學習目標
- 第7章 利潤與虧損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延伸思考:正確表達經濟學問題
- 6.17 為什么換個便盆那么貴
- 6.16 連肉販也沒這個膽子
- 6.15 “山里有金子!”那又怎么樣
- 6.14 “退學者”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
- 6.13 成本是否決定價格
- 6.12 昂貴的體育,廉價的詩歌,誰之過
- 6.11 國際奴隸交易死灰復燃
- 6.10 供給、需求和最低工資
- 6.9 價格下限與商品過剩
- 6.8 脫脂奶、全脂奶和牛奶黑幫
- 6.7 烈酒和烈性毒品:犯罪的激勵機制
- 6.6 想在城里找間公寓?去看訃告欄吧
- 6.5 恰當的信號與不恰當的信號
- 6.4 價格鎖定時的競爭
- 6.3 解決價格問題的沖動
- 6.2 災難中的協調
- 6.1 災難中的困惑
- 學習目標
- 第6章 意外之果:供給與需求的更多應用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延伸思考:貨幣和利息的協調角色
- 5.7 產權與制度
- 5.6 計劃經濟與知識問題
- 5.5 從自由市場價格中獲取信息
- 5.4 市場情況的變化
- 5.3 競爭、合作與市場出清
- 5.2 基本過程
- 5.1 市場是計劃協調的過程
- 學習目標
- 第5章 供給與需求:一種協調過程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4.12 用成本論證正當性
- 4.11 供給的價格彈性
- 4.10 志愿兵役制度的成本
- 4.9 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
- 4.8 供給本身也可以變化
- 4.7 供給曲線
- 4.6 成本與供給
- 4.5 邊際機會成本
- 4.4 生產者的成本是機會成本
- 4.3 我現在該怎么做?“沉沒成本”的無關性
- 4.2 成本是行為的成本,而不是東西的成本
- 4.1 回顧機會成本的概念
- 學習目標
- 第4章 成本與選擇:供給的概念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3.16 金錢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經濟計算
- 3.15 需求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 3.14 豎直需求曲線的迷思
- 3.13 彈性和總收入
- 3.12 對彈性的思考
- 3.11 需求的價格彈性
- 3.10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 3.9 通貨膨脹導致的誤解
- 3.8 所有東西都取決于其他東西
- 3.7 需求本身也可以變化
- 3.6 需求和需求量
- 3.5 需求法則
- 3.4 需求曲線
- 3.3 分岔路口:日常選擇是邊際選擇
- 3.2 邊際價值
- 3.1 關于“需要”這個詞
- 學習目標
- 第3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品:需求的概念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2.15 鼓勵專業分工和交換的規則如何演進
- 2.14 尋找一種解釋
- 2.13 全景圖:關于經濟增長的初步思考
- 2.12 市場是一種發現的過程
- 2.11 中間人創造信息
-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中間人
- 2.9 交易成本
- 2.8 從個人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從國際貿易回到個人貿易
- 2.7 為什么要進行專業分工
- 2.6 分工和交換帶來的效益
- 2.5 認識取舍:對生產的機會成本進行比較
- 2.4 值不值?效率和價值
- 2.3 貿易創造財富
- 2.2 物質財富的迷思
- 2.1 正商品和負商品
- 學習目標
- 第2章 效率、交換和比較優勢
- 供討論的問題
- 簡要回顧
- 1.11 經濟學家的技能
- 1.10 是偏見還是結論
- 1.9 經濟理論的偏向性:是長處還是弱點
- 1.8 產權是一種游戲規則
- 1.7 游戲規則
- 1.6 信號
- 1.5 通過相互調整達成協作
- 1.4 思想的工具——經濟學家有哪些技能
- 1.3 社會協作如何發生
- 1.2 社會協作的重要性
- 1.1 認識秩序
- 學習目標
- 第1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關于作者
- 致謝
- 第13版的變化
- 少即是多
- 寫在正文之前
-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文版推薦序
- 致敬保羅·海恩
- 插圖
- 文前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文前
- 插圖
- 致敬保羅·海恩
-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中文版推薦序
- 寫在正文之前
- 少即是多
- 第13版的變化
- 致謝
- 關于作者
- 第1章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
- 學習目標
- 1.1 認識秩序
- 1.2 社會協作的重要性
- 1.3 社會協作如何發生
- 1.4 思想的工具——經濟學家有哪些技能
- 1.5 通過相互調整達成協作
- 1.6 信號
- 1.7 游戲規則
- 1.8 產權是一種游戲規則
- 1.9 經濟理論的偏向性:是長處還是弱點
- 1.10 是偏見還是結論
- 1.11 經濟學家的技能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2章 效率、交換和比較優勢
- 學習目標
- 2.1 正商品和負商品
- 2.2 物質財富的迷思
- 2.3 貿易創造財富
- 2.4 值不值?效率和價值
- 2.5 認識取舍:對生產的機會成本進行比較
- 2.6 分工和交換帶來的效益
- 2.7 為什么要進行專業分工
- 2.8 從個人貿易到國際貿易,再從國際貿易回到個人貿易
- 2.9 交易成本
- 2.10 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中間人
- 2.11 中間人創造信息
- 2.12 市場是一種發現的過程
- 2.13 全景圖:關于經濟增長的初步思考
- 2.14 尋找一種解釋
- 2.15 鼓勵專業分工和交換的規則如何演進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3章 無處不在的替代品:需求的概念
- 學習目標
- 3.1 關于“需要”這個詞
- 3.2 邊際價值
- 3.3 分岔路口:日常選擇是邊際選擇
- 3.4 需求曲線
- 3.5 需求法則
- 3.6 需求和需求量
- 3.7 需求本身也可以變化
- 3.8 所有東西都取決于其他東西
- 3.9 通貨膨脹導致的誤解
- 3.10 時間站在我們這邊
- 3.11 需求的價格彈性
- 3.12 對彈性的思考
- 3.13 彈性和總收入
- 3.14 豎直需求曲線的迷思
- 3.15 需求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
- 3.16 金錢是唯一重要的因素嗎?貨幣成本、其他成本和經濟計算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4章 成本與選擇:供給的概念
- 學習目標
- 4.1 回顧機會成本的概念
- 4.2 成本是行為的成本,而不是東西的成本
- 4.3 我現在該怎么做?“沉沒成本”的無關性
- 4.4 生產者的成本是機會成本
- 4.5 邊際機會成本
- 4.6 成本與供給
- 4.7 供給曲線
- 4.8 供給本身也可以變化
- 4.9 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
- 4.10 志愿兵役制度的成本
- 4.11 供給的價格彈性
- 4.12 用成本論證正當性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5章 供給與需求:一種協調過程
- 學習目標
- 5.1 市場是計劃協調的過程
- 5.2 基本過程
- 5.3 競爭、合作與市場出清
- 5.4 市場情況的變化
- 5.5 從自由市場價格中獲取信息
- 5.6 計劃經濟與知識問題
- 5.7 產權與制度
- 延伸思考:貨幣和利息的協調角色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6章 意外之果:供給與需求的更多應用
- 學習目標
- 6.1 災難中的困惑
- 6.2 災難中的協調
- 6.3 解決價格問題的沖動
- 6.4 價格鎖定時的競爭
- 6.5 恰當的信號與不恰當的信號
- 6.6 想在城里找間公寓?去看訃告欄吧
- 6.7 烈酒和烈性毒品:犯罪的激勵機制
- 6.8 脫脂奶、全脂奶和牛奶黑幫
- 6.9 價格下限與商品過剩
- 6.10 供給、需求和最低工資
- 6.11 國際奴隸交易死灰復燃
- 6.12 昂貴的體育,廉價的詩歌,誰之過
- 6.13 成本是否決定價格
- 6.14 “退學者”樂隊發行了首張專輯
- 6.15 “山里有金子!”那又怎么樣
- 6.16 連肉販也沒這個膽子
- 6.17 為什么換個便盆那么貴
- 延伸思考:正確表達經濟學問題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7章 利潤與虧損
- 學習目標
- 7.1 工資、租金和利息:通過合同事先規定的收入
- 7.2 利潤:可正可負的收入
- 7.3 利潤的計算:哪些因素應該納入成本
- 7.4 經濟利潤與財會利潤的比較
- 7.5 不確定性:利潤的必要條件
- 7.6 企業家
- 7.7 企業家是獲得余值的人
- 7.8 非營利機構
- 7.9 企業經營與市場過程
- 7.10 僅靠運氣?
- 7.11 利潤與虧損是協調的信號:貨幣計算扮演的角色
- 7.12 小心專家
- 延伸思考:期貨市場上的投機行為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8章 尋價
- 學習目標
- 8.1 流行的定價理論
- 8.2 有請艾德·塞克登場
- 8.3 最大化凈收入的基本法則
- 8.4 邊際收入的概念
- 8.5 為什么邊際收入低于價格
- 8.6 讓邊際收入等于邊際成本
- 8.7 空座位怎么辦
- 8.8 差異化定價者面臨的兩難境地
- 8.9 大學的尋價問題
- 8.10 一些差異化定價策略
- 8.11 艾德·塞克找到了出路
- 8.12 消費者的不滿情緒和商家對差異化定價策略的合理化解釋
- 8.13 午餐和晚餐的價格
- 8.14 重新考慮“成本加利潤”的定價模型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9章 競爭與政府政策
- 學習目標
- 9.1 競爭是一個過程
- 9.2 競爭的壓力
- 9.3 控制競爭
- 9.4 對競爭的限制
- 9.5 對關鍵資源的競爭:價值100萬美元的出租車牌照
- 9.6 競爭與產權
- 9.7 政府政策的矛盾性
- 9.8 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
- 9.9 什么是合理成本
- 9.10 “掠食者”與競爭
- 9.11 價格管控
- 9.12 “反托拉斯”政策
- 9.13 反托拉斯法的解釋和應用
- 9.14 縱向兼并:促進競爭還是抑制競爭
- 9.15 各方意見
- 9.16 政策評估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0章 外部效應與權利沖突
- 學習目標
- 10.1 正的外部效應和負的外部效應
- 10.2 完美的情況不可能達到
- 10.3 協商
- 10.4 通過裁決(adjudication)降低外部效應
- 10.5 房主的抱怨
- 10.6 前例的重要性
- 10.7 劇烈變化導致的問題
- 10.8 通過立法(legislation)減少外部效應
- 10.9 成本最小化
- 10.10 另一種解決方案:對廢氣排放征稅
- 10.11 污染許可證?
- 10.12 效率與公平
- 10.13 泡泡法
- 10.14 權利與污染造成的社會問題
- 10.15 交通堵塞是一個外部效應問題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1章 市場與政府
- 學習目標
- 11.1 私有還是公有
- 11.2 競爭與個人主義
- 11.3 經濟理論與政府行為
- 11.4 強制的權力
- 11.5 政府究竟有沒有必要存在
- 11.6 排除不付錢的人
- 11.7 “搭便車”問題
- 11.8 正的外部效應與“搭便車”的人
- 11.9 法律與秩序
- 11.10 國防
- 11.11 公路和學校
- 11.12 收入的再分配
- 11.13 對自愿交換進行管制
- 11.14 政府與公共利益
- 11.15 信息與民主政府
- 11.16 民選官員的利益
- 11.17 收益是集中的,成本卻是分散的
- 11.18 正的外部效應與政府政策
- 11.19 人們如何界定公共利益
- 11.20 囚徒困境
- 11.21 政治制度的局限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2章 收入分配
- 學習目標
- 12.1 供給方和需求方
- 12.2 資本與人力資源
- 12.3 人力資本與投資
- 12.4 產權與收入
- 12.5 實際權利、法律權利和道德權利
- 12.6 預期與投資
- 12.7 是人還是機器
- 12.8 對生產性服務的派生需求
- 12.9 誰在與誰競爭
- 12.10 工會與競爭
- 12.11 貧困與收入不平等問題
- 12.12 為什么收入不平等問題在不斷加劇
- 12.13 收入的再分配
- 12.14 改變規則和社會合作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3章 衡量經濟系統的總體表現
- 學習目標
- 13.1 國內生產總值
- 13.2 GDP還是GNP
- 13.3 GDP是國內經濟創造的總收入
- 13.4 GDP衡量的不是經濟體中的所有購買支出
- 13.5 GDP是所有增加價值的總和
- 13.6 增加價值是否總是正數
- 13.7 尚未解答的零散問題:未售出的商品和二手商品
- 13.8 總量波動
- 13.9 失業和未就業
- 13.10 就業人口、未就業人口與失業人口
- 13.11 勞動力市場的決策
- 13.12 失業與經濟危機
- 13.13 通貨膨脹
- 13.14 1960年以來的經濟危機與通貨膨脹
- 13.15 哪些因素導致了總體經濟表現的波動
- 延伸思考:國家收入統計的局限性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4章 貨幣
- 學習目標
- 14.1 貨幣的演化
- 14.2 法定貨幣(Fiat Money)的故事
- 14.3 今日貨幣的性質
- 14.4 究竟有多少錢在市面上流通
- 14.5 信用和信心
- 14.6 受管制的銀行:法定準備金要求
- 14.7 存款擴張與貨幣創造
- 14.8 美聯儲的角色是監督者和規則執行者
- 14.9 美聯儲使用的工具
- 14.10 貼現率
- 14.11 公開市場操作
- 14.12 貨幣平衡
- 14.13 究竟誰說了算
- 延伸思考:那黃金呢?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5章 經濟表現和現實世界中的政治
- 學習目標
- 15.1 大蕭條
- 15.2 經濟衰退期間究竟發生了什么
- 15.3 一堆錯誤的聚集
- 15.4 信貸與協作:自由市場上的儲蓄與投資
- 15.5 信貸與協作失敗:不可持續的經濟繁榮
- 15.6 經濟衰退是一種修正過程
- 15.7 貨幣政策在什么情況下有效
- 15.8 為財政政策辯護
- 15.9 掌握時機的必要性
- 15.10 聯邦預算是一種政策工具
- 15.11 任期和政治
- 15.12 無限制的赤字
- 15.13 為什么赤字沒有成為各級政府的普遍現象
- 15.14 自由裁量與規則
- 15.15 究竟由誰說了算
- 15.16 理解近期的經濟情況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第16章 國家的財富:全球化與經濟增長
- 學習目標
- 16.1 哪些國家富裕,哪些國家貧窮
- 16.2 歷史數據
- 16.3 經濟增長的來源
- 16.4 外國投資
- 16.5 人力資本
- 16.6 石油來自我們的頭腦
- 16.7 經濟自由指數
- 16.8 私有產權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力量
- 16.9 亞洲紀錄
- 16.10 亞洲以外
- 16.11 對不同國家的GDP進行比較時面臨的困難
- 16.12 全球化及人們對全球化的不滿
- 16.13 民意的力量
- 16.14 特殊利益集團的力量
- 16.15 外包的爭議:口號與分析
- 簡要回顧
- 供討論的問題
- 后記:經濟學家知道什么
- 經濟學以外
- 核心詞匯
- 文后 更新時間:2023-06-16 10:5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