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第13版)
- (美)保羅·海恩等
- 770字
- 2023-06-16 10:58:02
1.3 社會協作如何發生
要生產出我們享用的大量商品和服務,一個社會必須完成大量生產活動,而這些活動以非常復雜的方式互相關聯。如何鼓勵每個人精確地采取行動呢?哪怕是一個只有圣人的社會,也必須靠一些程序來引導積極的、恰當的協作,否則圣人們仍會“孤獨、貧困、卑污、殘忍而短壽”。畢竟,圣人也需要搞清楚自己應該做什么,以及應該在何時何地去做這些事情,才能給他人提供有效的幫助。
霍布斯的社會研究已是三百多年前的事情。若想理解“共同體”中的生活,就必須搞清楚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社會協作究竟如何發生?”霍布斯可能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因為他的社會比我們的簡單得多,更多地受風俗和傳統約束,而在我們成長的時代,社會面臨著更多快速的、破壞性的變化。事實上,直到18世紀中后期,才有思想家開始考慮社會究竟如何“運轉”的問題:個體僅擁有極為有限的信息,且僅關心自己的利益,然而我們得到的結果并非一團混亂,而是令人驚嘆的充滿秩序、生產力充沛的社會——為什么會這樣?
在這些18世紀的思想家中,亞當·斯密(Adam Smith)是最有洞察力,且無疑是影響力最大的一位。在斯密生活的時代中,大部分受過教育的人相信,政治統治者必須進行精心的計劃,否則整個社會就會退化向貧困和無序。斯密不同意這樣的觀點,他認為社會的運作依賴于某種協作過程。但是,要想駁倒當時的主流看法,他必須把社會協作描述出來——斯密認為,這個過程能夠自發運轉,不僅不需要政府隨時監管,甚至還能抵消與之相左的政府政策。1776年,亞當·斯密在《國富論》(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全名為《關于國民財富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發表了上述分析,從此確立了“經濟學之父”的地位?!敖洕鷮W的思維方式”并不是亞當·斯密發明的,但是和之前的許多思想家相比,他更詳盡地論述了這個概念,并且首次以這個概念對社會變革和社會協作進行了全面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