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6章 猶太商人關于生意的10則忠告(2)
- 第35章 猶太商人關于生意的10則忠告(1)
- 第34章 猶太管理經(3)
- 第33章 猶太管理經(2)
- 第32章 猶太管理經(1)
- 第31章 猶太談判經(3)
第1章 猶太契約經(1)
1.1 契約高于邏輯
猶太人加利在一個猶太教區為貧困人口做服務工作。那個時候,世界經濟還遠沒有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因此有一些猶太人的生活還處于窮困當中。冬天到了,這個教區的居民卻還沒有足夠的煤來過冬,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錢買煤。當然,加利本人也沒有這么多錢來幫助人們解決困難,但他卻想到了一個辦法,一個絕對可靠而又有效的辦法。
他找到一個經銷煤炭的商人,和他洽談買煤的事情。不過他首先表示,希望那個煤炭商人能夠看在上帝的份上,捐助一批煤炭給窮困居民。那個商人說:“我可不會白送東西給你們。不過,我可以半價賣給你50個車皮的煤炭。”
加利寫信說,讓煤炭商先運25個車皮的煤炭來。煤炭運來后,這個猶太教區的人卻沒有付錢,并說煤不用再運了。
煤炭商見此情況非常的氣憤,他發出了一份措辭強硬的催款書,說如果加利他們再不付款,他將起訴。
很快,這個商人收到一封回信,信上這樣說:“您的催款書我們無法理解。您答應賣給我們50車皮煤減掉一半,25車皮正好等于您減去的價錢。這25車皮的煤我們要了,而那25車皮的煤我們不要了……”
煤炭商人自然氣憤不已但又實在沒辦法。
猶太人這樣理解他們之間訂立的契約。從邏輯的角度講,這種理解是不能成立的。因為煤炭的一半價格并不等于一半煤炭的價格——二者僅僅在價格上沒有區別,但是在事件本質上卻有著根本區別。由于這件事牽涉到“慈善”這樣一個敏感問題,煤炭商人只好不了了之。
契約甚至高于邏輯,這就是猶太人做生意的特點。
1.2 把合同當作商品出售
猶太民族極為重視立約與守約,并將其高度神圣化,因之,猶太民族被稱為“契約民族”。但在商業活動中,猶太人卻經常出賣合同。他們認為,合同本身也是商品,同樣可以自由買賣。當然,這種合同必須是合法的、可靠的,而且是有利可圖的。
賣合同的人相當于一個坐享其成的人,他不需要經營業務,也不需要履行合同中所指定的責任,不費吹灰之力就賺取了其中的利潤。
這對于會賺錢的猶太人來說,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只要他們覺得買賣雙方的條件都能接受時,就十分樂意把合同賣掉。當然,他們所收買的合同,僅限于他們的確認為有信用而且信得過的商人。
我們常說的“代理商”就是指這種靠買賣合同而穩賺利潤的人。猶太人稱“代理商”為“販克特”。他們把別的公司企業已訂立的合同買下來,代替賣方履行合同,從中獲利。
猶太的“販克特”生存于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他們一般會瞄準一些信得過的大公司或大廠商。銀座猶太人藤田先生的公司就與“販克特”常來往。
“您好,藤田先生,現在您做什么生意?”猶太“販克特”常常會這樣問。
“我剛好和紐約的一家高級女用皮鞋商簽了個10萬美元的合同。”
“太好了!您能不能把這個合同讓給我?我給您兩成的現金利潤。”
雙方有意,于是一樁合同買賣很快便成交了。藤田先生不費吹灰之力,取得兩成現金利潤,猶太“販克特”也因此獲得女用皮鞋輸入權利,再從皮鞋銷售中獲取更大利潤。交易的結果,彼此都十分滿意。這就是“販克特”的快速生意,真可謂雷厲風行。
當雙方成交后,“販克特”手持合同立刻飛往紐約那家皮鞋公司,稱10萬美元輸入的權利是屬于他的了。他們這么做所帶來的好處是沒必要直接參加合同簽訂,而是直接買來滿足自己對需求的合同。
當然,合同買賣需要步步小心,它要求“販克特”們洞察力敏銳,以減少不必要的損失。猶太人驚人的心算度、淵博的知識面、深刻的理解力,使他們成為做“販克特”的天才。
1.3 遵守約定的人進天堂
做生意最大的痛苦是不被人相信。因此,取信于人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才能取信于人呢?猶太人認為,樹立誠信第一的觀念是取信于人的起碼要求。猶太人在商旅生涯中曾遭受到一些無端的打擊和歧視,也遇到過無數工于心計的謊言或圈套,但他們始終對上帝的教誨深信不疑:遵守約定,誠實為人,死后才可以升上天堂。
在商海中,他們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取得別人的信任是交易順利完成的基礎。猶太人恪守契約,但他們不千篇一律地簽訂書面的合同,他們往往只在口頭上做出非正式承諾、非書面的協議,只要雙方接受,他們就會不折不扣地按照約定去辦事。猶太人重信守約的這種美德為他們贏得了美譽。
在具體的商業交易中,《塔木德》中規定了許多規則,嚴格禁止那些充滿欺騙性的推銷或宣傳手段。比如:不能刻意把奴隸裝扮起來,使其看起來更年輕、健壯,更不能把家畜涂上顏色來蒙騙顧客;貨主有向顧客全面客觀地介紹所賣商品質量的義務,如果顧客發現商品有事先未得到說明的問題,則有權要求退貨;在定價方面,盡管當時沒有標準統一的價格,需要雙方自行商定一個合理的價格,但一般來說商品多少還保持在一定的價位上。因此,如果賣主欺騙買主不知行情,使商定價格高出一般水平的10%以上,則規定此交易無效。
這些規定在現在看來,也許是再平常不過了。但是,《塔木德》形成于世界大多數民族還處在農耕社會的時期,它能預見將來社會以商業和貿易為主,并闡述這些誠信經商的道理,這是極富先見之明的。
猶太商人從不做“一錘子買賣”,那種“只要每個人上我一次當,我就可以發財了”的想法在他們看來無疑是自取滅亡。按理說,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家園,被人到處驅來驅去,就很容易在生意場甚至在與人交往中形成“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短期策略和流寇戰術,而實際上猶太人絕少有這種劣跡,他們從不以次充好。
為什么?除了因為文化背景中有重信守約的傳統外,更有其民族在流動不定的生存狀態中商業活動的規律原因。
1.4 絕不許合同出現漏洞
一天,有位美國律師請求預約“日本的猶太人”藤田先生。這時,藤田手頭正忙,就沒有答應對方。
“無論如何請您抽出一點時間。”對方懇求道。
“抱歉,我實在沒空。”藤田婉言謝絕。
“那好吧,每談一小時,給您奉上酬金200美元。”對方開了價,如此誠懇的態度使藤田很難為情,這說明定有要事。
“好吧,那就給你30分鐘。”
律師是美國一家猶太人公司的法律顧問,該公司與日本一家商社達成了合作意向,現在需要一名監視日本公司是否守約的監督人,一月付1000美元,請藤田給推薦一名合適人選。律師拿出公司老板給藤田先生的信:“因為您是猶太人的朋友,所以您介紹的監督員一定可靠。”之后,律師又拿出了該公司同日本商社的合作協議。
藤田看完后,不覺笑了起來。從美國人眼里看來,這也許是一份完滿的協議;而在日本人看來,則是一份漏洞百出、暗算人的合同。于是,藤田不僅給律師指出了該合同的漏洞,而且介紹了一位可靠的監督員。這個人幾乎不干什么工作,每月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1000美元的收入。盡管如此,律師卻非常滿意。因為他不僅及早發現了合同的漏洞,而且找到了一名合適的監督員。否則,一旦日本商社鉆其漏洞,損失可能就不堪設想了。
聰明的猶太人在訂立合同時謹小慎微,絞盡腦汁,絕不許出現任何漏洞。商場就是戰場,實行商業操作中,即使和別人簽一個很小的合同時,也不能大意,否則很容易被對方鉆空子。
很多因經濟糾紛引起的案件很大一部分源于合同糾紛,要么是合同模糊,當事人雙方的意思不清楚;要么就是合同的一方故意鉆空子,因為合同不可能將一切情況都說清楚。猶太人力爭經商時要把該防范問題變成白紙黑字,從而盡可能地堵住漏洞,這種精神很值得生意人學習。
1.5 毀約就是褻瀆上帝
在猶太人的信仰中,違反契約必會遭上帝的嚴厲懲罰。相反,若信守約定,上帝則會垂青你,使你能夠獲得成功。
猶太人從小就接受《塔木德》的教育,他們深切了解恪守契約的重要性。很多商人都很樂意和猶太人訂約,因為這份合約可以得到猶太人毋庸置疑的執行。
在全世界商界中,猶太商人的重信守約是有口皆碑的。猶太人認為“契約”是和上帝的約定。既然“契約”是和上帝的約定,那么每一次訂立契約就意味著指天發誓、絕不反悔。若毀約,就是褻瀆了上帝的神圣。
“契約”是猶太人經商的秘訣。世界每時每刻都在不斷地變化,但契約的內容是一蹴而就的。遵守契約、維護契約可以保證雙方的利益不受侵犯,是做生意能夠賺錢的保障。猶太人就是在這“契約”的保障下,賺錢致富的。
猶太人一旦簽訂了契約就一定執行,即使有再大的困難和風險也要自己承擔,這是他們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們篤信契約,相信對方也是嚴格執行簽約的商人。所以在猶太商人中,根本就不會有“不履行債務”這句話。
對于違約者,猶太人自然深惡痛絕,一定要嚴格追究責任,毫不客氣地要求賠償損失。對于不履行契約的猶太人,就會被認為違反了神意。猶太人是絕不會允許這樣的,大家都會對他唾罵,并把他逐出猶太商界。
1.6 變通的最高境界是法律再造
猶太商人素以守約守法著稱。在實際經營活動中,猶太商人同樣也會遇到種種法律規則與經營目標發生沖突的時候。猶太商人的基本策略是化兩難為兩全。
有這么一個笑話,恰是猶太商人這一策略的幽默解說。以色列的住房問題很嚴重,幾個德裔猶太人只好將一個報廢的火車車廂作臨時住舍。有一個晚上,幾個德裔猶太人穿著睡衣,在寒風中顫抖不已地來回推著車廂。一個本地猶太人不解地問:“你們到底在干什么?”
“因為有人要上廁所,”推車人耐心地說明,“車廂里寫著:停車時禁止使用廁所。所以,我們才不停地推動車廂。”
凡乘過長途火車的讀者,想必都有機會看到這一條規定。其意圖何在,大家也都清楚。現在既然車廂已經成為固定居所,此規定作為列車運行中的規定理當自然失效,雖然在保障“住宅”周圍的環境衛生中還有必要遵守,可是這幾個德裔猶太人卻不知變通,死守規定,弄得兩頭不討好:人凍得要命,環境衛生仍沒搞好。
這是對笑話的一般理解。然而,要是換一個角度來看,事情就完全不是一個“迂腐”問題,反倒是“變通”的表現了。
這幾個猶太人是寄居在火車車廂之中的,就像猶太商人長期寄居在其他民族的社會中一樣。這條規定是鐵路主管部門制定的,無論其是否有效,應由列車車廂的所有人或鐵路主管部門宣布,這幾個猶太人沒有立法的權力,自然也沒有廢除某項法律的權力。
規定既然不能廢除,用廁所又在情理之中,聰明的德裔猶太人就想出了讓列車“動起來”的點子。只要車廂一動,規定便從其本意上不適用了,無須再由任何人來廢除,既然鐵路主管部門從未規定是否允許人力推車,他們當然可以自行決定。而就在他們幾個人的瑟瑟發抖之中,規定沒有違反,如廁的要求也滿足了,不是兩全其美嗎?
這則笑話表明:在通常情況下,猶太人懂得變通法律。既能從形式上遵守,同時又不改變自己原有活動方式。
1.7 信守合同分厘必爭
猶太人信守合同幾乎達到令人吃驚的地步。在做生意時,猶太人分厘必爭,絲毫不讓。但在合同面前,縱然吃虧也絕對遵守。
有一位出口商與猶太商人簽訂了1萬箱蘑菇罐頭合同,合同規定為:“每箱20罐,每罐100克。”但出口商在出貨時,卻裝運了1萬箱150克的蘑菇罐頭。貨物的重量雖然比合同多了50%,但猶太商人拒絕收貨。出口商甚至同意超出合同重量不收錢,而猶太商人仍不同意,并要求索賠。出口商無可奈何,賠了猶太商人的全部損失,還要把貨物另做處理。
猶太商人看似不通情理,但事實并不那么簡單。首先因為猶太人極為注重合同,猶太人可以說是“契約之民”。猶太人生意經的精髓在于合同。他們一旦簽訂合同,不管發生任何困難,也絕不毀約。當然他們也要求簽約對方嚴格履行合同,不容許對合同不嚴謹和寬容。相反,誰不履行合同,就會被認為違反了神意,猶太人絕不會允許的,一定會嚴格追究責任,不留情地提出索賠要求。
《圣經》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把《圣經》稱為舊約,是因為猶太人把舊約視為上帝與以色列人簽訂的契約。認為人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與神簽訂了合約所致。故而,猶太人被稱為“契約之民”。契約之民把合約引進了生意之中,并且認為合約是生意精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所以,猶太人一旦與對方談判成功,達成一致意見的協議,不管是口頭協議還是文字協議,他們都認為這是與神簽訂的協議。在執行期間,無論發生任何困難,他們也不毀約。同時,他們也要求簽約對方必須嚴格履行合同。
談判中簽訂合約,雙方都要目標明確,語意表達準確無誤,不允許有任何模棱兩可的東西混藏其中。此后,雙方必須遵照合同,絕對不可以毀約。
猶太人就是這樣,在執行合同上嚴于律己,也嚴于律人。把別人和自己一樣看待。若對方不嚴格履行合約,猶太人必會嚴加追究,毫不留情地要求賠償損失。
在商業往來或發展中,其前提是彼此的安全感。要建立這種安全感,需要交往雙方都信守所訂合同,謹守規律。但他們卻常在不改變合同的前提下,巧妙地變通合同為自己所用。因為在猶太人看來,在商場上的關鍵問題不在于道德不道德,而在于合法不合法、守約不守約。
1.8 違約就會遭到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