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孔子的生平簡介

第一節 生平和言論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姓孔名丘,字仲尼。生于東周時期魯國陬邑,即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后世統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我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孔子從小地位貧賤,所以干過很多雜活。他生在文化空氣濃厚、歷史悠久的魯國,由于魯國曾是周公封地,保留著周朝的文化傳統,所以他從小就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孔子聰敏好學,幼年就把小碗小盤之類作為祭器,做練習禮節的游戲,稍大后,對于周禮、音樂、射箭、趕車、識字、計算這“六藝”也都無所不學。通過勤奮學習,孔子掌握了大量的知識,并培養了自己的積極進取精神。

孔子由于后來在政治上的愿望無法實現,就通過授徒講學來培養人才,來實現政治理想,結果卻開辟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20多歲時,孔子招收魯國人曾點、顏無由、秦商、冉耕等弟子授業講學,從此便開始了辦私學的教書生涯。

孔子51歲時有機會從政,先后擔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后來升任司寇。55歲時,國君讓他代理宰相。孔子聽到這個喜訊后非常高興。

上任以后,孔子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推行禮制教化,他把擾亂國家統治秩序的貴族給處決了,在百姓之中樹立了自己的威信。為了加強王權,他開始削弱三桓的勢力,使魯國漸漸地強盛起來。

孔子在魯國卓有成效的改革,使魯國強盛起來。相鄰的齊國君臣看到這種形勢,擔心會威脅齊國的安全。于是,他們決定從國內挑選美女和駿馬送給魯國國君,目的是使他們迷戀聲色,怠于政事,進而疏遠孔子。

魯定公和貴族大臣果然十分高興地接受了這些禮物,天天歌舞升平,吃喝玩樂,國事朝政都拋到了九霄云外。孔子想勸諫國君,但國君躲在宮里不肯見他。他心知振興魯國是沒什么希望了,便帶著弟子失望地離開了魯國,開始了周游列國的征途。

孔子先后到了衛國、曹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等諸侯國,希望得到國君的任用,以便推行他的政治主張。可惜這些國君沒有認識到孔子的價值。盡管道路坎坷,吃盡了苦頭,但他仍然表現出為實現理想而忘我的奮斗精神。

孔子經過了14年顛沛流離的周游列國的生活,深知自己在政治上已經很難有所作為了,于公元前484年68歲的時候,回到了久別的祖國魯國。此后,他致力于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

縱觀孔子一生,孔子先是對于教育的內容進行了根本性變革。他把傳統的“六藝”教育轉化為“六經”教育,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的首要位置,德智一體而德為主導;

他以“學而優則仕”為教育目的,要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理想、有治國才干的賢人君子;他對學生一視同仁,倡言“有教無類”,以人性的平等為教育的平等奠下了哲學的基礎;

他積累并總結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提出了一系列有關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論,以及關于教師的理論等。

他所做的這一切,最后形成了儒家獨具特色的教育思想體系,深刻影響并規定了我國古代教育的發展路向。即使是現代社會已經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仍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和意義。

孔子還總結以前從政的實踐經驗,形成了他的政治社會觀,這就是“仁學”思想。“仁學”的核心是“愛人”。孔子把“仁”這一概念上升到哲學范疇。孔子的“仁”既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最高道德標準,又是決定社會生活的普遍原則。

“愛人”包括的面相當廣泛。它要求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尊重,要貫徹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忠”要求的是積極為人,“恕”要求的是推己及人。在統治階級內部,人人都貫徹了“忠恕之道”,就能做到君主以禮來使用臣子,臣子用忠心來服侍君主,這樣就可以消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

“仁者愛人”還要求統治階級能做到“舉賢才”。孔子主張要不計較小錯誤,把優秀人才提拔起來,要讓優秀人才在邪惡的人之上,這樣就能使邪惡的人變得正直。孔子強調統治階級只要選賢于眾,就能使“不仁”的人難以立足,就可以達到統治天下的目的。

“仁者愛人”的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相互關心、相互尊重。孔子肯定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獨立意志,所以應該重視一般人民。由此,孔子更進一步提出,要想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必須給人民一些實際好處,不能光把老百姓當作役使的物件,而是要愛護人力,合理地使用勞動力。

孔子的“仁者愛人”既有對統治階級的要求,也有對勞動人民的要求,這種要求是很高的。

孔子認為,要做到“愛人”是不容易的,必須充分發揮每個人的內心自覺才能辦到,所以他強調要靠個人的主觀努力。但每個人并不一定都能自覺地認識到這一點,有的人甚至還會受到私心、個人無限制膨脹的欲望的干擾,從而不能實現“仁”。

為此,孔子又提出一套實現“仁”的方法,主要的就是“克己復禮”,即要用道德規范來從內心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道德規范是外在的,所以要實現“仁”,主要還是靠內心自覺。這種思想雖有階級性,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中卻起了很大的積極作用。

嚴格說來,孔子不是一位哲學家,但他作為思想家,也有自己的方法論,這就是“中庸之道”。孔子承認,事物的變化轉移是由于矛盾的存在,他看到事物都有“兩端”。為要處理好“兩端”,孔子提出他的中庸思想。

所謂“中庸”,就是辦事情要有一個適當的標準,要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這叫作中;這個標準是經常性的,這叫作庸,庸就是常。超過這個標準,就是“過”;沒達到這個標準,就是“不及”。處理許多事情,都要合乎這個標準。

孔子的晚年,主要精力是放在教育和整理文化典籍方面。他一方面把《詩》《書》《禮》《樂》《易》《春秋》這些典籍作為傳授弟子的教本;另一方面又用不少時間對這些典籍加以整理。他整理編排《詩》《書》,編訂《禮》《樂》,解釋《周易》,對歷史文化的整理做出了貢獻。

孔子在71歲這一年,根據魯國的歷史,按照時間先后順序,編寫了一部《春秋》,提綱挈領地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至魯哀公200多年的天下大事。

在編寫過程中,孔子把自己的主張滲透到字里行間,形成了一種寫作風格,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春秋》,被稱為“六經”之一。它不僅是我國儒家最基本的經典作品,而且也是世界上富有學術價值的古代文化瑰寶,它的整理和保存對研究我國古代的思想、政治、社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正是由于孔子在文化上為中華民族立下如此不朽的豐功偉績,就使他的名字和中華民族緊緊地聯系到了一起。孔子的貢獻,中華民族是永遠也不會忘記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孔子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31 09:39:21
出版社:汕頭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山县| 南安市| 苏尼特右旗| 天台县| 巩留县| 安化县| 黔西| 宕昌县| 尖扎县| 肇东市| 湘潭县| 浦北县| 乌鲁木齐县| 淮北市| 祁东县| 济源市| 遂宁市| 安乡县| 通江县| 安远县| 永和县| 贵溪市| 霍山县| 通榆县| 东港市| 岱山县| 日照市| 连云港市| 聂荣县| 大新县| 城固县| 台东县| 铜川市| 元谋县| 文成县| 中方县| 鹿泉市| 阿尔山市| 甘谷县| 固始县| 邯郸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