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八佾第三 (凡二十六章)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忍也?”

【譯文】

孔子談起季孫氏,說道:“季孫氏使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佾之禮在庭院中舞蹈,這種事他都可以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呢?”

3.2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譯文】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祖時唱著《雍》詩來撤除祭品。孔子說:“天子祭祀祖廟時,主祭的天子莊嚴地站在中央,助祭的諸侯站在兩邊擁護著天子,非常莊重。歌詞有哪一點內容適用于三家祭祖的廳堂呢?”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譯文】

孔子說:“做人卻沒有仁心,禮制對他有什么用呢?做人卻沒有仁心,禮樂對他有什么用呢?”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譯文】

林放問禮的根本。孔子說:“這個問題很重大!就一般禮儀而言,與其過分奢侈,寧可儉省;就喪禮而言,與其大講排場,寧可悲哀過度。”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譯文】

孔子說:“偏遠落后的夷狄國家都有君主,不像中國的君主已經名存實亡了。”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譯文】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哎呀!你們竟以為泰山就那么容易上的,還不如林放懂得禮嗎?”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謝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如果有所爭,必定是比射箭了。雙方作揖相讓才登堂,作揖相讓而下堂,然后一起飲酒。這樣的競爭,是君子有禮貌的爭!”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孔子說:“‘漂亮的臉兒笑起來真是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轉起來真迷人呀,潔白的底子上繪采文啊!’這說的是什么意思?”孔子說:“采繪后于白底子。”子夏說:“莫非禮樂也在仁義忠信之后嗎?”孔子說:“能啟發我的人是你啊。現在可以與你討論《詩經》了。”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文】

孔子說:“夏代的禮制,我能說出來,但夏的后代杞國不足以為證;殷代的禮制,我能說出來,但殷的后代宋國不足以為證。這是杞宋二國典籍和賢人不夠的緣故。如果有足夠的典籍和賢人,那么我就能借以證明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孔子說:“禘祭中從第一次獻酒以后的儀式,我就不想再看了。”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有人問孔子關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說:“不知道。知道禘祭道理的人對于治理天下,恐怕就了如指掌了!”一邊說,一邊指著他的手掌。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孔子祭祀祖先的時候,好像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祀神靈的時候,好像神靈真的在那里。孔子說:“我若不親自參加祭祀,對于我祭了也像沒祭一樣。”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矣。”。

【譯文】

王孫賈問孔子說:“與其獻媚于一室之主的奧神,寧可獻媚于比他低下的灶君。這話是什么意思?”孔子說:“這話不對。如果獲罪于上天,那就沒有什么神可以祈禱的了。”

3.14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譯文】

孔子說:“周朝的禮樂制度借鑒夏、商兩代而創造,是何等偉大啊!我主張遵循周朝的。”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譯文】

孔子進入魯國太廟,每件事都要問一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到太廟后每件事都要問。”孔子聽到這話,說:“這是禮節啊。”

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譯文】

孔子說:“射禮的比箭不以能否穿破靶子為主,因為各人的力氣大小不等。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譯文】

子貢想要免去魯國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那只活羊。孔子說:“賜呀!你愛惜那只羊,我愛惜那個禮。”

3.18 子曰:“待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譯文】

孔子說:“完全按照禮節服侍君主,別人卻以為你在諂媚。”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譯文】

魯定公問孔子說:“君主使用臣子,臣子服侍君主,應該怎樣做呢?”孔子回答說:“君主依照禮節使用臣子,臣子懷著忠心服侍君主。”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放縱,悲哀而不傷痛。”

3.21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

魯哀公向宰我問社祭的情況,作神主用的是什么木料,宰我尊敬回答說:“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使人民望而生畏恐懼戰栗。”孔子聽了這話,批評說:“已做過的事就不再解釋了,已完成的事就不能挽回了,已過去的事就不再責怪了。”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狹小得很呀!”有人便問:“管仲生活不是很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權收取市租,官員從不兼職,怎么算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么,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國君當門立照壁,管仲也當門立照壁,國君設宴招待外國君主,在堂上兩楹間設有放置酒杯的土臺,管仲家也有這樣的土臺。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譯文】

孔子告訴魯國太師關于音樂的見解,說:“音樂是可以通曉的:開始演奏繁盛強烈,放開以后,純一和諧,皦皦清晰,繹繹不絕,從而完成。”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譯文】

儀地的邊防官請求孔子接見,說:“凡是到過這里的賢人君子,我從沒有不得謁見的。”孔子的學生們請求孔子接見了他。他出來后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各位何必憂慮沒有官位呢?天下處于無道的黑暗狀態已經很久了,上天將要起用孔子,借他來澄清政治,號令百姓。”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譯文】

孔子評論《韶》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也好極了。”評論《武》樂,說:“聲音美極了,內容還不夠。”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譯文】

孔子說:“居于上位不能寬以待下,行禮不莊重嚴肅,吊喪時而不悲哀,我還憑什么來觀察這種人呢?”

【智慧解讀】

《論語》“八佾篇”一共二十六章內容。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孔子提出“繪事后素”的命題,表達了他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全文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闡述了禮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八佾篇”是從一個故事開始的:“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即季家,在孔子時代,魯國有三家權臣,這三大家是孟孫、仲孫、季孫,整個政權都操在他們手上,國君都拿他們沒辦法。孔子在談到季氏時,說,“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樂舞蹈,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出來呢?”

孔子所處的時代奏樂舞蹈是一種禮儀,在儀式樂舞中“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用四、士用二”,有著嚴格的規定。根據社會級別的不同而不同。大致有天子、諸侯、大夫這樣幾個級別,按級別規定天子使用八佾,也就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的;諸侯使用六佾,也就是六行,六八四十八人的;大夫用四佾,也就是四行,三十二人的。季氏的地位是大夫,應該用四佾,卻用了八佾。孔子認為季氏僭越了禮節,是絕不能容忍的,所以才說這樣的事他都忍心去做,還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出來呢。

從這件事,我們一方面可以看到季氏的膽大妄為,另一方面還能窺見中國人的“好大喜功”的文化背景。此章所言的“忍”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季氏的行為對別人而言,不能忍受;另一個角度是對季氏自己而言,他可以忍心做出這樣越禮的事情,就沒有什么事情做不出來了。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仍然令孔子氣憤。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祭祀家廟,僭越天子祭禮,歌奏《雍》詩撤出祭品。孔子說:“天子祭祀祖廟時主祭的天子莊嚴地站在中央,助祭的諸侯站在兩邊擁護著天子,非常莊重。歌詞有哪一點內容適用于三家祭祖的廳堂呢?”

本章與前章都是談魯國當政者違“禮”的事件。對于這些越禮犯上的舉動,孔子表現得極為憤慨,天子有天子之禮,諸侯有諸侯之禮,各守各的禮,才可以使天下安定。宋代的程子評論說:“周公之功固大矣,皆臣子之分所當為,魯安得獨用天子禮樂哉?成王之賜,伯禽之受,皆非也。其因襲之弊,遂使季氏僭八佾,三家僭《雍》徹,故仲尼譏之。”朱熹也說:“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義而歌之乎?譏其無知妄作,以取僭竊之罪。”

周代政權已經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形同虛設,不僅強大的諸侯國不尊奉中央號令,就連弱小的魯國大夫也目無天子。“三家者以《雍》徹”,爭先恐后地顯示自己的勢力,誰也不甘落后。不僅無視魯君,也將中央政權蔑視,由此可見當時社會的衰弱狀況。

神明有知,當不享受非禮之祭。《禮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和,故百物不失。節,故祀天祭地。”“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統同,禮辨異。禮樂之說,管乎人情矣。”孔穎達疏:“樂主和同,則遠近皆合;禮主恭敬,則貴賤有序。”

三家大夫的行為,強力地對此挑起了質疑。

古詩說:“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天子是國家政權的代表,也是國家文化精神的代表,在重大國事禮儀上,演奏《雍》這支國樂的時候,天子站在中央,諸侯分列兩邊擁戴著天子。然而現在魯國的這三家權臣,卻僭用中央天子才能用的莊嚴的國樂在家里宴樂,實在是顯得有點滑稽。

孔子接下來發表評論。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孔子說:“做人卻沒有仁心禮制對他有什么用呢?做人卻沒有仁心,禮樂對他有什么用呢?”

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樂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里,孔子就把禮、樂與仁緊緊聯系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么禮、樂的問題。

所謂仁,就是存有仁慈博愛之心。禮、樂只是形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注重人的內在精神。禮、樂是對社會秩序的規范性規定,是外在形式的具體表現。

這是孔子針對三家大夫僭越禮、樂的不敬行為而發的感慨。世事變化,人心不古,其禮樂又能在多大范圍和程度上發揮作用呢?又能規范約束什么呢?

人如果放棄了做人的原則,放任自己,肆意而為,不愿意好好做人,誰又能拿他怎么樣呢?社會文化道德對他又能有多少約束呢?其人生又能有什么好的結果呢?

本篇的最后一章仍然是講禮的問題。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孔子說:“居于上位不能寬以待下行禮不莊重嚴肅,吊喪時而不悲哀,我還憑什么來觀察這種人呢?”

孔子主張實行“德治”“禮治”,這首先提出了對當政者的道德要求。倘為官執政者做不到“禮”所要求的那樣,自身的道德修養不夠,那這個國家就無法得到治理。當時社會上禮崩樂壞的局面,已經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這一篇以講“禮”開始,到講“禮”結束,表達孔子維護“禮”的決心和勇氣。但由于社會的發展,僅憑孔子的一己之力已經難以完成他的目標和宏愿,不過,從孔子的種種言論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鍥而不舍,終身為理想而奮斗的不屈的儒者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油市| 柳林县| 德惠市| 德兴市| 潼关县| 民权县| 巴楚县| 新乐市| 汶上县| 遂溪县| 巴楚县| 迭部县| 白沙| 科技| 阿图什市| 泸水县| 同仁县| 和平区| 安平县| 故城县| 河池市| 南康市| 灵石县| 惠水县| 南部县| 慈溪市| 永年县| 神农架林区| 江安县| 平泉县| 荆门市| 五台县| 龙口市| 准格尔旗| 滦平县| 绵阳市| 马公市| 舞钢市| 天水市| 阳新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