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學而第一 (凡十六章)
- 孔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上)
- 信自力
- 3736字
- 2021-05-31 09:41:46
第二節 《論語》智慧解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后,時時去溫習它,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者從遠處趕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是很少有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叛亂,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道也就產生了。孝和悌,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
孔子說:“滿口是討人喜歡的花言巧語,滿臉是討人喜歡的偽善神色,這種人,仁德是不多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不夠盡心嗎?與朋友交往不夠誠實嗎?老師傳授的學業不夠熟練嗎?”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譯文】
孔子說:“領導一個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做到嚴肅認真地對待各項工作,堅守信用,節約開支,愛護周圍的人,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對待友人,就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用;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后,若還有余力,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尊重賢者,注重品德而不注重相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獻出性命,交結朋友說話守信。這樣的人,雖說沒學習過,我一定說他是學過的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譯文】
孔子說:“對君子來說,如果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學習,所學的也不能在行動中得到鞏固。對朋友主要講忠誠和信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有過錯,就不怕去改正。”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譯文】
曾子說:“慎重對待父母的死亡,追念先祖,這樣,老百姓的道德風尚自然就趨于厚實而不輕薄了。”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譯文】
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要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去請求了解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是憑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的態度來得到的。夫子獲聞各國政事,與別人獲聞各國政事不同吧?”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父親活著時,要觀察兒女們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要考察兒女們的行為。如果三年不改變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順了。”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作用,以中和為可貴。先王的治國之道,以此為可貴,無論大事小事,都以此為原則。假如有行不通的地方,知道要協和,就去求協和,而不以禮去加以調節,也是不可行的。”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譯文】
有子說:“信任接近道義,諾言是可以履行的。恭敬接近于禮節,能夠避免恥辱。親近的人中不曾漏掉自己的親族,那也是可尊崇的。”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對君子來說,吃飯不求全足,居住不要追求安逸,做事要勤敏,說話要謹慎。接近有道德的人,就在那里糾正自己的過錯,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貧窮卻不巴結奉承,富有卻不驕傲自大,這怎么樣?”孔子說:“已經不錯了。但比不上貧窮還過得開心,富有卻能愛好禮儀。”子貢說:“《詩經》上說:‘就像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一樣,要不停地切、磋、琢、磨’,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賜呀,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經》了。告訴你過去的話,就可以懂得今后的事。”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們自己,就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智慧解讀】
《論語》的篇名,取首句中不易重復的頭兩字或三字作為篇名,與內容一般不相關聯。本篇取“學而時習之”句中的“學而”兩字作為篇名。以下各篇均同。《學而》是《論語》的第一篇,共包括十六章,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從學習到道德修養,從孝悌到忠信,從君子到君主其實講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雖為“學而”,但并不僅局限于學習知識,更多的是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在孔子看來,知識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
《學而》的首篇,選擇的是孔子的三句話。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本章這三句話是人們非常熟悉的。一般的解釋都是:“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三句話,一句一個意思,前后句子也沒有什么連貫性。但也有人認為這樣解釋不符合原義,指出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而是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這種解釋可以自圓其說,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讀者在理解本章內容時參考。
此外,在對“人不知而不慍”一句的解釋中,也有人認為,“人不知”的后面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么呢?當時因為孔子有說話的特定環境,他不需要說出知道什么,別人就可以理解了,卻給后人留下一個謎。有人說,這一句是接上一句說的,從遠方來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訴他,他還不懂,我卻不怨恨。這樣,“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講述的”了。這樣的解釋似乎有些牽強。
總之,本章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有助于對第一章內容的深入了解。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問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面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對待友人,就像對待兄長一樣尊重、友愛,說話謹慎,說了就守信用;對眾人有廣泛的愛,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去做了之后,若還有余力,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孔子要求弟子們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閑暇時間和余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中心,重在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而對于書本知識的學習,則擺在第二位。
孔子辦教育,把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學習只是第二位的。事實上,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教育都是為其政治服務的,尤其重視學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現,把“德”排在“識”的前面,這是階級的需要。他們就是要培養適應本階級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貧窮而不諂媚需要無盡的骨氣及傲氣,富有而不驕傲自大則只有真正謙虛的人才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做到這兩點已屬不易,更何況安貧樂道、富而好禮?
在這一章,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們,都能夠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這樣的理想境界,因而在平時對弟子的教育中,就把這樣的思想講授給學生。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社會上無論貧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會的安定了。孔子對子貢比較滿意,在這段對話中可以看出,子貢能獨立思考、舉一反三,因而得到孔子的贊揚。這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一個顯著特點。
聯想到現代社會,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的又有幾人?我們是否能夠耐得住寂寞,不趨炎附勢、沽名釣譽?我想,這些都是我們在閱讀《論語》的過程中應該反思、拷問自己的問題。
《論語》“學而篇”的十六章每一章都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在我們現在更側重于知識學習而忽視品德修養的時代,更能給我們帶來啟示。我們應該靜心沉入其中,遠離塵囂,返璞歸真,尋找圣人留給我們的生活、學習之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