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里仁第四 (凡二十六章)
- 孔子的智慧 孟子的智慧(上)
- 信自力
- 8173字
- 2021-05-31 09:41:46
4.1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譯文】
孔子說:“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為好。如果擇身所居而不選仁德之地,怎能算作明智呢?”
4.2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譯文】
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夠長期處在貧窮中,也不能夠長期處在安樂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
4.3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譯文】
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
4.4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譯文】
孔子說:“假如已立志修養(yǎng)仁德了,就不會有惡行了。”
4.5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譯文】
孔子說:“富貴與尊貴,這是人人所渴望的,但如不用正當?shù)姆椒ㄈサ玫剿硬粫邮埽回毟F和低賤,這是人人所厭惡的,但如不用正當?shù)姆椒▉斫鉀Q它,君子不會逃避。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又怎么能成就聲名呢?君子不會有哪怕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即使在倉促匆忙之時也必定和仁同在,即使在顛沛流離之時也必定和仁同在。”
4.6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
孔子說:“我不曾見到真正喜愛仁的人和真正厭惡不仁的人。真正喜愛仁的人,沒有什么能讓他超過對仁的喜愛;真正厭惡不仁的人,他對待仁,只是不讓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肯一旦立志致力于仁德的人嗎?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或許有這樣的人,但我從未見過。”
4.7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譯文】
孔子說:“人的過錯,各屬于一定類型。觀察人們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
4.8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
孔子說:“早晨悟到了真理,就是當晚死去也是值得的。”
4.9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譯文】
孔子說:“一個立志追求真理,卻以吃粗食穿破衣為恥,這種人,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
4.10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不盲目適從,也不盲目否定,永遠以義為依據(jù)。”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譯文】
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道德,小人關(guān)心田土。君子關(guān)心法度,小人關(guān)心恩惠。”
4.12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譯文】
孔子說:“依照個人的私利去行動,容易招致怨恨。”
4.13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譯文】
孔子說:“能夠以禮讓精神治理國家嗎?這樣還有什么難辦的呢?如果不能以禮讓精神來治理國家,又怎樣來對待禮儀呢?”
4.14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沒有官位,只擔心沒有任職的本領(lǐng)。不擔心沒人了解自己,只追求可被別人了解的真才實學。”
4.15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曾子說:“是。”孔子走出去后,別的學生問道:“這話什么意思?”曾子回答說:“先生的學說,就是忠和恕罷了。”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義,小人明白的是利。”
4.17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應該想和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該對照自我反省。”
4.18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對他們的過錯應該婉言規(guī)勸,看到自己的意見沒有被聽從,應該照樣恭敬,不觸犯他們,即使內(nèi)心擔憂也不怨恨。”
4.19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譯文】
孔子說:“父母活著時,不離家遠行,即使不得已遠行,也應有一定的去處。”
4.20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譯文】
孔子說:“如果三年不改變他父親的行為原則,就可以說是孝了。”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譯文】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時時記在心上。一方面因父母壽高而高興,一方面又因他們壽高而有所憂懼。”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
【譯文】
孔子說:“古時候人們不輕易把話說出來,唯恐身體力行跟不上而感到羞恥。”
4.23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
【譯文】
孔子說:“因為嚴于律己而犯過失的事是很少的。”
4.24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在說話上要謹慎遲鈍,在行動上要敏捷勤奮。”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
孔子說:“有德的人不會孤單,必定會有同類的人去親近他。”
4.26 子游曰:“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譯文】
子游說:“服侍君主過于密切,就會招致羞辱;與朋友相交過于密切,就會走向疏遠。”
【智慧解讀】
《論語》“里仁篇”一共二十六章內(nèi)容,重點闡述“仁”的核心思想,在《論語》中占據(jù)著重要位置。其闡述了“仁”的最基本的存在范圍,如何去做一個有仁德的人,以及君子與小人之別等,都是圍繞“仁”這一是非辨別標準進行的。
本文開篇,孔子便提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說:“人以安居于仁德之地為好。如果擇身所居而不選仁德之地,怎里,為動詞,居住也。“仁”,并非只能存在大道理中,也是存在生活瑣事之中的。居住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居住地人們的修養(yǎng),都可以上升為“仁”。人與人之間形成社會,社會之風氣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這便是“仁”最本初的意思。因而,要提升到“仁”的地位,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
接著孔子講了“仁者”和“不仁者”的區(qū)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長期安于貧困的,也不能長期處在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安心在生活中,處處講究實行仁德之道,聰明的人知道實行仁道對己對人對社會都有好處。”沒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在逆境中只會失意忘形,在順境中得意忘形。而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則會安貧樂道,富貴不淫。真正的智慧、修養(yǎng)達到“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此種“仁”的修養(yǎng),要有堅持不懈的信念才可達成。
“仁”是對個人修養(yǎng)和自制力的一種考驗。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關(guān)心道德,小人關(guān)心田地;君子關(guān)心刑律法制,小人貪圖財利實惠。”君子對于違背道德的事情堅決反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而小人對于物質(zhì)利益可以不擇手段,不考慮法律的制裁。
真正有智慧有修養(yǎng)的人,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都能夠把握自己,既不因得意而忘形,也不因失意而怨天尤人。“君子固窮”,始終保持著平和中正的心境,矢志不移,樂天知命,安之若素。
很多人犯罪,并非不擔心法律懲罰的后果,而是被利益所蒙蔽雙眼,看不到追逐利益的嚴重后果。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盡己所能去修養(yǎng)品德,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有仁德的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孔子說:“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夠正確地喜愛某人,厭惡某人。”誰有權(quán)對別人的行為做出評價?誰又有資格對別人的資質(zhì)進行認定?人皆有過失和不足。所以,其對別人的褒揚或貶抑,皆失之偏頗。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夠秉持公正,對人的臧否也才能夠把握得當,才有資格對別人做出評判。
“誰個人前不說人,誰又背后無人說”,我們總是生活在是是非非之中。那么,在我們對別人做出褒貶的同時,先須自己做一番反省:自己的行為如何,又有什么資格對別人的行為做出是與否的評議,又怎么能夠做出令人信服的愛或恨的評定。與其熱衷于品評別人,不如反躬自問,好好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其實,對于別人的評述,同樣也體現(xiàn)著自己的人品。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孔子說:“假如已立志修養(yǎng)仁德了,就不會有惡行了。”天地有大德,萬物自相生。既成長莊稼,也給雜草以陽光雨露的滋潤。既不因為是莊稼而給予特別的呵護,也不因為是雜草而做出戕殺的虐行。天地之于萬物,永遠也不表示出特別的喜好和厭惡,只是一視同仁,包羅萬象。因而人們在贊美人的品德的時候,總是題寫著“德昭日月”等詞句。由此可見,真正能夠?qū)θ俗龀龊脨涸u價的人卻并沒有特別的好惡之情緒,同樣都是人,都給予一樣的對待。
誠有為善之仁心,自會消除作惡之邪念,必然能夠嚴謹?shù)匦摒B(yǎng)自己,而不會做出邪惡的暴行。仁德的修養(yǎng),首先就應當放棄愛與憎的偏執(zhí)之念,杜絕有損于德行養(yǎng)成的欲求和私心,因為,愛與恨同樣都會左右人的心性,影響人的心靈的平和中正。
我心有仁,又有什么能夠破壞我的心情呢!
接著,孔子談到了富貴貧賤問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孔子說:“富有與顯貴,是人人所想要擁有的。但是,如果使用不合乎道義的手段而得到,是不能接受的。窮困與貧賤,是人人所厭棄的。但是,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谓鉀Q他,也是不能接受的。君子如果拋棄了仁,又怎么能成就聲名呢?君子不會有哪怕一頓飯的時間離開仁,即使在倉促匆忙之時也必定和仁同在,即使在顛沛流離之時也必定和仁同在。”
貧賤或富貴,成功或失敗,都是仁德修養(yǎng)的結(jié)果。得之以道,非道莫取。守之以節(jié),非禮不移。富人是值得羨慕的,只要他的財富是合法的勞動所得;窮人是需要同情的,因為貧窮更多的不是由于自身原因所致。
富與貴,是每個人都向往的,人們都希望有前途,順遂得意,有所成就。相反地,貧與賤,是人人都討厭的,任何人都不會甘愿過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即使一個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也是不愿意困受貧賤無著的生活。但是,這一切都必須通過正當?shù)氖侄魏屯緩将@取。否則寧守清貧而不享受富貴。凡事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不要想著有什么不勞而獲的美事。在當今社會的經(jīng)濟大潮沖擊下,應當保持清醒頭腦,有所為有所不為。往往人們在身處寒微之時為了改變自己的處境能夠拼搏上進,但是當目的達成,得到了他想要的,以后就會有所變化,一些人變得貪婪,生活腐化糜爛,驕奢淫逸,更有甚者,狂妄自大,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加強“仁”的修養(yǎng)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重視而不可須臾放松的。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孔子說:“我不曾見過一個真正喜愛仁而憎惡不仁的人。真正愛好仁德的人,沒有什么能讓他超過對仁的喜愛;真正厭惡不仁的人,他對待仁,只是不讓不仁的東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肯一生立志致力于仁德的人嗎?我沒有見過力量不夠的人。或許有這樣的人,但我從未見過。”
“仁”并非不可企及,距離我們并不遙遠,存在于我們的每一個意念之中,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時刻每一個細節(jié),是從普通百姓所能做到的細微之處開始的。為仁由己,非在他人。只要我們存心修養(yǎng)仁德,一心向仁,自愿自覺的努力,以一顆寬厚博大的心靈,包容一切,那么,仁德還會遠嗎?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孔子說:“人的過錯,各屬于一定類型。觀察人們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樣的人。”
比錯誤更不能讓人容忍的是為錯誤辯解,倒退的基本特征是錯誤的不斷重復,過去的事情在今天又一次出現(xiàn)。觀察一個人對待過失、失誤的態(tài)度,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和人品。
茲將蘇軾《觀過斯知仁》篇(《唐宋八大家文鈔·東坡文鈔》卷一一四)輯錄如下:
孔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自孔安國以下,解者未有得其本指者也。《禮》曰:“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后其仁可知也。”聞之于師曰:此《論語》之義疏也。請得以論其詳。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云不足以比其變。揚雄有言:“有人則作之,無人則輟之。”夫茍見其作,而不見其輟,雖盜跖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人者,其效如影響,其信如蓍龜,此何道也?故彼其觀人也,亦多術(shù)矣。委之以利,以觀其節(jié);乘之以猝,以觀其量;伺之以獨,以觀其守;懼之以敵,以觀其氣。故晉文以壺飧得趙衰,郭林宗以破甑得孟敏,是豈一道也哉?夫與仁同功而謂之仁,則公孫之布被與子路之缊袍何異?陳仲子之螬李與顏淵之簡簞瓢何辨?何則?功者人所趨也,過者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真?zhèn)我娨印9湃擞醒栽唬骸般I麑違命也,推其仁可以托國。”斯其為觀過知仁也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說:“只要早晨我悟知了事物深藏的奧妙,即使當晚就死去,也沒有什么遺憾。”
人生是一個不斷體會和學習悟解的過程,當你在某一天早晨突然有所體悟時,也許這時你才發(fā)現(xiàn),你的人生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所剩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已到了人生的暮年,就像落日歸山,即將逝去,面臨著無可回頭的憾恨。
生死是任何一個人也無法回避的,生無法選擇,死也常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它的到來并不征求我們的同意。因此,我們自當努力。只要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有所成就,即使是早晨悟解到困惑我們的天地之奧妙,那么晚上就死去,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因為,往往當人們?nèi)鍪治魅ブ畷r,常常會有諸多遺憾,令我們心有不甘,難以瞑目。
生命是短暫的,只有事業(yè)永存。生命會漸漸離開我們而去,肉體終將消亡,而只有名字是能夠流傳的,但也是必須附麗于對人類有所貢獻的事業(yè)與道德文章。重要的是在生命存在時,干完自己該干的事,明白自己孜孜以求的“道”。因此,我們一生的經(jīng)營就當為此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努力給世間留下一些無法抹去的刻痕,將我們的名字,這個能夠代表我們自己的唯一品牌做得精美,讓它能夠長久傳頌,讓人們?yōu)槲夜恼啤?
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孔子說:“一個人立志追求真理,卻以吃粗食穿破衣為恥,這種人,不值得與他共謀大事。”
信念是生命的支點,志向是點燃人生的火炬。一個人可悲的不是貧窮、困窘和苦難,而是泯滅了心中的希望。最為可悲的是毫無理由地放棄自己的志向。不論窮達,都能以一種坦然面對的心境堅持,并不因為生活的改變而改變自己,執(zhí)著于自己的目標,并為之孜孜不倦地努力,這才是成就生命輝煌的唯一途徑。
斤斤計較個人的享樂,必然不會懷有遠大的志向。雖然表面上立志做一番事業(yè),但是卻又貪圖享受,這樣的人不可能成就什么大事。只有那些能夠安于清貧,耐得寂寞,向著既定的方向不懈努力的人才會有所作為。
下面,孔子又談到了君子的做人準則。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不盲目適從,也不盲目否定,永遠以義為依據(jù)。”
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容忽視。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只以大義為重,應該做的就義無反顧地付諸行動,躬行不輟,不應該做的就堅決不做,有所為有所不為。公正無私,以天地正道為心,直道而行,無須優(yōu)親厚友,也無厚此薄彼之卑行。肩負責任,夙興夜寐,為天下蒼生立命,為天下蒼生慮心,而無一絲幽怨與私念。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不盲目適從,也不盲目否定,永遠以義為依據(jù)。”
“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君子、小人,志趣不同。德、逸、法、利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界石。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不在于擁有的財富,也不在于地位的顯達,而在于心靈,心靈決定行動。
小人之行,在于損人利己。損人利己的事?lián)屩ジ桑词箵p人不利己的事也竟然干得出來。
君子之風,在于舍己為人,道人之善,成人之美。道德高尚,胸懷遠大。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孔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有一個核心貫穿其中,始終不變。”曾子說:“是。”孔子離開后,同學們問:“是什么呢?”曾子說:“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忠恕’二字。”
忠厚寬恕,這是仁的基本精神;做人做事,盡心盡力,對人寬恕、包容,這是仁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與人相處,必須能夠容忍別人,寬恕他的過錯,容納他的想法。尤其要注意的是不必苛求別人卻容忍自己的過失。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并不總是因為有根本的利害沖突,而是由于對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每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生活閱歷、道德水準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知也必然會有差異。愚蠢的人總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于是難免發(fā)生沖突。聰明的人則坦蕩地面對差異,并且以別人能夠接受的方式漸漸消除,即使一時不能達成一致也能夠體諒、尊重、寬恕別人,使別人在他的敦厚中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寬容是以別人對你無意的損害為前提的,而容忍則往往涉及別人對你的故意傷害。一個寬容的人不一定能做到容忍,一個能夠容忍的人卻絕對是寬容的。容忍需要比寬容更博大的胸懷。能容人,就是智慧,就是胸襟,就是高貴的品格。宰相肚里能行船,就是包容,就是忍讓,就是給人以改正自新的機會,就是一種善良的期許,就是一種與人為善的美好祝福和充滿信心的期待。
那么,到底什么樣的人才算是君子,君子與小人有什么區(qū)別呢?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說:“君子明白的是義,小人明白的是利。”
君子與小人的分野就在于面對義與利的態(tài)度,功利與勢利,是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試金石。君子以道義為先,小人以利益為重。
君子蹈義,小人趨利。君子以義興,小人奔利亡。
荀子說:“身勞而心安,為之;利少而義多,為之。”
君子胸襟博大,以天下為己任,“大道可行,與民由之;大道不行,獨行其道。”有利非義而不茍取。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孔子說:“看到賢德的人,就向他學習、看齊,努力使自己也達到同樣的修養(yǎng)境界。看見沒有良好德行修養(yǎng)的人,就對照進行自我反省、修正自己,提高修養(yǎng)。”
真正有大德嘉行的人是受人敬仰的,也是人們自愿效仿的楷模。向往完美與高尚,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之所以進化的潛在美質(zhì)。任何人都不愿被人唾棄、受人責罵,都希望自己得到眾人的稱揚。可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還有著犯罪與令人不能接受的壞事,而被大張旗鼓宣揚的英模卻或許不能為人所認同。并非人們不敬重賢德,往往是所謂的“賢者”名不副實,徒具虛名,或者更是欺世盜名之徒,盛名之下是虛擬的甚至是不顧廉恥地把別人的事跡強行戴在自己的頭上所人為拔高了的形象。真正有賢德的人,不論是否被宣傳,人們總是心悅誠服地敬重。
在本篇,孔子再次談到了“孝道”問題。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孔子說:“侍奉父母,應該委婉地勸諫。自己勸諫的意思沒有被父母采納,就應該更為謹敬謹孝,不要違拗父母的意志,要任勞任怨,待到父母慈色緩和,然后再次進言勸諫,而不能心懷抱怨。”
中國是一個崇尚孝道的民族,孝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一個人品質(zhì)的主要依據(jù),你能否在所生活的環(huán)境站得住,取決于你對待老人的行為態(tài)度。你可以沒有本事賺錢、可以貧窮、可以沒有才能、可以什么都沒有,但是,你不能沒有孝心。只要你是一個孝敬的人,就可以得到親戚鄰里的稱揚,你就可以站得起來,得到人們的信任。孝行,就是從最基本的方面做起,就是在衣食等生活方面盡心侍奉、體貼贍養(yǎng),并且有一顆善良誠敬的心,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救助撫恤幼弱鰥寡,使父母教養(yǎng)子弟的大德得以弘揚,使他們因為你的德行而感到高興自豪,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孝順。
孝敬“唯以順適為安,自然為樂”,“出乎天倫至性”。“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禮記·內(nèi)則》)敬事父母,成其大德,孝而不違,過而不怨。主動接替父母承擔生活的辛勞,努力使父母在有生之年安享生活的樂趣,這是為人之子不容推卸的義務。
在本篇的最后一章,孔子仍然講的是如何盡孝的問題。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孔子曰:“父母健在,兒子不宜隨意外出到遠方游歷。即使不得已要外出,也應有一定的去處。”
古人說:士之居也,游必有友,學必有師。在任何時候,不論什么情勢下,我們都應當固守做人的道德原則,有違道義的事不做,有悖良知的事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不做。不要讓別人因為我們自己的行為而指責我們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