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醫對高血壓的認識

第一節 高血壓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中醫認為什么是高血壓

由于歷史條件限制,古時沒有血壓計測量血壓,而是以辨證的方法,根據患者主訴癥狀,分析它的原因以定病名。

中醫學通過大量臨床實踐,根據臨床癥狀、病程演變,結合辨證論治的經驗比較,認為古代文獻中記載的“眩暈”、“頭痛”、“中風”、“肝風”、“肝陽”、“心悸”、“尿濁”等癥狀與現代醫學的高血壓病癥相似。

中醫文獻中對高血壓的病因、發病機理、癥狀和防治方法早有記載。例如《內經》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該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千金方》指出:“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于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丹溪心法》說:“無痰不眩,無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該病的另一種原因。

根據高血壓病的臨床主要證候、病程的轉歸及并發癥,中醫認為,高血壓病應屬于中醫學的“頭痛”、“眩暈”、“中風”的范疇。而頭痛、頭脹、心悸、失眠、眩暈、胸痛、頸強、肢麻、舌強、腰痛、半身麻木、口眼喁斜、半身不遂等癥狀,都可以是高血壓病的表現。每一種癥狀都有不同的病因、病機,而不同的癥狀可以由相同的病因和病機引起,這是中醫學與現代醫學的不同點。

高血壓可由七情所傷等因素所引起。

精神因素

長期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可使肝氣內郁,郁久化火,耗傷肝陰,陰不斂陽,肝陽偏亢。肝腎兩臟關系密切,肝火也可灼傷肝腎之陰,形成肝腎陰虛,肝陽偏亢。

飲食失節

過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以致濕濁內生,濕濁久蘊以致化熱,熱又能灼津成痰,痰濁阻塞脈絡,上擾清竅,也能發為高血壓病。

內傷虛損

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者,由于腎陰不足,肝失所養,肝陽偏亢,內風易動。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使人體陰陽消長失調,特別是肝腎陰陽失調。因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形成了下虛上盛的病理現象,故臨床表現為耳鳴如聞潮聲,或如風雷聲,耳聾時輕時重,每于郁怒后耳鳴、耳聾突發性加重,兼耳脹、耳痛,或伴頭痛,眩暈,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等癥。而腎陰虧損,不能滋養于心,心亦受累,故見心悸、健忘、失眠等癥。病久不愈,陰損及陽,則往往導致腎陽不足,兼見畏寒、肢冷、陽痿、夜尿增多等陽虛證候;亦可陰損于前,陽虧于后,最后形成了陰陽兩虛之證。陽勝又可化風化火,肝風入絡則見四肢麻木,甚至口眼歪斜;肝火上沖,可見面紅目赤,善怒。風火相煽,灼津成痰,若肝陽暴亢,則陽亢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絡,擾亂心神,蒙蔽清竅,發生中風昏厥。

此外,奇經的沖、任二脈,沖脈主血海,任脈主一身之陰,與肝腎也有密切關系,也能引起肝陽上亢,甚至腎陽亦衰,成為陰陽兩虛,兼有虛陽上擾之證。

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發病機理是什么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疾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臨床癥狀主要為頭暈、眼花、頭脹、煩躁易怒、心悸、失眠、項強、耳鳴等,晚期可出現腦、心、腎等臟器質性和功能性障礙。中醫中眩暈、頭痛、中風等癥狀的發病機理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眩暈的發病機理

中醫認為眩暈的發生屬虛者居多,如陰虛則易肝風內動,血少則腦失所養,精虧則髓海不足,均易導致眩暈。其次,由于疾濁壅遏,或化火上蒙,都可形成眩暈,現歸納以下幾個方面: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髓不足,痰濕中阻。

頭痛的發病機理

頭痛之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內傷兩大類。蓋頭為諸陽之會,清陽之府,又為髓海所在,凡五臟精華之血,六府清陽之氣,皆上注于頭,故六淫之邪外襲,上犯巔頂,邪氣稽留,阻抑清陽,或內傷諸疾,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脈,腦失所養,均可發生頭痛。誠如《醫碥頭痛》說:頭為清陽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氣相侵,內而六腑經脈之邪氣上逆,皆能亂其清氣,相搏擊致痛,須分內外虛實。頭痛有如下幾種類型:外感頭痛,內傷頭痛。

中風的發病機理

中風之發生,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氣血虧虛,與心、肝、腎三臟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于濡養;或陰虧于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蒙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系的危急證候。中風有以下幾種原因:積損正衰,飲食不節,情志所傷,氣虛邪中。

高血壓的中醫辨證分型

高血壓病中醫在辨證分型方面,有以陰陽分型的,有以臟腑分型的,有以虛實分型的等等,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見,其中以臟腑分型者較為廣泛。

肝陽上亢型

癥見眩暈耳鳴,頭目脹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口苦咽干,舌紅,脈細數等。

肝火上炎型

癥見頭暈脹痛,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口干,煩躁易怒,溲黃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

陰虛陽亢型

癥見頭暈頭脹頭痛,耳鳴耳聾,煩躁易怒,失眠健忘,腰膝酸軟,口燥咽干,兩目干澀,視物模糊,肢麻,或見手足心熱,顴紅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或弦細。

痰濁中阻型

癥見頭痛昏蒙,或眩暈而見頭重如裹,胸脘滿悶,嘔惡痰涎,身重困倦,肢體麻木,苔白膩,脈弦滑或濡滑;或兼心下逆滿,心悸怔忡;或兼頭目脹痛,心煩而悸,口苦尿赤,舌苔黃膩,脈弦滑而數;或兼頭痛耳鳴,面紅易怒。

瘀血內阻型癥見頭痛如刺,痛有定處,胸悶或痛,心悸怔忡,兩脅刺痛,四肢作痛,或麻或木,夜間尤甚,舌質紫或有淤斑,脈細澀或細結。

沖任失調型

癥見頭面烘熱汗出,頭暈頭痛,煩躁不寧,咽干口燥,腰膝酸軟,兩足發涼,或有水腫,月經紊亂,經量澀少,或已絕經,舌質淡紅,脈弦細或細數。

心腎不交型

癥見心煩不寐,心悸不安,夜寐多夢,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氣陰兩虛型

癥見頭暈耳鳴,咽干口燥,腰膝酸軟,失眠健忘,五心煩熱,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動則心悸汗出,大便清薄,下肢水腫,舌質淡胖及邊有齒痕,脈細無力。

陰陽兩虛型

癥見頭暈眼花,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膝酸軟,面色少華,間有烘熱,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形寒怯冷,陽痿遺精,大便溏薄,夜尿頻數,舌質淡,脈沉細無力。

肝風內動型

實風:癥見眩暈欲仆,頭痛如裂,腦響耳鳴,頸項強硬,牙關緊閉,四肢抽搐,煩躁不安,甚則昏迷,舌紅苔黃,脈弦數。

虛風:癥見頭痛眩暈,頭搖肢顫,唇舌肢體麻木,兩目干澀,視物昏花,舌紅少苦,脈弦細數。

高血壓中醫治療的優勢與不足

目前治療高血壓的藥物雖然很多,但由于該病的發病機理較復雜,普通的藥物對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從根本上控制病情,而且降壓藥品一旦服用,就不能停止,加之服藥后血壓易反彈、波動,所以人們把目光投向了傳統中醫藥。

中醫雖然歷史悠久,卻并沒有高血壓的概念。那么,中醫在治療高血壓方面還有自己的優勢嗎?與西醫相比,它的不足又在哪里?人們在使用中藥降壓時,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的優勢

(1)保護心腦腎等器官

降壓是治療高血壓的一個重要目標,但是不能僅僅局限于降壓,更重要的是在降壓的同時,要預防藥物對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因為器官受損引發的心衰,腎衰等往往比高血壓本身更為致命。

研究發現,中醫中藥在對某些受損器官的逆轉以及并發癥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而且,中藥治療高血壓,通常從患者的具體病證出發,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以中藥復方,調整體內環境,改善血管內皮功能,使心、腦、腎、血管得到保護。

(2)癥狀改善明顯

高血壓的癥狀主要包括:

血壓升高導致的不適,如頭暈、頭痛、耳鳴、失眠、胸悶、心悸氣短、健忘等。

心腦腎等器官損害及相關并發證,如出現呼吸困難、氣短、胸悶等。

中西醫治療高血壓,癥狀會有明顯的不同。西藥治療高血壓,往往能很快使血壓下降,甚至恢復正常,但在改善頭暈、頭痛等癥狀上效果欠佳。而中醫治療高血壓其它癥狀的改善也比較理想,往往在血壓下降的同時,上述不適癥狀也隨之改善。

(3)中西藥合用減輕副作用

一般認為,中藥毒副作用小,長遠的防治效果也優于西藥,但短期內很難有明顯的治療效果,而西藥近期療效較高,但毒副作用較大。兩種治療各有各的優劣。如果中西藥合并使用,西藥既可發揮近期療效高的長處,又可以因用量相應減少而減輕其毒、副作用。中藥的降壓作用則既可提高近期療效,又具有遠期降壓作用。那么,對于治療高血壓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奇效。

(4)中醫降壓平穩和緩

西藥降壓,容易產生抗藥性,而且會造成血壓波動,而中藥降壓作用緩和,穩定血壓較好,較重的高血壓病配合中藥治療,還可防止血壓較大波動。

(5)中醫的非藥物治療有療效

中醫除了藥物治療以外,還有一些很有特色的非藥物治療方法,比如氣功、針灸、理療等,這些治療已被證實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氣功適用于各期高血壓,它可以提高大腦皮層功能,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從而降低升壓反應,提高抗高血壓的能力。針刺等可降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對一些高血壓患者也有明顯療效。

中醫藥療法的不足

在很多人心目中,中醫有一種神秘感,在心理上形成了中醫有“無限可能”的想法。但是中醫也不是萬能的,在使用中醫治療高血壓的同時,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患者加以注意:

中藥也有副作用。

證型多不可自行服藥。

中醫藥治療也需長期堅持。

品牌:中版數媒
上架時間:2021-05-26 18:03:45
出版社: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數媒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西乌珠穆沁旗| 潜山县| 那坡县| 九龙城区| 乌拉特后旗| 顺义区| 中阳县| 宁阳县| 汤阴县| 明光市| 石渠县| 长兴县| 申扎县| 耿马| 荃湾区| 龙山县| 河津市| 沁源县| 太仆寺旗| 塔城市| 简阳市| 繁昌县| 延安市| 九龙县| 苏尼特左旗| 贡觉县| 慈溪市| 仁布县| 巴林右旗| 云浮市| 台中县| 柏乡县| 保康县| 临西县| 平泉县| 岚皋县| 同仁县| 图片| 锦州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