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第1章 中醫對腎病的認識

第一節 腎病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腎的中醫生理

中醫理論認為:腎屬于五臟之一,是人體的先天之本,在人體的生長、發育和衰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理論,腎與心、肝、脾、肺四臟形成一個相生相一的整體。腎與膀胱相為表里,開竅于耳朵。腎有藏精、主生長生殖和發育、主水液、主納氣和主骨生髓的作用。

生命動力之源

我們的祖先經過數千年的觀察,認為腎“藏精”,而“精”包括了“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腎臟是稟受于先天、連接后天的樞紐。當孩子出生時,他從父母處所稟受的“先天之精”就貯存在腎中,而在后天的成長發育中,人體從自然界吸收并萃取的精華也歸于腎。先天之精需要不斷得到后天的滋養和充實才得以生長、強壯和延續,而后天之精的化生又依賴于先天之精的蒸化,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腎精蘊含著旺盛的生命力,既能推動自身的各種生命活動,又是產生新生命的物質基礎。先天之精不足,嬰幼兒就會生長發育不良,出現“五遲”(站立遲、行走遲、出齒遲、長發遲、說話遲)和“五軟”(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青壯年期還表現出生殖能力低下、早衰等。所以說先天之精是生命的肇始,是構成人臟腑、氣血、骨骼、肌肉、筋脈等的物質基礎,故中國歷代醫家將腎稱作為先天之本和生命之本。

天癸的產生與消亡

當腎中的精氣充盛到一定的階段,就會產生一種促進和維持生殖機能的物質——天癸,于是男子就得以發育成熟,產生精子和排精現象;女子則月經來潮,具有了生殖能力,標志著進入青春期。隨著年齡的增長,腎中精氣也會慢慢減少,這時天癸也隨之逐漸衰竭,機體就開始從強壯走向衰老。《黃帝內經》就有這樣的記載: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歲以后,由于天癸的衰竭而出現絕經,生殖系統功能減退,不再能生育子女。天癸的產生取決于腎中精氣的盛衰,它與人的生長、發育和衰老有關,可見腎中精氣的重要性。所以養生的關鍵就在于懂得如何保養腎中的精氣。

生命之門——命門

《難經》稱命門是“諸神精之所舍,元氣之所系”,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命門好比是“走馬燈”中的燭火,燭火旺則走馬燈中的圖案就會轉動得快,燭火微弱則轉動得就慢,而一旦燭火熄滅也就不再轉動了。命門的功能還包括“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即人體的生殖功能。因此,命門具有腎的功能,腎亦具有命門的作用。

腎主水液

人體中的水液主要通過脾的運化、肺的宣發肅降和腎的蒸騰氣化,并以三焦為通道而得以布散到全身,然后再經過代謝,化成尿液、汗液和氣排出體外。這個過程雖然是人體中多個臟器相互協調作用的結果,但是腎臟在其中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無論是肺的宣發肅降,還是脾的運化都依賴于腎的蒸騰氣化,都要靠腎的推動來發揮它們各自的功能。由于尿液的生成與排泄在維持人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中起著很大的作用,而尿液的形成與排泄與腎的蒸騰氣化功能直接相關。如果腎中精氣的蒸騰氣化功能失去正常,或者氣化功能不足,則水液無法得到正常排泄,就會出現小便量少、下肢浮腫等癥狀;或者由于腎氣不能固守水液,會出現小便清長、夜尿明顯增多等癥狀。

腎主納肺氣

只有依賴腎的納氣作用才能使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從而使肺吸入的清氣能下達到腎,保證體內外氣體的正常交換,故稱“腎主納氣”。古代醫家就有“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肺主出氣,腎主納氣,陰陽相交,呼吸乃和”之說。所以當一些中老年人患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出現呼多吸少、動則氣喘、呼吸困難等癥狀,在治療上采用相應的補腎納氣的方法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腎主骨生髓

“腎主骨生髓”與腎中所藏的精密切相關,因為腎精可以生髓,骨骼要靠骨髓的滋養才能生長、發育,并且堅強有力;同時脊髓又向上與大腦相連,腦海也要靠髓的充盈才能聰穎敏銳。因此中老年人和腎虛患者出現肢酸乏力、骨質疏松、頭昏耳鳴、反應遲鈍等癥狀都與腎中之精的衰減有關。可見在腎與骨骼、大腦之間有一個體系,相互影響,當腎臟功能衰退的時候,骨骼和腦就會出現相應的變化,而當骨骼和大腦發生退行性改變時,也會累及腎臟的正常功能。

中醫認為腎病的病因

腎臟病的致病因素比效復雜,中醫概括起來可分為外感因素、內傷因素、病理產物因素和藥邪致病等四類。

外感因素

風、寒、暑、濕、燥、火六淫及癘疫之氣皆為外感因素。由于人生活在自然界里,任何疾病的發生均會受到自然界各種氣候的影響,上述外邪侵犯人體同樣也會造成或誘發腎病的發生。

如《素問水熱穴論》說:“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于風,內不得入于臟腑,外不得越于皮膚,客于玄府,行于皮里,傳為跗腫,本之于腎,各日風水。”《醫學入門》指出:“陽水多外因,涉水冒雨,或兼風寒暑氣。”從臨床來看,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急性腎盂腎炎等腎病的發生或誘發加重,與這些外感因素的侵襲均有密切關系。外邪致病,可單獨致病,亦可相兼為患,但臨床以兩種或兩種以上致病因素聯合作用多見。如急性腎炎的發病,常常有感受風熱,或風寒,或風寒濕等外邪的病史。祖國醫學認為,外邪一般是在人體正氣虛弱的情況下才能侵襲人體致病。外邪傷腎可分直中和遞傳兩種形式。因腎居下焦,位于人體較深層次,故外邪傷腎,多首先侵襲肺衛肌腠等淺表層次,由表入里,由上而下。因此,外邪直接侵及腎臟者較少,大多經標本傾移,臟腑傳受,逐漸波及腎臟。

內傷因素

內傷致病是指排除近期外邪干擾的情況下,由機體的內在原因而導致的疾病。同外邪致病相比,內傷致病有兩大特征:一為復雜性,即其發病多不是由單一因素造成,而是若干因素相互作用、交結而成。其發病后,病理機制也較為復雜,病位多為數臟同病,病性多為虛實錯雜。二為潛發性,即內傷致病,很難指出明確的發病時間,病人未覺察病情,其病理機制早已暗成。內傷致病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先天不足、七情內傷、飲食不節、久病過勞等。

(1)先天不足

精氣稟賦不足和妊娠調養失宜導致的先天不足、陰是偏頗是形成腎病的重要因素。先天稟賦不足,如后天喂養得法,用后天飲食水谷之精,補其先天精氣之不足,也容易造成腎病;如后天失調,臟腑失養,易為外邪侵襲,甚則生長發育遲緩,也會導致致產生筋骨痿軟、雞胸、龜背、遺尿等腎病的病征。先天稟賦不足,與腎氣的強弱和腎中陰陽的偏盛偏衰密切相關,這種關系又構成腎臟致病的病理基礎。如有的人稟賦陰盛陽衰,其致病多形成腎陽不足、虛寒內盛的病理征型;反之則易形成陰虛內熱之癥。

(2)七情內傷

七情是人類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或自身的各種活動的情感反應,包括喜、怒、悲、恐、憂、思、驚七種情志活動。

一般情況下,七情屬正常生理活動范疇,并不致病。但這些情志活動過于強烈、持久或失調,即可引起臟腑失調、氣血紊亂而致病。實際上,人類的各種情志活動,均以腎精為物質基礎,七情過用,必引致腎精的過耗,從而導致腎病;另外,七情還可通過其他臟腑,間接導致腎的損傷,如悲可傷肺、金不生水等。情志失調不僅是引發腎病的一個因素,也是誘發腎病趨向嚴重的原因。如遺精、陽痿這些性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由于精神緊張,常常導致病情反復不愈,甚至日趨嚴重;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若遇情志失調,亦常致病情惡化加重。

(3)勞倦過度

勞倦包括房勞和形勞,前者指色欲過度,后者指運動過極,過分消耗體力。人的一切運動能力皆以元氣為動力,而元氣又由腎精所化生,如體力過用,擾傷筋骨,必然耗精傷氣,內損及腎;而房事過度,不但耗精,而且傷神,而神亦以精為之守。在臨床上,勞倦傷腎,多以虛癥為主。一般常可見到神疲乏力、腰膝酸軟、眩暈遺精等腎氣虧虛之癥。但由于人的體質不同,又有陰虛、陽虛之分,陰虛者可兼見潮熱、盜汗、夢遺、口干、舌紅等虛熱之象;陽虛者可兼見畏寒、肢冷、滑精、陽痿、舌淡等虛寒之癥。女人勞倦,還可損及沖任,引起月經不調、崩漏帶下、流產不孕等癥。

(4)飲食不節

過饑、過飽和五味龜背都屬飲食不節。過饑指攝食不足,體內所需營養得不到充分供應,氣血生化之源則匱乏,后天之精無以濡養先天之精,久必先天之精亦不足,從而導致腎精的虛虧。過飽指飲食過量,超過了體內正常的需要,發生營養過剩。這種過剩的營養,常化為脂肪,存積體內,久之則形成氣衰,痰濕內生,阻滯氣血,遏傷陽氣,從而導致腎陽不布,百脈不暢,產生諸多腎虛之癥。另一方面,攝食無度,暴飲暴食,還可損傷脾胃,進而及腎。五味偏嗜,恣食膏梁厚味、辛燥刺激食物,不但可使某些臟氣偏盛偏衰,亦可造成腎中積熱,消谷耗液,五臟之陰液失其滋養。

病理產物因素

指因臟腑功能失調所產生的病理產物,主要指水濕、淤血。這些因素成為腎病加重、惡化的病因,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由于肺、脾、腎功能失調,致使水濕內生,這些水濕又可影響臟腑功能,如濕邪困脾,可使脾氣進一步虛弱,進而及腎,致使水腫愈重;濕邪滯內,又可阻礙氣機,可致機體氣機升降失常,氣血逆亂;水濕亦可阻礙血液運行,形成血淤,使水腫進一步加重。淤血是許多腎臟病如腎腫瘤、腎動脈硬化癥、腎靜脈血栓等形成的重要病因和病理產物,亦存在于多種腎臟病如急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等的發病過程中。現代醫學證明,腎臟局部或彌漫性淤血,可引起腎血流量減少,繼發性腎小球濾過率降低,臨床在辨證的基礎上使用活血祛淤藥,可取得更好的療效。淤血的形成可因臟腑功能障礙而致氣滯血淤;或氣虛血淤;或脈絡損傷,血出離經而導致血淤;或因濕熱郁久不解導致血淤。

藥邪致病因素

藥邪傷腎一般多因誤治或用藥不當所致。如誤用或過量使用對腎有毒副作用的藥物(氨基甙類、鎮痛劑、雷公藤、關木通等)常可引起腎功能不全、間質性腎炎等腎病的發生;又如過用苦藥,日久可致腎陰不足,過用寒藥日久可傷及腎陽;或以溫補藥治療腎陰虛癥,以養陰清熱藥治療腎陽虛癥,這種由誤治導致的藥邪,于病無益,反而加劇原來病情的發展。另外,現代醫學治療腎病而運用的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藥物,常伐真陰,助生濕熱,形成陰虛內熱或濕熱內蘊之癥,并使原有腎病病情加重或遷延難愈。

此外,久病及腎也是腎病發生的不可忽視的一個致病因素。

中醫認為腎病的病理

腎臟疾病的病理是指腎臟疾病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機理。腎臟疾病種類繁多,病變之理也相當復雜,但其基本的病理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主要表現如下:

腎臟疾病,系由各種致病因子作用于人體后引起的腎臟及其與之相表里的膀胱功能失常、臟器實質性損害。因此,此類病變的主要病變部位當以腎與膀胱為中心,臨床上以腎主水功能失常及腎主封藏失職為主要病機,以水腫和蛋白尿為基本表現,但腎主水及主封藏功能的正常發揮,還有賴于脾、肺、肝、心、膀胱、三焦、膽、小腸及其所屬之經絡等能夠正常地行使各自的生理功能,腎與其他臟腑生理上的相互配合、密切合作,必致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相互傳變。腎臟功能失調,常常影響其他臟腑,從而出現其他臟腑的病理變化,而其他臟腑之病變,亦每每導致腎臟受累,從而決定了該類疾病在發病之初即具備了其病位非及一臟一腑一經一脈,病機非為一端之病理復雜性,此亦正是運用六經辨證方法論治該類疾病的前提。

腎之病變

腎為先天之本,內寓真陰真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腎主水液,此項功能之發揮,有賴于腎中精氣之氣化,對于體內津液的輸布排泄、體內代謝平衡,起著極其重要的調節作用。當各種原因致使腎元虧虛,氣化失常,皆可導致腎主水液功能的削弱甚或喪失,從而出現水腫等病證。同時,腎又主封藏,其意是指腎臟對精氣具有閉藏作用。腎對精氣的閉藏,使精氣不致無故外泄,為精氣在體內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生理效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若腎氣虧虛,精關不固之時,必使蛋白精微失守而下泄尿中,從而在臨床上出現蛋白尿等,精微遺泄日久,更耗腎之陰陽,致腎中陰陽更虧,使病情加重。各種腎臟疾病的中、后期,多有突出的腎虛表現,或腎陽不足,癥見腰痛、畏寒、肢冷,或腎陰虧虛,而見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口干咽燥等等,另有一部分患者,經過恰當治療,在蛋白尿消失之后,仍可出現腎虛的表現等,此與中醫“久病及腎”之說頗為切合。腎虛之后,一方面無力抑制固邪,使固邪萌動,再則腎中陰陽失衡,又可生成固邪,從而致內外相招,發生本病,在病變過程中又可致下虛、邪留等諸多病理變化,則可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

主要是機體自穩態的失衡,突出表現為免疫功能的紊亂。無論是腎陰虛或是腎陽虛,皆可導致機體免疫功能的失調。各種腎臟疾病無論初起表現為何種證型,最終都會影響到腎,使腎的功能紊亂,水液代謝失調。發病之后,以腎、膀胱及三焦等為中心,各種有害因子潴留不去,致腎陽衰敗,陰陽離決而死亡。在其病變過程中,腎虛是否糾正,則關系著整個疾病的進展,若腎虛轉實,機能逐漸恢復,將各種毒邪排出體外,則疾病即可向愈。反之,若腎虛久久不復,且進一步惡化,使各種毒邪留滯,則最終形成正氣衰敗,由多種腎臟疾病進入慢性腎功能衰竭。

心之病變

心與腎,同屬少陰,二者為水火之臟,心主君火,腎主水液,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使腎水不寒,腎水上升,使心火不亢,從而水火既濟,陰陽交泰,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反之若種種原因破壞了這種平衡狀態,即可發生病變,在各種腎臟疾病中主要表現在:一是心陽不振,不能下溫腎水,使腎水泛溢。二是腎陽不足,寒水上逆,致心陽亦虧,從而出現心悸、氣短、小便不利等。三是陰虛火旺水留,是證之形成或由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致心火偏亢,或心火先亢,下及腎水,使腎水虧耗,腎失氣化,又致水留,臨床可見口干少津,或口舌生瘡,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小便不利等。

脾之病變

脾之病變,亦與本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除脾虛不能抑制固邪外,脾虛尚可產生一系列腎臟疾病的病理變化。首先,脾虛易致或加重水腫。各種腎臟疾病多表現為水腫,脾主運化,屬土而制水,當脾虛之時,運化不力,則每每導致水濕內停,內犯臟腑經絡,外溢肌膚而為水腫。脾臟功能好壞,直接關系到腎主水功能,當脾虛濕盛之時,可傳之于腎,發為水腫。從臨床角度來看,在各種腎臟疾病中,尤其是慢性者,脾虛之見證往往較為明顯,如面色蒼白,身重肢沉,納呆(注:胃的受納功能呆滯,故名,也稱“胃呆”。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癥狀。)便溏,疲乏無力等。導致脾虛的主要原因有:

(1)飲食不節等后天失調

先天稟賦不足,乃體內固邪沉伏,損傷脾氣而致。總之,無論是先天不足,或是后天失調,或是體內固邪留滯而致脾虛,脾虛一旦形成,則又可導致水濕潴留,加重水腫。

(2)脾虛易致和加重蛋白尿

蛋白尿亦是各種腎臟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之一,究其機理,固有諸多原因,但脾虛在此亦起重要作用。蓋與脾虛失于運化及統攝、腎虛失于封藏密切相關。脾氣散精,灌注一身,脾虛不能運化與統攝水谷精微,既不能上注于肺而布散全身,又不能下注于腎而藏之,則清陽不升,精微流注,加之濕熱膠結,腎虛不固,則精微自小便而出,即形成大量的蛋白尿。同時,在病變的過程中,脾運正常,則水谷源源不斷地化生精微,足以對從尿中流失之蛋白進行補充,復因脾虛不運,后天匱乏,人體精微得不到及時補充,必致機體更虛,加重病情。

(3)脾虛可致或加重血尿

血尿在各種腎臟疾病中亦相當常見,究其原因,雖與濕熱迫血妄行有關,但脾統血,在正常生理情況下,脾氣充足,統攝血液,循經流注,不致外溢。當各種原因造成脾氣不足之時,脾失統攝,血不歸經,則可形成血尿。

(4)脾虛可導致和加重貧血

貧血在各種腎臟疾病尤其是各種腎臟疾病后期極為常見,究其機理,莫不與脾虛密切相關。蓋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當脾氣虛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則血失化源。又因脾失統血而致血尿,使從小便中丟失,復因腎主藏精,精血互化,今脾虛不能達腎而藏之,則腎精虧乏,無以化血等,皆可形成貧血。現代醫學認為,慢性腎炎或慢性腎衰之貧血,可能與低蛋白血癥以致胃腸道水腫,尿素在胃腸道被尿素酶分解成氨刺激胃腸黏膜產生炎癥或潰瘍,腎功能衰退影響胃泌素的排泄或滅活,形成高胃泌素低胃酸等,致不能正常地消化吸收有關。另外,慢性腎炎或慢性腎衰時,不僅破壞了大量的腎小球,同時也毀壞了大量的腎小球旁器,不能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皆可引起難治性的腎性貧血,此與中醫學的認識有相同之處。

(5)脾在免疫學中亦占有重要位置

實驗證明,對脾虛患者采用補氣健脾之方藥治療,在糾正脾虛的同時,也看到免疫功能的改善。當脾機能低下時,對免疫反應就失去應有的控制能力,則表現為免疫機能的紊亂,此與各種腎臟疾病發病及預后的關系極為密切,多種腎臟疾病尤其是腎小球疾病乃是由于免疫機能紊亂,大量的抗原抗體復合物在腎小球沉積,而機體不能順利清除,影響腎小球功能而發病,進而導致疾病逐漸惡化。

綜上所述,脾虛與腎臟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從臨床角度來看,多種慢性腎臟疾病的初、中期多見脾氣虛或氣陰兩虛之象,甚至有一部分病人從發病到治愈,始終以脾氣虛或氣陰兩虛為主要病機,而無明顯的腎虛表現,說明了脾虛不僅是多種腎臟疾病常見的病機,而且在其發生發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一般情況下,脾虛水腫時正虛程度較輕,病邪尚未深固,機體組織的損傷尚不嚴重,因此較為容易治療,經過準確地辨證,恰當地用藥,消除腎臟疾病發展的因素后多可得到緩解,而使病情向好的方向發展。若失治誤治,正虛不復,邪實加劇,則使疾病進一步惡化,正虛程度不斷加劇,多表現為由氣虛發展為陽虛,更使病情復雜化,再進行治療,已較為困難。可見,脾虛之證既可向愈,亦可惡化,因此可以說脾虛是多種腎臟疾病發病及病機轉變的重要環節。

肺之病變

肺與腎,一屬金,一屬水,為母子之臟,有金水相生、金水同源之內在聯系。二者在經脈上亦相貫通,生理上相互緊密聯系,病理上必然相互影響,每每腎虧及肺,肺虛傳腎。在腎臟疾病上,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一是水液代謝上,肺為水之上源(注:),功主通調水道,腎主水而司二便,若感受外邪,肺氣不宣,水道不通,皮毛閉塞,水液外不能得汗而泄,內不得從小便而排,形成肺腎俱病,如風水之患即是。若為內傷,或先傷于肺,致水液不得外散,下不能達于膀胱,留之于內,腎無所主,或先傷于腎,水濕內留,上千于肺等,皆可致肺腎同病,表現出水液代謝失常。二是在精微布散上,肺主宣發,主布散精微,腎主藏精,若先病于肺,則肺失宣發,精微不布,或腎無所收,易致腎精虧乏,或腎精無所布散,聚而外溢。若先病于腎,腎失閉藏,則肺無所散等,皆可導致精微在體內代謝失常,從而出現蛋白尿等等。

肝之病變

肝與腎經脈相聯。肝藏血,腎藏精,而精血可以互化,故有“精血同源”、“肝腎同源”之說,故二臟之陰可以互注,而同盛同衰。在各種腎臟疾病中,其病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肝陽上亢

當各種因素作用于人體后,損傷肝腎之陰,水不涵木,以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甚則肝陽暴張,亢而化風,亦可出現肝風內動之征,在各種腎臟疾病中多見于高血壓,或腎臟疾病后期所見之抽搐等。

(2)肝不藏血

或見血液外溢,從而可出現血尿等,或肝血不足而見貧血、婦女月經量少甚或閉經等。

(3)肝之疏泄失常

肝主疏泄,與膽、三焦等共同主持著人體氣機之升降調節,若各種原因導致肝之疏泄失職,則三焦不通,氣逆則水逆,上則水入即吐,時時津液微生,下則腹滿肢腫,小便時時不通。腎病日久,水濕內留,阻礙氣機,影響肝之氣機升降,氣機內郁,又是形成瘀血及內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其與心包共同為厥陰之主臟,二者一近君火,一藏相火,又主疏泄而藏血,最易導致虛實夾雜、寒熱互見、陰陽氣不相順接及濁毒內壅之證,多見于各種腎臟疾病的后期。四是肝木失養,肝主筋,開竅于目,在各種腎臟疾病中,由于種種原因以致肝腎虧虛,每致筋目失養,從而可見下肢拘攣、視物昏花,或眼底出血等。

膀胱之病變

膀胱與少陰腎經直接相通,在經脈上互相絡屬,構成了表里關系,說明二者聯系最為密切。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貯藏和排出尿液,因其經脈分布于人體最外,且其又與外界直接相通,故最易受邪侵,無論外邪從皮毛而入,或是從外陰而犯,膀胱皆首當其沖,其病變為尿急、尿頻、尿痛、小便灼熱疼痛、小便不利、尿有余瀝甚則尿閉。又因其經脈上與少陰腎互相絡屬,結構上與腎互通,故膀胱病變最易傳腎,在各種腎臟疾病中膀胱病變極為常見。

小腸之病變

小腸泌別清濁之功能,與尿液的形成有密切關系,其功能正常則二便正常,反之,若小腸泌別清濁之功能異常,則大便稀溏,小便短少,甚則亦可導致小便點滴不通。種種腎臟疾病中,初期多由外邪入侵,首犯太陽,侵入膀胱與小腸,導致二腑功能失常,出現小便異常,進而產生諸多病理產物,為害機體,加重病情。因腎為水臟,又為一身元氣之根本,故二者關系極為密切。三焦有疏通水道、運行水液的作用,為人體元氣和水液升降出入的通道,正常情況下腎、脾、肺等功能正常,三焦暢通,元氣貫通,水津四布,內外和調,自無病生。反之,如果外邪內積,影響了三焦功能,使其氣化失常,三焦不通,即可造成水液潴留。少陽膽附于肝,其有疏泄氣機之作用,與三焦共主人體之樞機,當各種原因致三焦及膽功能失常,初則致水液內侵外溢,發為水腫,繼則致毒素內積,毒害臟腑,出現種種變證。

胃與大腸之病變

胃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之府,其又主肌肉,凡一切水谷皆從口入于胃,當邪從口入者,多犯于胃,大腸又主水液之吸收等,在腎臟疾病中,或邪從外入而侵及陽明,或從口入而犯之于胃,多從熱化,久而生毒,外溢肌膚,發為毒瘡,內侵臟腑,產生諸多病變等。

經絡之病變

經絡為人體臟腑、組織及氣血水液等的聯系通道。在病變過程中,一則外邪侵襲致經絡閉塞,水液不布,釀成水患。再則水氣為病,多侵及臟腑,阻塞經絡,導致經絡病變。

總之,種種腎臟疾病尤其是后期慢性腎功能衰竭時,更是形成多臟腑、多組織、多器官的廣泛病變,上焦不納,濁陰上逆,則嘔惡必現;中焦不化,濕溢于外,則浮腫立見;下焦不通,濁邪無外排之路,邪毒內生,損氣耗精,加之衛陽不充,易招外邪等。清氣不升,元氣()不利,決瀆失職,濁毒內蓄,五臟六腑皆乖,全身上下俱病,寒熱虛實并見,已涉及多個臟腑為病,形成關格重證。

由上可見,腎臟疾病的病位,已波及人體臟腑經絡和營衛氣血,與六經辨證所述病位相當。

中醫認為腎病的病理特性

西醫所說的腎炎、腎結石,中醫所說的腎虛、腎囊風,都可稱之為腎病。腎患病之后,它在病理上有一些特性,從中醫角度來看,腎的病理特性有以下幾點:

腎惡燥

腎是主水之臟,腎水欲其充沛而不匱乏,宜潤而惡燥。腎惡燥是歷代醫家治腎病時一直恪守的一條準則。辛潤腎燥之藥,是指菟絲子、巴戟天、補骨脂這一類潤藥,不是指肉桂、烏頭、附子一類的燥藥。在飲食宜忌方面,一定要注意,如食品中的辣椒、生姜之類,其味雖辛,腎水枯燥者食之實屬不宜,因為這些食品之性不潤,自然起不到潤燥的效果。

陰常虛

《難經》將腎一分為二,于是便有了左腎主水,命門(右腎)主火之說。在生理情況下,這種水火都是無形的,無形之水火,被人稱為元陰元陽。元陽中醫稱少火,有溫熙作用,是生命的一種動力。這種火不能妄動,妄動就成為一種能劫傷腎水的賊邪了。這種“賊邪”因為是生自腎中,是有形之火,中醫稱之為“相火”。之所以稱腎火為“相火”,是因為心在五臟中屬火,腎在五臟中屬水,在五臟中,水只有一,而火卻有了“君火”(心火)和“相火”(腎火)。古人認為一水二火,不易取得水火均衡,所以就把這看作了腎陰常虛的原因。因為腎屬水,心屬火,火屬陽,水屬陰,所以有些醫家有時直接稱腎虛為陰虛。基于“一水不能勝二火”的論點,中醫認為“火易亢,水易虛”,根據腎的這種病理特性,用苦寒咸寒之藥來瀉火,通過瀉火來補腎,可以使腎陰得以堅固,即以瀉藥之體作補藥之用。

精易耗

中醫的腎并不單指解剖學上的腎,而是一個藏精之臟。五臟的傷損,時間久了,都會影響到腎所藏精氣的充盈。精之為物,“施之則生人,留之則生身”,但房事太過,泄精一頻,也會影響腎精的充盈,所以古人認為,精為人身之大寶,成之難,虧之易。若精氣充盈,就不會有腎虛之癥。所以《難經》論五損治法時指出:“損其腎者,益其精。”至于補精之法,《陰陽應象大論》原則性地指出:“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內經》則扼要指出,女子月經不調這一類病,是血脈不調;男子腎氣虛虧這一類病,是陰精不足。治療后種疾病,一般要降心火益腎水。益腎水一般習慣用柔潤滋補之藥。降心火就是通常所說的“瀉南補北”法。

火宜藏

腎為水火之臟,藏于水內的火是正常生理狀態下的少火,火藏水內。腎水不寒,才能蒸精化氣。但如果下焦陰寒之邪太盛,寒水之氣使少火不安其位,迫陽上越;或腎水虛虧,陰不涵陽,陽不戀陰,導致虛陽浮越。這兩種虛火前人都稱之為“龍雷之火”,龍雷之火上游是腎火不藏,是一種病態,因為腎火只宜斂藏而不宜上越。

久病之傷,窮必及腎

疾病拖延治療的時間長了,機體上的傷害到最后一定會牽涉到腎,引起腎的陰、陽、氣、精的虛虧。這是中醫從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獲得的經驗。“久病之傷、窮必及腎”就是這一經驗的總結,對以后的臨床實踐,一直起著指導作用。

“及腎”是指傷及到腎,即腎虛。近代中醫,在治療一些慢性病,特別是在已經有腰膝酸軟、耳鳴眼花、小便清長等一些腎虛體征時,常常加用一些補腎藥或以補腎為主,用補腎的辦法來作為治療各種疾病的手段,這既是辨病論治與辨證論治的結合,也體現出中醫治療學特別注重增強自調自控能力的特色。實踐證明,這一特色也正是中醫治療學之所長,它對某些缺乏特效藥的疑難雜癥和某些不易治愈的慢性疾病,確實具有自己獨到的優勢。

腎病的中醫辨證分型

傳統上認為腎無表證與實證,腎之熱,乃陰虛之變,腎之寒,由陽虛而來,但根據臨床實際,腎的實證還是存在的,如濕熱內蘊、淤血阻絡、砂石阻滯等,是為腎的實證,或虛中夾實之證。腎虛之證,一般分為陰虛、陽虛兩大類,總的治療原則是“培其不足,不可伐其有余”。陰虛者忌辛辣,忌過于苦寒,宜甘潤益腎之劑,以補陰配陽,使虛火除而陽歸于陰,所謂“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陽虛者忌涼潤,忌辛散,宜甘溫益氣之品,以補陽配陰,使沉陰散而陰從于陽,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此外,基于陰陽互根的道理,補陽時應顧及陰津,補陰時應顧及陽氣,所謂“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則陰得陽而源泉不竭”。

至于陰陽兩虛,則為精氣兩傷,就宜陰陽并補。腎陰虛者,往往導致相火偏旺,此為陰虛生內熱之變,治法應以滋陰為主,參以清泄相火;腎陽虛者,在溫腎壯陽的基礎上,必須佐以填精益髓之品,以資其生化之源。

中醫從辨證分型的角度將腎病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兩大類。

腎陽虛主要包括以下四種證型:

腎氣不固

主要是勞損過度,久病失養,以致腎氣虧損,失其封藏固攝之職。

腎不納氣

主要指勞傷腎氣,或久病氣虛,氣不歸元,腎失攝納。

腎陽不振

主要指稟賦薄弱,久病不愈,或勞累傷腎,下元虧損,命門火衰。

腎虛水泛

主要指稟賦素虛,久病失養,腎陽虧損,不能溫化水液,水邪泛濫而上逆,或外溢肌膚。

腎陰虛主要包括以下兩種證型:

腎陰虧虛

主要指房事不節,勞倦過度,或久病之后,真陰耗傷。

陰虛火旺

主要指勞倦過度,耗傷腎陰,或熱病之后,陰津耗傷,陰虛生內熱,水虧則火浮。

腎病中醫治療的優勢與不足

對腎病的治療,目前就總體來說,中醫應該優于西醫。

西醫對各種腎炎、腎病、腎病綜合征的治療,多采用激素療法,但激素對病情的掩蓋性較強,副作用明顯,且易復發。對腎功能衰竭-尿毒癥的治療,除了透析,腎移植外,尚還缺乏較理想的方法,況且,透析只能維持生命,治標不治本,且易產生依賴。再說,腎移植成功率較低,排斥現象一時難以解決,再加上費用的昂貴,往往使患者望而卻步。

中醫則就不然,一方面療效明顯,不易復發,另一方面,無痛苦、無毒副作用、費用低,所以說目前中醫對腎病、尿毒癥的治療,與一些醫療技術發達的國家相比不分上下。

總之,腎病雖然難治,但并非不治之癥。只要把握治療關鍵,用藥合理,一定會取得理想療效。

而采取中醫辨證和西醫辨病相結合治療腎病,則既善于宏觀的抽象和綜合,又精于微觀的還原和分析,在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基礎上,全面掌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

中西醫結合可以提高療效、縮短療程,是臨床治療本病的常見思路與方法。自1984年在國內首先提出關于腎病綜合征患者使用激素的標準方案以來,腎病綜合征的治療效果得到很大提高,但是這也僅對部分敏感病例有較好療效,而且即使加用細胞毒藥物也難以避免不良反應及減量和停藥后反跳和復發的發生。中醫治療腎病綜合征取效緩慢,但副作用少,且療效鞏固,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中西藥合用可取長補短,最大限度地減少激素的不良反應,提高療效,推遲或減少復發時間。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6 18:03:41
出版社: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信阳市| 信宜市| 龙里县| 堆龙德庆县| 长春市| 文山县| 大宁县| 古蔺县| 溧阳市| 韶山市| 泾川县| 城固县| 金秀| 临城县| 巢湖市| 嘉禾县| 红河县| 琼中| 广水市| 平谷区| 吉木萨尔县| 开化县| 华亭县| 潢川县| 分宜县| 临漳县| 曲靖市| 聂拉木县| 增城市| 江油市| 南陵县| 左权县| 维西| 无锡市| 特克斯县| 沾益县| 清流县| 平凉市| 肇庆市| 藁城市|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