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4評論

第1章 中醫對高脂血的認識

第一節 高脂血的中醫認識與辨證

中醫認為什么是高脂血癥

“高脂血癥”這一名詞出自于西醫,中醫對這一病癥的描述尚無具體名稱,但大致可歸為“污血”病的范疇。在《黃帝內經》中已有“脂者”、“油脂”、“脂膜”等記載。《靈樞·衛氣失常》中曾把肥人分為脂人()、膏人()、肉人()。《靈樞》曰:“脂者,其血清,氣滑少”。在中國醫典中,對類似高脂血癥及由此引起的動脈粥樣硬化等并發癥的臨床表現和治法,都有較詳細的論述,其分別見于痰飲、心悸、眩暈、胸痹、卒中、真心痛等病癥中,并一致認為痰濁是形成本病的主要病因病理因素。

現代中醫學認為,血脂來源于水谷精微,是由水谷精微通過脾的生化輸布,注之于脈而成,是屬營血津液,為五臟六腑(及肢體百骸提供能量物質,起營養濡潤的作用。當血脂中某些成分超出正常高限,在血脈淤積而造成氣血在脈道中運行不暢,表現出痰濁瘀血的病理改變,這時應當稱之為“濁脂”,實則為痰濁瘀血。“血少黑而濁”(《靈樞·血絡》),恰好概括了高脂血癥的病理特征。

現代中醫高脂血癥的研究始于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中醫對本病的研究已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病因病理方面,突破了古人以“痰”立論的認識,進一步觀察到機體陰陽失衡對本病的影響。

在辨證分型方面,經過長期的摸索研究及臨床經驗的累積,亦漸趨于一致。在治療方面,大量的臨床工作表明,單味中藥或復方有顯著的降脂療效。

經過臨床驗證,中醫學已經篩選出具有確鑿降脂作用的中藥50余種,有效降脂方劑達40個組方。此外,運用中醫非藥物療法,如針刺、推拿、氣功等方法,也能收到很好的降脂防病效果。

在基礎理論研究上,中醫通過實驗初步表明,腎氣盛衰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有關,腎氣盛則血脂不易升高,反之,腎氣衰血脂則易升高,該結論告誡我們,防治高脂血還應該從補腎培本做起。

在藥理研究上,中醫通過對臨床確有實效的藥物進行藥理藥化等實驗,探究其降脂的作用機理、環節及配伍規律,探索出一整套治療高脂血癥的中藥治療體系,為中醫治療該病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中醫認為高脂血癥的病因

中醫認為,膏脂雖為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但過多攝入則會形成高脂血癥與人為患。研究表明,凡導致人體攝入膏脂過多,以及膏脂轉輸、利用、排泄失常的因素均可使血脂升高,造成這種病癥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飲食失當

飲食不節,攝食過度,或過多食用肥膩甘甜厚味,使其隨飲食進入人體,由于身體轉化不及,滯留血中,即可導致血脂升高。如果長期飲食失當,或酗酒過度,不僅會損及脾胃,健運失司,不能化精微以營養全身,反而會變生脂濁,混入血中,引起血脂升高。前者為實證,后者為虛中夾實證,這是二者不同之處。

喜靜少動

喜靜少許或生性喜靜,貪睡少動;或因職業工作所限,終日伏案,缺少鍛煉,人體氣機就會失于疏暢,氣郁則津液輸布不利,膏脂轉化利用不及,以致生多用少,沉積體內,浸淫血中,故血脂升高。

情志刺激

思慮傷脾,脾失健運,或郁怒傷肝,肝失條達,氣機不暢,膏脂運化輸布失常,也會造成血脂升高。

年老體衰

人老則五臟六腑皆衰,以腎為主,腎主五液,腎虛則津液失其主宰;脾主運化,脾虛則飲食不歸正化;肝主疏泄,肝弱則津液輸布不利,三者皆使膏脂代謝失常,引起血脂升高。此外,如若房勞過度,辛勞憂愁,亦可使人末老而先衰。

體質稟賦

父母肥胖,自幼多脂,成年以后,陽氣常多不足,津液膏脂輸化遲緩,血中膏質過多。或素體陰虛陽亢,脂化為膏,溶入血中,也會導致血脂升高。

消渴、水腫、脅痛、黃疸、癥積等證不愈

消渴證()基本病機屬陰虛燥熱,由于虛火內擾,胃熱殺谷,患者常多飲多食,但飲食精微不能變脂而貯藏,人體之脂反盡溶為膏,混入血中,導致血脂升高。水腫日久,損及脾腎,腎虛不能主液,脾虛失于健運,以致膏脂代謝失常。脅痛、黃疸、癥積三者皆屬肝、膽之病,肝病氣機失于疏泄,影響膏脂的敷布轉化,膽病不能凈濁化脂,最終引起血脂升高。

中醫認為高脂血癥的病機

中醫的“津血同源”理論認為,津液與血液都來自水谷,而且可以相互化生,作為津液成分之一的膏脂也應能與血相互化生。高脂血癥的中醫病理、病機如下所述。

飲食不節

高脂飲食與高脂血癥的發生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這與《素問·通評虛實論》中指出的“甘肥貴人,則高梁之疾民”之病機一致,過食肥甘膏粱厚味,膩脾礙胃,致運化不利,水谷難以隨食隨化,則成為痰瘀,發于本病。正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雜證謨·痰飲》中說:“蓋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果脾強胃健如少壯者流,則隨食隨化,皆成血氣,焉得留而為痰,惟其不能盡化而十留一二,則一二為痰矣,十留三四則三四為痰矣”。又說;“凡經絡之痰,蓋津血所化也。”

痰濁不化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加之脾失健運,水谷難以化生為精微,反聚為痰,痰之為病,無處不到,流聚于血脈則為血污病證,類似于高脂血癥;進一步阻于脈道,可致瘀血證,類似于動脈粥樣硬化癥。

瘀血阻滯

痰濁之邪停聚于血脈之中,阻礙氣機的運行,氣滯則血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虛則多氣虛,氣虛則行血無力,亦可致血瘀。瘀血內阻,氣機不暢,痰濁內生,流于血脈而致本病。如《諸病源候論·諸痰候》中說:“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此外,痰濕久聚,郁而化熱,日久傷陰,血脈空虛,血流遲澀,瘀血內生,痰瘀互阻于脈,則可加重本病。

脾失健運

脾主運化,飲食入胃后,其消化吸收過程雖然是在胃和小腸內進行的,但必須依賴于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再經脾的轉輸和散精功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還可運化水液,對水谷精微中的多余水分能及時轉輸至肺和腎,通過肺的宣發和腎的氣化功能,化為汗液和尿液排出體外。由此可知,水谷精微的輸布無不依賴于脾主運化的功能。若脾失健運,水谷精微輸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流滯于血脈,則為血污證,正如《證治匯補》中所言:“脾虛不運清濁,停滯津液而痰生。”

腎氣衰虧

本病中老年后發病率明顯增加,女性多在更年期后,男性患者多中年后發病,此與中醫腎虛理論不謀而合,“年過四十,陰氣自半也”,女子“七七任脈虛(……天癸竭”;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一方面,年老腎精始虧,精血不足,血脈不利,血行稽遲而為瘀。另一方面,腎為先天之本,腎氣對各臟腑組織器官功能起著推動溫煦作用。同時,腎陽又主司一身之水液蒸化,如若腎陽虛衰,進而可導致五臟功能的減退,致使水液的輸布失常,水液化為痰飲水濕,發為本病。

肝腎陰虛

肝腎陰虧,肝陰不足,陰不制陽,易致肝陽上亢;而腎水不足,水不涵木,則會使肝陽上亢。陽熱之邪亢擾日久,必煉津為痰,致發本病或加重本病。

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一主疏泄人體氣機,以利氣血津液的運行,二主疏土暢脾,以利脾精的運化,三主疏利膽汁,以利痰濁的排出。若肝失疏泄,氣機不暢,氣逆犯脾,健運失職,津液代謝失常,可內生痰濁。同時氣機不暢,常致血瘀。肝膽相表里,肝失疏泄,膽汁積聚凝煉成石,阻塞膽道,則降低凈濁化脂功能,終成本病。

高脂血癥的中醫辨證分型

中醫認為,高脂血癥以腎虛、肝郁、心血瘀阻、脾運失職為基本病理變化,而脾為病之始,腎虛、肝郁為病之變,心為病之終,這是高脂血癥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此過程始于脾失健運,滋生濕濁,導致飲遏胸陽,瘀阻心脈成為最終轉歸。

從其病變和臨床表現看,該病屬于中醫“痰飲”、“濕熱”、“肥胖”、“氣虛”、“肝郁”等病證的范疇。病本為虛,邪留為實,故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以脾、腎、肝為主,標實以痰瘀阻絡為患,所以高脂血癥為痰瘀同病之證。

根據高脂血癥的產生原因、致病特點和所導致的疾病,中醫把高脂血癥歸納到“痰濁”“瘀血”中給予辨證施治。以前高脂血癥的辨證分型很不規范,究其原因,一是多數高脂血癥常繼發于某些原發病,造成辨證分型復雜化;二是沒有相應的客觀指標對其進行定量,使得辨證分型難以統一。

為了給高脂血癥辨證分型規范化、標準化提供客觀依據,科研人員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專家將其分為氣虛證、陰虛證、陽虛證、痰濕證和血瘀證5個證型,并觀察其與自由基代謝及凝血纖溶活性的關系;有的專家將其分為脾腎陽虛、肝腎陰虛、陰虛陽亢、氣滯絡瘀和痰濁阻遏5個證型,并探討其辨證分型與血液流變學指標的相關性。

高脂血癥的中醫辨證以脾、腎、肝、心為主,有虛有實。虛證或本虛標實為多見,實證者少見,主要見于青年人,病期短,體質壯,久病尤其有合并癥者以本虛標實證者為主。高脂血癥按下列辨證方法分型共分為8大類型。

脾虛濁痰(脾虛濕盛)型

一般癥狀為面色淡黃,體型豐滿,肢體倦怠,頭身沉重,眼瞼浮腫,或下肢浮腫,腹脹食少,咳嗽有痰,尿少便溏。

濕熱郁結(濕熱內蘊)型

主要表現為面色無華,煩渴口干,渴不欲飲,或飲下不適,腹脘痞滿,腹大浮腫,納呆嘔惡,肢體困重,肢體或眼瞼有黃色瘤,尿黃便燥或便溏惡臭。

肝郁化火(肝火熾盛)型

一般癥狀為面紅目赤,煩躁易怒,頭痛頭暈,口干口苦,胸肋脹滿,小便黃赤,大便干燥。

胃熱腑實型

主要表現為形胖體實,消谷善饑,喜食厚味,口渴欲飲,大便秘結。

陰虛陽亢型

一般癥狀為頭暈目眩,耳鳴,失眠多夢,肢體麻木,口渴。

肝腎兩虛(肝腎陰虛)型

一般癥狀為體倦乏力,眩暈耳鳴,消瘦口干,腰酸腿軟,肢體麻木。

脾腎兩虛型

一般癥狀為體倦乏力,腰酸腿軟,腹脹納呆,耳鳴眼花,尿少浮腫,月經失調。

氣滯血瘀型

主要表現為胸悶氣短,或心前區疼痛,痛有定處,動則加劇。

品牌:中版集團
上架時間:2021-05-26 18:03:43
出版社:中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
本書數字版權由中版集團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松滋市| 黄龙县| 林芝县| 姚安县| 海宁市| 内黄县| 广水市| 密云县| 浦江县| 星子县| 双城市| 上栗县| 大丰市| 溧水县| 新建县| 邵阳市| 昌黎县| 澜沧| 嫩江县| 德惠市| 锦州市| 新乐市| 巧家县| 固始县| 启东市| 阳原县| 华蓥市| 彭泽县| 和静县| 屯昌县| 余干县| 信宜市| 巨鹿县| 九龙坡区| 本溪市| 衡山县| 宝兴县| 新安县| 沁水县| 庆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