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在逆境中有一種戰士的心境
人生路上,有坎坷,也有坦途;有荊棘,也有鮮花;有淚水,也有微笑……它就像一條藤,總結著幾個苦澀的瓜;像一杯酒,包含著酸甜苦辣;又似一首歌,吟唱著悲喜交加的苦樂年華,然而沒有洪水奔流,沒有島嶼和暗礁,又怎能激起美麗的浪花?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將一只小白鼠放進水池中,它會用自己的鼠須來判定自己所處的位置,一會兒,它就能游到岸邊。后來,心理學家又將另一只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放入水池。這只小白鼠失去了鼠須這一“探測器”,無法判定自己的方位,于是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結束了生命。心理學家稱這種死亡方式為“意念自殺”。這實在令人嘆息。
生活中的我們,時刻都可能遇到小白鼠所遭遇的“水池”。往往,我們會像被剪掉鼠須的小白鼠一樣,無限夸大自己所遭遇的逆境,以為橫在面前的是厄運的海洋,以為一次考試失利就意味著永遠的失敗。于是放棄了拼搏的信念和滿腔的壯志,將自己沉溺于原本很淺很窄的水池中。
那么,面對所謂的厄運,我們應如何擺正我們的姿態?巴金老人告訴我們:做一個戰士。
既然要做一個戰士,那就應具有一個戰士的意志。
逆境中的戰士是永遠年輕的,他永遠不會失去青春的活力。
二戰時,一個叫弗蘭克的精神病學博士被關押在納粹集中營,飽受凌辱。他曾經絕望過,因為這里只有屠殺和血腥,沒有人性,沒有尊嚴。集中營里,每天都有因為精神壓力而發瘋的人。弗蘭克知道如果控制不好自己的精神,自己也難逃精神失常的厄運。于是,他強迫自己不再去想那些倒霉的事,而是刻意回憶以前的歡樂時光,他的臉上又泛起了久違的笑容。此刻,他深信自己不會死在這里,一定會活著出去。當他被釋放時,他的朋友不敢相信一個人可以在魔窟里保持年輕。這就是逆境中的戰士,永遠年輕,永不會失去青春的活力。當我們遇到挫折時,也應該具有一種年輕的心境,保持活力,以昂揚的姿態直面挫折,將一切踩于腳下。
逆境中的戰士是永遠追求光明的,得不到光明,他永遠不會停止斗爭。
宋慶齡就是這樣一位戰士。斯諾在《活的中國》一書的扉頁中寫到:獻給宋慶齡,她堅貞不屈,勇敢忠誠精神的美是中國最卓越和輝煌的象征。
大革命后,神州大地處于血雨腥風的漫漫長夜。然而,宋慶齡面對蔣介石的反動政策,敢于創辦民權保障同盟,去營救那些被蔣介石迫害的共產黨員。她一生繼承和捍衛了孫中山先生的偉大理想和革命事業,她從偉大的革命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偉大的共產主義者。她的一生都在追求光明。丁玲說:“詩人寫過傲雪的秋菊,秋菊所受的風風雨雨,怎能與你一生相比,幾十年來你都在風雨中亭亭玉立。”當我們遇到成績下降,老師父母訓話等所謂黑暗時,要不惜一切奮勇前進,像宋慶齡一樣追求光明,在風雨中亭亭玉立。
逆境中的戰士是不知道畏懼的,除非他死,什么也不能使他放棄。
1962年,52歲的林肯成為美國總統。可有誰知道在這以前他所受到的種種失敗?林肯小時在學校讀書6周后,學校停辦,后來他到處流浪,打工。一直到22歲,他在利伊諾斯州的一個邊境小村開店,由于賠本,他不得不出租店面。然而,屋主卷款而逃,合伙人也不久死去,林肯只能一人承擔起債務,更不幸的是他心愛的姑娘也不久死去。然而,林肯并不畏縮,他認為“知識是不滅的燈塔”,于是他開始學習法律,參加政治活動,競選參議,終于在52歲迎來了人生的輝煌。
斯邁爾斯曾說過:如果生活只有晴空麗日而沒有陰雨籠罩,只有幸福而沒有悲哀,只有歡樂而沒有痛苦,那么,這樣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我們應微笑著面對挫折,將失敗看成一種磨煉,做一個勇敢的戰士。偶爾一次的考試失利算什么,昂起頭矢志穿過花季的雨幕,不停去追求花季的燦爛微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
《戰士頌》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激蕩在這綿綿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應該追逐這洪流,而且追住它,自己創造更廣,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盞燈,這燈的用處便是照徹那多量的黑暗。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濤去洗滌海邊一切陳腐的積物。
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大人抱怨,現在的孩子承受不起一點挫折。我們也時常聽到某學生因學習壓力而選擇跳樓自殺等逃避的方式。《新民晚報》曾刊登過這樣一則材料:一位成績優異的小學生,因一次考試沒考好而不能原諒自己,認為給父母丟了臉,竟離家出走。受挫力差是現在孩子中常見的病癥,我想我們這一代人有的應是直面挫折的朝氣,而不是面對挫折畏畏縮縮,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