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評論

第1章 青少年心理工作簡介

一、當今應試教育下的心理問題

傳統的教育采取了功利化的應試教育方式,我們往往會要求教師教授考試的知識,劃考點重點,很少采取“豐富我、完善我”的方式。

舉個例子,我督促女兒多鍛煉,加強身體素質,但她無法每天進行鍛煉,原因是體育老師每天都來學校,卻天天稱病,不上體育課。我分析,體育老師一定是“被生病”,因為體育老師生病,其他學科老師就可以搶著上這節課,從而將體育課讓給語文、數學、英語等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從很早就開始提出來了,體育也屬于全面發展的一部分。但現狀是,很多學校的體育課停了。

在功利化的應試教育中,智育被當作學校教育的唯一目標,德育、體育被置于從屬地位。應試教育可能導致智育目標狹隘化。應試教育從應試這一角度出發,過分強調傳授知識和技能,強調知識的熟練程度,采取過度學習、強化訓練的手段,把學習局限在課本范圍內,致使學生無暇參與課堂以外的、各種對發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動,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高分低能”。

應試教育還可能導致“優秀學生心理綜合征”。在中學生中,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獲得者,在日常生活中給人們的印象是好學上進、聰明認真、成績優良、遵紀守法。但心理學家在與優秀學生的長期接觸,包括心理測驗、日常觀察、訪談以及心理咨詢中發現,在這些品學兼優的中學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發展并不健全,或者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心理缺陷和誤區。

調查顯示,40%~60%的優秀中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優秀學生心理綜合征”的相關特征,其中女生比例更高。心理專家說:“他們是一群需要引起關注的特殊人群。”專家們認為“優秀學生心理綜合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分追求完美。一方面,對自己期望和要求過高,行為上關注細節,稍有一點事情做得不夠好,便惴惴不安,嚴重的甚至出現強迫癥癥狀。已經很優秀,但總不滿意;有成就,但沒有成就感,成為許多優秀學生的通病。另一方面,對他人和環境的期望過高。一些優秀學生對正常的生活環境和現象不能接受,不是抱怨周圍同學素質低,就是埋怨環境設施不如人意。他們在學校中體驗最多的情緒是不滿和不快,少有幸福感和快樂感。

2.關注消極面。一些優秀學生在對自我的認識和評價上,往往容易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弱點,對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卻視而不見。關注消極面還表現在經常擔心會發生不如人意或令人害怕的事、不能容忍自己的失敗等方面。

3.過分關注自己的形象和別人的評價。一方面,這些優秀學生過于追求完美的特征,這使他們總能給人留下好印象,因而他們很在意他人的評價;另一方面,他們過分關注消極面,這使他們在與人交往中總對自己的舉止不滿意,事后還要反復考慮有什么差錯,讓自己很不輕松。這可能導致他們不得不減少與別人的交往,顯得有點不合群。

此外,一些優秀學生還表現出對失敗異常敏感,面臨選擇時患得患失、猶豫不決。不少人為保持“優秀”的評價而緊張焦慮,持續的不良情緒可能會轉化成軀體癥狀,如頭暈、失眠、胃痛等。

應試教育需要調整,我們看待青少年的角度、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導也需要調整,不再單一以“成績論英雄”,需要更多地關注青少年的心理狀態。

二、從發展的角度看青少年心理工作

從學校畢業后,我們的職業成長需要學習,個人家庭生活經營也需要學習,因此,我們可能會參加許多培訓班。參加這些培訓班時我們常常習慣了一種套路——“老師你怎么還不講重點”。這是一種普遍的學習態度,重點是什么?重點不是記錄老師講了什么,而是老師講了之后我們能思考到什么,是對事物的思考和看法,是一場思想交流的過程。我們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思考者。同樣,我們學習這本書,也需要端正學習態度。

青少年心理工作不僅僅限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詢和治療,而是從青少年整個發展的角度去工作,要求心理輔導員站在一個人終身發展的角度,去開展青少年的心理工作。

一個青少年即將面臨中考,有失眠、焦慮的癥狀,家長覺得這個孩子有心理問題,會帶孩子去醫院精神科看醫生,或者去機構找心理咨詢師。醫生往往會認為這是中考壓力導致的心理障礙,因而直接對孩子的失眠、焦慮進行心理干預。

站在青少年終身發展的角度去輔導孩子是不一樣的。這個孩子面臨考試壓力出現了焦慮癥狀,我們應該對他的癥狀來源進行探討和分類,比如,是因為成績,是家長給他的期望太高導致壓力太大,還是性格原因,他對自己的要求過高?實際上他應該可以應對現在的問題,比如說考試焦慮,大家都焦慮,為什么焦慮到他不能睡覺了就是病態?深究其原因,原來他不僅有考試焦慮的問題,他現在還面臨著另外一個壓力,他喜歡一個同學,那個同學不喜歡他,他感覺很挫敗,因此他想變得更優秀,但又做不到,就產生了一種無能為力卻又不得不去面對的感受,即對未來很擔心,這時便出現了焦慮。分類和結合青少年的目前心理發展階段來深究其原因,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青少年真正的心理問題。

即便是這樣,我們也要區分不同性格、不同氣質類型的孩子,在不同家庭環境下,其心理素質是不一樣的。比如,兩個患有焦慮癥的孩子,一個孩子的爸爸跟媽媽的關系很好,對他的想法很支持,另一個孩子的家庭關系不好,家長的支持度不夠最好再接一名結語。

我們的心理輔導更應該從個體終身發展的角度去考慮,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孩子應對焦慮癥狀,更可以幫助他解決癥狀背后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幫助他提升心理素養。

我們反思自己,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咨詢,真正從終身發展的角度考慮去制定心理咨詢的策略、去制訂治療工作計劃的人有多少呢?我們今天之所以幫他們解決問題,就是為了讓他們以后發展得更好。

我們對待青少年能不能像對待成人一樣,根本不用治療?我的學員里有一位老先生,我每次錄課或者是講學,只要是離他近的地方,他一定會來看我,他現在已經七八十歲了,患有強迫癥。我對他的咨詢就是保守的、保留的,因為他患有強迫癥一輩子了,對他來說這個強迫癥可能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如果輕易地、不問前因后果地給他治好,有可能會帶來一些嚴重的問題。這位老人從3歲開始就不能用別人的毛巾洗臉,他只用一個東西擦臉,那就是他媽媽身上的圍裙。那時還不能看出這是強迫癥,后來參加工作了,是一份很嚴肅的工作,紀律性很強,根本沒有時間去強迫自己。再后來換了工作,輕松了一點,強迫癥又犯了。他被送到醫院去治療,治療了一段時間后好了,出院回家那天,他的女兒正在廚房和面,聽到這個消息,高興地忘了洗手,馬上出去迎接他,結果他看到這一幕強迫癥又犯了,等于白白浪費了幾個月的治療。3歲時的強迫癥狀,長大后越來越嚴重,這種情況已經伴隨了他一輩子。他也不能參加別人的葬禮,否則他會嘔吐,膽汁都要吐出來。但這樣一位七八十歲的老先生,我覺得他很可愛,其實他很健康,除了這個毛病之外,其他一切都好,后來我想這個病就是他的一個支撐點,是能讓他更加健康長壽的一個重要的東西,不能輕易地被“解決”。不要輕易拿走別人的禮物,有的病癥可能就是禮物,會伴隨人們一輩子,有些人沒有這個病就不好了。

連生病都可能有好的一面,我用這個反向例子主要是想說明,青少年與成人不同,他們還有很美好的未來,他們的問題需要解決,但我們不能給他們在心理咨詢中留下后遺癥。我們要考慮到他們以后的發展,所以,這里它就是一份工作,而不是一個單純的治療。這份工作涵蓋得更深,意義更加廣大,所以我們寧愿叫它工作,而不再只是治療。另外,這份工作的性質也不同。

有位班主任跟我說:“我們班里有個孩子,他犯了錯誤,你說我怎么修理他呢?”我回答他:“你先把自己修理一頓。”他問為什么。說句不好聽的,如果你家養只狗,狗咬了人,人家孩子被狗咬了要住院,誰給錢,讓狗給錢嗎?狗根本沒有錢,誰給錢?主人給錢那才對,狗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是主人養的狗,當然主人要負責。同樣的道理,學生也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因為他是未成年人,你是他的老師,他在學校里犯了錯誤,闖了禍誰去承擔?同樣,“子不教父之過”,不僅學校的老師要承擔責任,家庭教育中的爸爸媽媽也要承擔教育責任。

其實問題在于我們把未成年人當成年人對待了,我們怎么能這樣對待他們呢?所以,我們往往不是從發展的角度去看孩子的問題,也沒有從發展的角度去做青少年的心理工作。我們的問題在于,總是從臨床的角度出發,覺得他有病了,就要治療他,他錯了,就要懲罰他。

我們往往有這樣一個觀念,那就是青少年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需要保護的,未成年人是要在我們的愛護、幫助和教育下實現他的成長和發展的。從這個角度看,未成年人產生問題,有時還不能最終定性為“問題”。

同樣的道理,未成年人得了抑郁癥,我們叫它“抑郁癥”,這個是要打雙引號的。為什么這樣說?因為未成年人還不是心智發育完全成熟的人,沒有形成穩定的人格,他們只是在發展中遇到了困難,所以,不能急于將問題定性。從醫學的角度和生物學的角度去定性也是錯誤的。錯誤在哪里?我們需要進行探討,我們要專門設計一套適用于未成年人的心理評估標準,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標準去評判,同樣也不能用成人的心理疾病的診斷標準去診斷未成年人。

當未成年人有了心理障礙,我們要去探討他為什么會出現心理障礙。有生物遺傳的原因,如家族有精神病史,孩子可能會得精神病。而大多數孩子不是生物遺傳因素導致的心理障礙,而是因為對外部環境不適應,這種不適應是需要我們陪伴他、支持他、幫助他去適應的。因此,我們對他做的心理干預就叫工作,而不是治療。不能刻板地從病理學的角度進行干預,而是用對待青少年的一套標準去做青少年的心理工作。

三、青少年心理工作的“偏差”

我們今天做青少年心理輔導時面臨著一種固有的偏差。現在青少年工作最能吸引眼球的宣傳語是“搞定熊孩子的10個方法”“3分鐘搞定孩子的心得體會”“美國專家教你10天搞定叛逆的孩子”之類。孩子出問題,父母找到心理咨詢師,最大的訴求是:“我的孩子怎么了,我怎么才能搞定他!”焦慮異常的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咨詢師能夠拿出一個萬能的針劑,一“針”下去,藥到病除,孩子恢復往日的活潑快樂,聽話懂事。家長是付咨詢費的人,漸漸演變成了有孩子咨詢過程中的絕對話語權。

還有一個偏差是,當父母求助心理咨詢師時,流行的診斷標準容易讓心理咨詢師認為小孩有問題一定是家長的問題。“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是原件”“孩子問題,父母制造”“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這樣的分析引導、理論鋪天蓋地,影響著全社會的觀念。一旦孩子出問題,不管什么都是家長錯了,家長應該先來學習,于是先將家長“修理”一頓。這些咨詢師所做的是家庭教育,而不是去做青少年的工作。然而,家長也剛好相信這樣的做法,畢竟當下沒有更好的辦法使孩子“聽話”,只能自己先去做咨詢。這種做法,有利有弊,但這不是青少年心理工作,而是家庭教育工作。家庭教育工作最大的弊端,是將孩子定義在“有問題”“難搞”“不聽話”的角色上,在此前提下指定的治療策略,自然是奔著要孩子成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的方向去的,并不能夠完全實現孩子的個性成長,解決孩子最深層的矛盾和沖突。

青少年心理工作絕不僅僅包含家庭教育、家庭治療,更為重要的是青少年本人。如果現在已經出現偏差了,必須要進行改變。青少年是獨立的個體,不是誰的“復印件”,他們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困擾,并不單純是由父母完全決定的。無論何時,青少年心理工作的重心都應該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訴求、了解孩子真正的內心狀況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即使需要做家長的工作,也應當先征求孩子的同意,與孩子共同商量方法和方向,這樣的工作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青少年心理工作。

四、新時代青少年的心理需要

我們今天的孩子都是新時代的孩子。我一直在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這本書,研究“新時代”的概念。各行各業都要進入新時代,每個人都要進入新時代。

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是“八個明確”和“十四個堅持”。八個明確,其中第二個明確,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兒童青少年的教育和家庭管理教育的需要也包括在里面。新時代的需要跟過去的需要不一樣。我們這一輩小的時候,父母鮮少過問孩子的學習,父母覺得家里人有飯吃、孩子能長大成家立業就已經很知足了。現在的父母需要的層次已經變了,希望孩子不光擁有成功的事業,還要能夠幸福,過得愉快,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成功和幸福聽起來很容易,但是實現起來很難,難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過去父母的要求低,卻也要投入不少精力,白天耕田種地,晚上回家還要一邊縫制衣服一邊給孩子講故事。隨著父母的要求變高,媽媽給孩子講故事開始有條件了,講完之后還要孩子抄寫一遍。今天的媽媽似乎更有學問,也更有“方法”,而結果卻使“需要”與“滿足”變得更加“不平衡”。然而,青少年的需要到底是什么?

舉個例子,暑假時我將女兒安置在老家,女兒在我出差時給我發了三個字“救我啊”。我心想可別出什么事,馬上就問:“怎么了?”她發語音解釋,姑姑將手機收走后就上班去了,也不讓孩子們下樓,表哥還是冒著生命危險才把平板電腦偷過來上網,這樣我們才有機會通話,要我將手機給她送過去。我只好勸解她,現在她有機會可以成為一個“乖孩子”,體驗表哥表姐在姑姑嚴格管教下的生活,雖然這對沒有經歷過嚴格管教的她來說太難了。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現在的需要和過去是不一樣的,他們需要有一個可以娛樂的工具,最便捷的就是手機或者平板電腦,他們要利用這些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虛擬世界。我曾為了女兒帶手機這件事與老師有過爭議,孩子玩手機需要正確引導,不能一概否定。隨著時代的發展,孩子的需要和他與外部的環境是要匹配的。家長不能因為擔心安全問題,害怕要付出更多、承擔更多責任,而扼殺孩子的需要。有時候我們還必須冒著一點點風險教育孩子,如果零風險、絕對安全,過度保護,孩子的成長就有可能會付出重大代價,也是會發展不好的。

青少年的心理工作,其實就是要滿足需要,所有問題的產生就是因為需要沒有滿足或者滿足得不平衡、不充分、不健康。我們小時候,穿的第一件新衣服是媽媽到市場上花5元錢買的城里的二手衣服,不管從哪里來的,穿在身上就很高興。那時候對我們來說,物質層面的需要大于精神需要,衣服是很重要的,滿足了就會很開心。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不會再把衣服當成他物質需要的一部分,如果有也是一兩天,看到了新的就想換一件,而不是把它當成長期的一個追求目標,更多的是偏向精神需要。

五、青少年心理需要新舊對比

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解讀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我們要了解從我們到我們的孩子,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的需要,到底發生了什么改變。

(一)孩子的精神需要高于過去

一個“60后”家長跟我說,她小時候最怕被人欺負,怕被孤立,渴望融入群體,并在群體中尋求認可,比如,在合唱團獲得獎項成為她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支柱。物質層面,她喜歡的玩具是一把手槍,還喜歡照相,喜歡吃土豆絲粉條、西紅柿,有了這些就很高興,很容易滿足,也很好哄。而到了自己的孩子這一代,他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物質豐富的時代,只要他想,他每天都能吃自己最喜歡吃的菜,玩他最喜歡的玩具,物質的滿足無法讓孩子獲得最大的幸福感。他的需要變得更為豐富,喜歡上網,學習新的信息技術特別快,會選擇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他的需求更注重精神滿足,這對現在的教育也是一種挑戰。

當然,這樣的不平衡和差異也容易造成更多的誤會。比如,很多家長會跟我抱怨,“現在的孩子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用擔心,只要讀好書就行了,我就想不明白他們怎么還不開心”“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就是吃苦吃得太少了,所以太脆弱、太矯情”,諸如此的推測,讓人哭笑不得。

正視孩子的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想當然地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推測和衡量孩子的現狀,這是所有問題解決的前提。當前的青少年是對精神需要要求非常高的一代,這也對我們的心理咨詢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過去的需要現在依然還在需要

很多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最需要的是自由和父母的認可,渴望得到他人的鼓勵。對于“自由”,以前父母不會管束孩子去哪里做什么,現在管束和控制得嚴格些,所以,孩子對自由的渴望也是高于我們的。像是其他的尊重、依戀需要,也都是存在的。以前依戀父母的需要可能得不到實現,但是現在的父母會更能關注孩子的依戀需要。以前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及交流方式與現在的父母不一樣,以前的父母可能會說“你這個笨蛋”之類的,新時代的父母會注意不給孩子貼標簽,以鼓勵為主。

物質方面,以前渴望更好的,比如,5角錢的雪糕和3元錢的雪糕相比,孩子肯定覺得3元錢的雪糕更好;但現在的小朋友就不會,他們不會重視特別貴的東西,貴的東西和便宜的東西在他們的印象里不會有那么大的區別,最重要的是喜歡不喜歡,“只要擁有了就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就是過去的需要現在依然還在需要,比如,過去精神層面的需要,現在我們還是需要的。有人說智能時代機器人要代替我們了,也有人認為是代替不了的。人類情感和人格精神層面是千百萬年慢慢進化來的,機器人不可能快速到達這個層面,遙遠的未來或許是可以的,但至少眼前不會。比如,在學校,化學老師可以由機器人擔任,但輔導員就不能由機器人擔任。老師可以把所有的化學知識及題目都安裝在機器人程序里,所以復制一個化學老師的課程就可以把所有學生的化學課都教完。但是,學校里的學生培訓,陪伴學生一起長大的心理老師就不一定行了,因為機器人是刻板的,與人的交流并不是真實的,滿足不了“依戀”“愛”等情感需要。

原來有的需要現在依然有,可能是因為我們沒有充分滿足需要。原來我們的父母經濟建設的部分投入得少一點,情感部分就會投入更多一點。現在的父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經濟建設,對孩子的陪伴就少了,一些孩子明顯因為情感不能滿足而出現問題。有的父母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那么這個家庭就進入新時代了。還有很多父母是沒有進入新時代的,實際上是因為我們的能力沒有進入新時代。

我在婚姻家庭的輔導中,常提到“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很多離婚、分手或者不能進入婚姻的人群,其實有一個心理不平衡的問題,那就是他們想要更好的生活,而這個需要沒能滿足。比如,一個人原來回家只需要有飯吃就行了,現在回家還得有人聽他說話,飯還得有味道,做飯的人還得有情感。這就是高要求了,而這個人不具備滿足這個要求的能力,這就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個人并不具備滿足這樣生活的能力,這就和一個想發財的人并不具備賺錢的能力是一樣的,但同時又馬上把這個問題歸因到他人身上。因此,我們的婚姻家庭跟親子教育是一脈相承的,在對婚姻的輔導上,我們要更多地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然后跟自己的需要相匹配,使能力與需要相匹配,所以婚姻教育就變得很重要。積極婚姻輔導是“我能做什么”,而不是“我有什么問題,對方有什么問題”。青少年心理工作也是一樣的,我們的反思就在于有沒有圍繞需要,圍繞誰的需要,怎么樣找到這個需要和不平衡點,找到了這個就好辦了,實事求是進行澄清,孩子的需要滿足沒有,如果不去滿足,即使找10個心理醫生,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這就是青少年工作,把它當成工作,滿足青少年的需要。

(三)澄清需要與滿足需要的能力

年輕的家長會有更加不同的看法,一個“00后”孩子的媽媽跟我說,她認為自己小時候的物質追求比較多一點,想要一些衣服、發卡、文具、書、書包、娃娃等,冰激凌幾毛錢就很貴了,2角錢就可以買一個很好吃的零食。精神上需要和同伴在一起玩耍,需要老師的認可。而自己的孩子生活在比較富裕的年代,所以物質追求少,一塊石頭可以玩一天,不太喜歡奢華的東西,如一本書、一些自然材料就可以讓他很開心、很滿足,他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呵護——你是否呵護我、理解我、陪伴我,帶我去旅游,還能給我自由,是否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信任,是否有家長的陪伴和信任。

我們以發展性的視角、以工作性的性質去做青少年的工作。我們的策略就是圍繞著需要來開展。所以,對于青少年來訪者,我們可以問他,覺得在家庭里哪些方面沒有得到滿足,哪些是合理的需要,用一個圖表表達出來,讓他自己去澄清。

現在的青少年來訪者,最害怕的就是認為我們是爸爸媽媽請來的幫手,是來教育他們的,沒有站在他們這邊。我們應該站在他們需要的角度,以此作為切入點,所以策略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改變策略。我們的任務是幫助他們發展。

比如,一個青少年出現適應性問題,無法跟別人交往,那是他有什么需要沒有滿足,或者是壓抑了什么欲望而出現障礙。當我們找到他沒有被滿足的需要以后,再探討合理不合理的問題,而不是一開始就否定。當孩子說想要爸爸媽媽陪伴時,而爸爸媽媽總不能時時刻刻陪伴。我們也要探討這個需要合理的部分在哪里,不合理的部分在哪里。

(四)需要與符號的意義

一個上大一19歲孩子的家長,跟我分享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暑假孩子回家的時候,許久未見的母子倆還未來得及噓寒問暖,她第一眼就看到孩子那個“奇怪的頭”——孩子把頭發留得很長,還扎上了一個小辮子。媽媽心里很不舒服,看著兒子頂著那個“辮子頭”走來走去,滿口的話到了嘴邊又咽下去,好長時間只能強迫自己不去注意孩子的頭。作為一個“70后”,她所接受的教育和人生經驗,讓她從內心認為這樣的發型是怪里怪氣的,她很想拿把剪刀把兒子腦袋后面晃來晃去的“小辮子”一剪刀“咔嚓”下來。但理智告訴她一旦這樣做了,十有八九會導致一場家庭戰爭,會破壞她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為了維護家庭和諧,她每天催眠自己、告誡自己,要尊重,要接納,甚至還當著孩子的面夸獎他:“你這發型……挺……酷的。”兒子大約也看出來母親對他頭發的復雜情緒,但是裝作不知道,怡然自得地繼續頂著辮子頭我行我素。

這個媽媽想破腦袋都想不通,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需要,怎么上大學還要耍酷把頭發留長。現在的青少年到底有什么需要?

這位媽媽的想法很有趣:不認可,但為了維護家庭和諧還是接納他。所以,當我們遇到這樣的矛盾時,到底是主動地迎上去,和而不同,還是被動地被裹挾著,半推半就地奔向新時代。有些父母對孩子要求很高,等到孩子快崩潰了,父母又直接撤退。與其這樣,不如一開始就大度一點,主動迎合孩子,與孩子交朋友。

很多人實際上沒有跟上新時代,沒有跟上需要。像這樣半推半就的家庭還算是有潛質的。每一個孩子都會從自己的原生家庭這座山峰上越過去,超越自我。留辮子是一個符號,這個符號就是表達:我是我自己,不是誰的自己,不是誰的我。我們要盡可能理解符號背后的意義,了解孩子在訴求什么、表達什么、捍衛什么,這就是文化心理。孩子不是非要留這個頭,本來他就只是借一個符號表達一下自己而已,結果我們堅決地要他剪掉,后面有可能會發生不可解除的沖突,然后導致很多的悲劇。

經過交流,我們不斷反思策略。青少年心理輔導是一項工作,它是發展性的,它不僅是家庭教育、咨詢與治療。我們在試圖開創一種新的,適合青少年心理發展、心理教育、心理咨詢的思想理論和路徑,我們要緊跟社會環境下青少年的需要,找到一種符合中國當下社會發展階段的策略。這項工作是非常有意義的,關乎社會的未來。

上架時間:2021-05-06 16:19:18
出版社:臺海出版社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獲得合法授權,并進行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响水县| 翼城县| 宁波市| 西贡区| 古交市| 琼结县| 司法| 九龙城区| 文水县| 松原市| 陇南市| 新宁县| 霍山县| 昌黎县| 延安市| 阳泉市| 龙泉市| 镇沅| 巫溪县| 固原市| 明溪县| 佛教| 海门市| 涿州市| 景德镇市| 平顶山市| 民县| 通化县| 玛沁县| 高密市| 稻城县| 册亨县| 综艺| 孙吴县| 格尔木市| 永胜县| 栖霞市| 全州县| 兴和县| 涿鹿县| 台北市|